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微电影《南部小城》剧照近几年,广播电视人才日益增长,但受到广泛认可的短片作品却没有涌现,这是什么原因呢?在进行毕业创作的过程中,如何提高视觉上的冲击,利用全新的数字技术表现画面,并不是学生们面临的最大疑问;学生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培养短片创作的灵感。的确,无灵魂的剧本,就算加上再高科技的特效,也很难赢得受众的广泛青睐,所以如何培养短片创作的灵感,如何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是当下短片创作团队面临的很重要的课题。
一、如何培养短片创作的灵感
随着电影行业的进步与发展,数字化已然成为先进的代名词,华丽的特技、绚丽的动画往往占据着一部分观众的眼球,但更多的受众仍会希望,在看片的同时,与导演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的确,一部好的短片或是电影,最核心的仍然是导演想传递的精神,是导演所讲述的故事。数字化的技术仅仅是起到锦上添花的辅助作用,只有思想的传递,才能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毕业创作的过程中,对短片的创作团队来说,创作灵感的培养与发掘相对于技术化的东西来说,则要复杂很多,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短片是创作者思想倾向、意识形态,性格特征、艺术气质、综合素质、内在修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创作者运用形象思维将内心的审美感受进行选择、概括、加工、提炼后,使主观与客观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相互的统一,然后再使用镜头语言、数字技术手段将审美意象表现出来,最终构成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什么是灵感思维呢?“所谓灵感思维,是指在创作活动中,人的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它是在一定的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地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的思维形式。”[1]虽然灵感思维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稍纵即逝性,但是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任何灵感的产生都离不开创作者呕心沥血地探索、锲而不舍地追求、孜孜不倦地苦思,犹如人们常讲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其实,这种茅塞顿开、突然触发的灵感,好像是不期而遇、突然涌现的,实际上这是以“踏破铁鞋”的艰苦过程作为基础和前提。
那么究竟该如何培养短片创作的灵感呢?
(一)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
巴赞曾经说过:电影实质上是一种“现实的艺术。”[2]短片创作的灵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生活,所以要学会观察生活甚至可以直接从现实生活中寻求创作蓝本。
《南部小城》这部作品虽然是一档旅游性电视栏目,但是不同于一般旅游节目的是,主创将发生在这个城市的故事进行串联,来介绍这个城市,从而表现出这个城市独有的生活品质。所以《南部小城》既有电视栏目的形式,又有故事短片夹杂在里面。这样一种新颖的形式,是受到了《中国好声音》的启发,创作者经过反复思考“中国好声音”为什么会这么红,得出的结论是首先新颖的形式就吸引了很大一部分受众的眼球,于是在进行栏目定位的时候,便求了一个“新”字。其第一期栏目视角选择了广西南宁作为介绍点,而要了解南宁的品质生活也是不容易的,在作品的创作初期,也就是在文案的准备阶段,创作团队的同学们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故事搜寻,与各个年龄段的受众群体进行交谈,观察他们的生活状态,以便更好地为剧本服务。而在后来的分镜头剧本创作以及拍摄阶段,在画面的构图上,借鉴了《舌尖上的中国》、《第36个故事》、《同里》等电影以及故事短片。其实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需要大家做的,也就是观察生活。如果一部短片创作的题材连你自己都感动不了,又怎么会引起受众的共鸣?所以观察生活,取材于生活,是灵感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过程。
“没有体验,无从体现。没有体现,何必体验。体验要真,体现要精。体现在外,体验在内。内外结合,互相依存。”[3]这十句话可以说是精辟地概括总结了艺术创作中体验与体现二者相互依存的关系。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常常是“以情动人”,无论是《唐山大地震》,还是有心灵血泪史之称的《一九四二》。冯小刚导演在第一次观看Imax版成品后对效果十分满意。他说:“如果你看这部电影哭了,那说明你是正常人,是爹妈养的。但其实让观众哭不是创作的目的,在剪辑时还做了不少删减。只想把当时看原著时的震撼传达给观众,看完电影走出影院你心里会是暖的。”《唐山大地震》正是利用了许多观众通过新闻报道间接体验过甚至有些人亲身体验过地震对人们所带来的伤害,才使得片中每一个感人至深的情节、每一幕感人肺腑的画面,都唤起了同学们对于生命最崇高的敬意、对情感最深的渴望,以致引起对于人生的又一次思考!
在对《南部小城》的品质小店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创作团队的同学们所采取的就是亲身体验的方式。例如在选择“大象咖啡馆”的时候,同学们就先后五次去到咖啡馆,起初是以普通顾客的身份去感受,到后来是以一个电视人、新闻人的角度去和老板交流,了解老板的咖啡理念,寻找故事,到最后是拿写好的初稿去有意识的看是否适合。所以说,同学们深深感受到在创作过程中,艺术的体验活动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直接体验还是间接体验。
在传播学中,有“使用与满足”这样一种受众行为理论,即把受众成员看作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无论是电视也好,报刊、书籍、广播也好,人们接触媒介都是基于一些基本的需求进行的,包括“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社会关系需求以及精神和心理需求等。” [4]所以说短片创作必须考虑到受众的心理需求,毕竟摄像机就像是人的眼睛,由摄像机记录下来的东西,反映的是人们正在经历微电影《南部小城》海报的东西,这不失为数字短片创作的思路来源之一。以国产小成本制作而收获4650万票房的黑马——《人在囧途》,就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春运为蓝本,讲述了外出打工人员春节回家的不易。每年的春运都是受到高度关注的一件大事,在一票难求的今天,回家的旅途,其中包含了多少的辛酸。该片正是迎合了受众的内心状态,满足了广大观者的心理需求,同时也以一种诙谐的态度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说出了很多观众想说而不敢说的话。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以80后为蓝本创作的《奋斗》、《北京爱情故事》、《失恋三十三天》等电视剧和电影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在《南部小城》中,“交换旅程”的故事构想就是利用了当代白领工作繁重、压力堆积,常常忽略了放松自己的现实状况,用一种“交换旅程”的方式告诉人们,特别是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年轻人,放松自己的心,多出去走走,你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
所以说,艺术创作的灵感不会凭白无故的出现,每一个绚烂多彩的艺术作品背后,艺术原型必来源于生活,同学们要做的就是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
(二)多看、多写、多练
影视艺术的文学性在当下越来越受到追捧,影视圈与文学界的合作也时常发生,其实短片创作与文学创作是一样的道理,写分镜、写剧本、写小说、写文章、写歌词都是一脉相传的,创作者必须意识到多读、多写、多练才是硬道理。
文学,是一种社会形态,是运用文字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并表述作家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所谓电视艺术的文学性,主要是指从文学中汲取构成电视艺术的文学元素,使得电视艺术具备了某种文学性。具体地讲,也就是孕育在作品中的抒情和诗意,通过屏幕画面和画面之间的组接,创造一种诗的意境,以抒发真挚的情感,特别是创作者的主观情感。
生活是文学创作最大的源头,在进行短片的创作时,也应利用形象思维或艺术思维真实地认识和反映生活。形象思维是人们的认识规律在文学创作领域中的特殊表现,通过形象的联想、推测和组合,从而构成新的艺术形象。短片的创作也是一样,它不仅是对生活的审美认识,也是一种审美再创造的过程,这不单单体现在剧本的创作上,在舞美、造型、演员的表演上均有所涉及。当然,短片创作不只是依靠形象思维,它也离不开逻辑思维。所以,在培养短片创作的过程中,应该养成多看、多读、多记、多写的习惯,只有足够的积累,在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时候才有可能将一个个精彩的戏剧冲突有逻辑性的串联起来,放在短片的创作中。
在《南部小城》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发现最困难的,做得最多的是文案的修改、故事的设计、剧本的撰写,这些之所以困难,与作者的文学修养不够、知识面不宽有很大的关系,虽然在这半年的创作时间中,已经做了大量的弥补,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有句话说,终点也是新起点。在生活中,一定要做到多读、多看、多练,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思维混乱、缺乏灵感这样的瓶颈。
(三)想象、思考、创造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短片创作的艺术构思阶段,有很多创作者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在进行头脑风暴时,你会发现自己想到的创意可能自己觉得很好,但是在自己斟酌过后发现与很多作品有雷同的地方,觉得缺乏一些甚至连自己都说不清的东西,可你又的确能感受到这种缺憾,这时候就需要借助想象、思考、创造来进行艺术表达。艺术表达是一个需要时间沉淀的东西,这就需要作者善于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学会沉淀。
短片创作作为一种审美创造,不能单纯的将它理解为简单地去记录生活中的事实,它需要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加以典型化的夸张放大,这就是创作作品时的艺术加工。通俗讲也就是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大量散乱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改造、集中,加工为可以为短片服务的、生动的、典型的艺术形象。
通过《南部小城》的创作过程,创作团队的成员们深深感受到创作短片首先要做到是选取一个适合的题材,也就是确定一个创作方向。接下来的,是思考核心的主题也就是对题材进行艺术加工。通过语言、文字、符号、线条、色彩、声音等媒介来表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就是进行创作。既然是短片创作就会存在戏剧冲突,那些仅仅停留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阶段或者仅仅将这种认识抽象地提供给他人去进行具体表现的作品,会让受众觉得枯燥无味没有生机。创作要赢得受众的喜爱,不仅要题材选择得合适,更要能感动人心,尤其是需要从中发掘出其独有的深刻的背景和时代意义以及深层次的内涵,揭示出事物之间某种本质上的联系,使受众能对生活拥有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全新的审美感悟。
当然,情感对于短片创作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激发灵感的重要动力,也是灵感迸发的前提。短片所表现出的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审美感情、审美理想都和创作者的世界观是分不开的,这也正是其灵感的来源。适当对一些事物和现象流露出真实的感情,或喜或忧,再透过作品中的形象,对生活做出各种评价,只有感动了自己的作品才有可能去感染观众。
每个人的社会阅历不同,其在创作影片时的艺术感悟也会不一样,侧重点也会大不相同。所以,多出去走走,学会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增强阅历,积累厚度,善于体验生活,这对短片灵感上的培养尤为重要。对于短片的创作者来说,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是最基本的,要善于在社会实践中观察、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各种命运的人有所接触,设身处地的体察不同环境下人物的性格、心理、情绪和生活节奏,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同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反复的深入思考,透过生活现象探求生活真谛,逐步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并在文学创作时适当地运用。总而言之,培养短片的创作灵感,要做到善于想象,勤于思考,学会创新。
结语
短片的创作主题应该是从日常的丰富生活体验中反复感悟和发掘以及思索的产物,它来自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升华。在创作过程中,将生活表象和短片创作者的审美意识相互结合起来,有血有肉的联系在一起,从而逐渐形成意象,最后升华为艺术形象;只有平时注意积累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把握生活的真谛,才会碰撞产生灵感;多阅读书籍、多实践工作、多感悟生活,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善于想象,勤于思考,学会创新,才能培养出好的短片创作灵感来。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05.
[2]王志敏.中外电影鉴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中国表演艺术探索[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25.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65.
微电影《南部小城》剧照近几年,广播电视人才日益增长,但受到广泛认可的短片作品却没有涌现,这是什么原因呢?在进行毕业创作的过程中,如何提高视觉上的冲击,利用全新的数字技术表现画面,并不是学生们面临的最大疑问;学生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培养短片创作的灵感。的确,无灵魂的剧本,就算加上再高科技的特效,也很难赢得受众的广泛青睐,所以如何培养短片创作的灵感,如何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是当下短片创作团队面临的很重要的课题。
一、如何培养短片创作的灵感
随着电影行业的进步与发展,数字化已然成为先进的代名词,华丽的特技、绚丽的动画往往占据着一部分观众的眼球,但更多的受众仍会希望,在看片的同时,与导演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的确,一部好的短片或是电影,最核心的仍然是导演想传递的精神,是导演所讲述的故事。数字化的技术仅仅是起到锦上添花的辅助作用,只有思想的传递,才能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毕业创作的过程中,对短片的创作团队来说,创作灵感的培养与发掘相对于技术化的东西来说,则要复杂很多,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短片是创作者思想倾向、意识形态,性格特征、艺术气质、综合素质、内在修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创作者运用形象思维将内心的审美感受进行选择、概括、加工、提炼后,使主观与客观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相互的统一,然后再使用镜头语言、数字技术手段将审美意象表现出来,最终构成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什么是灵感思维呢?“所谓灵感思维,是指在创作活动中,人的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它是在一定的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地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的思维形式。”[1]虽然灵感思维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稍纵即逝性,但是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任何灵感的产生都离不开创作者呕心沥血地探索、锲而不舍地追求、孜孜不倦地苦思,犹如人们常讲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其实,这种茅塞顿开、突然触发的灵感,好像是不期而遇、突然涌现的,实际上这是以“踏破铁鞋”的艰苦过程作为基础和前提。
那么究竟该如何培养短片创作的灵感呢?
(一)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
巴赞曾经说过:电影实质上是一种“现实的艺术。”[2]短片创作的灵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生活,所以要学会观察生活甚至可以直接从现实生活中寻求创作蓝本。
《南部小城》这部作品虽然是一档旅游性电视栏目,但是不同于一般旅游节目的是,主创将发生在这个城市的故事进行串联,来介绍这个城市,从而表现出这个城市独有的生活品质。所以《南部小城》既有电视栏目的形式,又有故事短片夹杂在里面。这样一种新颖的形式,是受到了《中国好声音》的启发,创作者经过反复思考“中国好声音”为什么会这么红,得出的结论是首先新颖的形式就吸引了很大一部分受众的眼球,于是在进行栏目定位的时候,便求了一个“新”字。其第一期栏目视角选择了广西南宁作为介绍点,而要了解南宁的品质生活也是不容易的,在作品的创作初期,也就是在文案的准备阶段,创作团队的同学们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故事搜寻,与各个年龄段的受众群体进行交谈,观察他们的生活状态,以便更好地为剧本服务。而在后来的分镜头剧本创作以及拍摄阶段,在画面的构图上,借鉴了《舌尖上的中国》、《第36个故事》、《同里》等电影以及故事短片。其实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需要大家做的,也就是观察生活。如果一部短片创作的题材连你自己都感动不了,又怎么会引起受众的共鸣?所以观察生活,取材于生活,是灵感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过程。
“没有体验,无从体现。没有体现,何必体验。体验要真,体现要精。体现在外,体验在内。内外结合,互相依存。”[3]这十句话可以说是精辟地概括总结了艺术创作中体验与体现二者相互依存的关系。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常常是“以情动人”,无论是《唐山大地震》,还是有心灵血泪史之称的《一九四二》。冯小刚导演在第一次观看Imax版成品后对效果十分满意。他说:“如果你看这部电影哭了,那说明你是正常人,是爹妈养的。但其实让观众哭不是创作的目的,在剪辑时还做了不少删减。只想把当时看原著时的震撼传达给观众,看完电影走出影院你心里会是暖的。”《唐山大地震》正是利用了许多观众通过新闻报道间接体验过甚至有些人亲身体验过地震对人们所带来的伤害,才使得片中每一个感人至深的情节、每一幕感人肺腑的画面,都唤起了同学们对于生命最崇高的敬意、对情感最深的渴望,以致引起对于人生的又一次思考!
在对《南部小城》的品质小店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创作团队的同学们所采取的就是亲身体验的方式。例如在选择“大象咖啡馆”的时候,同学们就先后五次去到咖啡馆,起初是以普通顾客的身份去感受,到后来是以一个电视人、新闻人的角度去和老板交流,了解老板的咖啡理念,寻找故事,到最后是拿写好的初稿去有意识的看是否适合。所以说,同学们深深感受到在创作过程中,艺术的体验活动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直接体验还是间接体验。
在传播学中,有“使用与满足”这样一种受众行为理论,即把受众成员看作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无论是电视也好,报刊、书籍、广播也好,人们接触媒介都是基于一些基本的需求进行的,包括“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社会关系需求以及精神和心理需求等。” [4]所以说短片创作必须考虑到受众的心理需求,毕竟摄像机就像是人的眼睛,由摄像机记录下来的东西,反映的是人们正在经历微电影《南部小城》海报的东西,这不失为数字短片创作的思路来源之一。以国产小成本制作而收获4650万票房的黑马——《人在囧途》,就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春运为蓝本,讲述了外出打工人员春节回家的不易。每年的春运都是受到高度关注的一件大事,在一票难求的今天,回家的旅途,其中包含了多少的辛酸。该片正是迎合了受众的内心状态,满足了广大观者的心理需求,同时也以一种诙谐的态度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说出了很多观众想说而不敢说的话。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以80后为蓝本创作的《奋斗》、《北京爱情故事》、《失恋三十三天》等电视剧和电影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在《南部小城》中,“交换旅程”的故事构想就是利用了当代白领工作繁重、压力堆积,常常忽略了放松自己的现实状况,用一种“交换旅程”的方式告诉人们,特别是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年轻人,放松自己的心,多出去走走,你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
所以说,艺术创作的灵感不会凭白无故的出现,每一个绚烂多彩的艺术作品背后,艺术原型必来源于生活,同学们要做的就是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
(二)多看、多写、多练
影视艺术的文学性在当下越来越受到追捧,影视圈与文学界的合作也时常发生,其实短片创作与文学创作是一样的道理,写分镜、写剧本、写小说、写文章、写歌词都是一脉相传的,创作者必须意识到多读、多写、多练才是硬道理。
文学,是一种社会形态,是运用文字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并表述作家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所谓电视艺术的文学性,主要是指从文学中汲取构成电视艺术的文学元素,使得电视艺术具备了某种文学性。具体地讲,也就是孕育在作品中的抒情和诗意,通过屏幕画面和画面之间的组接,创造一种诗的意境,以抒发真挚的情感,特别是创作者的主观情感。
生活是文学创作最大的源头,在进行短片的创作时,也应利用形象思维或艺术思维真实地认识和反映生活。形象思维是人们的认识规律在文学创作领域中的特殊表现,通过形象的联想、推测和组合,从而构成新的艺术形象。短片的创作也是一样,它不仅是对生活的审美认识,也是一种审美再创造的过程,这不单单体现在剧本的创作上,在舞美、造型、演员的表演上均有所涉及。当然,短片创作不只是依靠形象思维,它也离不开逻辑思维。所以,在培养短片创作的过程中,应该养成多看、多读、多记、多写的习惯,只有足够的积累,在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时候才有可能将一个个精彩的戏剧冲突有逻辑性的串联起来,放在短片的创作中。
在《南部小城》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发现最困难的,做得最多的是文案的修改、故事的设计、剧本的撰写,这些之所以困难,与作者的文学修养不够、知识面不宽有很大的关系,虽然在这半年的创作时间中,已经做了大量的弥补,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有句话说,终点也是新起点。在生活中,一定要做到多读、多看、多练,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思维混乱、缺乏灵感这样的瓶颈。
(三)想象、思考、创造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短片创作的艺术构思阶段,有很多创作者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在进行头脑风暴时,你会发现自己想到的创意可能自己觉得很好,但是在自己斟酌过后发现与很多作品有雷同的地方,觉得缺乏一些甚至连自己都说不清的东西,可你又的确能感受到这种缺憾,这时候就需要借助想象、思考、创造来进行艺术表达。艺术表达是一个需要时间沉淀的东西,这就需要作者善于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学会沉淀。
短片创作作为一种审美创造,不能单纯的将它理解为简单地去记录生活中的事实,它需要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加以典型化的夸张放大,这就是创作作品时的艺术加工。通俗讲也就是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大量散乱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改造、集中,加工为可以为短片服务的、生动的、典型的艺术形象。
通过《南部小城》的创作过程,创作团队的成员们深深感受到创作短片首先要做到是选取一个适合的题材,也就是确定一个创作方向。接下来的,是思考核心的主题也就是对题材进行艺术加工。通过语言、文字、符号、线条、色彩、声音等媒介来表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就是进行创作。既然是短片创作就会存在戏剧冲突,那些仅仅停留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阶段或者仅仅将这种认识抽象地提供给他人去进行具体表现的作品,会让受众觉得枯燥无味没有生机。创作要赢得受众的喜爱,不仅要题材选择得合适,更要能感动人心,尤其是需要从中发掘出其独有的深刻的背景和时代意义以及深层次的内涵,揭示出事物之间某种本质上的联系,使受众能对生活拥有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全新的审美感悟。
当然,情感对于短片创作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激发灵感的重要动力,也是灵感迸发的前提。短片所表现出的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审美感情、审美理想都和创作者的世界观是分不开的,这也正是其灵感的来源。适当对一些事物和现象流露出真实的感情,或喜或忧,再透过作品中的形象,对生活做出各种评价,只有感动了自己的作品才有可能去感染观众。
每个人的社会阅历不同,其在创作影片时的艺术感悟也会不一样,侧重点也会大不相同。所以,多出去走走,学会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增强阅历,积累厚度,善于体验生活,这对短片灵感上的培养尤为重要。对于短片的创作者来说,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是最基本的,要善于在社会实践中观察、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各种命运的人有所接触,设身处地的体察不同环境下人物的性格、心理、情绪和生活节奏,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同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反复的深入思考,透过生活现象探求生活真谛,逐步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并在文学创作时适当地运用。总而言之,培养短片的创作灵感,要做到善于想象,勤于思考,学会创新。
结语
短片的创作主题应该是从日常的丰富生活体验中反复感悟和发掘以及思索的产物,它来自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升华。在创作过程中,将生活表象和短片创作者的审美意识相互结合起来,有血有肉的联系在一起,从而逐渐形成意象,最后升华为艺术形象;只有平时注意积累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把握生活的真谛,才会碰撞产生灵感;多阅读书籍、多实践工作、多感悟生活,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善于想象,勤于思考,学会创新,才能培养出好的短片创作灵感来。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05.
[2]王志敏.中外电影鉴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中国表演艺术探索[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25.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