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非篇章写作教学研究的理论构思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pflo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中学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这四种能力中,我以为最重要的是“写”。因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我国《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和套话。并且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但是现在学生写作文,普遍存在一种困惑,那就是觉得无话可说。究其原因,可能有多种,但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
  第一,传统写作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作思维。写作的内容、时间和篇幅常常都由老师限定,毫无疑问,这就把学生的创作思维限制在一个个条条框框里面无法自由延展开来。虽然新课标提出教师要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但在教学实践中能做到这一点,并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师寥寥可数。
  第二,传统写作教学,忽视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用同一标准来要求作文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这一做法无疑大大打击了差生创作的热情。学生只能备尝挫败感而对作文越来越苦恼,乃至产生厌恶和反感的情绪。
  第三,传统写作教学抑制了学生作为创作主体的意识。教师永远是权威,从课堂作文技法指导,到发布作文练习要求的指令,一直到最后的作文评点,都是老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而台下的学生则听得意兴寥寥,昏昏欲睡。在这样的课堂上,不是“我要写”,而是“要我写”,因而学生就丧失了写作的主体意识,感受到的只是一种沉重的压迫感,而且这种压迫感压得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只能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挤牙膏似地勉强行文,毫无创造的乐趣可言。
  第四,传统写作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且专门用于写作的课时比较少,一学期学生最大的训练量不会超过10次,如此少量的作文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众所周知,写作能力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项须经过长期训练积累才能获得的能力。唯有时时保持对周围事物浓厚的兴趣,敏于观察、热爱思考、勤于动笔才能达到。
  针对以上传统写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拟探索出一个新的写作教学形式,那就是非篇章写作教学。
  二、非篇章的概念
  《文心雕龙·章句》云:“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说明了古人所谓的文章在语言层面上的四个层次——字、句、章、篇。字句相当于现在的字、词、句,章篇相当于现在的篇章。篇章指由单个的句子组成句群,再由句群组成的结构完整,内容充实,表达完整的文体。我国传统写作教学在小学三年级以前注重字词句的教学、三年级后注重篇章写作教学,但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特提出将非篇章写作教学作为字词句教学到完整篇章教学的一个过渡阶段。
  非篇章概念,就是不成篇章的文字组合起来的各种文体,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非篇章是指由词语或者句子组成的文体。如对一个汉字独到的见解,对一个词语的辨析、或楹联等等。广义的非篇章是指无需起承转合、前后呼应来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只是纯粹抒发个人感情、或见解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众的文体。如小品文、谜语、网络微言微语、手机短信、即景式作文、常见用于交际的应用文等非篇章文体。
  三、非篇章写作教学的四种基本形态及其特征
  (一) 情境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可根据文本或教学需要,巧妙地设计小练笔。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更能为学生创设了一种表达的情境。让学生有事可写,有物可摹,有形可绘,有情可抒,才能激发起写作欲望和写作热情,才能让学生感觉到写作是一种生活的需要,就像每天吃饭和呼吸新鲜空气一样。 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说以教室门口横着一把扫帚为例,观察过往的同学对此反映,并写出自己真实的感想。或者让学生观察天气的变化,如忽然电闪雷鸣,乌云密布,教室漆黑,顷刻,大雨倾盆,这时许多同学走出教室,发现操场上的国旗还没有降下来,而几名护旗手冒着被雨淋湿的风险将国旗降下来了,此时可以要求观看到此场景的学生即景作文,表达自己的看法。这种形态的非篇章写作的主要特征是利用现有资源,抓住时机创作,增强写作本领。
  (二)预设型
  预设型非篇章写作教学主要是提出假设,如教授鲁迅的名篇《孔乙己》时,假设孔乙己挨打后去府衙告状,最终结果会如何?让学生以此为前提,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如教授莫泊桑的《项链》时,假设宴会参加完毕后项链并没有丢,马蒂尔德夫人最终的命运又会有什么转变?通过此类假设命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反映学生的语言积累、生活积淀和语感能力。它的主要特征是挖掘文本内涵,科学大胆想象,丰富写作内容 。
  (三)知识型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时代,它决定了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而要深入探究其内在奥秘。因此写作教学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为基础的知识性阶段,而应该注入传统文化元素,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形式,兼收并蓄、扬长避短,以此丰富学生写作的知识结构,建构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知识体系。加强对楹联、谜语、小品文、短篇诗歌、阅读笔记等非篇章的写作教学。让学生在教学中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它的主要特征是拓展学习领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热情。
  (四)交际型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认为一个人要能真正运用语言进行交际,除了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对象,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有效得体的表达的能力,也就是交际能力。《新课标》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仅局限在言语表达上,而且应该反映在书面上。非篇章写作教学中网络上的微言微语和小段写作及常用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就属于这一块。网络创作因其时效性、广泛性、频繁性和深刻的影响性,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感想,通过微博、博客等媒介与处在世界各处的人进行交流。这就需要教师结合网络实际,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网络上的非篇章创作。 除此之外,由于互联网的普及,现在的一部分学生,已经不知道如何写简单的请假条、借条、留言、请柬、欠条等。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的时候,也该重视这些常用来交际的应用性文本的写作。它的主要特征是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应用能力,检验学习效果。
其他文献
我国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是学生具备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学习者要做到自主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是心理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其二是要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其三是应该具备一定的学习策略。也就是说学生自己“能学”、“想学”、“会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给学生创
本文拟从我国农产品增值税的现状与问题出发,基于我国农产品生产与流通面临的增值税管理的问题,提出几点完善农产品增值税制度个人看法:将增值税优惠政策由生产环节延伸到批发
何谓语文素养?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定义: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在2012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评卷中,“语文素养”一词,特被作为一个关键词提了出来。将这项指标确定为衡量文章的标准,实乃智者之举。  君看考场作文:云山雾海,千里寻踪而不得者有之;神情潦倒,可恨可悲又可
“語文味”的概念是深圳教育科学研究院中語教研员程少堂老师首次提出的。他认为:“語文味是指在語文教学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語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感。”应该说,“語文味”是語文课堂的灵魂。  在語文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剥开文字的外壳,挖掘文本中那些流光溢彩的美,让学生充分感悟美、鉴赏美,从而创造美。要让語文课堂充盈“語文味”,笔
幽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调味品”.已经引起了中学老师和研究者的注意。美国教育家保罗·韦地总结了优秀教师的12个标准,其中就有:“幽默感。每天她会带来一些欢乐。使课堂
煽情即鼓动人,鼓动人的情感。有人认为煽情是一种激发学生对文章语言文字的感知的"催化剂"。创设一种调动学生学习情绪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