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情感和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如学习“圆的面积”时,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是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和刻意去锻炼,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做”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直接解答有一定的困难。如果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做一做,让学生自己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从实践操作的基础上轻松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并能掌握牢固。
对于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得到认识和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和准备课前的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三、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平时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例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平时“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張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爸爸应该怎样付钱?营业员又应该怎样去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通过对购物付款的题目能这样理解和分析,便能很轻松地回答问题: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回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 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279 98,279 102”等习题。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体验学习、自主探究、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不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绝成功,会不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责任编辑潘孟良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如学习“圆的面积”时,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是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和刻意去锻炼,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做”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直接解答有一定的困难。如果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做一做,让学生自己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从实践操作的基础上轻松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并能掌握牢固。
对于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得到认识和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和准备课前的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三、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平时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例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平时“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張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爸爸应该怎样付钱?营业员又应该怎样去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通过对购物付款的题目能这样理解和分析,便能很轻松地回答问题: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回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 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279 98,279 102”等习题。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体验学习、自主探究、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不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绝成功,会不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责任编辑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