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下《思想品德》的教学,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创新求活地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教者要利用一切有利因素,采用创新求活的教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人的一种内在动力。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兴趣时,就会积极自觉地参与。苦,不觉其苦;累,不觉其累。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先决条件。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促进学习效果,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谈谈自己是怎样采用创新求活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的。
一、导课融情,诱发兴趣
好的导课如同桥梁,联结着旧课和新课;如同路标,指引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故事引导”,一开始就可以吸引学生,把学习知识探索问题的兴趣很快激发起来。例如,讲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3单元“关注国家的发展”这一课时,我首先以记者孟杰与泰冉到清冷镇采访,看到那里的水泥厂等乡镇企业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改善了,但环境破坏了,再也看不到青山绿水了的故事引入,创设情境。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诱发之后,我及时提出如下问题:“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什么又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呢?”“是不是发展经济必然会造成环境问题呢?”“如何才能做到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呢?”学生马上就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对提出的问题热烈地讨论,各抒己见,他们的见解很有见地,学生的积极性和回答的效果均超出以前。
通过艺术化的导入,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学生学得轻松。而且教师教得轻松。既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对政治学科的浓厚兴趣。
二、巧借时政。引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教材的特点,巧借时政,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鲜活的教材与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相比总是滞后的。学生对时政特别感兴趣,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经常从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渠道获取时政信息,在此基础上,学会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和基本观点的理解。
在教学“立志成才”的内容时,单纯依据教材内容,则略显枯涩。此时,正好中央电视台将在星期六晚上直播“2006年度人物评选”的节目,我灵机一动,迅速将信息告诉学生,并要求他们在预习课本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观看节目。课堂上,首先组织学生讨论,谈观后感。年度人物涉及多层次,都是各行各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才,他们的成长经历很具有代表性,他们的突出成就有很强的说服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懂得了社会责任感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快地调动起来,正确的人才观、价值观在学生中得到很好确立,突显学科的德育功能。
三、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现实中教育源自于生活又服务生活,在生活中体现其潜在的价值。新版《思想品德》教材,每单元设计有“走进生活”模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体验,注重知识与学生经验的联系,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有所感悟。例如,在教学“家,温馨的港湾”这一内容时,课堂上我首先安排学生讲述父母关心爱护自己,使自己最难忘的一件事。其中一位在校住宿学生讲述了他的一次经历。
一个周末,他先与父母联系说好要回家。后来一位同学热情邀请他与几位同学一起到其家里聚会,而自己却又没有电话告知父母。为此家里发生了一件使他深感愧对父母的事情。原来,父母得知他星期五下午会回家吃饭,特意杀了一只鸡并炖好了,等宝贝儿子回来吃。结果左等右等不见他回来,经父亲多方联系直到晚上八点半钟,才知道他因同学聚会今晚就不回来了。早已急得泪流满面的母亲气愤地把炖好的鸡连盆一起摔在地上……
这位学生经历的“爱的冲突”,不仅对他,也对同学们震动很大。是啊,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总是无微不至的,正是有了这种爱,才使子女健康成长。那么作为子女应该如何回报父母呢?学生带着激情,感受着“家,温馨的港湾”。我因势利导,很快切中主题,强化爱的情感体验,孝敬父母是子女的责任。
这样就把抽象的知识与鲜活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既贴近了生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责任编辑 罗 峰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促进学习效果,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谈谈自己是怎样采用创新求活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的。
一、导课融情,诱发兴趣
好的导课如同桥梁,联结着旧课和新课;如同路标,指引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故事引导”,一开始就可以吸引学生,把学习知识探索问题的兴趣很快激发起来。例如,讲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3单元“关注国家的发展”这一课时,我首先以记者孟杰与泰冉到清冷镇采访,看到那里的水泥厂等乡镇企业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改善了,但环境破坏了,再也看不到青山绿水了的故事引入,创设情境。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诱发之后,我及时提出如下问题:“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什么又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呢?”“是不是发展经济必然会造成环境问题呢?”“如何才能做到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呢?”学生马上就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对提出的问题热烈地讨论,各抒己见,他们的见解很有见地,学生的积极性和回答的效果均超出以前。
通过艺术化的导入,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学生学得轻松。而且教师教得轻松。既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对政治学科的浓厚兴趣。
二、巧借时政。引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教材的特点,巧借时政,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鲜活的教材与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相比总是滞后的。学生对时政特别感兴趣,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经常从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渠道获取时政信息,在此基础上,学会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和基本观点的理解。
在教学“立志成才”的内容时,单纯依据教材内容,则略显枯涩。此时,正好中央电视台将在星期六晚上直播“2006年度人物评选”的节目,我灵机一动,迅速将信息告诉学生,并要求他们在预习课本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观看节目。课堂上,首先组织学生讨论,谈观后感。年度人物涉及多层次,都是各行各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才,他们的成长经历很具有代表性,他们的突出成就有很强的说服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懂得了社会责任感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快地调动起来,正确的人才观、价值观在学生中得到很好确立,突显学科的德育功能。
三、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现实中教育源自于生活又服务生活,在生活中体现其潜在的价值。新版《思想品德》教材,每单元设计有“走进生活”模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体验,注重知识与学生经验的联系,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有所感悟。例如,在教学“家,温馨的港湾”这一内容时,课堂上我首先安排学生讲述父母关心爱护自己,使自己最难忘的一件事。其中一位在校住宿学生讲述了他的一次经历。
一个周末,他先与父母联系说好要回家。后来一位同学热情邀请他与几位同学一起到其家里聚会,而自己却又没有电话告知父母。为此家里发生了一件使他深感愧对父母的事情。原来,父母得知他星期五下午会回家吃饭,特意杀了一只鸡并炖好了,等宝贝儿子回来吃。结果左等右等不见他回来,经父亲多方联系直到晚上八点半钟,才知道他因同学聚会今晚就不回来了。早已急得泪流满面的母亲气愤地把炖好的鸡连盆一起摔在地上……
这位学生经历的“爱的冲突”,不仅对他,也对同学们震动很大。是啊,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总是无微不至的,正是有了这种爱,才使子女健康成长。那么作为子女应该如何回报父母呢?学生带着激情,感受着“家,温馨的港湾”。我因势利导,很快切中主题,强化爱的情感体验,孝敬父母是子女的责任。
这样就把抽象的知识与鲜活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既贴近了生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