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健康的身体是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2000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共同组织实施的第四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的速度、耐力、爆发力、柔韌性、肺活量等持续下降,肥胖的学生明显增加,近视率居高不下,这一现实与学校的体育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自2005年7月实施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以来,学生的体质状况得到改善,本文的撰写,旨在新课程标准对农村中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作用的初步总结,供同仁参考,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体质健康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以九年级6个教学班,除去体育特长生外29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数理统计法:将入学的292名学生三年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进行统计,然后对所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1.2.2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的方式对29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回收率为99.3%。
1.2.3访问调查法:对本校的教师领导及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其观点,想法,以及实施课程标准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好处。
1.2.4文献资料法: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大量体质健康调研相关资料为主,作为本课题的理论依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实施新课程标准后的292名学生进行身高标准体重、肺活量、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800米或1000米的测试数据结果:
2.1.1身高标准体重可以直接反映学生身体的匀称度,通过数据可以发现:学生的超重状况没有得到改善,肥胖学生稍有下降,但较低体重和营养不良人数呈下降趋势,这说明身体的匀称度得到改善。
3.1.2肺活量体重指数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技能指标之一,可以发现学生的肺活量体重指数逐年上升,说明学生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得到提高。
2.1.3坐位体前屈是用于反映人体柔韧性的项目。它对体质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数据可以说明学生的柔韧性正在逐年得到提高,促进了体质健康水平。
2.1.4立定跳远是测试学生爆发力的项目。它对于体质健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据可说明学生的爆发力水平还较低,但却停止了下滑,已成小幅度上升趋势。
2.2分析学生体质健康得到改善的原因:
2.2.1新课程标准增加了课时数,保障了学生的锻炼时间。
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锻炼时间不足,锻炼强度不够,实行新课程标准后中学7—9年级由原来的2课时增加到3课时,课时增加了1/3,学生的锻炼时间增加了,有了时间的保障,体育教学的效果逐步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也得到了改善。因此,课程标准增加了课时量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2.2.2教学方法的改进和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
课程标准改变了原有教学内容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了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教学内容。从教法上改变了原有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2.3新课程标准的评价方法,让学生重新找回了参加锻炼的自信心。
原有的体育课考核方法,只强调了测验学生运动能力和身体健康量化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但也给一部分学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而课程标准的评价方法是综合评定:1.对自己的运动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进行综合评定。2.小组互相评价3.教师评定,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行为表现和进步幅度,考虑学生自评和组内评价的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
3.结论
通过研究表明,实施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具有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课时数的增加,给了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教学方法的改进充分调动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提高了锻炼的质量,合理的评价方法使学生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增加了有效锻炼人数,促进了农村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再上新台阶。
4.建议
4.1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统筹兼顾:把落实《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方案》纳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并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制定严密的实施工作方案,抓好教师的培训,加强教学质量的评估,确保学生的健康水平逐年得到提高。
4.2体育教师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主力军。教师应该加强业务学习,认真领悟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加强师德修养,不折不扣的落实课程标准,交给学生练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各种媒体获取新的练习方法和手段的能力,丰富活动内容,培养学生自觉参加锻炼的习惯。
4.3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落实。学校应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保证早操、课间操和每天1小时以上的课外活动时间,并尝试举行趣味运动会,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4.4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练习,争取每人掌握1—2项体育技能,学会一种锻炼方法,形成一种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毛振明.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4)
[2]赵立.体育教学模式群结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4)
张建全 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体质健康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以九年级6个教学班,除去体育特长生外29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数理统计法:将入学的292名学生三年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进行统计,然后对所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1.2.2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的方式对29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回收率为99.3%。
1.2.3访问调查法:对本校的教师领导及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其观点,想法,以及实施课程标准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好处。
1.2.4文献资料法: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大量体质健康调研相关资料为主,作为本课题的理论依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实施新课程标准后的292名学生进行身高标准体重、肺活量、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800米或1000米的测试数据结果:
2.1.1身高标准体重可以直接反映学生身体的匀称度,通过数据可以发现:学生的超重状况没有得到改善,肥胖学生稍有下降,但较低体重和营养不良人数呈下降趋势,这说明身体的匀称度得到改善。
3.1.2肺活量体重指数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技能指标之一,可以发现学生的肺活量体重指数逐年上升,说明学生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得到提高。
2.1.3坐位体前屈是用于反映人体柔韧性的项目。它对体质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数据可以说明学生的柔韧性正在逐年得到提高,促进了体质健康水平。
2.1.4立定跳远是测试学生爆发力的项目。它对于体质健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据可说明学生的爆发力水平还较低,但却停止了下滑,已成小幅度上升趋势。
2.2分析学生体质健康得到改善的原因:
2.2.1新课程标准增加了课时数,保障了学生的锻炼时间。
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锻炼时间不足,锻炼强度不够,实行新课程标准后中学7—9年级由原来的2课时增加到3课时,课时增加了1/3,学生的锻炼时间增加了,有了时间的保障,体育教学的效果逐步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也得到了改善。因此,课程标准增加了课时量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2.2.2教学方法的改进和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
课程标准改变了原有教学内容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了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教学内容。从教法上改变了原有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2.3新课程标准的评价方法,让学生重新找回了参加锻炼的自信心。
原有的体育课考核方法,只强调了测验学生运动能力和身体健康量化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但也给一部分学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而课程标准的评价方法是综合评定:1.对自己的运动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进行综合评定。2.小组互相评价3.教师评定,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行为表现和进步幅度,考虑学生自评和组内评价的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
3.结论
通过研究表明,实施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具有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课时数的增加,给了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教学方法的改进充分调动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提高了锻炼的质量,合理的评价方法使学生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增加了有效锻炼人数,促进了农村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再上新台阶。
4.建议
4.1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统筹兼顾:把落实《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方案》纳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并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制定严密的实施工作方案,抓好教师的培训,加强教学质量的评估,确保学生的健康水平逐年得到提高。
4.2体育教师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主力军。教师应该加强业务学习,认真领悟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加强师德修养,不折不扣的落实课程标准,交给学生练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各种媒体获取新的练习方法和手段的能力,丰富活动内容,培养学生自觉参加锻炼的习惯。
4.3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落实。学校应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保证早操、课间操和每天1小时以上的课外活动时间,并尝试举行趣味运动会,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4.4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练习,争取每人掌握1—2项体育技能,学会一种锻炼方法,形成一种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毛振明.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4)
[2]赵立.体育教学模式群结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4)
张建全 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