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学生知识积累的过程,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基本教学模式。把学生看成工业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抹杀了学生的个性,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一、思想品德教育定义
何谓品德教育?新课标给思想品德教育下的定义是: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它与一定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道德风尚及风俗习惯相联系,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其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学校德育是中小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
若借用他人的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品德教育。龚善宝说,“德育是一套指引人群如何做人的学问,注重身心修养与人群和谐”。黄德祥说,“教育学生使之知善、期望善良,以及行善、表现良好行为,并内化成习性的历程。品格教育也是增进学生良好个人特质,使之知善、爱善、乐善的教育。”这其中所言德育、品格,即是品德教育的通俗说法。思想品德教育,从微观的角度来说,涉及到我们祖国的花朵是否有健全的心智,善良的心地,为人处世的能力,性格健康的发展;从宏观角度来讲,则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兴衰成败,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传承下来的优秀品质,它以后代表的不仅是这样一群人,更是一个民族的素质。
二、思想品德教育实践的现状
目前,我国思想品德的教学普遍有了很大的提高,新课改理念在逐步落实,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越来越高,取得了不少的成绩。我们应该就此满足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一)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不够
我国教育多年以来一直采用的是“填鸭式”传统教学方式。虽近些年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但毕竟不能一蹴而就。而德育教育是较为特殊的学科,如单以灌输为主,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那么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二)课堂知识的传授占绝对优势
有些教师在传授课堂知识时,仍是注重书本,没有将社会现状与教材良好结合起来。只是概念与知识点的叠加,以为能将道德教给学生。实际上我们传授的只是“道德知识”,单凭纸上谈兵,让说教来代替德育实践,忽视教给学生最主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传统的“分数至上”理念仍未消除,学校中“重分轻德”情况屡见不鲜
教师和学校的目光投向的是如何能使学生的考卷与“标准答案”相符合,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别,造就一批只知如何答卷,却难懂如何做人的“乖”学生。
面对此种窘境,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粗浅的建议。
三、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的可行性措施
(一)明确德育目标
初中德育工作的最主要目标既不是使学生成为会按照“标准答案”完成考试的应试教育模板,也不该是严格限制他们成为规范的、完美高尚的人,首要的是引导他们知道,作为一个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这其中包括自尊、自爱、责任,以及与他人交往时要有诚信等等这些基础的品质。而非按照书本所教,直接上升到一个“为共产主义牺牲一切”等等这样让学生感到虚无的目标。
(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由于他们各自成长的环境、经历、性格观念、认知水平以及接受力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形成了他们对事物不同的理解力,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心理品质。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现在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与教师、同伴间“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动态过程。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更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都有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
改掉以往传统课堂“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方法。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如情境法,创设一个情境。讲消费者权益时,可以假设,当你买到了一个假冒伪劣产品时,你会怎么做?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或体验法,如八年级上册《难报三春晖》,可以让学生课后给家长做次饭,刷刷碗,通过这样的体验,不仅理解了教材,也获得了情感上的体验。
(四)采用多样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它既可以帮助老师判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也促使学生不断提高和进步。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评价比较单一,即“分数”。这样的劣势在于教师过于重视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改变这种状况,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才会使思想品德教育朝着良性方向发展,最终使学生会学、爱学、学会学习,最终提高思想品德教学实践的效果。
一、思想品德教育定义
何谓品德教育?新课标给思想品德教育下的定义是: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它与一定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道德风尚及风俗习惯相联系,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其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学校德育是中小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
若借用他人的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品德教育。龚善宝说,“德育是一套指引人群如何做人的学问,注重身心修养与人群和谐”。黄德祥说,“教育学生使之知善、期望善良,以及行善、表现良好行为,并内化成习性的历程。品格教育也是增进学生良好个人特质,使之知善、爱善、乐善的教育。”这其中所言德育、品格,即是品德教育的通俗说法。思想品德教育,从微观的角度来说,涉及到我们祖国的花朵是否有健全的心智,善良的心地,为人处世的能力,性格健康的发展;从宏观角度来讲,则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兴衰成败,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传承下来的优秀品质,它以后代表的不仅是这样一群人,更是一个民族的素质。
二、思想品德教育实践的现状
目前,我国思想品德的教学普遍有了很大的提高,新课改理念在逐步落实,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越来越高,取得了不少的成绩。我们应该就此满足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一)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不够
我国教育多年以来一直采用的是“填鸭式”传统教学方式。虽近些年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但毕竟不能一蹴而就。而德育教育是较为特殊的学科,如单以灌输为主,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那么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二)课堂知识的传授占绝对优势
有些教师在传授课堂知识时,仍是注重书本,没有将社会现状与教材良好结合起来。只是概念与知识点的叠加,以为能将道德教给学生。实际上我们传授的只是“道德知识”,单凭纸上谈兵,让说教来代替德育实践,忽视教给学生最主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传统的“分数至上”理念仍未消除,学校中“重分轻德”情况屡见不鲜
教师和学校的目光投向的是如何能使学生的考卷与“标准答案”相符合,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别,造就一批只知如何答卷,却难懂如何做人的“乖”学生。
面对此种窘境,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粗浅的建议。
三、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的可行性措施
(一)明确德育目标
初中德育工作的最主要目标既不是使学生成为会按照“标准答案”完成考试的应试教育模板,也不该是严格限制他们成为规范的、完美高尚的人,首要的是引导他们知道,作为一个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这其中包括自尊、自爱、责任,以及与他人交往时要有诚信等等这些基础的品质。而非按照书本所教,直接上升到一个“为共产主义牺牲一切”等等这样让学生感到虚无的目标。
(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由于他们各自成长的环境、经历、性格观念、认知水平以及接受力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形成了他们对事物不同的理解力,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心理品质。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现在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与教师、同伴间“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动态过程。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更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都有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
改掉以往传统课堂“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方法。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如情境法,创设一个情境。讲消费者权益时,可以假设,当你买到了一个假冒伪劣产品时,你会怎么做?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或体验法,如八年级上册《难报三春晖》,可以让学生课后给家长做次饭,刷刷碗,通过这样的体验,不仅理解了教材,也获得了情感上的体验。
(四)采用多样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它既可以帮助老师判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也促使学生不断提高和进步。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评价比较单一,即“分数”。这样的劣势在于教师过于重视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改变这种状况,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才会使思想品德教育朝着良性方向发展,最终使学生会学、爱学、学会学习,最终提高思想品德教学实践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