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一种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了解力。这种能力是语文素质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良好的语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它是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能力。耳聋学生由于听力障碍导致了语言发育的迟缓,他们对语言的理解感知比普通学生艰难得多,对他们进行语感的培养,促进聋学生敏锐的语言理解感受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本人在培养学生语感中做的初步探索。
一、训练学生正确断句的能力,逐步培养语感
聋校的课程目标明确提出“要正确地、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就“正确朗读课文”而言,不仅要求学生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一字一顿地读、不重复词语,而且要求正确停顿、不读破句。适当的停顿是训练学生语感很重要的环节,特别是一些长句,如果停顿不当,就会出现断词破句现象,影响对课文内容的正确理解。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训练学生正确断句的:
1.加强课内引导。在每篇课文的朗读指导中,我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断句。有时让学生跟着我朗读,容易出现断句错误的地方进行正误辨析。如“小胖子的目光最后落到了我旁边的那位解放军战士身上。”这句话,正确的停顿是“小胖子的目光/最后落到了/我旁边的那位解放军战士身上”,如果读成“小胖子的目光/最后落到了我/旁边的那位解放军战士/身上”,这样句意就不正确了,无法判断小胖子的目光到底是落到我身上还是落到解放军战士身上。有时我让学生尝试领读,发现断句问题及时纠正。如学生读:“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去,把羊叼/走了。”学生在尝试读这一小段课文时,出现了三处断句不准确,我就指导学生逐一改正,指导学生应该这样读:“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去,把羊/叼走了。”并指导学生对“又”应读重音,突出养羊人不听劝告的结果。有时也让每位学生独立试读,并根据自己的朗读在课本上划断句标志,教师逐一检查,辨析纠正,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指导。
2.致力课外强化。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断句能力,光靠课堂内或文本内容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经一段时间尝试后,我们的训练从课内向课外读物延伸,用课外阅读来提升和加强学生正确的断句能力。我要求学生每周自主找一到两篇(根据学生的实际)适合自己阅读的文章,进行正确地朗读练习,自己认为满意了,随时到我这儿来“过关”,我当面点评、指正,并做好详细记录。
3.适时竞赛激励。在课内外引导、训练的基础上,我还在期中、期末以学科单项检测的形式进行朗读竞赛。我事先准备一些适合学生阅读水平的文章,然后抽签让学生朗读,做好当面点评和评价,并把评价结果作为学期语文学科综合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这样,不但使平时的训练有评价的落实,使训练更显扎实性、有效性,同时也起到了激励作用,增强了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几个学期尝试下来,学生正确的断句能力明显加强。
二、引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增强语感
朗读课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那么如果学生能按正确停顿做到“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一字一顿地读、不重复词语”,却面无表情、平铺直叙地朗读,是否就能正确理解课文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此,要使聋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还必须要求学生把课文内容“读”出来。
1.指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课文内容想象出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使学生理解一定语言环境中词句所表达出的意思和描绘的环境,要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课文所描述的情节形象,就要指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对应的画面,这样,朗读时就会自然流露表情,这样的朗读才会有效,语感才会增强。例如在读“他头上裹着白毛巾,身上披着老羊皮袄,腰里别着烟袋,黑红色的脸膛配上银白色的胡子,活像童话里的老仙翁。”这段话时,学生边读边要在头脑中出现如文描写的一位“老仙翁”的形象,这样聋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才是到位的、有效的。
2.指导学生边读边用手势、动作、表情等把课文情节表现出来。在指导朗读过程中,还可以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句子意思,边读边用手势、动作、表情等把课文情节表现出来。如《今天我喂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正扫着,不小心踩上一块鸡粪。心想,真倒霉!多脏啊!可是我马上又想,不对!劳动不应该怕脏。我就继续打扫。”朗读时,可以引导学生用一系列手势、动作及表情把此时文中小主人翁的动作行为和心理活动表现出来,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导学生分角色演示朗读课文,把课文内容表演出来。有些课文或课文中的一部分内容由几人或多人的对话构成,这时可引导学生分角色演示朗读。例如聋校实验教材第十二册《我家还缺啥》一文中第二段是一家四口议论“我家还缺啥?”,指导朗读时,让学生分角色配以动作演示课文中的情节,体会妈妈、我和弟弟各自的需求及原因,突出体会爸爸说的“等你们要买的都买齐了,那时咱家还缺啥?”,让学生最终体会“那时我家缺的是知识和养鱼专家,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是最需要的。”
三、训练学生流畅地朗读课文,自然流露语感
聋学生由于语言障碍,口语朗读的难度显而易见,因此我们对聋学生朗读要求是循序渐进的。一般说,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得正确,语音(口语)正确,分清句读,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讲读课文时则要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各个情节和人物的个性特点等,进一步理解课文;而在全文讲解之后的朗读,不但要读得有表情,而且要读得流畅,体现学生对全文的理解和对语句的熟练程度。此时的朗读可以借助前面所述的任何辅助手段,也可以全凭学生的表情、语速体现,自然流露语感,进而内化积累语言,促进语言的发展提高,最终提高聋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对聋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训练是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应该在平日的教学中多些耐心和细心,多些引导和激励,多些训练和培养,即便是有语言障碍的学生,他们的语感也会与日俱增,他们的语言能力也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一、训练学生正确断句的能力,逐步培养语感
聋校的课程目标明确提出“要正确地、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就“正确朗读课文”而言,不仅要求学生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一字一顿地读、不重复词语,而且要求正确停顿、不读破句。适当的停顿是训练学生语感很重要的环节,特别是一些长句,如果停顿不当,就会出现断词破句现象,影响对课文内容的正确理解。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训练学生正确断句的:
1.加强课内引导。在每篇课文的朗读指导中,我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断句。有时让学生跟着我朗读,容易出现断句错误的地方进行正误辨析。如“小胖子的目光最后落到了我旁边的那位解放军战士身上。”这句话,正确的停顿是“小胖子的目光/最后落到了/我旁边的那位解放军战士身上”,如果读成“小胖子的目光/最后落到了我/旁边的那位解放军战士/身上”,这样句意就不正确了,无法判断小胖子的目光到底是落到我身上还是落到解放军战士身上。有时我让学生尝试领读,发现断句问题及时纠正。如学生读:“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去,把羊叼/走了。”学生在尝试读这一小段课文时,出现了三处断句不准确,我就指导学生逐一改正,指导学生应该这样读:“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去,把羊/叼走了。”并指导学生对“又”应读重音,突出养羊人不听劝告的结果。有时也让每位学生独立试读,并根据自己的朗读在课本上划断句标志,教师逐一检查,辨析纠正,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指导。
2.致力课外强化。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断句能力,光靠课堂内或文本内容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经一段时间尝试后,我们的训练从课内向课外读物延伸,用课外阅读来提升和加强学生正确的断句能力。我要求学生每周自主找一到两篇(根据学生的实际)适合自己阅读的文章,进行正确地朗读练习,自己认为满意了,随时到我这儿来“过关”,我当面点评、指正,并做好详细记录。
3.适时竞赛激励。在课内外引导、训练的基础上,我还在期中、期末以学科单项检测的形式进行朗读竞赛。我事先准备一些适合学生阅读水平的文章,然后抽签让学生朗读,做好当面点评和评价,并把评价结果作为学期语文学科综合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这样,不但使平时的训练有评价的落实,使训练更显扎实性、有效性,同时也起到了激励作用,增强了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几个学期尝试下来,学生正确的断句能力明显加强。
二、引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增强语感
朗读课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那么如果学生能按正确停顿做到“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一字一顿地读、不重复词语”,却面无表情、平铺直叙地朗读,是否就能正确理解课文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此,要使聋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还必须要求学生把课文内容“读”出来。
1.指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课文内容想象出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使学生理解一定语言环境中词句所表达出的意思和描绘的环境,要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课文所描述的情节形象,就要指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对应的画面,这样,朗读时就会自然流露表情,这样的朗读才会有效,语感才会增强。例如在读“他头上裹着白毛巾,身上披着老羊皮袄,腰里别着烟袋,黑红色的脸膛配上银白色的胡子,活像童话里的老仙翁。”这段话时,学生边读边要在头脑中出现如文描写的一位“老仙翁”的形象,这样聋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才是到位的、有效的。
2.指导学生边读边用手势、动作、表情等把课文情节表现出来。在指导朗读过程中,还可以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句子意思,边读边用手势、动作、表情等把课文情节表现出来。如《今天我喂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正扫着,不小心踩上一块鸡粪。心想,真倒霉!多脏啊!可是我马上又想,不对!劳动不应该怕脏。我就继续打扫。”朗读时,可以引导学生用一系列手势、动作及表情把此时文中小主人翁的动作行为和心理活动表现出来,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导学生分角色演示朗读课文,把课文内容表演出来。有些课文或课文中的一部分内容由几人或多人的对话构成,这时可引导学生分角色演示朗读。例如聋校实验教材第十二册《我家还缺啥》一文中第二段是一家四口议论“我家还缺啥?”,指导朗读时,让学生分角色配以动作演示课文中的情节,体会妈妈、我和弟弟各自的需求及原因,突出体会爸爸说的“等你们要买的都买齐了,那时咱家还缺啥?”,让学生最终体会“那时我家缺的是知识和养鱼专家,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是最需要的。”
三、训练学生流畅地朗读课文,自然流露语感
聋学生由于语言障碍,口语朗读的难度显而易见,因此我们对聋学生朗读要求是循序渐进的。一般说,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得正确,语音(口语)正确,分清句读,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讲读课文时则要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各个情节和人物的个性特点等,进一步理解课文;而在全文讲解之后的朗读,不但要读得有表情,而且要读得流畅,体现学生对全文的理解和对语句的熟练程度。此时的朗读可以借助前面所述的任何辅助手段,也可以全凭学生的表情、语速体现,自然流露语感,进而内化积累语言,促进语言的发展提高,最终提高聋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对聋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训练是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应该在平日的教学中多些耐心和细心,多些引导和激励,多些训练和培养,即便是有语言障碍的学生,他们的语感也会与日俱增,他们的语言能力也能得到良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