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的帆

来源 :课外生活(小学4-6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dlily_8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名片
  许辉,安徽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散文委员会委员,茅盾文学奖评委。
  我走在小河边长满荒草的小径上。
  秋雨滴滴答答下了半个月,现在天空开始发出亮色了,这是晴天的预兆。难以察觉的风吹了一个晚上,吹了一个上午,田野可以走人了。路边的一丛丛野草都渐枯而柔韧,脚蹚过去,秋蝗如星四迸。突然,有幾只黑油子(一种蟋蟀)在我脚下一晃,接连着钻进一蓬狗尾巴草旁边的土洞里。
  我悄悄蹲下,蹲在洞的北部,天空的亮光仍然可以照在洞口上。
  这个土洞斜出地面,下半部分是个弧,上半部分是个平面,最宽处大约有四厘米。
  我屏住呼吸,眼睛看着洞口。我觉得它们还会出来的。
  过了一会儿,两支互相触碰、互相探询的细细的黑须子,摸索着伸出来了,一个滑溜溜、蜡壳似的圆脑袋,犹犹豫豫地向外移动。
  太阳从云缝处射出来,田野间的潮湿和郁闷开始向生活的边缘流散。这只大个儿的黑油子抵御不了阳光的诱惑,匆匆爬到洞外,在狗尾巴草旁边,用劲蹬了蹬长满细密的硬刺的后肢。
  刹那间,洞里碰头绊脑地挤出了好几个蜡壳似的脑袋。我惊讶地数着,一只、两只……十二只,总共十二只。它们爬出洞穴,分散在狗尾巴草和马齿苋的近旁,迎着阳光张开翅膀。翅膀汇集成一片透明的帆,在流动的阳光里快乐地航行,任什么也不能毁坏这种具有生命活力的美和迎接阳光的渴望!
  哦,这些都是田野里生命的帆呀!
其他文献
傍晚,我坐在朦胧的灯光下,写着毫无头绪的作文,心中不免有些烦躁。这时,我无意间瞥见玻璃桌面下的那张稿费单,思绪渐渐飞到了上学期的一天……  “晓管,你的作文发表了。”吴老师笑着递给我一本样刊,“祝贺你!”哇,是一本崭新的散发着油墨气息的《琴童》杂志——我终于收到属于自己的样刊了!咦,别人发表作文不是都有稿费吗?那我的呢?于是,我带着一丝疑惑向吴老师询问究竟。他先是一愣,随后笑着说:“应该会有的,稿
期刊
如果我问你们,人体什么部位最灵活,相信大部分人都會回答是手指。没错,灵活的手指能帮我们做很多事情:吃饭、写字、打游戏……而且,它们还可以演绎一个有趣的剧场小故事呢。
期刊
你們终于来救我了。
期刊
2017年6月24日,上海大剧院的舞台迎来了一群小明星。他们是上海普通的小学生,也是一群喜爱京剧的娃娃。这些表演京剧的小娃娃来自上海协和教育集团,最大的十一岁,最小的才七岁。他们的演出,给上海的观众献上了一道意想不到的京剧文化大餐。  大幕拉开,演出在一群二年级学生带来的《杨排风》中热闹地开场。一个个小小的巾帼英雄,身穿大红的戏服,耍起了烟火棍,只见满台红红火火、生机勃勃。  接下来,16个精彩的
期刊
所属门派:少儿/软科幻冒险  最佳伯乐: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推荐者语:“幻影游船”是专门为中国孩子量身定制的科幻题材小说,首批推出《神奇博士的秘密基地》《雾莲街诡面理发师》2册。故事蕴含了勇气、冒险、亲情、友谊、正义、责任等青少年成长中应当汲取的正能量。区别于传统出版物,“幻影游船”是集冒险故事、益智谜题、精美视效等多要素为一体的趣味互动读物:作品用儿童易于理解的方式阐述了很多科学概念,设置许多
期刊
孔子是谁?恐怕没有人不知道。他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人们尊称他为“圣人”。为什么呢?因为他很有学问,而且品行高洁,他说过的话、他的思想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孔子的出生  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时代,鲁国(今天的山东一带)的一个孩子降生了,他就是孔子。他的父亲很希望得到一个儿子,据说他还到当地的尼丘山上祷告过。没想到愿望成真,后来他就给儿子起名为丘,别名仲尼。“仲”是老二的意思。当时谁会想
期刊
于是,奴隸和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变得日益尖锐。
期刊
課外生活(小学4-6年级)2018年7、8期合刊
期刊
包公(999-1062),名叫包拯,安徽合肥人。宋代人,他为官清廉,办案铁面无私,深受老百姓的赞扬,被誉为“包青天”。  包拯曾到广东端州做官。端州产的端砚很有名,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包拯在端州的三年里,勤勉为官,关心老百姓疾苦,大力扶持当地的端砚制造和销售,老百姓的日子也渐渐富足起来。包拯自己使用的却是一方从老家带来的普通青石砚。三年任期满了,朝廷将他调任到京城。  包拯离开端州时,端州的老
期刊
每到春天的时候,菜市场上总会出现一阵子野荠菜热。野荠菜有一种特殊的清香味,特别是做成饺馅,包在饺子里,就更是美味了。常有这样的情况:在朋友家里玩,突然吃到用野荠菜馅包成的饺子,因为没有思想准备,惊喜的感觉更加突出,往事的记忆如潮水般一阵一阵袭来。  淮北的野荠菜一直留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在一个乍暖还寒的初春日子,我跟着大姨到宿县护城河南岸的陡坡去挖野荠菜。那时的护城河南岸还是一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