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一抹相思驻我心间

来源 :传奇故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dell0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是一年五月初三,恼人的暑气盘桓于紫禁城的朱甍碧瓦间,无端让人生出几分烦躁与倦怠来。每年到了这日,玄烨总会放下手中繁重的政务,独自来到御花园的长亭中坐上一个时辰。看着池中开得愈发娇美的莲花,追忆着那段只有他与她知道的少年情事。纵使知道再不可能得到回应,他仍是笑着,只是笑着笑着,眼角便生出了泪。
  玄烨知道,他的皇后向来只爱莲花。莲花圣洁,如她的容貌一般清丽,如她的性子一般贞静。就算她已薨逝多年,玄烨心中都一直牢记着她的音容笑貌,清晰得仿佛她从未走远。
  赫舍里氏进宫时才11岁。可当她穿上那袭华丽的皇后嫁衣时,又分明显出几分母仪天下的大气来。她想起前几日祖父索尼对她的嘱托,大家族的严苛培养让她早慧,也过早承受了超乎她年龄的沉重压力。
  玄烨少小而孤,而她也从小失了双亲,由叔父养大。大约是因着同病相怜的情愫,玄烨很喜欢和这个与他同龄的姑娘相处,很多时候都是他说她听。他说,总有一日,他要除权臣、削藩王、服四夷。她望着他眼中不容小觑的凛然,郑重地点了点头,他们相视一笑,莫逆于心。殿外细雨绵绵,轻柔地落于莲花池中,荡起一个个涟漪。
  后来,玄烨在索额图等朝臣的支持下,设计擒住了居功自傲的辅政大臣鳌拜。一时间,朝野上下均被这位少年天子的手腕与魄力震撼住了。玄烨回到后宫,骄傲地与她说着朝堂中发生的一切。她静静地听着,听到精彩处便忍不住拊掌而笑,眼中满溢着令人动容的深厚情意。
  少年时的情意不过是深宫中两个孤独的人相依相伴。而今他们共同经历了那么多,方才知道那种琴瑟和鸣的日常便是爱。玄烨将她的手握在自己手中,他看着案上做了一半的虎头靴子,想着再过几个月他们的孩子就该出生了,便不由得笑出声来。他觉得上天待他真好,发誓此生定会呵护着她。
  不久,玄烨与赫舍里氏的长子承祜出生。承是承接祖业之意,祜是福气绵延之意。承祜是个极聪慧的孩子,还不到一岁就已能唤“阿玛”“额娘”。等你长大,朕会亲自教你读书,教你骑马,教你怎样挑起大清江山。每每怀抱小小的承祜,玄烨总会在心中默默低语。
  可惜,如此一个被玄烨寄予无限希望的孩子却在两岁时因病夭折。那时,玄烨正伴着孝庄太皇太后在赤诚汤泉中休养。这晴天霹雳的消息传来时,仿佛一下子抽去了他体内的血脉。这般深切的悲恸之感好似只有幼年丧父丧母时才有过。
  夜深了,玄烨望着天边星辰璀璨,想起承祜来,再次落下泪来。蓦地,他想起了赫舍里氏。她是亲眼看着爱子在她怀中咽气的!想到此处,他立马将心头的不安回禀祖母,希望能够回宫看望她。深知孙儿心意的孝庄点头同意。
  不过几个月的光景,承受不住丧子之痛的赫舍里氏已然病得脱了形。她歪在榻上,一遍遍抚摸着承祜穿过的衣服,眼泪早已流干。玄烨慢慢行至她身边,紧紧把她揽在怀中。那日,他们谈了很多,从过去到现在,又从现在憧憬到未来,好似一对最普通的夫妻般倾诉着衷肠。窗外的雨一直绵延不断地下着,北京的雨季这般漫长,可总算还有个盼头,但愿很快就能迎来暖阳。
  康熙十二年春,弱冠之龄的玄烨在几番思虑后做出了削藩的决定。同年11月,平西王吴三桂反。忧心忡忡的玄烨带着满腹心事来到皇后的寝殿,对她说那是他始料未及的结局,但并不后悔,因为那是有益于大清的事情。她递一杯清茶给他,安抚他内心的不安。时光的洗礼让她变得更加贤淑温婉,她不懂朝堂上的事,但深谙丈夫的心,她知道她的丈夫不是一个只知儿女情长的小郎君,他说过他会成为一代圣君。
  彼时,她已有了八个月的身孕。那日太医发现她胎象有异,不无忧虑地告诉她,她的身子在几年前生下承祜阿哥时就已不大好了,如今想要再次分娩,怕是有生命之患。赫舍里氏抚着隆起的小腹,眉头深锁。她知道,当年承祜的离世对她与玄烨的打击有多大。她握紧拳,暗暗发誓,就算豁出命也要将这孩子平安生下,而后又嘱咐太医不要将此事告诉皇上,免得他费心。
  不久,赫舍里氏于坤宁宫中诞下一子。却在两个时辰后因体力衰竭而薨,年仅21岁。
  待心急如焚的玄烨匆匆赶来时,宫人都已俯身于地,痛哭不已。她的面容分明还是那般姣好,她的双手分明还是那般温热,可她又分明是真的离他而去了,甚至来不及道一声离别,来不及留一个不舍的眼神。他望着她,泪水倾泻而下。这些日子以来,他只为前方战事而悬心,却不知他深爱的女子正在生死边缘苦苦挣扎。
  接生的嬷嬷将刚出生的小阿哥抱到玄烨面前,说小阿哥哭声洪亮,是个健康的孩子。玄烨接过孩子,紧紧地将他抱在怀中,凄怆地笑了。
  一年后,玄烨诏告天下,立赫舍里皇后所生的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外头阳光璀璨,照得大地一片生机盎然,玄烨低头看着孩子睡梦中露出的甜甜微笑,不由得也跟着他笑。
  他想,他定会竭尽所能给这孩子最好的一切。因为他的母亲—那个嘴角总是洋溢着笑容的女子让他感受到并付出了生命中最深的一份痴爱,是她在那段最孤寂彷徨的日子里紧紧依偎在他身边,柔声细语地抚慰着他起伏不定的心。
  玄烨的心隐隐痛着。他知道,那里装满了对她的相思。相思的感觉是人世间最苦的熬煎,然而他却心甘情愿将这份熬煎深深地驻于心间。因为他明白,他这一生都无法将那女子相忘。
其他文献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只是遇见他之前,她从来都不信。良好的教养之下,柳氏总以为她能成为一个相夫教子的妻子,却永远无法像普通女子一样倾慕丈夫。甚至她都不知道原来自己也能这般勇敢,将隐藏在谦顺外表下的锋芒显露出来。  靖王萧景琰从声名不显的皇子成为如日中天的太子,自然是有几分本事的。金陵的蜡梅开得正好,她随手在园子里折了几枝,眉眼柔和地听着小丫鬟叽叽喳喳地说着他的事迹,“听说静妃娘娘属意咱们小姐当靖
期刊
小锦爱上了大魔王。  所谓“大魔王”,其实只是住在这座水榭里的公子。他的儒巾束得一丝不苟,脸上坚毅的棱角似刀锋般,割得人心冰凉。他不常住在这里,每每回到水榭,他的衣衫上总是沾满鲜血。彼时他会俯身在水池旁用汗巾蘸水擦拭血迹,起初轻缓,其后便似厌弃这满面血迹一般,狠狠擦去脸上的痕迹。  小锦猜他定是过着刀口舔血的日子,像话本里的刺客,评书中的杀手。所以小锦在心里默默给他取了个名字—大魔王。  第一次见
期刊
金陵城外,钟山脚下,一座青砖宅院里,有位青衫老者于雪花飞舞中凝望远方,虽然寒风瑟瑟,雪扑脸颊,但梅花灿然绽放,令他神清气爽,他轻轻吟诵着,一首绝句如瓣瓣梅花,浸润着芳香跃然纸上:“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这首著名的《梅花》是王安石被罢相之后隐居乡野时所写。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彼时容颜憔悴,满腹苍凉。  出生于临川的王安石自幼聪慧,读诗诵文过目不忘,时人称其为神童。少年桀骜
期刊
我是一颗红豆,一颗相思红如血的红豆。我生长在江南,青花瓷一般的江南。  开始我并不红,滋润着江南的水汽,青绿一点缀在枝头。那时我还懵懂,也很顽皮,把一切都想象成我生命的颜色,青嫩而翠绿,如一朵翠绿荷叶上的露珠,从里到外都透着亮。  娘告诉我,要想成为极品红豆,就要变得殷红晶莹。我疑惑地问:“怎么才能变红啊?”娘说,如果有人血喂养,一眨眼的工夫就会变红。我吓了一跳,人血从哪儿来?谁愿意给?  娘又说
期刊
光绪三年的冬天来得有点儿迟,双仁巷的梅花才刚睁开眼,入骨的清寒便随着铺天盖地的雨滴敲打着青色瓦当,在雕栏上开出一朵又一朵水花,瘦小的梅朵在雨雾中愈发显得孱弱。时光寂寥,带着点忧伤怅惘,还有乱世里的无奈和苍凉。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寒风细雨的呼唤中踏入今生的轮回。  澎湃的钱塘江就在他的家乡,潮水来时,白练连云起,水接天上仙,既有娇媚柔情,也有波澜壮阔,只有这样的山水才能被王国维深情托付。儿时研读诗书
期刊
故事刚开始,司命星君和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那晚,怜香惜玉的张鹏看见美人失足落水,奋不顾身跳下救人,本想来个英雄救美,没想到直接被高跟鞋一脚踢回了古代。  时光漫溯千年,当他再次睁开眼时,便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当朝太子齐晟的太子妃、将门之女张芃芃。穿越来得措手不及,让他这个活了二十多年的花花公子直接穿越成了女子……而且整个南夏都知道她飞扬跋扈、骄纵蛮横,是个不受宠的深宫怨妇。  张芃芃不再是原来的张
期刊
一句“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写尽了李清照的少女时代。彼时的她欢脱活泼,刚刚荡过秋千有点儿疲倦,甚至懒得去揉发麻的纤手,香汗湿透轻衣,阳光正柔和地洒在庭院里。  忽然就看见那个让人心惊的身影,她忘了穿鞋,只穿着袜子,连云鬓上的金钗也掉了,这样的慌乱与匆忙只因那人的猝然到访。长在深闺的她早就听过他的大名,而她此时已料到他是来提亲的。  翩翩公子如赵明诚,绝代才女如李清照,就这样演绎着一段美好姻缘,然而
期刊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此地是女贞观,在出落凡尘的清静地,两人于此初次相遇。犹如六道轮回时的回眸,钟鸣磬响,她眉间悠然。  彼时,潘必正赶考落了第,惭于归家,借宿于姑母所在的女贞观中,暂度时日。潘必正落第后的心变得愈发敏感,也怜惜周身一切美好事物。因此,他见到陈妙常的第一眼便觉有他乡遇故知般说不出的惊艳。  不过一个照面,他大致揣摩出她身后必有故事。这女子误落凡尘,一颦一笑都是谜,他猜不透。他
期刊
编手札  隐娘被道姑带走前是窈娘,是妈妈的阿窈,是田季安的窈七。可后来观众只叫她隐娘,一如她的命运:隐去。侯孝贤拍下那些丝绸上翻动的光影,录下自然虫鸣和风吹树叶声,他想让你体验一个刺客才有的灵敏耳目,一个少女才有的细腻心思,让你看隐娘所看,听隐娘所听。那么,你听懂了吗?  —沐九九  一棵老树,两匹瘦驴,一道山冈上静立着两个女子。聂隐娘一身黑衣,凛冽如寒月。她是沉默内敛的,大多时候都不说话,就连受
期刊
那天,陈衡哲穿了一身清爽的旗袍倚在阁楼上。在外留学的她凭栏远望,街角梧桐叶子染黄了异国的秋。看到远方钟塔上有成群白鸽展翅飞起,盘旋过穹天,她垂睫含笑,朱红的唇瓣微抿,兀自发呆。突然间,脑中翻转着一个模糊的影像,他是从徽州小巷里走出的少年—胡适,彼时他们都在外留学。  初时,胡适任《留美学生季报》总编,陈衡哲常给报刊投稿,由此两个同在异国的年轻人时常通信,聊以慰藉思乡之苦,也常常讨论白话文学。他们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