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落泪的老座钟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b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家有台座钟,说老不算老,有44年的历史,是响当当的老名牌。它的款式,如同某些邮票一样,可以说是“绝版”。特别不可思议的是,44年中,它从未出过一次毛病,没进过一次修表店,每天四平八稳地正常走时、正常打点。当年工人的活儿干得真叫絕,有位老技术员来我家串门时看到这钟,这样评价:能做出这等成色的产品,没有上等的技术、上好的用料、上乘的人品是绝对不行的,如果有一点含糊,出的就不是极品,别说平平安安走44年,能走到半路不散架就不错了。
  当年,正是它的出现,才保证我的婚礼如期举行,也是它陪伴我的婚姻一路走来……
  1972年,我准备结婚。那时结婚必须准备一辆新自行车接新媳妇,这就够难为我了。媳妇又“钦定”买台座钟,更让我难上加难。因为我们婚后要借住郊区亲戚家,房内有条几、方桌、圈椅加大土炕。按当地习俗,条几上不摆台座钟,让人瞧不起。所以,媳妇坚持要买一台座钟,买不上,不结婚。在那百货一律凭票供应的年月里,我真是一筹莫展。
  正当我手足无措时,厂工会分配到我所在部门(共130人)几张购物票券,其中就有一张自行车票和一张座钟票。我知道后,赶紧去找领导登记,当时同我一起登记的同事还真不少。当他们知道我要结婚正等用票,都很支持和理解我,最终他们忍痛割爱,主动放弃了抓阄的权利,把这两张票全让给了我。那时候,我拿着票都傻了,光知道落泪。我那会儿年轻无为,跟谁都不熟,跟谁都没有交情,可是关键时刻,这些热心同事伸手相助,还帮我体面又热闹地结完婚,使我真真切切地体会了一把大家庭的温暖。
  四十多年过去了,那辆自行车早已作古,而这座钟依然在健步行走着。它不仅传递着时间的信息,更见证了人世间友善互助的真情。
其他文献
“人家娶媳妇时可是花了两万元钱彩礼的,你能和人家比吗?”每次村里人聚在一起喝酒时,大家都会拿这句话揶揄三叔。  三叔是在二十多年前结的婚。那时候结婚,男方给女方所谓的“彩礼钱”,不过就是几套衣服或者几匹布料,加上一些杂七杂八的聘礼,满打满算也不过两三千元。那时候,每个人的月收入也不过几百元,即使不吃不喝,一年也赚不了一万元。所以,用村里人的话来说,三叔这媳妇娶得可真是“贵上了天”。  对于村里人明
期刊
我算是个炖肉的高手,因此很多朋友找我代炖。当然,是免费的。主家提供肉即可,调料、煤气都算我友情赞助。因为常做,所以积累了不少心得。其实,我的方法也不见得好,只是个人爱吃罢了,仅供大家参考。  牛前腱子1000克,前腱子花筋兒多,口感好,泡去大半血水,大火煮开15分钟,撇去浮沫,肉汤留用,牛肉过凉待用。取大葱、姜、大料、小茴、桂皮、香叶、草果、丁香、肉蔻等香料炒出香味,倒入煮肉之汤烧开,加入干黄酱汁
期刊
那次去扫父母亲的墓,在香烛的袅袅青烟中,大姐说,父亲一生都想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大姐与父亲早年相处的日子要比我们多很多,她对父亲的了解也要比我们更深。我们几个弟妹一时也接不上话,只是望着墓碑上父亲炯炯有神的目光,默默无语。  永远的遗憾  祖父育有四子,父亲为老小。三个兄长念了几年书,就辍学帮父親打理水果摊。祖父疼爱幼子,供他从小学一直念到初中,才让他去谋生学做生意。后来父亲自己又进修了会计
期刊
1984年春天,我36岁。那年,我从自己热爱的纺织机械专业改行当会计,而且是“跑步”上岗。  对于会计工作,我是门外汉。因前任会计调走,我要在一个星期内“跑步”上岗,接替她的工作。这也是当时国家对我们这些老中专生落实政策的体现。没有退路,我只有硬着头皮上。  一切从零开始。我白天跟着老会计熟悉业务,晚上报班学习会计知识。隔行如隔山,借贷、资产、债权、债务、应收、应付、成本核算……林林总总,一些从未
期刊
回乡下老家,刚进门,母亲就说,你奎叔又送来两吨煤。  奎叔是同村的,姓张,我父亲在世时,同他很要好。那年,奎婶刚生了孩子,正是冬天,家里没煤。我父亲见了,就扛了家里两袋煤,送上门去。  五年后,父亲去世,也是在冬天。丧事办完后,家里一点煤也没有了。奎叔来了,推着一个小车,车上是四袋煤,说,别急,有我家烧的,就有你家燒的。后来才知道,为了那些煤,奎叔去了二十里外的一个煤矿,在矸石山捡了大半个月。  
期刊
我的父亲是医生,“文革”中被冠以“修正主义分子”和“资产阶级技术权威”两顶帽子,关进了“牛棚”。我赴“三线”的头一天晚上,父亲被特许从“牛棚”里回来为儿子送行。与母亲的眼泪和絮叨不同的是,父亲只交给了我一包药(有氯霉素、土霉素、四环素、黄连素、痢特灵等等)。父亲用毋庸置疑的口气告诉我:“你一定要把这些药带上,肯定会用得着。”稍加沉吟,他又说:“这些药你一定要保管好,不要轻易示人,关键时刻这些药会救
期刊
1982年,我在甘肃天水拖拉机厂任宣教科长,那年已41岁。厂里有近两千人。一天,几个青年工人风风火火地闯进办公室,给我一份《甘肃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招生简章》,问:“我们都有上大学的梦想,厂里能办一个汉语言文学班吗?”他们不知道,上大学,也是作为转业军人的我多年的梦想。  多位领导反对  其实,早几天收到这份招生简章后,我已经给厂里写过开办汉语言文学专业班的报告。开会讨论时,有几位厂领导说
期刊
当知青插队时,会有乞丐在窑洞外走过。知青养的狗像警卫,汪汪吠走他们。不久以后,知青窑洞前不再有乞丐经过。某日,村里的老乡过生日,请我去他家做客。陕北农家吃饭,一般情形是蹲在院里捧着一只大碗,或粥或面汤,呼呼拉拉了事。正式的吃饭在炕上,火炕中间摆一矮桌,大家盘腿围坐在一起。男人坐在里面,女人倚着炕沿,一条腿曲坐在炕上,另一条腿支撑在地上。尊卑有序,穷富一样。走进窑洞,主人便招呼,上炕!上炕!这是敬语
期刊
我是个海岛上出生、海岛上长大的人,所以爹妈给我起名叫海生。15岁时,我就随大人乘帆船出海打鱼,后来自驾机帆船作业,可以说海上行船如走平地,也算是老把式了。谁知,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家门口竟遭遇了一次海上生死惊魂,风浪中独自依托失去动力的机帆船漂泊了七天七夜。  海上遇险  那年初夏,我驾着自家的机帆船,行进约5小时,到县城内的长山岛拉些砖头回来用。远离大陆的海岛渔民,平时生活不缺海鲜,进城往往先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