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朝诗人王翰的《凉州词》只寥寥几笔,便鲜活地勾勒出征战沙场的将士举杯痛饮。一醉方休的悲壮。
这首千古绝唱。使得诗以杯名世。杯因诗增辉,引发人们诸多遐想,“夜光杯”也因此得名。并流传至今。但由于地理、交通及宣传等各种原因。夜光杯雕一直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甚至一度濒临灭绝。2006年5月20日,夜光杯雕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上当地政府认识到古老传统与技艺的重要性,下大力气进行遗产的整治抢救工作。现在,夜光杯的价值被人们重新认识,不仅将古老的工艺技术继续发扬,还渐渐成为藏品市场新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世至今的夜光杯以及它身后隐藏的秘密。
玉酒泉,夜光杯
到底是怎样的酒杯能盛满粼粼的波光?到底是什么材料能在月下发光?又到底是怎样的巧手雕琢出令人惊叹的花纹?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踏上前往甘肃酒泉的列车。
昔日将士们征战的沙场,如今早已变成一座座现代化的城市。酒泉。便是耸立在塞北戈壁上的明珠,它不仅是全国卫星发射基地,更是夜光杯的发源地。寻找酒泉夜光杯厂,比想象中容易,这家专门生产“酒泉夜光杯”和玉雕旅游工艺品的老字号企业,到现在已经有50年的历史。尽管1月并不是旅游的最佳季节,但仍然有满载游客的大巴车停在酒泉夜光杯厂大门口,等待参观夜光杯展览馆,这里已成为各地游客的必经之地。前来参观的人们一边默念着“葡萄美酒夜光杯”,一边怀着期待的心情想一窥究竟。夜光杯展览馆,由夜光杯厂投资4万元修建,主要由夜光杯雕历史文化、传统工艺展览、产品展示中心三部分构成。中央巨大的光透展台上,放着一盏盏形态各异的夜光杯,四周展架上放置着一块块玉料,古老的制作工具被整齐摆放在柜子里。
尽管形态各异,但放置在展台上的夜光杯却显得异常光亮,而放置在展台下墨黑的杯子却让人不太敢确定是不是夜光杯。也许是看出了记者的疑惑,工作人员随手拿起一盏杯子,将它放置在灯光下,霎时,原本还墨黑的看不出所以然的杯子,立即由里及外透出柔和光。“想象一下,皓月当空,举杯对月的情景。杯中盛满葡萄美酒,月色透过杯壁,浸润整个杯身,衬得杯中的酒水明亮似玉液,熠熠生辉,这就是夜光杯的神奇之处。而事实上,制作夜光杯的材料——祁连玉,属岫岩玉类,本身不具备发光性。”黄厂长将手里的杯子斟满葡萄酒,继续说道,“由于夜光杯杯壁被打磨得特别薄,对着发光源时能轻易反射光,使得杯中的酒特别鲜完,这也就是葡萄美酒夜光杯的由来”。
有一种玉是大自然的绿
也许是早已习惯记者的摄像机,也许是用心至旁若无人的境地,走进生产车间,穿着白大褂的制作师傅们,对记者的到来没有丝毫起伏,依旧专心手上的工作。整个工厂有工人30余人,平均年纪40岁上下。据黄厂长介绍,制作夜光杯的主要材料祁连玉,是一种含黑色斑点和不规则黑色团块的暗绿色致密块状蛇纹岩,产自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以老山窝子的料最为上乘,但不易求。每到采石季节,为得一块好玉,厂里都会派出专门的玉石专家前往。但采得的玉是好是坏,一般还靠几分运气。在石料问,摆放着成堆的原石,外人完全无法判断,单凭外表看根本就是寻常的石头。由于交通不便,祁连玉的开采、外运到现在仍然十分困难,而在制作过程中玉料的利用率通常又只有60%,加上工艺的复杂,因此夜光杯的产量十分有限。
从过去到现在,夜光杯的制作一直坚持手工完成,机器只能算是辅助。过去,使用脚踩式的老机器,用脚控制机器的转速和洒水的次数和时间。当时,一位手艺熟练的老工人,制作一只夜光杯也需要几天时间,不仅凭技术,更多凭经验。
现在,厂里的工人大都出师于老一辈,而制作夜光杯的技术也基本承袭以前的技术,唯一不同的是,脚踩式的老机器被自动化的新机器代替。电动的机器可以更好地控制转速,均匀而力道平均,但依旧需要在每一道工序结束下一道工序开始时,在机器的传动轴上换上新工具。一个工人负责一个工作台,每个工作台上都有一盏灯,为的是让工人们在制作时,能更好地观察玉料的变化。台灯的光线将工人师傅的脸映衬得异常柔和,对待夜光杯,如同对待刚出生的婴儿,小心而谨慎。制作好的毛坯经过切削,粗磨外形,形成夜光杯的雏形,雏形的制作一共需要经过4道工序。然后是5道掏膛工序,剩余就是细磨、冲、碾、拓、抛光、烫腊等14道工序,最后用马尾网打磨,晶莹剔透的夜光杯才算制成。一般制作出毛胚后,剩下的工序就全部交由一位工人负责到底。行业对夜光杯的要求十分严格:杯薄如纸,高矮、粗细、薄厚、颜色一样,表面光滑细腻。
“为了迎合客人们的不同需求,我们又对产品进行深度开发。”黄厂长介绍说。“夜光杯的样式也从过去单一的品种发展出中式杯、高脚杯、平底杯、仿古杯四大类。中式杯有大、小两种;高脚杯有大、中、小三种;仿古杯有爵、觞、觥、樽四种。除了常见的杯盏类,还有其他各种摆件类玉雕产品。”
夜光杯的前世今生
关于“夜光杯”名称的来历,黄厂长说,尽管民间有很多关于夜光杯的传说,不管是南北星君也好,还是西王母娘娘赠与姬满的杯盏,但传唱最久,影响最深远的当属王翰的《凉州词》。实际上,早在丝绸之路兴起时,各国往来于中亚、东欧、北非等地的商贩,早已将夜光杯带出国门走向世界。到了唐代,更是闻名遐迩,西方商人前来广收博购,销卖各国。在明末清初,玉器生产的兴旺时代,作为夜光杯的发源地,酒泉当地就有玉器作坊十来家。当时,夜光杯除由本地小贩转售外,其余的或为晋陕一带客商运往京、津、沪转销内地,或为商贩运往康、藏一带换取鹿茸、麝香,或为外国传教士带到国外。年远日久,盛名远播,遂有“金张掖”、“银武威”、“玉酒泉”之美称。
2006年夜光杯雕申遗成功,作为夜光杯雕的传承人,厂长黄越肃无比高兴。他今年58岁,从1972年开始学习并制作夜光杯雕开始,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整个厂子改制完成,整整制作了27年夜光杯雕。到现在,尽管主要精力已经转移到产品开发和营销上,但仍然坚持带徒授艺。因为他知道,夜光杯雕能发展到现在实在不容易,这门手艺不能绝。在新中国成立前,整个行业无序化严重,大小作坊都在生产,没有行业标准,没有质量保证。一直到1958年,朱德同志到西北视察酒泉,特别指出:“夜光杯这个手艺不能断绝。要大力发展”才彻底挽救整个行业。当时,老手艺人王三忠等12位玉雕老艺人,在政府的组织下,成立了酒泉夜光杯厂。积极收徒,增加设备,改进工艺,使得濒临灭绝的传统手艺得到及时的抢救和发展。
现在,改制后的酒泉夜光杯厂属民营企业范畴,自负盈亏,尽管申遗成功,国家有多项保护措施和政策鼓励,但由于材料和工艺的限制,人们对夜光杯的认识和了解还很有限,夜光杯依旧无法大批量生产,尚处于“以销定产”的销售状态。除了展览馆里展示和出售的夜光杯,其他厂家一律实行先订货后生产的原则,每年的产量不固定。但年工业总产值基本维持在300余万元,利税40万元,创汇35万元左右,每年生产各类夜光杯和玉雕旅游工艺品8万件左右。根据材料的好坏和工艺的复杂程度,一般一套夜光杯价格也不算便宜,从几百到上千元甚至上万元不等。黄厂长无比自豪地介绍,以往夜光杯销路受限,多由旅游带动销售,最近几年开始扩大销售渠道,目前已经进入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定点销售,甚至有东南亚、欧美客商也前来洽谈订购。现在他们也不再拘泥本地宣传,每年都带着夜光杯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工艺美术展销会。
许多传统手工艺企业都会面临传承的问题,关于这点黄厂长特别有信心:厂里的技术老工人都特别乐意带徒弟,尽管更多的制作工艺需要在实践中摸索,但他们仍然乐意将自己的经验交给年轻的一代。大家都有责任,也希望能将夜光杯的传统技艺保留并发展下去,未来会越来越好。
后记
采访结束时,又有一辆满载乘客的旅游车停在夜光杯厂门口,黄厂长介绍,到了旅游旺季,前来探秘的游客会更多。人们带走了秘密,也带来了商机。虽然,最近几年西北部地区深度开发,无论是交通还是物流都远比从前方便,加上2006年非遗申请成功,夜光杯引得更多人前来探寻,但酒泉夜光杯厂依旧维持每年固定的生产量。现在,每年前来旅游的人虽多,但真正了解并懂得的人却不多。传统的手工艺想更好、更多的融入现代生活,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宣传,也还需要给人们更多的时间去认识、了解。我们诚心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这首千古绝唱。使得诗以杯名世。杯因诗增辉,引发人们诸多遐想,“夜光杯”也因此得名。并流传至今。但由于地理、交通及宣传等各种原因。夜光杯雕一直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甚至一度濒临灭绝。2006年5月20日,夜光杯雕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上当地政府认识到古老传统与技艺的重要性,下大力气进行遗产的整治抢救工作。现在,夜光杯的价值被人们重新认识,不仅将古老的工艺技术继续发扬,还渐渐成为藏品市场新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世至今的夜光杯以及它身后隐藏的秘密。
玉酒泉,夜光杯
到底是怎样的酒杯能盛满粼粼的波光?到底是什么材料能在月下发光?又到底是怎样的巧手雕琢出令人惊叹的花纹?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踏上前往甘肃酒泉的列车。
昔日将士们征战的沙场,如今早已变成一座座现代化的城市。酒泉。便是耸立在塞北戈壁上的明珠,它不仅是全国卫星发射基地,更是夜光杯的发源地。寻找酒泉夜光杯厂,比想象中容易,这家专门生产“酒泉夜光杯”和玉雕旅游工艺品的老字号企业,到现在已经有50年的历史。尽管1月并不是旅游的最佳季节,但仍然有满载游客的大巴车停在酒泉夜光杯厂大门口,等待参观夜光杯展览馆,这里已成为各地游客的必经之地。前来参观的人们一边默念着“葡萄美酒夜光杯”,一边怀着期待的心情想一窥究竟。夜光杯展览馆,由夜光杯厂投资4万元修建,主要由夜光杯雕历史文化、传统工艺展览、产品展示中心三部分构成。中央巨大的光透展台上,放着一盏盏形态各异的夜光杯,四周展架上放置着一块块玉料,古老的制作工具被整齐摆放在柜子里。
尽管形态各异,但放置在展台上的夜光杯却显得异常光亮,而放置在展台下墨黑的杯子却让人不太敢确定是不是夜光杯。也许是看出了记者的疑惑,工作人员随手拿起一盏杯子,将它放置在灯光下,霎时,原本还墨黑的看不出所以然的杯子,立即由里及外透出柔和光。“想象一下,皓月当空,举杯对月的情景。杯中盛满葡萄美酒,月色透过杯壁,浸润整个杯身,衬得杯中的酒水明亮似玉液,熠熠生辉,这就是夜光杯的神奇之处。而事实上,制作夜光杯的材料——祁连玉,属岫岩玉类,本身不具备发光性。”黄厂长将手里的杯子斟满葡萄酒,继续说道,“由于夜光杯杯壁被打磨得特别薄,对着发光源时能轻易反射光,使得杯中的酒特别鲜完,这也就是葡萄美酒夜光杯的由来”。
有一种玉是大自然的绿
也许是早已习惯记者的摄像机,也许是用心至旁若无人的境地,走进生产车间,穿着白大褂的制作师傅们,对记者的到来没有丝毫起伏,依旧专心手上的工作。整个工厂有工人30余人,平均年纪40岁上下。据黄厂长介绍,制作夜光杯的主要材料祁连玉,是一种含黑色斑点和不规则黑色团块的暗绿色致密块状蛇纹岩,产自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以老山窝子的料最为上乘,但不易求。每到采石季节,为得一块好玉,厂里都会派出专门的玉石专家前往。但采得的玉是好是坏,一般还靠几分运气。在石料问,摆放着成堆的原石,外人完全无法判断,单凭外表看根本就是寻常的石头。由于交通不便,祁连玉的开采、外运到现在仍然十分困难,而在制作过程中玉料的利用率通常又只有60%,加上工艺的复杂,因此夜光杯的产量十分有限。
从过去到现在,夜光杯的制作一直坚持手工完成,机器只能算是辅助。过去,使用脚踩式的老机器,用脚控制机器的转速和洒水的次数和时间。当时,一位手艺熟练的老工人,制作一只夜光杯也需要几天时间,不仅凭技术,更多凭经验。
现在,厂里的工人大都出师于老一辈,而制作夜光杯的技术也基本承袭以前的技术,唯一不同的是,脚踩式的老机器被自动化的新机器代替。电动的机器可以更好地控制转速,均匀而力道平均,但依旧需要在每一道工序结束下一道工序开始时,在机器的传动轴上换上新工具。一个工人负责一个工作台,每个工作台上都有一盏灯,为的是让工人们在制作时,能更好地观察玉料的变化。台灯的光线将工人师傅的脸映衬得异常柔和,对待夜光杯,如同对待刚出生的婴儿,小心而谨慎。制作好的毛坯经过切削,粗磨外形,形成夜光杯的雏形,雏形的制作一共需要经过4道工序。然后是5道掏膛工序,剩余就是细磨、冲、碾、拓、抛光、烫腊等14道工序,最后用马尾网打磨,晶莹剔透的夜光杯才算制成。一般制作出毛胚后,剩下的工序就全部交由一位工人负责到底。行业对夜光杯的要求十分严格:杯薄如纸,高矮、粗细、薄厚、颜色一样,表面光滑细腻。
“为了迎合客人们的不同需求,我们又对产品进行深度开发。”黄厂长介绍说。“夜光杯的样式也从过去单一的品种发展出中式杯、高脚杯、平底杯、仿古杯四大类。中式杯有大、小两种;高脚杯有大、中、小三种;仿古杯有爵、觞、觥、樽四种。除了常见的杯盏类,还有其他各种摆件类玉雕产品。”
夜光杯的前世今生
关于“夜光杯”名称的来历,黄厂长说,尽管民间有很多关于夜光杯的传说,不管是南北星君也好,还是西王母娘娘赠与姬满的杯盏,但传唱最久,影响最深远的当属王翰的《凉州词》。实际上,早在丝绸之路兴起时,各国往来于中亚、东欧、北非等地的商贩,早已将夜光杯带出国门走向世界。到了唐代,更是闻名遐迩,西方商人前来广收博购,销卖各国。在明末清初,玉器生产的兴旺时代,作为夜光杯的发源地,酒泉当地就有玉器作坊十来家。当时,夜光杯除由本地小贩转售外,其余的或为晋陕一带客商运往京、津、沪转销内地,或为商贩运往康、藏一带换取鹿茸、麝香,或为外国传教士带到国外。年远日久,盛名远播,遂有“金张掖”、“银武威”、“玉酒泉”之美称。
2006年夜光杯雕申遗成功,作为夜光杯雕的传承人,厂长黄越肃无比高兴。他今年58岁,从1972年开始学习并制作夜光杯雕开始,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整个厂子改制完成,整整制作了27年夜光杯雕。到现在,尽管主要精力已经转移到产品开发和营销上,但仍然坚持带徒授艺。因为他知道,夜光杯雕能发展到现在实在不容易,这门手艺不能绝。在新中国成立前,整个行业无序化严重,大小作坊都在生产,没有行业标准,没有质量保证。一直到1958年,朱德同志到西北视察酒泉,特别指出:“夜光杯这个手艺不能断绝。要大力发展”才彻底挽救整个行业。当时,老手艺人王三忠等12位玉雕老艺人,在政府的组织下,成立了酒泉夜光杯厂。积极收徒,增加设备,改进工艺,使得濒临灭绝的传统手艺得到及时的抢救和发展。
现在,改制后的酒泉夜光杯厂属民营企业范畴,自负盈亏,尽管申遗成功,国家有多项保护措施和政策鼓励,但由于材料和工艺的限制,人们对夜光杯的认识和了解还很有限,夜光杯依旧无法大批量生产,尚处于“以销定产”的销售状态。除了展览馆里展示和出售的夜光杯,其他厂家一律实行先订货后生产的原则,每年的产量不固定。但年工业总产值基本维持在300余万元,利税40万元,创汇35万元左右,每年生产各类夜光杯和玉雕旅游工艺品8万件左右。根据材料的好坏和工艺的复杂程度,一般一套夜光杯价格也不算便宜,从几百到上千元甚至上万元不等。黄厂长无比自豪地介绍,以往夜光杯销路受限,多由旅游带动销售,最近几年开始扩大销售渠道,目前已经进入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定点销售,甚至有东南亚、欧美客商也前来洽谈订购。现在他们也不再拘泥本地宣传,每年都带着夜光杯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工艺美术展销会。
许多传统手工艺企业都会面临传承的问题,关于这点黄厂长特别有信心:厂里的技术老工人都特别乐意带徒弟,尽管更多的制作工艺需要在实践中摸索,但他们仍然乐意将自己的经验交给年轻的一代。大家都有责任,也希望能将夜光杯的传统技艺保留并发展下去,未来会越来越好。
后记
采访结束时,又有一辆满载乘客的旅游车停在夜光杯厂门口,黄厂长介绍,到了旅游旺季,前来探秘的游客会更多。人们带走了秘密,也带来了商机。虽然,最近几年西北部地区深度开发,无论是交通还是物流都远比从前方便,加上2006年非遗申请成功,夜光杯引得更多人前来探寻,但酒泉夜光杯厂依旧维持每年固定的生产量。现在,每年前来旅游的人虽多,但真正了解并懂得的人却不多。传统的手工艺想更好、更多的融入现代生活,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宣传,也还需要给人们更多的时间去认识、了解。我们诚心期待那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