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胃蛋白酶原(PG)是一种门冬氨酸蛋白酶前体,可分为胃蛋白酶原Ⅰ和胃蛋白酶原Ⅱ。其中胃蛋白酶原Ⅰ主要由胃腺的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Ⅱ主要由胃体和胃底黏膜的泌酸腺的主细胞分泌。在胃部感染——萎缩性胃炎——胃癌的发展过程中,均伴随着胃蛋白酶原的变化,胃蛋白酶原不仅成为这三种病变的良好诊断指标,而且是治疗和预防干预过程中重要的监测指标。
据报道,测定血清胃蛋白酶原进行胃癌早期诊断的普查以及胃癌的预防干预计划,已在日本、芬兰、挪威等国家实行。日本利用胃蛋白酶原Ⅰ和胃蛋白酶原Ⅱ在大面积的人群中进行普查,使胃癌的早诊率提高到了90%。
以往的研究表明,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可反映不同部位胃黏膜的形态和功能,联合测定胃蛋白酶原Ⅰ和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值(PGR)被视为胃黏膜的“血清学活检”。
在正常人血清中的胃蛋白酶原Ⅰ浓度是胃蛋白酶原Ⅱ的6倍。胃蛋白酶原Ⅰ正常参考值范围为67~200 微克/升。
胃蛋白酶原Ⅰ<67微克/升:提示胃体、胃底黏膜萎缩或受损,可能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疾病有关;
胃蛋白酶原Ⅰ>200微克/升:提示可能与饮食、药物的刺激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以及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有关。
胃蛋白酶原Ⅱ正常参考值范围<15 微克/升。
胃蛋白酶原Ⅱ>15微克/升:提示可能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窦部的疾病有关;
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比值(PG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7.5。
PGR<7.5提示可能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窦部的疾病有关。
众多流行病学证据表明,胃癌患者胃蛋白酶原Ⅰ较健康者明显下降,胃蛋白酶原Ⅱ因为分布较广、变化不大。而胃癌患者PGR明显降低,是胃癌的高危信号。可见,血清胃蛋白酶原的测定是普查中筛选胃癌的良好指标。
临床上,若血清胃蛋白酶原呈现“阳性”结果,需再进一步进行多种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这样常可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数月鉴别出复发和转移。胃蛋白酶原阳性者应每年检查一次胃镜,并进行密切随访,以早期发现变化,早期在内镜下进行治疗,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方法简而易行,目前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酶联免疫法,受检者须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2~5ml。
检验过程需要2~3小时,检验当天即可发出检验报告单。
据报道,测定血清胃蛋白酶原进行胃癌早期诊断的普查以及胃癌的预防干预计划,已在日本、芬兰、挪威等国家实行。日本利用胃蛋白酶原Ⅰ和胃蛋白酶原Ⅱ在大面积的人群中进行普查,使胃癌的早诊率提高到了90%。
以往的研究表明,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可反映不同部位胃黏膜的形态和功能,联合测定胃蛋白酶原Ⅰ和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值(PGR)被视为胃黏膜的“血清学活检”。
在正常人血清中的胃蛋白酶原Ⅰ浓度是胃蛋白酶原Ⅱ的6倍。胃蛋白酶原Ⅰ正常参考值范围为67~200 微克/升。
胃蛋白酶原Ⅰ<67微克/升:提示胃体、胃底黏膜萎缩或受损,可能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疾病有关;
胃蛋白酶原Ⅰ>200微克/升:提示可能与饮食、药物的刺激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以及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有关。
胃蛋白酶原Ⅱ正常参考值范围<15 微克/升。
胃蛋白酶原Ⅱ>15微克/升:提示可能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窦部的疾病有关;
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比值(PG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7.5。
PGR<7.5提示可能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窦部的疾病有关。
众多流行病学证据表明,胃癌患者胃蛋白酶原Ⅰ较健康者明显下降,胃蛋白酶原Ⅱ因为分布较广、变化不大。而胃癌患者PGR明显降低,是胃癌的高危信号。可见,血清胃蛋白酶原的测定是普查中筛选胃癌的良好指标。
临床上,若血清胃蛋白酶原呈现“阳性”结果,需再进一步进行多种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这样常可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数月鉴别出复发和转移。胃蛋白酶原阳性者应每年检查一次胃镜,并进行密切随访,以早期发现变化,早期在内镜下进行治疗,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方法简而易行,目前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酶联免疫法,受检者须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2~5ml。
检验过程需要2~3小时,检验当天即可发出检验报告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