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以“指向‘有根新人’的儿童非遗体验空间的建构”项目建设为抓手,通过“非遗文化”主题特色场馆、校园环境、校外学习空间等的建构,引领儿童在空间体验中增智养品,在传统文化熏染中增强文化自信,做“向善、尚美、知勤、善创”的新时代好儿童。
【关键词】德育空间;空间体验;非遗文化;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39-0022-03
【作者简介】1.周海娣,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江苏常州,213034)学生发展处主任,高级教师,常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常州市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2.陈小燕,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江苏常州,213034)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一级教师,常州市新北区优秀班主任;3.何倩,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江苏常州,213034)教师,二级教师,常州市优秀班主任。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春江小学”)活跃着这样一群学生:非遗体验场馆里,他们绘声绘色地为来访的客人老师介绍地方非遗文化;校外实践基地里,他们带领小伙伴参观体验,感受非遗文化,感受春江大宅门的特点;非遗课堂上,他们向非遗大师请教,亲密接触非遗文化,感悟“用一生做好一件事”的工匠精神……
学校以“指向‘有根新人’的儿童非遗体验空间的建构”项目建设为抓手,通过“非遗文化”主题特色场馆、校园环境、校外学习空间等的建构,引领儿童在空间体验中增智养品,在传统文化熏染中增强文化自信,做“向善、尚美、知勤、善创”的新时代好儿童。
午后,教室一隅的课桌上已经摆满了用棕榈叶编织而成的活灵活现的花鸟虫鱼。课桌旁坐着的一位花甲老人正熟练地捻起两片棕榈叶,灵活的手指在叶片间穿梭。倏忽间,一只活灵活现的蚂蚱出现于指间,朵朵含苞欲放的玫瑰跃然手上。老人的四周,一群少年正一邊惊叹,一边认真地学习着。这一幅生动活泼的指尖学艺的画面正在春江小学的非遗课堂里生动地铺开。
学校尝试以有形的文化载体传递非遗文化。我们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展示非遗技艺;师生走近非遗,共同感受指尖工艺的精巧了解非遗传承的任重道远。上文的这位花甲老者坚持叶编50载,不为谋生,只为技艺的传承在叶编课堂上,智慧和创意在学生们的指尖流淌;“叶卷叶舒”后,学生们自信大方地展现自己的作品和学习成果———
“淘气包”毛毛用棕榈叶编出了“APP”的英文字样,他介绍说:“现在是新媒体时代,我们要与时俱进,我的作品就是时代的展示,我用传统的技艺呈现最新的发展。”学生利用传统形式传递时代内涵,真是令人感叹。
“我们组的作品是‘花儿朵朵’。”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了一个作品,只见组长手里握着一束错落有致、形态各异的叶编玫瑰,在全场赞赏的目光中,组长娓娓道来,“感谢我的组员们,正是因为大家的通力合作,我们才能完整地编织出这美丽的玫瑰。我为我的小组自豪,我们就像这玫瑰花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非遗课堂衍生出的人文情怀令人动容。
在春江小学,不仅仅有这样生动美好的叶编课,还有剪纸贴画、线条雕刻、陶泥制作、书法琴艺等众多引领学生探索美、认知美及创造美的特色课堂。在非遗课堂上,学生们主动参与、愉悦表达,在亲身体验中感受艺术的无限魅力。在“非遗”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学生们正悄然变化,拔节成长,那些闪烁着他们智慧光芒的作品便是最好的见证!
“春晓犁园”是春江小学的非遗空间体验实践基地,在这里,学生们亲近自然,见证生命的奇迹。
“春晓犁园”里的麦子发芽啦!学生们组成研究小组,开始对麦子展开一番研究。一份份调查问卷增加了他们对麦子的了解,同时也架起了他们亲近田野的桥梁。
绿油油的麦苗长势喜人。学生们尝试做麦叶汁,他们将新鲜的麦叶洗净,放入破壁机中加工。为了调出不同的口味,他们往青麦汁里添加水果、蜂蜜、坚果等,既改善了口味,又增添了营养。
麦子成熟啦!在体验完收割的辛苦和收获的喜悦后,学生们对麦种产生了好奇。他们走进科学实验室,在科学老师的帮助下,解剖麦种,认识麦种的结构,画出解剖平面图。
麦子是我们的主食来源之一,对它的研究又怎能少了美食!我们把家长请进学校的美食厨房,让他们教孩子制作各种面食:象征着蒸蒸日上的馒头冒起了热腾腾的雾气,各地不同做法的面条让大家垂涎欲滴,刚出锅的春卷散发着诱人的香味,烤箱里香喷喷的蛋糕即将出炉……
麦子收割后剩下的麦秸秆该怎么处理呢?学校请来了麦秆画的非遗传承人,教学生制作简单的麦秆画。在我们的学生作品陈列室里,你可以看到一只只熊猫憨态可掬、一棵棵竹子苍翠挺拔……
春天,我们走进春晓犁园,翻土、播种;夏天,黄豆快蹦出豆荚了,学校又掀起了一股制作豆斋饼和豆腐花的热潮;秋天,各种蔬菜收获了,大家一起走进田地,采摘、洗净、拌馅,来一场包馄饨大赛;冬天,萝卜成熟了,学生们一起体验拔萝卜的乐趣,学习腌制常州特产———萝卜干。农耕课程在学生的心里播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一颗好奇的种子。学生们在种植、研究中提升了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形成了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关心他人的品质。
魏村老街是春江镇独具特色的一处景观。学生们在老街探访时,被街头糖葫芦制作技艺吸引住了。在手艺人灵巧的演示中,学生们知道了“横贯千秋”的美食也有自己的非遗印记。于是,学校教师向手艺人认真请教制作糖葫芦的方法,并在学校的非遗活动中教学生做糖葫芦。学生们学习熬制糖水,把握稀稠程度;研究不同水果的口味,选择更具有春江特色的水果作为山楂的替代品。一时间,草莓葫芦、圣女果葫芦、提子葫芦等各种新品糖葫芦被学生们制作出来。 为了响应“春蕾助学行动”的号召,学校糖葫芦非遗社团的成员们带着“产品”再次踏上研学之路。他们现场制作,现场义卖;他们研究消费者的心理,设计了“童年回忆”系列糖葫芦外包装,制作了糖葫芦宣传卡片。糖葫芦系列“非遗文创产品”以及各种糖葫芦新品深受消费者的欢迎,义卖大获成功。
一次研学活动,让非遗文化变得更有趣味、有温度;一次研学活动,让学生们变得阳光自信、积极向善。我们坚信:只有品格向善的人,才能够承担起对他人的责任,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
2018年4月,一年一度的“非遗文化节”活动方案正在论证之中。一天中午,大队辅导员吕老师和六年级的几位队员聊起了文化节———
“喜欢非遗文化节吗?”
“嗯……怎么说呢?”
“怎么想就怎么說嘛。”
“学校的安排每年都大同小异,无非都是集体参观非遗馆啊,表演非遗展示和传承的节目啊,而且每次能登上舞台展示的都是少数人,我觉得没什么意思。”
“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我们想自选主题,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非遗’,我们想走出校园……”
“那今年的‘非遗文化节’就由你们来策划实施,敢不敢?”
“太好啦!”
队员们有了施展的天地,他们在全校发起创意、草拟方案、招募团队……短短一个星期就拿出了“非遗文化节”策划书,他们还到各班进行方案论证。
于是,在“非遗文化节”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场景:低年级的队员们走进校园外的春江民俗公园,用眼睛看“非遗”,用嘴巴问“非遗”,用彩笔画“非遗”;中年级的队员们找到了有趣的“非遗”运动项目———打陀螺、滚铁环、荡湖船、打连厢……他们学非遗、玩非遗、演非遗,这些项目既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思维;高年级的队员们走进学校农耕园,走进新龙生态林,通过开展“非遗馆探秘小课堂”“农耕园小菜农大体验”“都市e农庄小调查”“生态林帐篷节大联欢”等活动,连接校内外体验空间,打破学科界限、拓宽视野、提升能力。学生们站在活动的中央自主描绘、创造,在无限舒展中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我们相信,未来的学习一定是多样态的,在大自然中、在博物馆中、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未来的学习一定是广泛的、流动的,是无处不在的,在风中、在河流间、在食物里、在传统仪式上、在奇妙的科幻之旅中……我们愿为学生建造一个空间,让他们的学习在这个空间里真实发生;我们愿每个从春江小学走出去的学生都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更愿每个从春江小学走出去的学生都灵动美好,都能做到“向善、尚美、知勤、善创”。
【关键词】德育空间;空间体验;非遗文化;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39-0022-03
【作者简介】1.周海娣,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江苏常州,213034)学生发展处主任,高级教师,常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常州市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2.陈小燕,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江苏常州,213034)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一级教师,常州市新北区优秀班主任;3.何倩,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江苏常州,213034)教师,二级教师,常州市优秀班主任。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春江小学”)活跃着这样一群学生:非遗体验场馆里,他们绘声绘色地为来访的客人老师介绍地方非遗文化;校外实践基地里,他们带领小伙伴参观体验,感受非遗文化,感受春江大宅门的特点;非遗课堂上,他们向非遗大师请教,亲密接触非遗文化,感悟“用一生做好一件事”的工匠精神……
学校以“指向‘有根新人’的儿童非遗体验空间的建构”项目建设为抓手,通过“非遗文化”主题特色场馆、校园环境、校外学习空间等的建构,引领儿童在空间体验中增智养品,在传统文化熏染中增强文化自信,做“向善、尚美、知勤、善创”的新时代好儿童。
一、非遗课堂:指尖上的美好追寻
午后,教室一隅的课桌上已经摆满了用棕榈叶编织而成的活灵活现的花鸟虫鱼。课桌旁坐着的一位花甲老人正熟练地捻起两片棕榈叶,灵活的手指在叶片间穿梭。倏忽间,一只活灵活现的蚂蚱出现于指间,朵朵含苞欲放的玫瑰跃然手上。老人的四周,一群少年正一邊惊叹,一边认真地学习着。这一幅生动活泼的指尖学艺的画面正在春江小学的非遗课堂里生动地铺开。
学校尝试以有形的文化载体传递非遗文化。我们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展示非遗技艺;师生走近非遗,共同感受指尖工艺的精巧了解非遗传承的任重道远。上文的这位花甲老者坚持叶编50载,不为谋生,只为技艺的传承在叶编课堂上,智慧和创意在学生们的指尖流淌;“叶卷叶舒”后,学生们自信大方地展现自己的作品和学习成果———
“淘气包”毛毛用棕榈叶编出了“APP”的英文字样,他介绍说:“现在是新媒体时代,我们要与时俱进,我的作品就是时代的展示,我用传统的技艺呈现最新的发展。”学生利用传统形式传递时代内涵,真是令人感叹。
“我们组的作品是‘花儿朵朵’。”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了一个作品,只见组长手里握着一束错落有致、形态各异的叶编玫瑰,在全场赞赏的目光中,组长娓娓道来,“感谢我的组员们,正是因为大家的通力合作,我们才能完整地编织出这美丽的玫瑰。我为我的小组自豪,我们就像这玫瑰花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非遗课堂衍生出的人文情怀令人动容。
在春江小学,不仅仅有这样生动美好的叶编课,还有剪纸贴画、线条雕刻、陶泥制作、书法琴艺等众多引领学生探索美、认知美及创造美的特色课堂。在非遗课堂上,学生们主动参与、愉悦表达,在亲身体验中感受艺术的无限魅力。在“非遗”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学生们正悄然变化,拔节成长,那些闪烁着他们智慧光芒的作品便是最好的见证!
二、非遗基地:“巴学园”里的勤劳少年
“春晓犁园”是春江小学的非遗空间体验实践基地,在这里,学生们亲近自然,见证生命的奇迹。
“春晓犁园”里的麦子发芽啦!学生们组成研究小组,开始对麦子展开一番研究。一份份调查问卷增加了他们对麦子的了解,同时也架起了他们亲近田野的桥梁。
绿油油的麦苗长势喜人。学生们尝试做麦叶汁,他们将新鲜的麦叶洗净,放入破壁机中加工。为了调出不同的口味,他们往青麦汁里添加水果、蜂蜜、坚果等,既改善了口味,又增添了营养。
麦子成熟啦!在体验完收割的辛苦和收获的喜悦后,学生们对麦种产生了好奇。他们走进科学实验室,在科学老师的帮助下,解剖麦种,认识麦种的结构,画出解剖平面图。
麦子是我们的主食来源之一,对它的研究又怎能少了美食!我们把家长请进学校的美食厨房,让他们教孩子制作各种面食:象征着蒸蒸日上的馒头冒起了热腾腾的雾气,各地不同做法的面条让大家垂涎欲滴,刚出锅的春卷散发着诱人的香味,烤箱里香喷喷的蛋糕即将出炉……
麦子收割后剩下的麦秸秆该怎么处理呢?学校请来了麦秆画的非遗传承人,教学生制作简单的麦秆画。在我们的学生作品陈列室里,你可以看到一只只熊猫憨态可掬、一棵棵竹子苍翠挺拔……
春天,我们走进春晓犁园,翻土、播种;夏天,黄豆快蹦出豆荚了,学校又掀起了一股制作豆斋饼和豆腐花的热潮;秋天,各种蔬菜收获了,大家一起走进田地,采摘、洗净、拌馅,来一场包馄饨大赛;冬天,萝卜成熟了,学生们一起体验拔萝卜的乐趣,学习腌制常州特产———萝卜干。农耕课程在学生的心里播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一颗好奇的种子。学生们在种植、研究中提升了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形成了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关心他人的品质。
三、非遗研学:志愿行动中的爱心与奉献
魏村老街是春江镇独具特色的一处景观。学生们在老街探访时,被街头糖葫芦制作技艺吸引住了。在手艺人灵巧的演示中,学生们知道了“横贯千秋”的美食也有自己的非遗印记。于是,学校教师向手艺人认真请教制作糖葫芦的方法,并在学校的非遗活动中教学生做糖葫芦。学生们学习熬制糖水,把握稀稠程度;研究不同水果的口味,选择更具有春江特色的水果作为山楂的替代品。一时间,草莓葫芦、圣女果葫芦、提子葫芦等各种新品糖葫芦被学生们制作出来。 为了响应“春蕾助学行动”的号召,学校糖葫芦非遗社团的成员们带着“产品”再次踏上研学之路。他们现场制作,现场义卖;他们研究消费者的心理,设计了“童年回忆”系列糖葫芦外包装,制作了糖葫芦宣传卡片。糖葫芦系列“非遗文创产品”以及各种糖葫芦新品深受消费者的欢迎,义卖大获成功。
一次研学活动,让非遗文化变得更有趣味、有温度;一次研学活动,让学生们变得阳光自信、积极向善。我们坚信:只有品格向善的人,才能够承担起对他人的责任,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
四、不一样的非遗文化节:活动中的创新和发展
2018年4月,一年一度的“非遗文化节”活动方案正在论证之中。一天中午,大队辅导员吕老师和六年级的几位队员聊起了文化节———
“喜欢非遗文化节吗?”
“嗯……怎么说呢?”
“怎么想就怎么說嘛。”
“学校的安排每年都大同小异,无非都是集体参观非遗馆啊,表演非遗展示和传承的节目啊,而且每次能登上舞台展示的都是少数人,我觉得没什么意思。”
“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我们想自选主题,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非遗’,我们想走出校园……”
“那今年的‘非遗文化节’就由你们来策划实施,敢不敢?”
“太好啦!”
队员们有了施展的天地,他们在全校发起创意、草拟方案、招募团队……短短一个星期就拿出了“非遗文化节”策划书,他们还到各班进行方案论证。
于是,在“非遗文化节”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场景:低年级的队员们走进校园外的春江民俗公园,用眼睛看“非遗”,用嘴巴问“非遗”,用彩笔画“非遗”;中年级的队员们找到了有趣的“非遗”运动项目———打陀螺、滚铁环、荡湖船、打连厢……他们学非遗、玩非遗、演非遗,这些项目既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思维;高年级的队员们走进学校农耕园,走进新龙生态林,通过开展“非遗馆探秘小课堂”“农耕园小菜农大体验”“都市e农庄小调查”“生态林帐篷节大联欢”等活动,连接校内外体验空间,打破学科界限、拓宽视野、提升能力。学生们站在活动的中央自主描绘、创造,在无限舒展中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我们相信,未来的学习一定是多样态的,在大自然中、在博物馆中、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未来的学习一定是广泛的、流动的,是无处不在的,在风中、在河流间、在食物里、在传统仪式上、在奇妙的科幻之旅中……我们愿为学生建造一个空间,让他们的学习在这个空间里真实发生;我们愿每个从春江小学走出去的学生都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更愿每个从春江小学走出去的学生都灵动美好,都能做到“向善、尚美、知勤、善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