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青少年情绪智力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自我报告法在武汉市洪山区随机选取300名中学生进行情绪智力调查。结果,情绪智力在年级、性别和城乡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在是否独生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应根据情绪智力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和加强情商教育。
关键词: 青少年;情绪智力;差异
情绪智力是美国耶鲁大学塞拉维(P.Salovey)和新罕布什尔大学梅耶(D.Mayer)首先提出【1】,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智力不是天生的、一成不变的,是可以挖掘和培养的。从自我意识角度来看,青少年懂得了自我认识,也能自觉评价别人和自己的个性品质,这个历程与情绪智力的培养不谋而合。青少年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同时又是脑部成长的重要时期,人脑情绪中枢的运作方式自童年时期便随生活经验逐渐形成,青春期则是人的整个脑部信息剪辑的重要阶段,这正是情绪智力培养或矫正的最佳时期。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法,抽取武汉市洪山区初、高中生300人,发放问卷3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295份。样本具体分布见表1。
1.2 研究方法
采用情绪智力量表对中学生进行调查,使用SPSS16.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其情绪智力发展在年级、性别、城乡和是否独生上的差异。
2.结果与分析
2.1对情绪智力的年级差异分析
情绪智力的年级差异见表2, F 检验表明,各年级情绪智力总分差异显著,在自我调控和调控他人维度的得分均存在显著的差异,而情绪感知和运用情绪维度的得分差异不显著。
事后检验发现中学各年级情绪智力总分差异显著,高三年级显著高于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年级,各年级情绪智力总分见图1。这一特点可能与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化有关。进入初中后,面临新的环境,学业负担加重,更多的体验到情绪对生活的影响和对情绪控制、调节的无力感。随着对生活的适应和情绪调节能力的提高,情绪智力的总分在初二、初三时有所上升,直到高一时,由于再次面临陌生的新环境,情绪智力再次出现下降趋势,随着高一年级对高中生活的调节和适应,在高二年级后又会出现迅速的上升趋势。这说明情绪智力的发展不是线性的【2】,而是随着环境和生活的变化不断曲折发展的。同样,在自我调控和调控他人维度上也呈现类似的特点,这说明自我调控和调控他人的发展与情绪智力整体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并不是随着年级增高情绪智力提高的趋势,而是在初一、高一年级出现了一个显著的下滑。这个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学生从初中到高中心理发展的特点。说明随着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学习和调节适应新生活,使学生的调控情绪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情绪感知和运用情绪维度的得分在不同年级上差异不显著,说明他们在情绪的感知水平上相差不多,在运用情绪促进思维的层面上差别也不大,原因可能是情绪感知和运用不是一个短期内能显著提高的,需要长期才可以看出其变化。另一个角度上可以说,现代教育对情绪智力的培养可能偏重于情绪的调控,所以中学生更加注重情绪调控能力的提高,而忽略了对情绪感知能力的培养及对情绪的运用。
2.2对情绪智力的性别差异分析
情绪智力的性别差异见表3,T检验表明,在情绪智力的四个维度以及情绪智力总分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女生。
情绪智力总分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女生,这与诸多前人一致。同时情绪智力的四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Kafetsios(2004)研究也发现女性在情绪感知上的得分要高于男性【3】。这可能是因为女性比男性情感更丰富、细腻,对内部心理活动更为敏感,对情绪情感的体会、表达更精确。在Joseph Ciarrochi(2000)的研究中,女生的情绪感知能力、调控他人情绪能力和运用情绪能力都要比男性高,但在自我调节上没有明显差异【4】。结合我的研究结果,由此可以看出女性在情绪感知上要优于男生,她们对情绪的觉察、辨认和表达都要比男生好。女性可能在先天上具有一些优势,表现为对情绪信息的敏感,对情绪变化的觉察和理解等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女生在情绪情感上可能更细腻,能更好的体察自身和他人情绪,能够更好的控制自己,也善于运用交流技巧调控他人情绪。
2.3对情绪智力的城乡差异分析
情绪智力的城乡差异分析见表4,T检验表明,在情绪智力总分和调控他人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学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在情绪感知、自我调控和运用情绪上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差异不显著。
在情绪智力总分和调控他人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学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这说明人的早期的生活环境、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对人的情绪智力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究其原因可能是第一,城市中学生的拥有较优越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条件,知识面广、学习机会多、家庭重视程度高,接受各种信息速度快、容量大、渠道多,容易接受新事物,容易与人沟通,他们的性格也比较开朗、活泼,所以情绪智力的得分要略高一些。第二,在教育理念中,城市学生的家长可能在受教育程度上高于农村学生的家长,城市家庭较早开始重视情绪智力的培养。然而农村的教育相对城市来说仍然比较落后,还是以偏重认知智力为主,对情绪智力部分重视不够。第三,城市家长更懂得学习和利用教育知识,更加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开发智力的同时兼顾非智力。然而在情绪感知、自我调控和运用情绪上,两地学生均差不多。说明在情绪智力的培养中对情绪感知、自我调控和运用情绪能力上还有待于继续加以重视。
2.4对情绪智力的独生与非独生差异分析
情绪智力的独生与非独生差异分析见表5,T检验表明,在情绪智力的四个维度以及情绪智力总分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在情绪智力的四个维度以及情绪智力总分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均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一般认为独生子女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因此情绪智力至少在情绪感知上会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但研究并未证实这一假设,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情绪智力上并没表现出显著差异,这也在一定程度说明独生子女问题并没有以前我们想象的严重,也并非完全是自我中心的一代。在家庭的教养或者学校的教育重视独生子女教育的今天,独生子女们仍然能同非独身子女一样拥有许多好的品质。他们也可以通过与家长、老师和同学的沟通交流,学会理解别人,与别人融洽相处。他们也在通过其它方式弥补与非独生子女的差距。
3建议
3.1 青少年要从自身做起,学会真诚、主动的与人交往,学会感知、理解、体谅和包容别人,逐步培养自己开朗、活泼的性格;生活中乐观自信,积极进取。
3.2 学校应改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路,树立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在重视发展智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尤其是情感能力的培养。并且促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3.3 同时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应适当为学生和家长开设情绪智力教育课程或讲座,教会孩子区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以及适当的表达情绪的方法,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使其具备基本的情绪智力及其教育理念和能力,学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协助孩子以适当的方法抚平情绪,这样才能更好地从根本上促进青少年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SALOVEY P, MAYER J 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J].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1990, (9) : 1852
[2]蔡颖.中学生情绪智力的结构和发展特点[D] .北京师范大学,2007
[3]李涛.大学生情绪智力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研究[J] .华中师大硕士论文,2004.
[4]张秋艳等.中学生情绪智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8:544-547.
[5]叶国萍,中学生情绪智力与自我调节学习关系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4
[6]李国瑞,何小蕾.情绪智力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心理科学,2003,5:917-918.
作者简介:侯艳芹(1982-),女,硕士,主要从事医学心理学教学和心理咨询工作。
关键词: 青少年;情绪智力;差异
情绪智力是美国耶鲁大学塞拉维(P.Salovey)和新罕布什尔大学梅耶(D.Mayer)首先提出【1】,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智力不是天生的、一成不变的,是可以挖掘和培养的。从自我意识角度来看,青少年懂得了自我认识,也能自觉评价别人和自己的个性品质,这个历程与情绪智力的培养不谋而合。青少年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同时又是脑部成长的重要时期,人脑情绪中枢的运作方式自童年时期便随生活经验逐渐形成,青春期则是人的整个脑部信息剪辑的重要阶段,这正是情绪智力培养或矫正的最佳时期。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法,抽取武汉市洪山区初、高中生300人,发放问卷3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295份。样本具体分布见表1。
1.2 研究方法
采用情绪智力量表对中学生进行调查,使用SPSS16.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其情绪智力发展在年级、性别、城乡和是否独生上的差异。
2.结果与分析
2.1对情绪智力的年级差异分析
情绪智力的年级差异见表2, F 检验表明,各年级情绪智力总分差异显著,在自我调控和调控他人维度的得分均存在显著的差异,而情绪感知和运用情绪维度的得分差异不显著。
事后检验发现中学各年级情绪智力总分差异显著,高三年级显著高于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年级,各年级情绪智力总分见图1。这一特点可能与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化有关。进入初中后,面临新的环境,学业负担加重,更多的体验到情绪对生活的影响和对情绪控制、调节的无力感。随着对生活的适应和情绪调节能力的提高,情绪智力的总分在初二、初三时有所上升,直到高一时,由于再次面临陌生的新环境,情绪智力再次出现下降趋势,随着高一年级对高中生活的调节和适应,在高二年级后又会出现迅速的上升趋势。这说明情绪智力的发展不是线性的【2】,而是随着环境和生活的变化不断曲折发展的。同样,在自我调控和调控他人维度上也呈现类似的特点,这说明自我调控和调控他人的发展与情绪智力整体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并不是随着年级增高情绪智力提高的趋势,而是在初一、高一年级出现了一个显著的下滑。这个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学生从初中到高中心理发展的特点。说明随着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学习和调节适应新生活,使学生的调控情绪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情绪感知和运用情绪维度的得分在不同年级上差异不显著,说明他们在情绪的感知水平上相差不多,在运用情绪促进思维的层面上差别也不大,原因可能是情绪感知和运用不是一个短期内能显著提高的,需要长期才可以看出其变化。另一个角度上可以说,现代教育对情绪智力的培养可能偏重于情绪的调控,所以中学生更加注重情绪调控能力的提高,而忽略了对情绪感知能力的培养及对情绪的运用。
2.2对情绪智力的性别差异分析
情绪智力的性别差异见表3,T检验表明,在情绪智力的四个维度以及情绪智力总分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女生。
情绪智力总分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女生,这与诸多前人一致。同时情绪智力的四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Kafetsios(2004)研究也发现女性在情绪感知上的得分要高于男性【3】。这可能是因为女性比男性情感更丰富、细腻,对内部心理活动更为敏感,对情绪情感的体会、表达更精确。在Joseph Ciarrochi(2000)的研究中,女生的情绪感知能力、调控他人情绪能力和运用情绪能力都要比男性高,但在自我调节上没有明显差异【4】。结合我的研究结果,由此可以看出女性在情绪感知上要优于男生,她们对情绪的觉察、辨认和表达都要比男生好。女性可能在先天上具有一些优势,表现为对情绪信息的敏感,对情绪变化的觉察和理解等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女生在情绪情感上可能更细腻,能更好的体察自身和他人情绪,能够更好的控制自己,也善于运用交流技巧调控他人情绪。
2.3对情绪智力的城乡差异分析
情绪智力的城乡差异分析见表4,T检验表明,在情绪智力总分和调控他人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学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在情绪感知、自我调控和运用情绪上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差异不显著。
在情绪智力总分和调控他人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学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这说明人的早期的生活环境、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对人的情绪智力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究其原因可能是第一,城市中学生的拥有较优越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条件,知识面广、学习机会多、家庭重视程度高,接受各种信息速度快、容量大、渠道多,容易接受新事物,容易与人沟通,他们的性格也比较开朗、活泼,所以情绪智力的得分要略高一些。第二,在教育理念中,城市学生的家长可能在受教育程度上高于农村学生的家长,城市家庭较早开始重视情绪智力的培养。然而农村的教育相对城市来说仍然比较落后,还是以偏重认知智力为主,对情绪智力部分重视不够。第三,城市家长更懂得学习和利用教育知识,更加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开发智力的同时兼顾非智力。然而在情绪感知、自我调控和运用情绪上,两地学生均差不多。说明在情绪智力的培养中对情绪感知、自我调控和运用情绪能力上还有待于继续加以重视。
2.4对情绪智力的独生与非独生差异分析
情绪智力的独生与非独生差异分析见表5,T检验表明,在情绪智力的四个维度以及情绪智力总分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在情绪智力的四个维度以及情绪智力总分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均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一般认为独生子女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因此情绪智力至少在情绪感知上会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但研究并未证实这一假设,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情绪智力上并没表现出显著差异,这也在一定程度说明独生子女问题并没有以前我们想象的严重,也并非完全是自我中心的一代。在家庭的教养或者学校的教育重视独生子女教育的今天,独生子女们仍然能同非独身子女一样拥有许多好的品质。他们也可以通过与家长、老师和同学的沟通交流,学会理解别人,与别人融洽相处。他们也在通过其它方式弥补与非独生子女的差距。
3建议
3.1 青少年要从自身做起,学会真诚、主动的与人交往,学会感知、理解、体谅和包容别人,逐步培养自己开朗、活泼的性格;生活中乐观自信,积极进取。
3.2 学校应改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路,树立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在重视发展智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尤其是情感能力的培养。并且促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3.3 同时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应适当为学生和家长开设情绪智力教育课程或讲座,教会孩子区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以及适当的表达情绪的方法,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使其具备基本的情绪智力及其教育理念和能力,学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协助孩子以适当的方法抚平情绪,这样才能更好地从根本上促进青少年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SALOVEY P, MAYER J 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J].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1990, (9) : 1852
[2]蔡颖.中学生情绪智力的结构和发展特点[D] .北京师范大学,2007
[3]李涛.大学生情绪智力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研究[J] .华中师大硕士论文,2004.
[4]张秋艳等.中学生情绪智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8:544-547.
[5]叶国萍,中学生情绪智力与自我调节学习关系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4
[6]李国瑞,何小蕾.情绪智力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心理科学,2003,5:917-918.
作者简介:侯艳芹(1982-),女,硕士,主要从事医学心理学教学和心理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