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期里,总喜欢将下学期任教的课本整体阅读一次,每次品读都会有新的发现,这次也不例外。一篇篇图文并茂、充满童趣的课文把我吸引了。读完整本教材,我不得不感叹教材编写者的用心良苦——表面好玩好看的教材包含着严密的逻辑,可谓是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再读全套教材,也都如此。特别是低段课本,插图更是丰富多彩。以前教学,对插图往往熟视无睹,现在想来,真是浪费了极好的课程资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中对阅读教学如此界定:"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材插图蕴藏着编者最为直观的意图,开发插图这一课程资源是对编者意圖最直接的把握。仔细研读之后,我觉得插图资源可以很好地服务于低段的阅读教学,使课堂更加精彩纷呈。
1.以图导入,趣味盎然
低年级孩子的思维以形象为主,对直观的东西感兴趣。上课伊始,如能运用教材漂亮的插图设计导入,会一下子抓住孩子的注意力,使其对课堂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为高效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在教学《夏夜多美》一文时,用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孩子观察笑容可掬的睡莲和着急的蚂蚁:想象他们可能在讲什么呢?让孩子随意发挥后,积极评价孩子的想象。再引出在右下角的蜻蜓跟这个夏夜的故事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家一起读读课文,看课文怎么说?孩子在前面的想象说话中,既得到了口头表达的训练,又对课文中发生的故事充满了期待。
又如《胖乎乎的小手》一文,课文插图中画着奶奶、爸爸、妈妈和兰兰,还有挂在墙上的一幅画。低年级的小朋友看画,一般都先看到人。老师在引导孩子观察完插图中人物后,再问学生画上还有什么?当孩子说到"一张画着小手的画"时,自然引出课题,借此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学文兴趣。
2.看图解词,事半功倍
课文中的词语是抽象的,插图是形象生动的。孩子们凭借形象生动的插图理解抽象的词语,既降低了难度,又提高了兴趣,学习自然会事半功倍。
如在《司马光》一文中"慌"字的理解,只凭师生语言描述,或借助工具书解释一番,既不容易讲清楚,又浪费了一次极好的语感历练机会。如果老师能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看图中的哪些孩子慌了,是怎么慌的?孩子们就能很自然地运用文中的语言"有的吓得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叫大人"来描述;谁没有慌,他是怎么做的?孩子们也自然能用文中的语句来说出司马光"没慌"的表现。孩子们这样一正一反地讲了图中孩子的"慌"与"不慌",也就真正理解了"慌"这个词语。
有些词语的意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时,课文插图往往能解我们的燃眉之急。如《北京亮起来了》中的"金碧辉煌",老师用什么样的语言解释它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教师只要亮出文中插图,孩子们就会在一声声的"哇!"理解"金碧辉煌"这个词了。
3.借图学文,意文兼得
根据课文插图学习文章效果比直接让学生接触冷冰冰的文字要好很多。孩子们学文喜欢先盯着画面看,看懂画面后就会很喜欢,也很想了解文字和这幅图有什么关系。借助插图,会让孩子更有兴趣,学习起来既容易切入,又有利于他们对文字内容的理解。
如《村居》这首诗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较难理解。如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诗,说一说读懂了什么,结果让人啼笑皆非。后来,我把课文插图出示后,让小朋友一边读诗一边看画,让他们再想想,猜猜可能是什么意思?孩子们一下子兴奋起来,当他们看到了插图中河堤上如烟如雾的杨柳时,就不难理解 "拂堤杨柳烟春烟"的意思了。看着图中孩子们放飞的风筝,让他们猜猜风筝就是第四句中的哪个词时,后两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了。插图让小朋友有了直观的印象,降低了学文解文的难度。
科普文章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特别需要借助形象的插图来讲一讲。如《充气雨衣》中充气雨衣的创新之举,孩子就不易理解。让他们看着文章插图,先讲一讲这种雨衣为什么能像裙子?再引导孩子说说雨衣的下摆从粗铁丝到塑料气圈的改进过程。如此练习学生既懂得了充气雨衣的科学道理,也习得了科普文章严谨的叙述方法,不就意文兼得了吗?
4.看图练读,绘声绘色
朗读既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老师们也常常会用丰富的形式在课堂中让学生练读。如何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形象,读出感动,并熟读成诵往往会成为优秀语文老师的课堂追求。让孩子看着课文插图训练朗读,效果很好。
有些课文适合让孩子练习角色朗读,好的角色朗读既能加深孩子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增强孩子的语感,积累经典的语言。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老师们教学此文都会习惯性地练习表演读,如果只是硬邦邦分好角色,为读而读,孩子们就不容易品得其中的童真意趣。如果老师能充分发挥插图的形象作用,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置换了角色,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练习自然会绘声绘色。又如《画家和牧童》中人物语言描写,生动具体,值得积累。在学生充分朗读后,可安排学生看屏幕上的课文插图进行角色表演读。开始老师可以辅以手势暗示,从人物表情到《斗牛图》中的牛尾巴,学生熟练之后,看着图练读则会入情入境,妙趣横生。
5.随图练笔,情思飞扬
低年级语文课仿写句子,积累句式是中高段习作教学的基础。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十分重视。写话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相对较难,他们一般都是说得好,写得不一定好。如何让强大的口头表达能力转化为书面表达能力,则需要经常实践。在练写过程中,如能借助课文插图的形象,让孩子们想象写,会大大降低训练难度,训练也会更加有效。
如在教学《夏夜多美》时,出示课文的第二幅插图,可引导学生想象蚂蚁除了对睡莲姑姑说了感谢的话,还会对谁说呀?模仿文中"小蚂蚁非常感激,连声说:’谢谢您,睡莲姑姑。’"句式说一说,再写下来。还可再次引导学生看图想象,小蚂蚁坐在"飞机"上,一路上还看到了什么,模仿"蜻蜓飞呀飞,飞过 ,飞过 ,飞到 。"写一写。这样的练笔,孩子因为有插图的形象,又有课文的规范语言的示范,练笔作业的质量自然会很高。
课文中的插图是静态的、无声的,但它的背后饱含意蕴:图画本身广阔的想象空间,那是一个个有声有色的世界;教材编者的意图,与语文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相吻合的作用。此中深意,真值得老师"图谋"开发。老师在解读文本时如能多此一份心思,定会让自己的语文课更精彩!
1.以图导入,趣味盎然
低年级孩子的思维以形象为主,对直观的东西感兴趣。上课伊始,如能运用教材漂亮的插图设计导入,会一下子抓住孩子的注意力,使其对课堂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为高效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在教学《夏夜多美》一文时,用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孩子观察笑容可掬的睡莲和着急的蚂蚁:想象他们可能在讲什么呢?让孩子随意发挥后,积极评价孩子的想象。再引出在右下角的蜻蜓跟这个夏夜的故事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家一起读读课文,看课文怎么说?孩子在前面的想象说话中,既得到了口头表达的训练,又对课文中发生的故事充满了期待。
又如《胖乎乎的小手》一文,课文插图中画着奶奶、爸爸、妈妈和兰兰,还有挂在墙上的一幅画。低年级的小朋友看画,一般都先看到人。老师在引导孩子观察完插图中人物后,再问学生画上还有什么?当孩子说到"一张画着小手的画"时,自然引出课题,借此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学文兴趣。
2.看图解词,事半功倍
课文中的词语是抽象的,插图是形象生动的。孩子们凭借形象生动的插图理解抽象的词语,既降低了难度,又提高了兴趣,学习自然会事半功倍。
如在《司马光》一文中"慌"字的理解,只凭师生语言描述,或借助工具书解释一番,既不容易讲清楚,又浪费了一次极好的语感历练机会。如果老师能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看图中的哪些孩子慌了,是怎么慌的?孩子们就能很自然地运用文中的语言"有的吓得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叫大人"来描述;谁没有慌,他是怎么做的?孩子们也自然能用文中的语句来说出司马光"没慌"的表现。孩子们这样一正一反地讲了图中孩子的"慌"与"不慌",也就真正理解了"慌"这个词语。
有些词语的意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时,课文插图往往能解我们的燃眉之急。如《北京亮起来了》中的"金碧辉煌",老师用什么样的语言解释它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教师只要亮出文中插图,孩子们就会在一声声的"哇!"理解"金碧辉煌"这个词了。
3.借图学文,意文兼得
根据课文插图学习文章效果比直接让学生接触冷冰冰的文字要好很多。孩子们学文喜欢先盯着画面看,看懂画面后就会很喜欢,也很想了解文字和这幅图有什么关系。借助插图,会让孩子更有兴趣,学习起来既容易切入,又有利于他们对文字内容的理解。
如《村居》这首诗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较难理解。如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诗,说一说读懂了什么,结果让人啼笑皆非。后来,我把课文插图出示后,让小朋友一边读诗一边看画,让他们再想想,猜猜可能是什么意思?孩子们一下子兴奋起来,当他们看到了插图中河堤上如烟如雾的杨柳时,就不难理解 "拂堤杨柳烟春烟"的意思了。看着图中孩子们放飞的风筝,让他们猜猜风筝就是第四句中的哪个词时,后两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了。插图让小朋友有了直观的印象,降低了学文解文的难度。
科普文章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特别需要借助形象的插图来讲一讲。如《充气雨衣》中充气雨衣的创新之举,孩子就不易理解。让他们看着文章插图,先讲一讲这种雨衣为什么能像裙子?再引导孩子说说雨衣的下摆从粗铁丝到塑料气圈的改进过程。如此练习学生既懂得了充气雨衣的科学道理,也习得了科普文章严谨的叙述方法,不就意文兼得了吗?
4.看图练读,绘声绘色
朗读既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老师们也常常会用丰富的形式在课堂中让学生练读。如何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形象,读出感动,并熟读成诵往往会成为优秀语文老师的课堂追求。让孩子看着课文插图训练朗读,效果很好。
有些课文适合让孩子练习角色朗读,好的角色朗读既能加深孩子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增强孩子的语感,积累经典的语言。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老师们教学此文都会习惯性地练习表演读,如果只是硬邦邦分好角色,为读而读,孩子们就不容易品得其中的童真意趣。如果老师能充分发挥插图的形象作用,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置换了角色,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练习自然会绘声绘色。又如《画家和牧童》中人物语言描写,生动具体,值得积累。在学生充分朗读后,可安排学生看屏幕上的课文插图进行角色表演读。开始老师可以辅以手势暗示,从人物表情到《斗牛图》中的牛尾巴,学生熟练之后,看着图练读则会入情入境,妙趣横生。
5.随图练笔,情思飞扬
低年级语文课仿写句子,积累句式是中高段习作教学的基础。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十分重视。写话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相对较难,他们一般都是说得好,写得不一定好。如何让强大的口头表达能力转化为书面表达能力,则需要经常实践。在练写过程中,如能借助课文插图的形象,让孩子们想象写,会大大降低训练难度,训练也会更加有效。
如在教学《夏夜多美》时,出示课文的第二幅插图,可引导学生想象蚂蚁除了对睡莲姑姑说了感谢的话,还会对谁说呀?模仿文中"小蚂蚁非常感激,连声说:’谢谢您,睡莲姑姑。’"句式说一说,再写下来。还可再次引导学生看图想象,小蚂蚁坐在"飞机"上,一路上还看到了什么,模仿"蜻蜓飞呀飞,飞过 ,飞过 ,飞到 。"写一写。这样的练笔,孩子因为有插图的形象,又有课文的规范语言的示范,练笔作业的质量自然会很高。
课文中的插图是静态的、无声的,但它的背后饱含意蕴:图画本身广阔的想象空间,那是一个个有声有色的世界;教材编者的意图,与语文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相吻合的作用。此中深意,真值得老师"图谋"开发。老师在解读文本时如能多此一份心思,定会让自己的语文课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