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找等量关系 列方程解应用题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ue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是一元一次方程这一单元的教学难点,主要表现为寻一找等量关系的困难,而寻找等量关系却正是解应用题的关键。本文将提供几种常用的找等量的关系的巧妙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快速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一程,完成解题。
  关键词:等量关系、关键语句、不变量、公式定理、比列、数形结合、数学思想
  列方程解应用题要做到“一读、二找、三列、四解、五检验、六答、”。“一读”就是读懂题意,确定哪个未知量用x表示;“二找”就是找准主要一等量关系;“三列”就是根据找到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四解”就是解方程,求出未知数x的值;“五检验”就是把x的值代入原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六答”就是写出答案。在这六步中,“二找”,也就是找准主要等量关系非常重要,是方程解应用题的关健。列方程解应用题问题时,比较困难的一环常常是同学们不知
  如何着手去找等量关系。又由于应用问题类型繁多,等量关系千变万化,什么工程问题,行程问题,浓度问题,等等。那么根据什么原则来找出应用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呢?下面我根据多年从教总结出来的经验来谈谈以下几种找等量关系的途径,供同学们参考。
  一、根据关键字或关键词找出具有相等关系的语句直接写出等量关系
  经常见到的具有相等意义量的词有:是、比、当然,像“一样”“相等”“同样”等直观意义的词更容易找出。正确分析这些关键词所表示的具体含义是找出等量相等关系的关健。
  列1:甲队有32人,乙队有28人,如果要使甲队人故是乙队人数的2倍,那么需从乙队抽调多少人到甲队?
  分析:在本题中抓住“是”字便可发现相等关系:抽调后甲队人数=抽调后乙队人数×2,即这个“是”字便充当了等号的角色。
  评注:在解答应用题时,若题目中出现诸如“几倍、共、多、少、快、慢、提前、超过、增加、相差”等关键词语时,应抓住它们进行分析,以使相等关系显现出来。
  二、运用公式或定义式作为等量关系
  我们学过的公式或定义式有许多,如:时间×速度=路程,单价×数量=总价,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等,以及大量的面积、周长、体积计算公式。但是,单单掌握这些还不够,我们要学会“举一反三”,由每个公式都能退出它的任意两种变形式,如由公式:时间×速度=路程,应能退出: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这样我们才能说真正掌握了这个公式。
  例2:商店对某种商品调价,按原价的8折出售,此时商品的利润率是10%,此商品的进价为1600元,商品的原价是多少元?
  分析:根据公式,商品利润率=商品利润÷商品进价,
  可得相等关系:10%=调价后的利润÷1600.
  评注:解答应用题时,要注意分析找出不变量,即相等变量,如:两人由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前的时间相等;等体积变形种的体积不变。
  例3:初一2班第一小组同学同学去苹果园参加劳动,休息时工人师傅摘苹果分给同学,若每人3个还剩9个,若每人5个还有一个人分4个,试问第一小组有多少同学,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分析:再次问题中苹果总数是不变的量,设第一小组x个学生那么苹果数目可以用(3x+9)表示,也可以用5x-(5-4)来表示。从而可以得出变量关系
  3x+9=5x-(5-4)来表示。从而可以得出变量关系3x+9=5x-(5-4)。
  评注:此方法常用于解决方案类型的题目,题中明显的关键词为“若”(或它的同义词)。此类题一般有两套方案,不同方案中大部分数据也不同,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出在两种方案中没有变动的数据,也就是不变量,从而列出等量关系。类似的题型还有年龄差问题(抓住年龄差不变),往返问题(抓住往返行程不变)等,请大家自己多加归纳总结。
  四、画出示意图看出等量关系
  中学数学研究的对象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数,一部分是形,但数于形是有联系的,这个联系称之为数形结合。数形结合就是把抽象过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即通过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初中学习的“形”,暂时只涉及平面图形而我们解应用题所要用到的“形”一般是线性示意图。
  例4:小明与小兵家分别在相距20km的甲、乙两地,星期天小明从家里出发骑自行车去小兵家,小明骑车的速度为13km/h。两人商定30min后,小兵从家里出发骑自行车去接小明,小兵骑车的速度是12km/h。那么小兵要骑车多久才能与小明相遇?
  分析:根据题意设小兵要骑车xh才能与小明相遇,画示意图如下。
  那么,很容易就可以从图上看出等量关系:
  小明先走的路程+小兵出发后小明走的路程+小兵走的路程=甲乙两地的距离
  评注:由上题可以看出,利用示意图可以很方便解决类似于行程方面的问题,当然我们以后将要学习的韦恩图也可以很好的用来解决有关集合方面的应用题。
  五、利用正比例获得等量关系
  在小学,学生就已经解除了比例,当然小学所学的比例全是正比例,也很少将其直接用于解应用题,因为正比例只有在结合几何图形时才能真正发挥出它的“威力”。由于学生暂时还没有深入学习几何知识,我们先看下正比例在代数方面的应用。
  例5:已知制成腊肉的重量与所需鲜肉的重量成正比例。现已知6kg鲜肉可以制成5.25kg腊肉,那么18kg鲜肉可以制成多少千克腊肉呢?
  分析:因为知道制成腊肉的重量与所需鲜肉的重量成正比例,那么我们没必要算出每kg鲜肉可以制成多少腊肉,只需了解两次制腊肉过程都符合同一正比例。
  由此设可以制成x kg腊肉,由正比例知识有:
  正比例方法在以后的几何学习中将会频繁的用到,届时涉及到的图形比例的有关应用题都可以用它来解决,如影子问题,测量问题等等。熟练掌握它来解题,将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束语
  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相等关系的模型。有了这些寻找等量关系的累计,学生会越来越灵活地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寻找相应的等量关系,并能举一反三,在等量关系“多样化”的基础上,实现方法的“优化”。当然,确定等量关系的方法不止以上几种,我们在学校时要注意总结,力争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世纪金榜》主编 张泉 延边大学出版社
  【2】《2008 云南中考抢分计划一本通》主编 檀木 吉林人民出版社马复
  【3】《全能学练》主编 黎启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沈呈民
  【4】《小学教学参考》1998年09期
其他文献
采用微处理机芯片的可编程序控制器(简称为PC),因体积小巧、功能扩大、价格低廉、使用方便,近年来在国外许多国家得到十分迅速的发展,本刊上期王东意同志的文章,主要介绍了日
近几年我在担任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生字掌握得很不扎实,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学生的这一现象特别严重,如一些简单的词语“已经、知道、暑假、休息、钓鱼”等几乎每次作文中都会出现同样的错误,有些同学一篇作文中会出现几十个错别字,这种现象间接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分析其原因:  一、由于到高年级学生的阅读量加大,教学的中心有所转移,很多老师注重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加上时间有限,很多课堂
审美教育场所不单是一个地点,而是一种潜源性的文化与审美空间,有助于营造审美教育氛围。审美教育媒介是审美教育行为生成的触媒和有机构成。无论是审美教育场所的选择、确定
摘要:  依据语文教学标准以及图像媒体和文字媒体在接受方面的不同规律,在教学中巧妙、策略地利用插图,突出发挥其辅助功能,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文本的全方位理解,激发想像力,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课本插图; 有效使用; 主次分明 ; 使用策略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漂亮的插图。对于课本插图不同方式的使用,在达成教育教学效果方面,表面看、短期看差距
本文介绍了适于自动化应用的压力传感器发展。并对组成该传感器的厚膜电阻器的压阻特性进行了研究。该传感器的敏感元件是由四个厚膜电阻器上的铝膜构成。连结的厚膜电阻器
一.材质对比设计一线材和面材的综合运用rn线材在三维形态构成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由于线材的纤细特征,单根或少量线材出现时,表现力较弱,只有群组出现时,由多根线条排列或交
我们每天走进教室,就会觉得迎面扑来勃勃生机,眼前是一个个生龙活虎的学生,是一群蕴藏着智慧、洋溢着情感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着大人已很少具有的可塑性及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比大人更富有情感,更充满活力与主动性。教学需要美。美是教育的磁石。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  一、审美教育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一点就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沥粉贴金画是传统壁画的一种形式,通过研究传统壁画的发展历史,进一步了解传统壁画对当代美术的影响和意义,通过学习和制作传统壁画繁衍而来的沥粉贴金画,让我们领略中国特有的传
摘要:  当今信息时代,尤其要注重培养小学生信息化阅读素养。现代学科教学强调开放性、综合性,注重要从独立学科、封闭时空、狭隘内容转向跨学科、跨领域、跨时空的学习,教学手段由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多元互动。鉴于此,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以小学生信息化阅读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小学生信息化阅读的实践活动为拓展形式,以研究、合作、自主等教学方式来对小学生进行信息化阅读的素质培养,以积累更多可资借鉴的实
新课程容量大,情境生活化,形成探究化,过程动态化、体材应用化、目标多维化、知识模块化,课程不只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知识的过程,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参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