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淡薄,学生不想也不会参与数学实践。小学数学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必须加强实际应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 应用意识 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常常忽视数学意识的培养,知识与应用的脱节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只会用数学知识解题,而不会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社会实践中的问题。虽然学习了数学知识,但不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只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更不习惯于怀疑”。学生的应用意识淡薄,不想也不会参与数学实践。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缺少了“应用味”,学生做了千百道应用题,还是不懂得怎么应用。很多学生只是在课堂内,考试时感到数学有用,而走出考场,几乎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更谈不上参与数学实践了。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它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又应用于应践。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必须加强实际应用,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
在新知识引入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让儿童产生兴趣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参与实践的愿望,诱导他们饶有兴趣地走进数学世界,在实际情况中感知数学知识的起源、发展,体验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醒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参与实践的愿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在教学《整十数加、减数十及一位数》时,我给学生创设了到超市买学习用品的情境,布置有书包、铅笔盒和足球三件物品的“超市一角”,并标出它们的价格,然后借助这一情境让学生自主选择商品,算一算要花多少钱。由于“想买什么?花多少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兴趣很浓,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整十数加、减数十及一位数”的学习之中。
二、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数学的目的在于用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小学生有较为丰富的数学生活背景,购买学习用品、买菜、去超市购物,商品的促销活动等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节,但学生很少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判断,选择和策划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尝试用新学的知识分析,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及其魅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如教了《表内乘法》后,组织学生开展“我为小明做参谋”活动。小明去文具市场买钢笔,每支钢笔零售价为5元。5支或5支以上可批发,批发价每支4元,小明要买3支钢笔,可以怎么买?学生们理解题意后,畅所欲言。有的说,用零售价买3支,需要5×3=15元;有的说,用批发价买5支,再以批发价卖掉2支,需要5×4-4×2=12(元);还有的说,用批发价买5支,再以零售价卖掉2支,需要5×4-5×2=10元……随后学生就这些方法讨论。最后学生认为方案一用钱较多,方案二由于以后还需卖掉2支钢笔,因此用的时间会比较多,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小明和另一个同学都去买钢笔,这样用第二种方案比较好。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一般来说,集中购物会比较便宜。这将学生从接受者提高到实践者,探索者和策划者的地位,促使学生学以致用。
此外,在学习了《时、分、秒的认识》以后,可让学生自制钟面,合理地安排休息的时间;在学习《周长》后,让学生互相量自己的领围、腰围等;在学习《元、角、分》时,把教室布置成文具店,让同学们转换做顾客和营业员,进行买卖文具的活动,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生活中学数学。
三、到生活中去,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课堂标准指出:无论从数学的产生还是从数学的发展来看,数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才有可能真正被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说说你的上学、放学路线,给游客指路”等环节,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确实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由此看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就是让每个孩子知道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价值,懂得要学什么样的数学和如何应用数学,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蒋双梅.生活化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教学月刊:小学版,2003.
[2]邵晓玲.增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J]. 教学月刊:小学版,2003.
作者简介:陈新莲,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琴亭中心小学,邮编: 337100
【关键词】数学教学 应用意识 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常常忽视数学意识的培养,知识与应用的脱节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只会用数学知识解题,而不会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社会实践中的问题。虽然学习了数学知识,但不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只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更不习惯于怀疑”。学生的应用意识淡薄,不想也不会参与数学实践。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缺少了“应用味”,学生做了千百道应用题,还是不懂得怎么应用。很多学生只是在课堂内,考试时感到数学有用,而走出考场,几乎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更谈不上参与数学实践了。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它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又应用于应践。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必须加强实际应用,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
在新知识引入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让儿童产生兴趣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参与实践的愿望,诱导他们饶有兴趣地走进数学世界,在实际情况中感知数学知识的起源、发展,体验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醒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参与实践的愿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在教学《整十数加、减数十及一位数》时,我给学生创设了到超市买学习用品的情境,布置有书包、铅笔盒和足球三件物品的“超市一角”,并标出它们的价格,然后借助这一情境让学生自主选择商品,算一算要花多少钱。由于“想买什么?花多少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兴趣很浓,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整十数加、减数十及一位数”的学习之中。
二、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数学的目的在于用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小学生有较为丰富的数学生活背景,购买学习用品、买菜、去超市购物,商品的促销活动等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节,但学生很少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判断,选择和策划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尝试用新学的知识分析,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及其魅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如教了《表内乘法》后,组织学生开展“我为小明做参谋”活动。小明去文具市场买钢笔,每支钢笔零售价为5元。5支或5支以上可批发,批发价每支4元,小明要买3支钢笔,可以怎么买?学生们理解题意后,畅所欲言。有的说,用零售价买3支,需要5×3=15元;有的说,用批发价买5支,再以批发价卖掉2支,需要5×4-4×2=12(元);还有的说,用批发价买5支,再以零售价卖掉2支,需要5×4-5×2=10元……随后学生就这些方法讨论。最后学生认为方案一用钱较多,方案二由于以后还需卖掉2支钢笔,因此用的时间会比较多,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小明和另一个同学都去买钢笔,这样用第二种方案比较好。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一般来说,集中购物会比较便宜。这将学生从接受者提高到实践者,探索者和策划者的地位,促使学生学以致用。
此外,在学习了《时、分、秒的认识》以后,可让学生自制钟面,合理地安排休息的时间;在学习《周长》后,让学生互相量自己的领围、腰围等;在学习《元、角、分》时,把教室布置成文具店,让同学们转换做顾客和营业员,进行买卖文具的活动,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生活中学数学。
三、到生活中去,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课堂标准指出:无论从数学的产生还是从数学的发展来看,数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才有可能真正被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说说你的上学、放学路线,给游客指路”等环节,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确实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由此看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就是让每个孩子知道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价值,懂得要学什么样的数学和如何应用数学,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蒋双梅.生活化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教学月刊:小学版,2003.
[2]邵晓玲.增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J]. 教学月刊:小学版,2003.
作者简介:陈新莲,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琴亭中心小学,邮编: 33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