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新课改教学理念出发,从三个方面浅谈了自己在实施高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一﹚设计“预学案”,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经历发现新知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二﹚设计“导学案”体现目标意识、合作意识、质疑意识,促使师生互动,主动生成,教学相长。﹙三﹚设计“悟学”环节,促使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能力有效提升。
【关键词】目标教学 ;实践;体会
新课改之前,大多教师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不注重知识在形成过程中怎样让学生经历,只注重结果,很少注意学生学习的过程。而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鉴于此,我认为学校教科研活动要坚持以目标教学为载体,大力实施“导学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方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现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就这一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体会。
1 “预学案”的设计,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预学”是“导学”的基础环节,从教与学两方面提出实施要求。教的方面:要求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为使课堂教学有效得到实施,教师要在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深入解读教材,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体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重新整合。设置适应学生的学习目标,精心设计课前先学问题,以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学的方面:设计“预学记录”,以学生为主体,设置三个栏目:“我想学”、“我学会了”和“我还想学”。这一阶段的操作流程为:教师设计学案——学生完成学案——生生交流学案——学生记录学案。
例如在学习《与朱元思书》一文,设计预学案习题时,要求学生做到三读、二查、一译。三读指:初读正音,读通顺;再读注解,明大意;三读欣赏玩味,品佳句。二查:一查资料,找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再查工具书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译指分段翻译在本子上。然后做好预学记录。
通过这样一份探索性的预学案,将知识点转化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促使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经历发现问题和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科学认知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2 “导学案”的设计,促使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导学”是指:“学生自主学习并求得恰当指导,学在导前,导学结合。”只有学生主动地“学”与教师有效地“导”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因此,“导学”探究活动是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其操作流程为: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学生质疑,方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成果,点拨引导;质疑解惑。
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教师用新颖的导语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兴趣,为学生进入主体参与和学习做好情感上的准备。进入情境后,我首先让学生质疑,提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然后我让学生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进行展示。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互相帮助的精神。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于难理解或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师给予点拨、指导。学生讲完之后,接着对本课要重点掌握的文言文知识归纳整理,总结深化。讲解文章的思想性及写作方法,并由学生就文中的名言佳句欣赏评价。利用课堂上学生掌握的新知识,设计出新颖和较有深度的话题和练习,将触角伸向更深、更广阔的天地。这样,既可深化课堂所学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优秀品质和大胆创新能力,使本节课真正体现了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的原则,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这一教学过程始终让学生处于不同形式的学习状态中,整个“导学”过程体现着﹙1﹚目标意识。学生的学习因目标的明确而变得专注,因目标的达成而享受成功,因成功的喜悦而对学习充满兴趣,对课堂充满期待。﹙2﹚合作意识。课堂因合作探究使师生、生生之间知、情、意相互影响,相互碰撞,从而得到共同提高。﹙3﹚质疑意识。质疑是思考的开始,更是学习的开始。通过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后置疑、在”合作探究”中质疑、在“练习巩固”中质疑、在“学习过程”中质疑,从而使课堂中出现一些史料未及的问题生成,使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3 “悟学”环节的设计,促使学习力和教学力得到有效提升
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活学。我们的课堂应当是师生不断检验教学、反思教学的过程。“悟学”环节的设计特别强调学生的小结反思和教师的教后反思的有效统一。一方面,让学生在反思自学、交流和展示的过程及结果中提升自己的学习力;另一方面,教师在反思教学预设中、在倾听学生的课堂评价中、在采撷学生思维“火花”中,提升了自己的教学力。这一阶段的操作流程为:阶梯练习巩固——延伸拓展迁移——学生小结反思——教师检查反馈——教师教后反思。
诚然,一种教学模式的成熟,需要长时间的研究总结和反复的实践验证、改进和完善。本文只是自己在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点滴体会,所谓“教学有模,但无定模”,期待各位同仁一起探讨初中语文的新教法,以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关键词】目标教学 ;实践;体会
新课改之前,大多教师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不注重知识在形成过程中怎样让学生经历,只注重结果,很少注意学生学习的过程。而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鉴于此,我认为学校教科研活动要坚持以目标教学为载体,大力实施“导学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方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现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就这一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体会。
1 “预学案”的设计,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预学”是“导学”的基础环节,从教与学两方面提出实施要求。教的方面:要求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为使课堂教学有效得到实施,教师要在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深入解读教材,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体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重新整合。设置适应学生的学习目标,精心设计课前先学问题,以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学的方面:设计“预学记录”,以学生为主体,设置三个栏目:“我想学”、“我学会了”和“我还想学”。这一阶段的操作流程为:教师设计学案——学生完成学案——生生交流学案——学生记录学案。
例如在学习《与朱元思书》一文,设计预学案习题时,要求学生做到三读、二查、一译。三读指:初读正音,读通顺;再读注解,明大意;三读欣赏玩味,品佳句。二查:一查资料,找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再查工具书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译指分段翻译在本子上。然后做好预学记录。
通过这样一份探索性的预学案,将知识点转化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促使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经历发现问题和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科学认知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2 “导学案”的设计,促使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导学”是指:“学生自主学习并求得恰当指导,学在导前,导学结合。”只有学生主动地“学”与教师有效地“导”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因此,“导学”探究活动是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其操作流程为: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学生质疑,方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成果,点拨引导;质疑解惑。
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教师用新颖的导语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兴趣,为学生进入主体参与和学习做好情感上的准备。进入情境后,我首先让学生质疑,提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然后我让学生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进行展示。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互相帮助的精神。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于难理解或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师给予点拨、指导。学生讲完之后,接着对本课要重点掌握的文言文知识归纳整理,总结深化。讲解文章的思想性及写作方法,并由学生就文中的名言佳句欣赏评价。利用课堂上学生掌握的新知识,设计出新颖和较有深度的话题和练习,将触角伸向更深、更广阔的天地。这样,既可深化课堂所学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优秀品质和大胆创新能力,使本节课真正体现了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的原则,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这一教学过程始终让学生处于不同形式的学习状态中,整个“导学”过程体现着﹙1﹚目标意识。学生的学习因目标的明确而变得专注,因目标的达成而享受成功,因成功的喜悦而对学习充满兴趣,对课堂充满期待。﹙2﹚合作意识。课堂因合作探究使师生、生生之间知、情、意相互影响,相互碰撞,从而得到共同提高。﹙3﹚质疑意识。质疑是思考的开始,更是学习的开始。通过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后置疑、在”合作探究”中质疑、在“练习巩固”中质疑、在“学习过程”中质疑,从而使课堂中出现一些史料未及的问题生成,使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3 “悟学”环节的设计,促使学习力和教学力得到有效提升
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活学。我们的课堂应当是师生不断检验教学、反思教学的过程。“悟学”环节的设计特别强调学生的小结反思和教师的教后反思的有效统一。一方面,让学生在反思自学、交流和展示的过程及结果中提升自己的学习力;另一方面,教师在反思教学预设中、在倾听学生的课堂评价中、在采撷学生思维“火花”中,提升了自己的教学力。这一阶段的操作流程为:阶梯练习巩固——延伸拓展迁移——学生小结反思——教师检查反馈——教师教后反思。
诚然,一种教学模式的成熟,需要长时间的研究总结和反复的实践验证、改进和完善。本文只是自己在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点滴体会,所谓“教学有模,但无定模”,期待各位同仁一起探讨初中语文的新教法,以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