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课堂阅读;要素;兴趣;时空;方式方法;材料;成果高中生课堂阅读学习活动中,师生作为能动性较强的阅读主体,在有限的时间内,借助适当的阅读方式方法,对高品位的阅读材料进行充分阅读、互动交流、鉴赏评价,从而实现课堂阅读的实效性。
可见,课堂阅读包含五要素:师生积极参与的意识、有利于阅读的时空条件、得当的阅读方式方法、高品位的阅读材料、有效展示阅读成果。
如果阅读课“无兴趣”“无书籍”、“无时间”、“无方法”,自然就“无成果”。 任何一个要素缺失,都可能导致阅读活动无的放矢、流于形式。
那么,如何保持五要素在阅读教学中的基本作用呢?
1 师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教师是阅读教学的主导与主体,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体。师生如果能共同积极探讨阅读的方式方法,预设阅读活动的重难点,更有利于阅读学习和谐有序地进行。
高中生无论面对图文并茂的叙事类材料,还是面对抽象概括的说理类材料,普遍能借助输入的语言信息,学习语用知识,进而进行重构形象或理性思辨,利用独特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社会和人生万象做出认识与评价。
2有利于阅读的时空条件
时间和空间条件,是影响阅读实效性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
由于一些城镇高中学校图书馆规模和设施不全,管理不到位,不对学生开放。阅读课就几乎都被固定在教室里。
然而,学生的课程表中,根本就不存在语文阅读课,而高中生课业负担又较重,课下阅读时间几乎没有;而语文教师,为了完成语文教学的进度,只能忍痛割爱,舍弃大量的文本阅读时间,往往预设一些阅读结论,主观地进行 “填鸭”,这有类于揠苗助长!何谈学生自主阅读、创造性生成!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但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反而受到过分压制;语文素养的养成,也自然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所以教师要学会科学规划课堂时间,使阅读教学得到时间上的保障。要认识到,充分的阅读,是进一步思、评、写的基础。而要保证读的时间充足,就要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科学规划、合理设置、开发,否则会本末倒置,事倍功半。
3得当的阅读方法
高中生主要采取圈点勾画的方式,默读、精读文本,对信息进行筛选、提炼、概括、整合,或进行鉴赏评价。
学生进行圈点勾画的方法不系统,不科学,乱象纷纷。经常出现忘记划分自然段、不分层次结构、不会提炼关键词、不会抽象概括、不会运用用术语评价鉴赏等现象。
对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时,一定要明确循序渐进、科学提升的原则。否则,学生的阅读习惯很难养成,也很难完成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逐渐转化。
主要引导学生有七种意识。
“作者”意识。阅读思考时要揣测,语句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态度情感。
有“主旨”意识。对词句的理解、手法的鉴赏,要关注其与主旨的关联。
有“形式和内容兼顾”的意识。高考试卷中各类文本阅读材料,不管如何设问,角度也无非是内容和形式两大层面。
有“位置”意识。无论是词语解释还是段落作用,都要根据其在文本中的位置来分析其含义和作用。如首段点题、渲染气氛、设悬、铺垫、引起下文的作用等;结尾段的深化主题,升华主题作用等。
有“修辞” 意识。诗歌鉴赏阅读、现代文阅读,都会涉及九种常见修辞手法及效果的理解和运用。
有“术语”意识。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运用文学理论术语来思考问题。如评价写作手法,可考虑象征、抑扬、正侧、小大、动静等手法。
有“具体完备”意识。阅读鉴赏评价过程中,不可以偏概全,过于单纯肤浅,应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高品位的阅读材料
由于高中生课下阅读时间较少,所以课上阅读材料被老师掌控。教师对阅读材料的选择、对阅读材料思辨价值的指导挖掘的深浅,对课堂阅读时效性的完成起到重要的影响。
高中生可供选择的课内外阅读材料,除选修和必修课的文本之外,就是名著导读部分推荐的书目。此外,师生之间好书好文推荐,也是个有益的补充。
但所有的阅读材料,都应该有利于打开阅读视野,对课堂教学构成必要的补充,并且能与时俱进,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的作品。
5有效展示阅读成果
阅读学习活动,实践性较强,习得性也较强。
因此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利于展示阅读成果的空间。让学生的学习借鉴、生发创新,有的放矢,一吐为快。
因为“读”是“说”与“写”的基础。所以教师必然要给学生提供口头或书面表达、阐释的舞台。比如开展“读书笔记交流”活动、开展“好文任我评”活动、举办诵读竞赛、开展“我诗写我心”活动。
总之,阅读活动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诱惑的探索之旅。如果操作得法,师生定会乐此不疲;如果流于形式,就是都有效学习时间的巨大浪费。而抓住阅读活动中的五要素,就能深入到阅读教学的本质,循序渐进,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科学提升有所帮助。
可见,课堂阅读包含五要素:师生积极参与的意识、有利于阅读的时空条件、得当的阅读方式方法、高品位的阅读材料、有效展示阅读成果。
如果阅读课“无兴趣”“无书籍”、“无时间”、“无方法”,自然就“无成果”。 任何一个要素缺失,都可能导致阅读活动无的放矢、流于形式。
那么,如何保持五要素在阅读教学中的基本作用呢?
1 师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教师是阅读教学的主导与主体,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体。师生如果能共同积极探讨阅读的方式方法,预设阅读活动的重难点,更有利于阅读学习和谐有序地进行。
高中生无论面对图文并茂的叙事类材料,还是面对抽象概括的说理类材料,普遍能借助输入的语言信息,学习语用知识,进而进行重构形象或理性思辨,利用独特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社会和人生万象做出认识与评价。
2有利于阅读的时空条件
时间和空间条件,是影响阅读实效性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
由于一些城镇高中学校图书馆规模和设施不全,管理不到位,不对学生开放。阅读课就几乎都被固定在教室里。
然而,学生的课程表中,根本就不存在语文阅读课,而高中生课业负担又较重,课下阅读时间几乎没有;而语文教师,为了完成语文教学的进度,只能忍痛割爱,舍弃大量的文本阅读时间,往往预设一些阅读结论,主观地进行 “填鸭”,这有类于揠苗助长!何谈学生自主阅读、创造性生成!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但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反而受到过分压制;语文素养的养成,也自然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所以教师要学会科学规划课堂时间,使阅读教学得到时间上的保障。要认识到,充分的阅读,是进一步思、评、写的基础。而要保证读的时间充足,就要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科学规划、合理设置、开发,否则会本末倒置,事倍功半。
3得当的阅读方法
高中生主要采取圈点勾画的方式,默读、精读文本,对信息进行筛选、提炼、概括、整合,或进行鉴赏评价。
学生进行圈点勾画的方法不系统,不科学,乱象纷纷。经常出现忘记划分自然段、不分层次结构、不会提炼关键词、不会抽象概括、不会运用用术语评价鉴赏等现象。
对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时,一定要明确循序渐进、科学提升的原则。否则,学生的阅读习惯很难养成,也很难完成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逐渐转化。
主要引导学生有七种意识。
“作者”意识。阅读思考时要揣测,语句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态度情感。
有“主旨”意识。对词句的理解、手法的鉴赏,要关注其与主旨的关联。
有“形式和内容兼顾”的意识。高考试卷中各类文本阅读材料,不管如何设问,角度也无非是内容和形式两大层面。
有“位置”意识。无论是词语解释还是段落作用,都要根据其在文本中的位置来分析其含义和作用。如首段点题、渲染气氛、设悬、铺垫、引起下文的作用等;结尾段的深化主题,升华主题作用等。
有“修辞” 意识。诗歌鉴赏阅读、现代文阅读,都会涉及九种常见修辞手法及效果的理解和运用。
有“术语”意识。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运用文学理论术语来思考问题。如评价写作手法,可考虑象征、抑扬、正侧、小大、动静等手法。
有“具体完备”意识。阅读鉴赏评价过程中,不可以偏概全,过于单纯肤浅,应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高品位的阅读材料
由于高中生课下阅读时间较少,所以课上阅读材料被老师掌控。教师对阅读材料的选择、对阅读材料思辨价值的指导挖掘的深浅,对课堂阅读时效性的完成起到重要的影响。
高中生可供选择的课内外阅读材料,除选修和必修课的文本之外,就是名著导读部分推荐的书目。此外,师生之间好书好文推荐,也是个有益的补充。
但所有的阅读材料,都应该有利于打开阅读视野,对课堂教学构成必要的补充,并且能与时俱进,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的作品。
5有效展示阅读成果
阅读学习活动,实践性较强,习得性也较强。
因此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利于展示阅读成果的空间。让学生的学习借鉴、生发创新,有的放矢,一吐为快。
因为“读”是“说”与“写”的基础。所以教师必然要给学生提供口头或书面表达、阐释的舞台。比如开展“读书笔记交流”活动、开展“好文任我评”活动、举办诵读竞赛、开展“我诗写我心”活动。
总之,阅读活动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诱惑的探索之旅。如果操作得法,师生定会乐此不疲;如果流于形式,就是都有效学习时间的巨大浪费。而抓住阅读活动中的五要素,就能深入到阅读教学的本质,循序渐进,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科学提升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