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视调解类节目融合了电视节目的多种形式,内容以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纠纷为主,通过调解过程的展现,向观众传达生活中“真善美”的道德标准。本文以《金牌调解》为例,分析电视调解类节目产生的背景,以及该类节目的社会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调解类节目 《金牌调解》 真人秀
调解类真人秀节目起源于情感类的真人访谈节目,主要是对一些家庭纠纷及其它问题进行调解。它用情、理、法对当事人进行疏导和调解,强调对人的关注,关注人的情感。从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江苏卫视的《超级调解》、上海文广的《新老娘舅》、东方卫视的《幸福魔方》等一些调解类节目可以看出,它们都有着相似的节目模式,即由当事人先讲述事件经过,通过主持人、嘉宾以及现场专家的分析来调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纠纷,使其相互之间获得理解和认同。
如今,电视调解类节目众多,我们有必要来思考这类节目产生的原因,它的节目议程设置如何,以及该类节目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本文以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为例,来进行具体分析。
一、我国电视调解类节目出现的原因
1、社会转型期带来的各种问题
据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我国71座城市共有38个频道播出了调解类节目,这种类型的节目之所以能引起各电视台争相模仿,与我国正处于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期是密不可分的。当前,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发生着全面的、迅速的转型,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使得大众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转变,导致道德失范现象频现,新问题不断产生。要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光靠法律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关注民生、贴近百姓的调解类节目应运而生,它以循循善诱的引导方式、满足大众倾诉与宣泄欲望的节目形式,调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从而获得了广大受众的认可。①
另外,由于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大,他们都渴望找到一个宣泄和倾诉的空间,更渴望能在情感宣泄过后得到一个理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调解类节目中,只要不违反法律原则,任何人都可以表达自身观点,尤其是一些弱势群体;更重要的是,调解类节目还能够帮助当事人解决矛盾,化解纠纷,引导其走出困惑,即使调解失败,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压力,使他们情绪得到宣泄。
2、我国特有的文化传统,是调解类节目产生和存在的土壤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貌待人、与人为善是中国人基本的行为准则,也是协调和谐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法。同时,中国人还具有浓厚的家庭观念,把家庭关系、血缘关系等看得非常重,所以,讲究礼仪和人情关系已经成为中国人在为人处世时约定俗成的社会规约。所以一旦在生活中出现了违背此规约的情况,人们更愿意利用社会公众的力量(至少是周围人)来处理问题,而不是通过法律来解决。②
中国人在遇到一些矛盾纠纷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诉诸法律,而是更偏向于找人说理,尤其是出现家庭矛盾或者其他一些情况的时候,会找很有威望的人来公开的调解评理,而电视调解类节目正是充当了这个调解人的角色。
二、以《金牌调解》为例,分析电视调解类节目的设置
201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正式施行,调解得到了法律的认可。“调解”是指“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 江西卫视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打造了《金牌调解》栏目,直观展示调解的魅力。
作为江西卫视的名牌栏目,《金牌调解》目前已经调解各类矛盾纠纷几千余起,成功率为92%,其平均收视率在全国同类节目中排第三,单期节目时常收视率第一。节目之所以如此成功,与它的节目设置有很大的关系。③
1、话题的故事性、冲突性
《金牌调解》栏目集“室内剧”、“真人秀”、“泛法制类节目”、“公开法庭模式”和“娱乐节目”为一体,模式新颖,把老百姓的家长里短搬上荧屏,把生活中难以调和的矛盾“晒”出来让社会评理。以一位主持人、一位调解员、八位观察员、两位当事人,再加上其他当事人或证人的“12 x”模式,现场为当事人化解矛盾纠纷。④
节目中的当事人都是些普通大众,主要以他们的情感经历为主题,要求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悬念不断,具有一定的冲突性,情感的倾诉和交流性强。
2、金牌调解员和观察员
在调解类节目中,作为矛盾调解人的调解员和观察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调解员和观察员多为心理专家、情感专家、记者、律师或者一些有威望的人,他们能够从专业角度对事件进行分析,给出建议。同时,这些专业人士还能挖掘出事件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优秀的调解员能让当事人重新认识问题,用一种新角度和思维方式来看待所遇到的问题。同时,调解员还起到一个很好的整合作用,整合、统一现场观察员的各种意见。
由8人组成的观察团包含普通民众、律师等各个职业。他们代表不同的年龄人群,不同的社会角度,向当事人提出自己的看法。“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是设置这一节目元素的初衷,观察团的成员像是观众的“代言人”,使民众的声音在节目中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3、主持人是节目的控制器
《金牌调解》的主持人章亭,曾主持过《中国红歌会》、《戏外有戏》等节目。章亭是一位知性的主持人,极具亲和力。在节目中一直处于站立状态,拉近了与当事人、观众的距离。在节目中,章亭更多的是一位倾听者的角色,引导当事人讲述事件的经过,将故事的来龙去脉呈现给观众,并在引导当事人讲述的过程中,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拨开云雾,使观众看到事情的本质。
三、调解类节目的社会意义
1、能够触及社会问题
调解类节目所触及的都是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问题,直面赤裸裸的利益纠纷和其他日常冲突,通过主持人和调解员的引导,将事件的内涵挖掘出来,发现矛盾背后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包括婚姻问题、财产问题等,只要不违反法律,都会搬上荧屏。
2、具有教育作用
节目将社会问题展现给观众,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节目中的当事人往往由于不具备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制意识,遇到问题找不到有效合理的解决方法,委屈退让,或失去理智,造成矛盾得不到解决甚至激化。而调解类谈话节目中的调解员、观察员和主持人,则能从另一个角度较为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给当事人提出相对合理中肯的见解,在调解当事双方矛盾的同时,对电视机前的观众也有一定的启发,给他们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3、给弱势群体提供了间接的法律援助
弱势群体通常法制意识较为淡薄,行为过于冲动,调解类节目虽不能代替法律手段,但却能从客观上为一些弱势群体提供类似于法律援助的服务。通过现场分析和调解,帮助当事人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媒体的传播,让更多的类似人群知道该怎么去处理身边的事情。⑤
四、我国电视调解类节目存在的问题
1、选题的同质化严重
近两年来,电视调解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一些电视台的节目没有经过认真的策划,便照搬样式,挖空心思挑选新奇、另类的话题,如夫妻矛盾、婆媳大战、婚外恋甚至同性恋统统搬上荧屏,这样的节目最终会让观众感到厌烦。同时,价值导向偏离了社会主流价值观,把非常态的选题作为常态,忽略了平平淡淡的百姓故事,导致主题的“畸形化”。
2、过度煽情,忽视了媒介的社会责任
为了吸引观众注意力和迎合猎奇心理,刻意追求轰动效应,在节目内容设置上过度渲染悲情苦难,肤浅琐碎,夸张情节,而忽视了媒介的引导、认知和教育功能,放弃媒介的社会责任,这种做法虽然暂时获得高收视但与媒介应有的人文精神背道而驰,最终会受到观众的摒弃,这样的节目也不会长久。
3、引发出个人隐私危机
电视调解类节目的初衷是进行调解,是为困惑中的人们解决纠纷和矛盾,所以应该具有很强的人文关怀。但是有些节目为了追求高收视率,满足受众的窥私欲和好奇心,不顾当事人的隐私,将当事人置于很尴尬的境地,甚至将其激怒。
隐私权是每个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情感调解类节目中的当事人虽然事先与节目组签订了放弃个人隐私的相关协议,但隐私并非是情感纠纷一方的隐私,而是纠纷涉及到的所有当事人的隐私,其中一方无权代替另一方放弃隐私。然而,大部分情感调解类节目企图以委托人的授权将其侵害他人隐私的行为合理化。调解本是一件好事,却由于隐私权的处理不当,使得媒体与情感当事人陷入另一场纠纷之中。节目制作方要充分尊重当事人的隐私权,通过协调、沟通的方式谨慎处理与当事人隐私有关的话题。□
参考文献
①轩彦,《传统文化语境中的〈钱塘老娘舅〉探析》,《新闻实践》,2010(5)
②杨蕾,《调解类真人秀谈话节目探析—《新老娘舅》节目个案探析》,复旦大学,2010
③王文春,《解民生百忧 铸金牌收视 江西卫视〈金牌调解〉重磅上线》,《广告人》,2011(8)
④《〈金牌调解〉:调节同质化市场 ——访江西电视台副台长、江西电视台卫星频道总监李建国》,《影视中国》,2011.8
⑤张丽,《我国调解类电视情感谈话节目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1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0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调解类节目 《金牌调解》 真人秀
调解类真人秀节目起源于情感类的真人访谈节目,主要是对一些家庭纠纷及其它问题进行调解。它用情、理、法对当事人进行疏导和调解,强调对人的关注,关注人的情感。从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江苏卫视的《超级调解》、上海文广的《新老娘舅》、东方卫视的《幸福魔方》等一些调解类节目可以看出,它们都有着相似的节目模式,即由当事人先讲述事件经过,通过主持人、嘉宾以及现场专家的分析来调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纠纷,使其相互之间获得理解和认同。
如今,电视调解类节目众多,我们有必要来思考这类节目产生的原因,它的节目议程设置如何,以及该类节目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本文以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为例,来进行具体分析。
一、我国电视调解类节目出现的原因
1、社会转型期带来的各种问题
据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我国71座城市共有38个频道播出了调解类节目,这种类型的节目之所以能引起各电视台争相模仿,与我国正处于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期是密不可分的。当前,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发生着全面的、迅速的转型,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使得大众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转变,导致道德失范现象频现,新问题不断产生。要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光靠法律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关注民生、贴近百姓的调解类节目应运而生,它以循循善诱的引导方式、满足大众倾诉与宣泄欲望的节目形式,调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从而获得了广大受众的认可。①
另外,由于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大,他们都渴望找到一个宣泄和倾诉的空间,更渴望能在情感宣泄过后得到一个理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调解类节目中,只要不违反法律原则,任何人都可以表达自身观点,尤其是一些弱势群体;更重要的是,调解类节目还能够帮助当事人解决矛盾,化解纠纷,引导其走出困惑,即使调解失败,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压力,使他们情绪得到宣泄。
2、我国特有的文化传统,是调解类节目产生和存在的土壤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貌待人、与人为善是中国人基本的行为准则,也是协调和谐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法。同时,中国人还具有浓厚的家庭观念,把家庭关系、血缘关系等看得非常重,所以,讲究礼仪和人情关系已经成为中国人在为人处世时约定俗成的社会规约。所以一旦在生活中出现了违背此规约的情况,人们更愿意利用社会公众的力量(至少是周围人)来处理问题,而不是通过法律来解决。②
中国人在遇到一些矛盾纠纷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诉诸法律,而是更偏向于找人说理,尤其是出现家庭矛盾或者其他一些情况的时候,会找很有威望的人来公开的调解评理,而电视调解类节目正是充当了这个调解人的角色。
二、以《金牌调解》为例,分析电视调解类节目的设置
201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正式施行,调解得到了法律的认可。“调解”是指“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 江西卫视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打造了《金牌调解》栏目,直观展示调解的魅力。
作为江西卫视的名牌栏目,《金牌调解》目前已经调解各类矛盾纠纷几千余起,成功率为92%,其平均收视率在全国同类节目中排第三,单期节目时常收视率第一。节目之所以如此成功,与它的节目设置有很大的关系。③
1、话题的故事性、冲突性
《金牌调解》栏目集“室内剧”、“真人秀”、“泛法制类节目”、“公开法庭模式”和“娱乐节目”为一体,模式新颖,把老百姓的家长里短搬上荧屏,把生活中难以调和的矛盾“晒”出来让社会评理。以一位主持人、一位调解员、八位观察员、两位当事人,再加上其他当事人或证人的“12 x”模式,现场为当事人化解矛盾纠纷。④
节目中的当事人都是些普通大众,主要以他们的情感经历为主题,要求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悬念不断,具有一定的冲突性,情感的倾诉和交流性强。
2、金牌调解员和观察员
在调解类节目中,作为矛盾调解人的调解员和观察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调解员和观察员多为心理专家、情感专家、记者、律师或者一些有威望的人,他们能够从专业角度对事件进行分析,给出建议。同时,这些专业人士还能挖掘出事件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优秀的调解员能让当事人重新认识问题,用一种新角度和思维方式来看待所遇到的问题。同时,调解员还起到一个很好的整合作用,整合、统一现场观察员的各种意见。
由8人组成的观察团包含普通民众、律师等各个职业。他们代表不同的年龄人群,不同的社会角度,向当事人提出自己的看法。“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是设置这一节目元素的初衷,观察团的成员像是观众的“代言人”,使民众的声音在节目中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3、主持人是节目的控制器
《金牌调解》的主持人章亭,曾主持过《中国红歌会》、《戏外有戏》等节目。章亭是一位知性的主持人,极具亲和力。在节目中一直处于站立状态,拉近了与当事人、观众的距离。在节目中,章亭更多的是一位倾听者的角色,引导当事人讲述事件的经过,将故事的来龙去脉呈现给观众,并在引导当事人讲述的过程中,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拨开云雾,使观众看到事情的本质。
三、调解类节目的社会意义
1、能够触及社会问题
调解类节目所触及的都是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问题,直面赤裸裸的利益纠纷和其他日常冲突,通过主持人和调解员的引导,将事件的内涵挖掘出来,发现矛盾背后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包括婚姻问题、财产问题等,只要不违反法律,都会搬上荧屏。
2、具有教育作用
节目将社会问题展现给观众,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节目中的当事人往往由于不具备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制意识,遇到问题找不到有效合理的解决方法,委屈退让,或失去理智,造成矛盾得不到解决甚至激化。而调解类谈话节目中的调解员、观察员和主持人,则能从另一个角度较为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给当事人提出相对合理中肯的见解,在调解当事双方矛盾的同时,对电视机前的观众也有一定的启发,给他们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3、给弱势群体提供了间接的法律援助
弱势群体通常法制意识较为淡薄,行为过于冲动,调解类节目虽不能代替法律手段,但却能从客观上为一些弱势群体提供类似于法律援助的服务。通过现场分析和调解,帮助当事人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媒体的传播,让更多的类似人群知道该怎么去处理身边的事情。⑤
四、我国电视调解类节目存在的问题
1、选题的同质化严重
近两年来,电视调解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一些电视台的节目没有经过认真的策划,便照搬样式,挖空心思挑选新奇、另类的话题,如夫妻矛盾、婆媳大战、婚外恋甚至同性恋统统搬上荧屏,这样的节目最终会让观众感到厌烦。同时,价值导向偏离了社会主流价值观,把非常态的选题作为常态,忽略了平平淡淡的百姓故事,导致主题的“畸形化”。
2、过度煽情,忽视了媒介的社会责任
为了吸引观众注意力和迎合猎奇心理,刻意追求轰动效应,在节目内容设置上过度渲染悲情苦难,肤浅琐碎,夸张情节,而忽视了媒介的引导、认知和教育功能,放弃媒介的社会责任,这种做法虽然暂时获得高收视但与媒介应有的人文精神背道而驰,最终会受到观众的摒弃,这样的节目也不会长久。
3、引发出个人隐私危机
电视调解类节目的初衷是进行调解,是为困惑中的人们解决纠纷和矛盾,所以应该具有很强的人文关怀。但是有些节目为了追求高收视率,满足受众的窥私欲和好奇心,不顾当事人的隐私,将当事人置于很尴尬的境地,甚至将其激怒。
隐私权是每个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情感调解类节目中的当事人虽然事先与节目组签订了放弃个人隐私的相关协议,但隐私并非是情感纠纷一方的隐私,而是纠纷涉及到的所有当事人的隐私,其中一方无权代替另一方放弃隐私。然而,大部分情感调解类节目企图以委托人的授权将其侵害他人隐私的行为合理化。调解本是一件好事,却由于隐私权的处理不当,使得媒体与情感当事人陷入另一场纠纷之中。节目制作方要充分尊重当事人的隐私权,通过协调、沟通的方式谨慎处理与当事人隐私有关的话题。□
参考文献
①轩彦,《传统文化语境中的〈钱塘老娘舅〉探析》,《新闻实践》,2010(5)
②杨蕾,《调解类真人秀谈话节目探析—《新老娘舅》节目个案探析》,复旦大学,2010
③王文春,《解民生百忧 铸金牌收视 江西卫视〈金牌调解〉重磅上线》,《广告人》,2011(8)
④《〈金牌调解〉:调节同质化市场 ——访江西电视台副台长、江西电视台卫星频道总监李建国》,《影视中国》,2011.8
⑤张丽,《我国调解类电视情感谈话节目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1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0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