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恩,是人性善之反映,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要重视感恩内容的挖掘,形成系列感恩教育活动,养就学生的感恩之心。
一颗感恩的心的养成非一日之功,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作为重要思想教育阵地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如何挖掘课程的素材,形成系列感恩教育的活动,值得每一个任课教师尝试。在使用人民教育出版2003年的新教材的4年多里,笔者进行了很多的尝试,现仅介绍我个人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期待有更多的同行指点,共同把我们的课堂活动开展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养就学生对待生活的健康心理。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知恩
知恩是感恩的基础。要使学生养成一颗感恩的心,首先就要创造机会让孩子直接地感知社会和周围的人对他的付出。创设怎样的情景让学生去亲身感知?笔者作了如下的尝试:
(1)在七年级第一单元“认识新学校”的教学中,笔者安排了两个活动:看一部广西隆安某小山村的孩子艰难求学的纪实短片;让学生回家采访自己的父母当年读中学时的生活状况。其目的是让孩子明白,命运对所有的人来说不可能是绝对公平的,他们会有今天优越的学习环境,应感恩于父母年轻时的奋斗,感恩于祖国的发展腾飞;山区里的同龄人是在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努力学习,自己也应该倍加珍惜今天优越的学习环境,为了让自己和祖国走得更远、更好而努力学习。笔者建议,有条件的市区中学,可以安排学生到贫困地区中学,跟那里的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
(2)在七年级第二单元“珍爱我们的生命”和八年级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教学中,主要是要让学生感知母亲生育他(她)的不容易,及母亲在他们成长的十几年里对其无私的付出。在央视《新闻调查》栏目中,笔者曾经看到这样一则教育案例:北京市房山区某中学将一学生的社会实践作业——剖腹产DV,剪辑成题为“母亲”的德育专题片,在校内公映。片中母亲生产的那份艰难,活生生也血淋淋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认为,让学生观看母亲生产的苦难历程,会让学生直观、深入地感受母亲的伟大。如果教师能找来这样的影视资料,也不妨进行这样的教育尝试。另外,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回家与父母一起算算家庭收入账,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花费占家庭收入的多少,知道父母手中的每一分钱都是艰苦的回报;布置学生计算父母亲每天的劳作的时间;布置学生坚持两个星期为爸爸妈妈做早餐等活动。让学生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付出有直观的感知。
(3)在八年级第二单元“老师伴我成长”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组去采访(或家访)自己的老师,详细地了解老师的工作和生活、烦恼与快乐,使学生理解老师,感知师恩。
(4)在八年级的第二单元“同学·朋友”的教学中,可以布置学生回忆自己最要好朋友给自己的一些难忘的帮助;记录一天里身边的哪些同学给了自己怎样的帮助。让学生感知自己快乐的学习生活离不开身边的同学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在第四单元“心有他人天地宽”的教学中,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感知,我们的生活同样地离不开他人的劳动和帮助,要懂得对他人感恩。
二、让学生学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我们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无私的付出,除了要心存感激之外,还要懂得将这种感激之情用各种方式表达出来,这是对施恩者行为的肯定和赞美,会使他(她)获得一种心理的平衡,会使他(她)以后更加乐于付出。
(1)学会感恩首先从学会说“谢谢”开始。在七年级的新生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首先安排一节“学会说谢谢”的活动课。“谢谢”是一个充满温暖的词语,它可以使刚刚来到这个陌生的新环境的孩子们更快地成为朋友,还可以使一个充满关爱的班集体更快地建立起来,能使人与人拥有更多的和谐与温暖!让孩子学会感恩并表达感激之情,可以让他们从学会说“谢谢”开始。
(2)感恩更多地表现在实际行动中。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去实践感恩的行动。例如,在2004年的冬天,笔者布置了七年级的学生“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洗一次脚”的作业,要求学生把操作过程和所想记录下来,同时要求学生的父母也把所想写下来,这个作业占期考成绩的10%。很多的孩子都是第一次给父母洗脚,心里颇是紧张,活动的最后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甚至有些正在跟父母闹矛盾的学生因此而化解了矛盾,孩子们通过这次作业与父母进行了一次有效的沟通。此外,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自定菜谱、自己采购、自己掌勺,给父母做一顿亲情晚餐;在学生生日的那一天,要他们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信;在一些特殊的节日里,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小礼物送给父母或是老师;引导学生关注弱势群体,积极参加志愿者行动来回报社会;教会学生珍惜朋友,不要因为自己的鲁莽和任性给对方造成伤害……
总之,我们应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践行感恩教育,使孩子养成一颗感恩的心并用平实的话语和实际行动表达出来,让感恩体现在孩子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
(责编 雷 靖)
一颗感恩的心的养成非一日之功,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作为重要思想教育阵地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如何挖掘课程的素材,形成系列感恩教育的活动,值得每一个任课教师尝试。在使用人民教育出版2003年的新教材的4年多里,笔者进行了很多的尝试,现仅介绍我个人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期待有更多的同行指点,共同把我们的课堂活动开展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养就学生对待生活的健康心理。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知恩
知恩是感恩的基础。要使学生养成一颗感恩的心,首先就要创造机会让孩子直接地感知社会和周围的人对他的付出。创设怎样的情景让学生去亲身感知?笔者作了如下的尝试:
(1)在七年级第一单元“认识新学校”的教学中,笔者安排了两个活动:看一部广西隆安某小山村的孩子艰难求学的纪实短片;让学生回家采访自己的父母当年读中学时的生活状况。其目的是让孩子明白,命运对所有的人来说不可能是绝对公平的,他们会有今天优越的学习环境,应感恩于父母年轻时的奋斗,感恩于祖国的发展腾飞;山区里的同龄人是在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努力学习,自己也应该倍加珍惜今天优越的学习环境,为了让自己和祖国走得更远、更好而努力学习。笔者建议,有条件的市区中学,可以安排学生到贫困地区中学,跟那里的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
(2)在七年级第二单元“珍爱我们的生命”和八年级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教学中,主要是要让学生感知母亲生育他(她)的不容易,及母亲在他们成长的十几年里对其无私的付出。在央视《新闻调查》栏目中,笔者曾经看到这样一则教育案例:北京市房山区某中学将一学生的社会实践作业——剖腹产DV,剪辑成题为“母亲”的德育专题片,在校内公映。片中母亲生产的那份艰难,活生生也血淋淋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认为,让学生观看母亲生产的苦难历程,会让学生直观、深入地感受母亲的伟大。如果教师能找来这样的影视资料,也不妨进行这样的教育尝试。另外,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回家与父母一起算算家庭收入账,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花费占家庭收入的多少,知道父母手中的每一分钱都是艰苦的回报;布置学生计算父母亲每天的劳作的时间;布置学生坚持两个星期为爸爸妈妈做早餐等活动。让学生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付出有直观的感知。
(3)在八年级第二单元“老师伴我成长”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组去采访(或家访)自己的老师,详细地了解老师的工作和生活、烦恼与快乐,使学生理解老师,感知师恩。
(4)在八年级的第二单元“同学·朋友”的教学中,可以布置学生回忆自己最要好朋友给自己的一些难忘的帮助;记录一天里身边的哪些同学给了自己怎样的帮助。让学生感知自己快乐的学习生活离不开身边的同学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在第四单元“心有他人天地宽”的教学中,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感知,我们的生活同样地离不开他人的劳动和帮助,要懂得对他人感恩。
二、让学生学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我们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无私的付出,除了要心存感激之外,还要懂得将这种感激之情用各种方式表达出来,这是对施恩者行为的肯定和赞美,会使他(她)获得一种心理的平衡,会使他(她)以后更加乐于付出。
(1)学会感恩首先从学会说“谢谢”开始。在七年级的新生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首先安排一节“学会说谢谢”的活动课。“谢谢”是一个充满温暖的词语,它可以使刚刚来到这个陌生的新环境的孩子们更快地成为朋友,还可以使一个充满关爱的班集体更快地建立起来,能使人与人拥有更多的和谐与温暖!让孩子学会感恩并表达感激之情,可以让他们从学会说“谢谢”开始。
(2)感恩更多地表现在实际行动中。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去实践感恩的行动。例如,在2004年的冬天,笔者布置了七年级的学生“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洗一次脚”的作业,要求学生把操作过程和所想记录下来,同时要求学生的父母也把所想写下来,这个作业占期考成绩的10%。很多的孩子都是第一次给父母洗脚,心里颇是紧张,活动的最后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甚至有些正在跟父母闹矛盾的学生因此而化解了矛盾,孩子们通过这次作业与父母进行了一次有效的沟通。此外,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自定菜谱、自己采购、自己掌勺,给父母做一顿亲情晚餐;在学生生日的那一天,要他们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信;在一些特殊的节日里,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小礼物送给父母或是老师;引导学生关注弱势群体,积极参加志愿者行动来回报社会;教会学生珍惜朋友,不要因为自己的鲁莽和任性给对方造成伤害……
总之,我们应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践行感恩教育,使孩子养成一颗感恩的心并用平实的话语和实际行动表达出来,让感恩体现在孩子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
(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