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 四手联弹

来源 :安邸AD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i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Brad Davis与Janis Provisor夫妇,早年曾先后于纽约著名的Holly Solomon画廊举行画展,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活跃在欧美当代艺坛,成绩斐然,部分作品被美国及欧洲大型艺术馆永久收藏。奇妙的是,促使二人变得熟识并喜结良缘的催化剂竟然是中国画,因为二人都对这古老的东方艺术情有独钟,并从中汲取了不少创作灵感。他们也大量收藏中国古代书画,在他们不同时期的各个家中,从纽约到科罗拉多,从中国香港再回到纽约,在家中那些包罗万象的艺术藏品之中,中国画永远占有一席之地。
  1989年,夫妇二人受邀前往杭州,参与一个制作中国传统版画和水彩画的项目。杭州是传统人文艺术荟萃之地,也是中国丝绸业的中心,一直对地毯设计怀有浓厚兴趣的Brad受到启发,产生了想要制作一块融入水彩画元素的真丝地毯的念头。夫妇二人既是富有浪漫主义情怀的梦想家,也是勇于刻苦钻研的实干家,这一看上去不着边际的疯狂想法最终促使他们成为了开创当代艺术地毯风格的先驱。一边是艺术,一边是设计,他们同时倾心于二者,并不觉得有什么违和之处,“我们不认为装饰、设计以及艺术之间有明显的分界,它们是彼此和谐的关系。”等到1996年,艺术地毯品牌Fort Street Srudio才真正成立了,名字起源于他们当时的寓所所在地——香港北角的Fort Street,工作室也在这间不过七十多平米的私宅里,“品牌的所有资产只是两个口袋空空的美国艺术家而已!”
  昔日地毯行业依然因袭着古老的传统,思想保守,技术落后,而宝贵的手工技艺却又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面临着不断流失的局面。创新不仅意味着突破观念,也意味着必须依靠技术的研发和加持。为了研究如何将水彩画转换为相应的地毯设计图案,Brad从零开始学习使用Photoshop,足足花了半年时间,以此将水彩画简化成较少的颜色数量,进而减少到人工可编织的数量,并且同时要做到保留水彩的视觉效果,这也加大了对染色技法的挑战。夫妇俩与杭州的一家小型地毯编织工厂合作,锲而不舍,经过漫长的实验摸索之后,成功地赋予了手工丝织地毯以水彩画般的艺术风格,产品在纽约首次亮相便一举成名,影响力随后扩展至全世界。他们的新书A Tale of Warp and Weft: Fort Street Studio于2021年4月面世,里面记录了他们过去25年的传奇历程,既有珍贵的历史图片与曲折的幕后故事,也有他们的艺术地毯装意着世界各地空间的大量精美图片。






墻上的木版画来自美国艺术家Chuck Close。大十字作品来自美国艺术家John Torreano。早餐桌是20世纪50年代Noguchi出品,由Herman Miller制造。餐椅为Eames,Herman Miller制造。

  2019年,Brad Davis与Jamis Provisor再次把家迁回了纽约。他们自2002年就间或地住在这个由老厂房改造而成的Loft里。它的面积是250平方米,相当宽敞,热衷于亲自动手设计的夫妇俩对它进行了翻新。在更早的岁月里,夫妇俩曾经在科罗拉多州与一位建筑师联手设计了自己的家,不仅受到室内设计杂志青睐,而且还斩获了建筑大奖。在绘画上,两位艺术家的风格迥然不同,但是共同打造一个家的经历让让他们迷上了联手创作的新方式,这为日后Forr Street Studio的诞生埋下了种子,并且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正如在此次整个访谈的过程中,夫妇俩同时面对本刊记者,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新计划和想法,既持有各自的观点,又不时为对方进行补充说明,偶尔还忍不住抢着发言,精力充沛,饱含激情,很难想象他们已七十多岁高龄。
  夫妇俩保留了这间Loft中最具历史遗产价值的特点,裸露的红色砖墙、灰色的石灰岩地板、厚重的木地板、原始的承重木梁。在此基础之上,他们提升了它的实用性和舒适性。房子原本有一个很大的厨房,但没有洗衣房,也没有存储空间,而且只有一间卧室,一个洗手间。他们增设了一个卧室、一个洗手间,以及洗衣房和存储空间。当然,特别为这个家量身定制的Fort Street Studio自家的手作地毯是必不可少的重点配饰。地毯能够迅速有效地为一个空间定下格调,但在这个家中,我们惊讶地发现,总共竟然只用了四块地毯。作为深谙此中门道的专家,Janis认为:“地毯在家居环境中的使用重点在于精良、精准,实在无须大肆铺张。”Brad把布置家的过程形容为像是创作一幅绘画。“我们从某一个元素开始,接着添加另一个元素,看看如何,然后再继续添加,不断重复这一过程,最后我们说‘好了,不要再加了’,但其实很可能还会再加。我们有一个装满各种物件的仓库,因此能够时不时地做些调整。”这个家的整体风格是现代的、简约的,但不是趋于冰冷的极简主义,因为夫妇俩很喜欢色彩,“中间区域为自然色调,旁边点缀着彩色,颜色会投射人的心情。”还有一个有趣的点值得提出,对气味敏感的人或许可以从Brad身上收获灵感。Brad并不反对皮革本身,但是无法接受皮质家具散发的味道,于是在这个家中你看不到任何皮质家具——Janis丝毫不认为她是在做出妥协,因为其他可以使用和赏玩的材料实在太多了,并且,各种质地、色彩和图案的面料也让这个空间充满了丰富的层次和变化。


1.厨房有很多陶瓷收藏,左侧最上面是20世纪30年代的Eva Zeisel陶罐。挂钟是20世纪50年代George Nelson的出品。右侧上方是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陶罐。


2.书房里手工絲质地毯出自Fort Street Studio,椅子是20世纪50年代Plycraft的出品。灯出自法国的Serge Mouille。柜子为Vitsoe的出品。墙上的版画为美国艺术家Alex Katz的作品。


3.起居室,墙上的画出自女主人Jamis Provisor,沙发是Holly Hunt的出品,由Christian Liaigre设计。大象陶瓷出自瑞典雕塑家KLARA Kristalova。中国寺庙凳子为17世纪的老物件。地毯是Fort Street Studio的限量系列。


1.左侧玻璃罐子出自美国艺术家Jared Davis。柜子为Vitsoe出品。编织椅为Lloyd Loom出品。绿色陶罐出自Weller American Art Pottery。


2.地板为含藻类石灰岩,是房子原有的老元素,一直延续在空间中。版画出自美国艺术家Ed Ruscha。卧室中的绘画出自中国香港艺术家石家豪(Wilson Shieh)。


3.浴室里的镜子是美国的Folk Art。雕塑出自美国艺术家Curtis Jere。玻璃鱼是20世纪50年代意大利Seguso的出品。


4.书架是Vitsoe的出品。扇子画为中国书画艺术家陆俨少20世纪50年代的作品。摄影作品出自男主人Brad Davis。


卧室里梳妆台,床头柜组合是20世纪50年代George Nelson的出品,由Herman Miller生产。灯是意大利Flos的出品。一组美国艺术陶器是20世纪20年代Weller的出品。手工丝质地毯出自Fort Street Studio。椅子上包裹着自己设计的拼接面料。墙上挂了一幅19世纪的中国画。
其他文献
《现形G》,石雕/彩霞石,位于仁庐三层的露台上。这件技术与人工结合的不可名状的产物,与现实世界中上海的市景街貌相望。《现形Y》,石雕/彩霞石,位于仁庐一层的院中。杨振中在他的工作室内,背景是他的作品《风景与静物》。他1968年出生于中国杭州,现生活和工作在上海,作为中国当代新媒体艺术的领军人物之一,他通过录像摄影装置等媒介和策展工作,向大众展现他的艺术思想。他的作品在全球被广泛展出,并多次参加国际
期刊
聚气沙龙  理工科出身的当代艺术藏家关东元言谈间常见“逻辑”,颇快的语速毫不影响他清晰阐述出“思维导图”般的体系。他开门见山地說:“与艺术投资相关的交易,我更愿称之为资产配置,而非艺术收藏。我认为‘真收藏’是把艺术作为目的,买来后就没想要再卖的。而这又分几类,放在仓库仔细保存,某年某月翻出来看一下的;或者乐于展示、分享和探讨的。再细分来,有利用郊外工作室展示的,还有像我这样在市中心的公寓延伸出一个
期刊
陶艺家Valeria Vasi在家中的工作室,乡村农庄风格的木桌是19世纪的古董,购于Ultima parada;白色的Claudio椅子出自Arquitectura G,后侧的深色北欧座椅购于Ago Store。Isern Serra(左)和Valeria Vasi(右)坐在客厅的沙发上。Valeria Vasi出生在莫斯科六岁时随家人移居巴塞罗那。莫斯科和巴塞罗那这两个文化差异极大的城市让她更
期刊
十年前,刘焘(Matthew Liu)离开纽约金融界,来到上海创立德玉堂画廊(Matthew Liu Fine Arts)。他享受四海为家的差旅生活,而家像是一處泊岸,让浪子之心有了牵绊。这处住宅是Domitilla Lepri在十年前为刘焘设计的,时间在屋子里留下了诗意的痕迹:沙发表面显示着身体留下的印记,地毯上隐约可见猫咪Carla的抓痕,养育多年的龟背竹长得盘根错节……最近,刘焘为空间添了一
期刊
客厅和前厅因光照条件的不同,设计师用相差4个色阶的两种绿色过渡,使得空间在整体提亮的同时,也与家具的色彩关系相融合。前厅以20世纪20年代德国产的Art Deco风格六边桌为中心。李蔓,景德镇人,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环艺专业,曾先后在JAYA International Design和SCDA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2017年回国后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品牌LINDA LEEDESIGN,擅长从材料和工艺出
期刊
陈彬,后象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创意总监,同时亦执教于武汉理工大学。01百年新芽  “一座城市的老建筑是连接历史和现代的桥梁,是城市与人的情感连接点,老建筑的改造要与当下生活相关联。”Big House的前身纱厂始建于1915年,设计师陈彬在2015年改造它时,正值建筑诞生100年,一切仿佛“命中注定”。左图 大厅里的屋顶完全保留了原有的痕迹,让它看上去也像一件自然而生的装置艺术品,呼应着展厅的艺
期刊
门厅处,建筑师Hannes Peer为SEM设计的红色Butterfly案台。台面上,以慕拉诺岛玻璃制作的雕塑及两件陶瓷雕塑,均是Ursula Huber的作品。墙上的艺术品是Giovanni Ricciardi的丙烯酸作品,名为《家》(Casa)。  建筑师Hanncs Pccr的空间设计风格以融合各异元素见长,他擅于挖掘建筑的原有特性,利用材料间的相互反衬,对色彩进行独特的运用,用不同年代的旧
期刊
靠背要矮才能端正儒雅  低背单人扶手椅是大多数客厅中的常青款,没有豪华或笨重的线条,而是以填充紧实的靠背和坐垫搭配轻盈椅腿,呈现简约、百搭又得体的人气单品。颈部没有支撑的低靠背距离坐面的高度在370毫米左右最为合适,坐立时除了以适宜的支撑点承托你的腰部,两侧的扶手也为肘部分担力量,拥有适宜舒适度的同时也为你培養了正确的坐姿。毛茸茸 软意绵绵  动物毛覆面的单人沙发火热趋势一刻不曾减弱,准确地说它是
期刊
户外生活方式选品店Outland上海店正式开业,这是该品牌正式推出的首家店铺,也是一家好逛,好喝、更好玩的店!不少户外爱好者慕名而来,感受源自日本的山系露营文化。其实不仅仅是露营,日式美学生活方式也逐渐渗透到当代都市人的生活里。Outland拥有自己完整的户外露营体系,也常常不定期推出与各品牌的联名产品。2.在大象园享受Chill时光  大象园(Elephant Grounds)是潮流文化与咖啡美
期刊
Ames新晋推出的Cartagenas躺椅出自德国设计师SebastianHerkner之手。他从哥伦比亚Cartagenas地区的旅行中获得灵感,用设计表达出自己对当地的印象:动静皆宜,自然生命与都市并存。这款多面玲珑的躺椅的撞色设计、编织线条带来了通透的气息,仿佛让人能听见风拂棕榈的“沙沙”声。逐光琉璃  Cassina与精通玻璃工艺的百年品牌Venini携手,邀来英国设计师Bethan L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