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我眼巴巴地守着锅台,为的是第一时间吃到妈妈做的那一只热气腾腾的鸡腿。而如今,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之余,偶一下厨,习作母亲的保留菜,吾儿便十分给足面子,捧起来大啃特啃,脸上洋溢着道不尽的满足。从小到大,肉食于我、于家,有着无数的美好回忆。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属于自己的钟爱佳肴,那是一份带着餐桌前愉悦回忆和家人间彼此牵挂的爱的味道,是深植于我们骨髓中的肉食基因。
而在遥远的过去,肉食之美对于我们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类没有利爪、没有羽翼,但面对饥饿,生存下去的信念给予我们无穷的力量,使我们有勇气和那些凶猛、高大的动物搏斗,去狩猎地上的走兽、水中的鱼虾、云端的燕雀(那是生活所迫,今天则请爱护野生动物,好好照顾伴侣动物)。山坳里,河床上,出现了原始人的身影。日积月累,随着经验和智慧的增长,人们逐渐学会用石器、弓箭及各类工具狩猎。
起先,我们的祖先还在“茹毛饮血”,人们还没能掌握使用“红色花朵”(火)的秘密,只能以生肉和生的植物为食。那时,原始人对火充满了恐惧和敬畏。某一日电闪雷鸣,电击中树木,山火爆发,很多动物被烧死了,幸免于难的人们饥肠辘辘,为了生存他们在一片灰烬之中奋力寻找可以充饥的食物。幸运的是,人们发现被烧焦的动物尽管外表焦糊,里面却肉质细腻,是名副其实为天赐的美味。慢慢地,在无数个这样的山火之后,人们终于学会了保存火种,直至后来能够用各种方式人工取火。
火可以用来烧烤食物、取暖、围猎,也可以用来防御野兽。火的光明照亮了世界,引导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火的利用是人类食物结构发生变化的关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不断地改进烹饪熟食的方法,从生食到熟食,促进了人类大脑的发育,使之越来越发达,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逐渐加快,最终改变了世界。
随着捕猎技巧日益提高,获取的猎物终于可以勉强饱腹。对于那些吃不完的猎物及动物幼崽,人们便把它们圈养起来。不知不觉这些幼崽长大了,还繁殖了后代。这就使人类历史迎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随着农耕的发展,人口规模日益扩大,人们开始饲养更多的动物,“六畜”,即马、牛、羊、鸡、犬、豕(猪)均被驯养成功,成为人类主要的肉食来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围山打猎,涸泽而渔。在大自然的馈赠下,在获取这些维持生存的肉类食物的长期实践中,人类最初的智慧逐渐积累起来。
日渐丰富的肉类食材,循着不同地域的文化脉络,形成了多元美妙的饮食文化。在东方饮食中,因饲养的便利性以及出肉数量的优势,肉食来源是以猪肉为主,兼容其他。烹饪技法从蒸煮发展到了煎炸炒、熘焖炖、烤熬煸、汆酿烧,可谓博大精深。阿拉伯饮食中,以食羊为主,烹饪技术古朴清新,以获取食物本身的香味为要义。西方人则喜牛肉、海水鱼,以煎、炸、烤为主,但很注重用餐氛围,礼仪较为繁复,餐具形制也十分多样。其中又以法国美食最为著名,享誉全球。其菜式精美,对“吃”的里里外外都讲究美感和意境。德国人吃猪肉非常豪放,著名的有咸猪手和各式火腿。而在南非,多见各种野味,烤肉的工具是南非居家必备用品。在有条件的家庭会把烤肉炉子和房子的墙壁砌到一起。烤肉炉、烤肉用的刀叉,都是送给男性的很正式的礼物,非常受欢迎。户外烧烤既是南非人的传统也是情感纽带。
在现代社会,人口规模激增,为了满足餐桌上日益增长的肉类需求,人们开始大规模养殖动物。肉制品加工业随之迅速发展起来,其繁荣带动了现代畜牧科学的发展。随着肉类食物在饮食中地位的日渐重要,动物性油脂的种类和数量积累得也越来越多。牛油、羊油、猪油、鱼油,除了食用需求,如何使用些动物油脂呢?这就促使肥皂制造业、润滑油制造业甚至包括制革业逐渐繁荣起来。此外,捕鱼业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推动了航海和远洋航行技术进步,才有了后来的哥伦布地理大发现。至此,东西方世界才得以连通,进而逐步改写了人类的历史。
随着地域界限的打破,我们拥有了更多的食物资源,现代人的食物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尽管我们已经可以轻易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食,可是现代人的餐桌上同样有烦恼,那就是食品安全问题。从动物食材到植物食材,样样让人担心。动物是食物链的顶端,人工饲养的动物要吃饲料,尽管饲料安全已经层层控制,可是源头上的把控才是关键。环境问题摆在眼前,我们的土地、天空、水源,是食用肉安全与否的根本。面对过往已经造成的各种污染,也许地球的自我净化还需要很长时间,但从现在开始积极保护环境,是我们吃到安全肉食的最好保证,也是人类给后代留下的最好礼物。未来,我们是否可以真正做到减少农药的使用,减少动物体内农药残留;未来,我们是否不需要饲养动物而获得相同品质的丰富肉类食材;未来,科技在发展,一切皆有可能。
当人类从饥不择食,食不果腹,到今天拥有丰富肉类食材的选择,我们要不停地提醒自己应该感恩。从茹毛饮血到饕餮盛宴,为了吃肉我们一直大步向前,满足口腹之欲。面对丰富的食单,人们开始反思,肉食已经是人类食单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然而如何保持在环保前提下永远有肉吃,如何保持最佳的饮食结构,来保证人的身体营养需求与健康,原则是我们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
而在遥远的过去,肉食之美对于我们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类没有利爪、没有羽翼,但面对饥饿,生存下去的信念给予我们无穷的力量,使我们有勇气和那些凶猛、高大的动物搏斗,去狩猎地上的走兽、水中的鱼虾、云端的燕雀(那是生活所迫,今天则请爱护野生动物,好好照顾伴侣动物)。山坳里,河床上,出现了原始人的身影。日积月累,随着经验和智慧的增长,人们逐渐学会用石器、弓箭及各类工具狩猎。
起先,我们的祖先还在“茹毛饮血”,人们还没能掌握使用“红色花朵”(火)的秘密,只能以生肉和生的植物为食。那时,原始人对火充满了恐惧和敬畏。某一日电闪雷鸣,电击中树木,山火爆发,很多动物被烧死了,幸免于难的人们饥肠辘辘,为了生存他们在一片灰烬之中奋力寻找可以充饥的食物。幸运的是,人们发现被烧焦的动物尽管外表焦糊,里面却肉质细腻,是名副其实为天赐的美味。慢慢地,在无数个这样的山火之后,人们终于学会了保存火种,直至后来能够用各种方式人工取火。
火可以用来烧烤食物、取暖、围猎,也可以用来防御野兽。火的光明照亮了世界,引导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火的利用是人类食物结构发生变化的关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不断地改进烹饪熟食的方法,从生食到熟食,促进了人类大脑的发育,使之越来越发达,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逐渐加快,最终改变了世界。
随着捕猎技巧日益提高,获取的猎物终于可以勉强饱腹。对于那些吃不完的猎物及动物幼崽,人们便把它们圈养起来。不知不觉这些幼崽长大了,还繁殖了后代。这就使人类历史迎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随着农耕的发展,人口规模日益扩大,人们开始饲养更多的动物,“六畜”,即马、牛、羊、鸡、犬、豕(猪)均被驯养成功,成为人类主要的肉食来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围山打猎,涸泽而渔。在大自然的馈赠下,在获取这些维持生存的肉类食物的长期实践中,人类最初的智慧逐渐积累起来。
日渐丰富的肉类食材,循着不同地域的文化脉络,形成了多元美妙的饮食文化。在东方饮食中,因饲养的便利性以及出肉数量的优势,肉食来源是以猪肉为主,兼容其他。烹饪技法从蒸煮发展到了煎炸炒、熘焖炖、烤熬煸、汆酿烧,可谓博大精深。阿拉伯饮食中,以食羊为主,烹饪技术古朴清新,以获取食物本身的香味为要义。西方人则喜牛肉、海水鱼,以煎、炸、烤为主,但很注重用餐氛围,礼仪较为繁复,餐具形制也十分多样。其中又以法国美食最为著名,享誉全球。其菜式精美,对“吃”的里里外外都讲究美感和意境。德国人吃猪肉非常豪放,著名的有咸猪手和各式火腿。而在南非,多见各种野味,烤肉的工具是南非居家必备用品。在有条件的家庭会把烤肉炉子和房子的墙壁砌到一起。烤肉炉、烤肉用的刀叉,都是送给男性的很正式的礼物,非常受欢迎。户外烧烤既是南非人的传统也是情感纽带。
在现代社会,人口规模激增,为了满足餐桌上日益增长的肉类需求,人们开始大规模养殖动物。肉制品加工业随之迅速发展起来,其繁荣带动了现代畜牧科学的发展。随着肉类食物在饮食中地位的日渐重要,动物性油脂的种类和数量积累得也越来越多。牛油、羊油、猪油、鱼油,除了食用需求,如何使用些动物油脂呢?这就促使肥皂制造业、润滑油制造业甚至包括制革业逐渐繁荣起来。此外,捕鱼业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推动了航海和远洋航行技术进步,才有了后来的哥伦布地理大发现。至此,东西方世界才得以连通,进而逐步改写了人类的历史。
随着地域界限的打破,我们拥有了更多的食物资源,现代人的食物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尽管我们已经可以轻易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食,可是现代人的餐桌上同样有烦恼,那就是食品安全问题。从动物食材到植物食材,样样让人担心。动物是食物链的顶端,人工饲养的动物要吃饲料,尽管饲料安全已经层层控制,可是源头上的把控才是关键。环境问题摆在眼前,我们的土地、天空、水源,是食用肉安全与否的根本。面对过往已经造成的各种污染,也许地球的自我净化还需要很长时间,但从现在开始积极保护环境,是我们吃到安全肉食的最好保证,也是人类给后代留下的最好礼物。未来,我们是否可以真正做到减少农药的使用,减少动物体内农药残留;未来,我们是否不需要饲养动物而获得相同品质的丰富肉类食材;未来,科技在发展,一切皆有可能。
当人类从饥不择食,食不果腹,到今天拥有丰富肉类食材的选择,我们要不停地提醒自己应该感恩。从茹毛饮血到饕餮盛宴,为了吃肉我们一直大步向前,满足口腹之欲。面对丰富的食单,人们开始反思,肉食已经是人类食单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然而如何保持在环保前提下永远有肉吃,如何保持最佳的饮食结构,来保证人的身体营养需求与健康,原则是我们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