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对比研究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ta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之间的融合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无论从东西方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抑或是从受教育者主体结构看,以及从人文与科学两种知识形态看,人文与科学都应该能够融合。但是融合并非终极目标,两者之间更应该贯通。因此,融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更需要贯通两者,培养两者之间的通感是当前大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而中外大学教育在这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来取长补短,使我们在这一重大课题上有所突破。
  【关键词】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 中西对比
  一、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
  在中国古代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我们且把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称之为中国古典形态的高等教育。这种教育是以经典、历史、道德等人文教育为主要内容。并且古人认为这是学习的重点,古人把这些称之为“道”;也可以把这些理解成我们所说的人文教育。在中国传统中,对这种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是十分重视的。早在《周易》中就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说法,孔子也曾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段话可以说是对我国古代“人文教化”的很好的总结。而古人把另外一些与科学技术有关的内容称之为“术”。古代的教育家们往往是重“道”而轻“术”。韩昌黎就曾在《师说》中提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可见当时的主流观念对技术类人员以及技术的轻视。
  虽然在中国现代意义的大学产生比较晚,但近代大学产生以来,对大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的探讨也是没有停息过的,例如“科玄之争”,“通专之辨”。1923年,张君劢在清华大学的演说《人生观》引来了丁文江的针锋相对,两人的辩难迅速形成了两大对立的阵营,发展为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的一次重要论争。张君劢方认为科学大发展无法解决人生哲学问题,丁文江方则认为科学是支配世界的工具。这场著名的科玄辩论最重要的结果是使中国传统学术倍受重创,唯科学主义成了一种主流思想,科学被用作衡量是非的标准。这也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在“打倒孔家店”等极左思潮的影响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本科类院校还是各类高职高专都如雨后春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教育的“专业化”“功利化”日趋加剧,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精神构建的讨论在理论界和实践界开始了,科学与人文的交融问题引起了广大学者专家的探讨。尤其是高职高专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学生比例大、学习周期相对较短,学习内容的专业性较强,是否应该进行人文教育,怎样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是个很重大的课题。
  二、西方高等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
  与中国相同对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思考西方也是古来有之。他们从古希腊也就开始研究相关问题了。从西方的教育史看,自由教育、博雅教育、通识教育、人文主义教育以及永恒主义教育的教育思想等都和大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关联。柏拉图论及过自由教育,亚里士多德在《政治论》中对“自由教育”有比较明确的论述,他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方面论述了何谓“自由人”的教育,虽然不是直接论述大学教育中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但他的理论却为此奠定了哲学基础。
  近代西方学界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刻思考的人更多,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在曾提到:“没有纯粹的科学教育,也没有纯粹的人文教育,两者缺一不可。教育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也使他们学以致用”。英国的约翰·亨利·纽曼对此有系统的论述,他认为“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一方面,大学的目的是理智的而非道德的;另一方面,它以传播和推广知识而非增扩知识为目的”,“既然大学是以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理智为己任,那么大学就应该提供普遍性知识(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和完整的知识(不能把神学排除在大学教授的知识之外),而不造狭隘的专业知识”。
  现代西方学界的研究成果更是不断增加,具体来说有这样几个方面:
  其一,在大学教育的理念,西方自由教育的传统,人文学科的知识形态,学科性格特征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方面作了不少研究。弗莱克斯纳的《现代大学论》中谈到“所谓人文学科,我不仅是指传统的人文学科,还包括深奥的科学知识本身所固有的人文价值。从文化角度说,他们过于浅薄生硬。他们受到的训练侧重于技术性的方面而不具备广博深奥的科学性。”赫钦斯是古典自由教育的捍卫者,同时还是永恒主义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性的优越性,使人成为人。
  其二,对科学教育赋予了人的意义。很多西方研究者批判了科学教育只注重功利意识的灌输,呼吁科学及教育的“人性化”,“赞美科学所含有的人性意义”,随后贝尔纳提出了科学人性化的命题:“必须打破把科学与人文学科截然区别开来,甚至互相对立的传统,并代之以科学的人文主义。同时,科学教学内容本身也必须人性化”。这对协调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关系有积极意义。
  三、对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在校人数已占高校在校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但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相对比较薄弱,据调查,高职生中有80%的学生没有完整地看过《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四大名著,能完整说出孔子、孟子、老子等文化名人的思想和主张的不足15%。40%的学生适应能力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弱。20%的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差。14%的学生出现人格缺失,如自卑、冷漠、悲观、怯懦、敏感、甚至对人敌视等。这种人文素质相对不足的状况,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应用性人才的质量。
  另外,很多校企合作,高职实习生结束实习后,企业给学校意见反馈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企业在招聘人员时最看重的是求职者的人文素养和对工作的态度,然后才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等。很多实习生有专业技能但普遍缺乏责任心、服务意识、团队协作精神、敬业精神、公民意识而功利心又很强等,这其实就是人文素养的缺失。另外,目前就业市场普遍存在企业“用工荒”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尴尬局面,大量的求职者不符合用人单位要求,最为重要的原因也体现在人文素养的缺失。由此可以看出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对加强高职学生人文教育的探索
  我们通过对国内众多知名院校的实践进行总结得出现阶段各学校在处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的问题上大致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1.转变教育观念:从培养“专门性”人才转变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全能型人才
  不同的教育观念对教育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科学人文主义将成为21世纪代表世界发展方向的社会思潮,要求高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造能力、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新时期要求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本质。因此,我们必须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起一种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新的教育观念,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灌输作用
  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认真研究课程体系与结构,适当增加人文方面的必修课,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介绍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思想,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于高职教育的理论教学学时有限,采用有目的地开设人文选修课程,鼓励和引导学生选修,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但开设人文课程不应过多过滥,而要少而精,管用,要将知识性与思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寓素质教育于知识的传授之中。如适当开设像“美学艺术”“公共关系学”“心理健康”“中国历史”等,这些课程对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学会与人相处、调整自己的心态、维护心理健康、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大有益处。
  3.通过课程渗透,将人文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要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将专业学习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正确引导学生把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这对人文教育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为专业技术课本身承载着丰厚的人文底蕴,以人文的精神传递专业技术,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专业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和操作程序时,可以通过对专业技术发展历史的追溯及前景的展望来关注历史、社会、文化与人类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反思技术的应用对自然、社会及人类带来的危害,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正确的价值观;介绍学科发展中优秀科学家献身真理的感人事迹,以激发学生产生崇高的正义感与社会责任感。
  4.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养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日趋紧密,学科综合性越来越强,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常言道:“以己昏昏,如何使人昭昭”,这不仅要求教师不断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具备对知识进行融合的能力,而且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建立适应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思维模式,以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既会思考“事实存在”(科学的思维方式),也会思考“人的存在”(人文的思维方式)。为此,要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加强师资培训,加快教师知识更新速度,建立起新的有利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思维方式,从源头上促进二者的融合。
  5.创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强化第二课堂功能
  由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文化背景,校园文化作为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对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良好的文化、艺术、科技、学术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因此,要创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功能,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高校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不是分别地针对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而言的。在理科学生中,不仅要加强人文教育,也要加强科学教育。今天的学科分科非常快,非常细,我们传统的教育,注重专业,不注重对科学一般的理解,所以理科学生也有一个科学教育问题。类似的,人文学科也不是专为理科学生设的,文科学生也有人文素养问题。一所大学,没有一流的文科,就没有一流的理科;没有一流的理科,就没有一流的工科。一个国家没有科技,一打就垮;没有人文,不打自垮(杨叔子)。
  因此,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需求。
  参考文献:
  [1]季羡林.季羡林先生在“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高级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教研究,2002,(06):13.
  [2]李政道.李政道先生致“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高级研讨会”的贺信[J].中国高教研究,2002,(06):13.
  [3]杨叔子.科学人文和而不同[J].中国高教研究,2002,(07).
  [4]怀特黑德.教育的目的[M].北京:三联书店,2002.
  [5]斯宾塞著.胡毅,上承绪译.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6]徐淑华,王南山.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03,(02).
  [7]贺智利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的意义和途径[J].江西教育研究,2006,(04).
  本文系三亚市科信局项目:加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对三亚旅游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的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浙江省教育厅近日决定,今年起建立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抽测通报制度,即在各校自测的基础上,对该省高校学生体质健康进行全省统一抽测部分主要指标,并向社会公布。  浙江省此次确定抽测的范围和对象为:在省内各普通高校中随机抽取部分大三学生,组织实施学生体质状况现场测试和体质调研,2014年在普通本科院校中进行。抽测通报的主要内容是: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的项目和内容,选择耐力、速度、协调性等主要
摘要 “口语小组”训练模式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有诸多积极优势,可以提升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参与度、自我管理意识、团队意识以及更好的英语语言交流和沟通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大学英语学习自信心、兴趣和人际交往能力。指出了大学英语授课中的“口语小组”模式训练的优点,详述了在此模式下的具体实施方法,常见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以供其他教学工作者交流讨论。  关键词 口语小组 大学英语 教学方法  一、大学英语口语教
肿瘤学是当今医学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面对肿瘤发病率逐年增高的现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逐渐认识到肿瘤学是临床医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课程,将肿瘤学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进行讲授。吉林医药学院较早地开展了《临床肿瘤学》选修课,在肿瘤学教学中进行了一定探索。  临床医学临床肿瘤学教学探索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世界癌症报告》报道,2012年约有1400万新发病例,其中中国约占20%。预测未来2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成人教育水平不高,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模式一成不变,致使不少学生不能适应基础教育工作。学员面授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深感理论枯燥,与实践相脱节,学习没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员思想保守,只是像“庖丁解牛”一样肢解教材,人云亦云,缺乏创新。因此,制定相应的教改计划,更新成教办学理念,明确成教学生的培养方向,以便适应社会需求,已成为目前教师教育的当务之急。而成教语文教法课作为中文专
工业工程专业融工程和管理于一体,要求学生在掌握工业工程理论知识外,具有对复杂系统与流程进行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运作的综合能力。论文介绍了基于布艺生产的综合型创
1.1可见旋转球的应用原理1.1.1视觉暂留视觉惰性是人眼睛的重要特性.视觉惰性是指当光象一旦在眼睛的视网膜上形成,视觉将会对这个光象的感觉维持一个有限的时间,这种生理现
经过几年来对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探索,确定了以基础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为核心、开放创新实验为拓展、生产实习为延伸的“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构建了仪器分析网络教学及校-所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