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媒体技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利用多媒体上语文课时要注意突出学科特点,注意语文能力的培养。媒体课件不能代替学生的想象,不能取代学生的品读,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应讲究实效。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想象;品读;教师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2-0032-02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语文课堂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生机。因其形式新颖,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其形象生动,可增进学生的理解能力;因其创设情景,可增强教学效果;因其图文并茂,直观性强并相互补充。但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得使用多媒体,也并不是每节语文课的每个教学环节都得使用多媒体。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如果运用不当,不仅达不到优化教学的目的,还会产生副作用,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利用多媒体上语文课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多媒体课件不能代替学生的想象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的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件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从这方面入手,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的声音、图像等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也影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如讲何其芳的《秋天》一课,诗句中对农家小院的描绘,正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最佳时机,只有通过读才能品味平实优美的语言,体会诗句所创造的意境。可是因为有了多媒体的图像展示,学生对诗中较为含蓄的描写一目了然,根本用不着去想,也正是因为如此,学生的想象力受到了限制。心理学研究已经证实:愈是动脑最多,揣摩最多的地方,学生的印象愈是深刻。所以,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视听与思考、想象相结合,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有效的、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二、多媒体不能取代学生的品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个道理人人知晓。教师在课堂上的范读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声情并茂、图文兼备的课件范读,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稀,以前的那种书声琅琅的语文教学环节似乎正在隐退。离开了学生自己的读,少了学生自己对文字的揣摩品味,语文课的语文味觉究竟还有多少?古人尚且知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道理,难道我们因为有了多媒体,就把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传统全盘否定吗?长此以往下去,学生的语感如何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如何品味,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何能提高?“操千曲而后晓声”,所以说再先进的多媒体课件,也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读。
三、多媒体课件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
掌握了多媒体教学的语文教师,洋溢着现代化的潜质和气息,在三尺讲台上尽情地演绎着千变万化,潇洒地展示着自己的风采。这些教师,通过音像传递信息,学生则通过音像获取信息。朗读放录音,板书叩键盘,学生听到的不是老师自己的声音,看到的不是老师手写的字。这些老师们认为,在丰富的多媒体课件面前,自己的一切活动都很乏味,因此,他们就尽可能的减少自己的讲解,该多说的尽可能的少说,该少说的尽可能的不说。其实,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不仅仅只是语言文字。学生不仅要从课本中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从老师身上学到课本上没有的许多东西。“亲其师,信其道”,此时表现的更为直接,这就更需要教师直接或间接的与学生接触、交流。课件只是课件,它不能取代教师,它只不过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的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所使用的手段方法。虽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手段逐渐成为历史,但并不意味着目前的教学不再需要黑板和粉笔,不再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直接接触、交流。所以,在利用多媒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只有心相通,才能做到语相通。
四、多媒体课堂不能只搞形式
听过几节语文课,有的教师将整个教学过程都制成了课件,从导课到结课,都通过课件一层一层、一环一环显示出来。整堂课确实做到了大容量、高密度,课件界面也做得很漂亮,交互性也强,但到最后,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究其原因,便发现本来是学生应该逐步讨论、逐步思考的知识点问题,教师却用课件一股脑显示出来。这时吸引学生的并不是教学内容,而是生动的画面、悦耳的音乐。由于画面的不断切换,学生这时注意的是这一幅画与那一幅画的画面有何不同,所配音乐哪个更好听。这种情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学生的思维受到很大限制,从而影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这时的多媒体使用,并没有起到实际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在利用多媒体上课时,大可不必为追求形式而勉强为之,否则,多媒体只会成为“花拳绣腿”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只要我们把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科学地开发和利用多媒体课件,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辅助语文教学的优势。
【责任编辑:王开贵】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想象;品读;教师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2-0032-02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语文课堂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生机。因其形式新颖,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其形象生动,可增进学生的理解能力;因其创设情景,可增强教学效果;因其图文并茂,直观性强并相互补充。但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得使用多媒体,也并不是每节语文课的每个教学环节都得使用多媒体。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如果运用不当,不仅达不到优化教学的目的,还会产生副作用,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利用多媒体上语文课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多媒体课件不能代替学生的想象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的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件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从这方面入手,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的声音、图像等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也影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如讲何其芳的《秋天》一课,诗句中对农家小院的描绘,正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最佳时机,只有通过读才能品味平实优美的语言,体会诗句所创造的意境。可是因为有了多媒体的图像展示,学生对诗中较为含蓄的描写一目了然,根本用不着去想,也正是因为如此,学生的想象力受到了限制。心理学研究已经证实:愈是动脑最多,揣摩最多的地方,学生的印象愈是深刻。所以,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视听与思考、想象相结合,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有效的、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二、多媒体不能取代学生的品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个道理人人知晓。教师在课堂上的范读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声情并茂、图文兼备的课件范读,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稀,以前的那种书声琅琅的语文教学环节似乎正在隐退。离开了学生自己的读,少了学生自己对文字的揣摩品味,语文课的语文味觉究竟还有多少?古人尚且知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道理,难道我们因为有了多媒体,就把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传统全盘否定吗?长此以往下去,学生的语感如何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如何品味,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何能提高?“操千曲而后晓声”,所以说再先进的多媒体课件,也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读。
三、多媒体课件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
掌握了多媒体教学的语文教师,洋溢着现代化的潜质和气息,在三尺讲台上尽情地演绎着千变万化,潇洒地展示着自己的风采。这些教师,通过音像传递信息,学生则通过音像获取信息。朗读放录音,板书叩键盘,学生听到的不是老师自己的声音,看到的不是老师手写的字。这些老师们认为,在丰富的多媒体课件面前,自己的一切活动都很乏味,因此,他们就尽可能的减少自己的讲解,该多说的尽可能的少说,该少说的尽可能的不说。其实,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不仅仅只是语言文字。学生不仅要从课本中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从老师身上学到课本上没有的许多东西。“亲其师,信其道”,此时表现的更为直接,这就更需要教师直接或间接的与学生接触、交流。课件只是课件,它不能取代教师,它只不过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的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所使用的手段方法。虽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手段逐渐成为历史,但并不意味着目前的教学不再需要黑板和粉笔,不再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直接接触、交流。所以,在利用多媒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只有心相通,才能做到语相通。
四、多媒体课堂不能只搞形式
听过几节语文课,有的教师将整个教学过程都制成了课件,从导课到结课,都通过课件一层一层、一环一环显示出来。整堂课确实做到了大容量、高密度,课件界面也做得很漂亮,交互性也强,但到最后,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究其原因,便发现本来是学生应该逐步讨论、逐步思考的知识点问题,教师却用课件一股脑显示出来。这时吸引学生的并不是教学内容,而是生动的画面、悦耳的音乐。由于画面的不断切换,学生这时注意的是这一幅画与那一幅画的画面有何不同,所配音乐哪个更好听。这种情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学生的思维受到很大限制,从而影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这时的多媒体使用,并没有起到实际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在利用多媒体上课时,大可不必为追求形式而勉强为之,否则,多媒体只会成为“花拳绣腿”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只要我们把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科学地开发和利用多媒体课件,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辅助语文教学的优势。
【责任编辑:王开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