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面临着入学适应、学习障碍、人际关系及交往、择业与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培养优良品德,提高学习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要收到良好的效果,需要从学校和学生自身两方面双管齐下。学校方面,要注重打造校园文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各科教学齐抓共管;学生方面,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保持张弛有度的生活节奏,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适方法
近年来,高校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新闻屡见不鲜: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北大学生弑母案……面对这些血淋淋的案件,人们在震惊的同时,也开始深刻反思我们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愈加激烈,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入学适应、学习障碍、人际交往、恋爱关系处理、择业与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
谈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明确心理健康是什么。在广义上说,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上说,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发展,与社会保持同步。
从定义看,心理健康涉及面比较宽泛,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问题至今没有定论。综合各方观点,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八点:智力正常、情绪反应适度、品质意志健全、人格完整统一、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优良、心理特点符合实际年龄。
事实上,心理健康与否的界限是相对的。在具体的工作中,教育工作者一般遵循相对性、整体协调性和发展性。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在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的同时,应尽量将目光投向发展过程中的健康观,因为学生所处的环境不断变化,学生本身也是不断成长的个体。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成长的意义
(一)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调节、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处于心理矛盾中的学生恢复到正常状态,以减少大学生的偏激行为,减少各种校园违法犯罪事件,维护学校、社会的正常秩序,保证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人有心理问题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身体也会感冒一样。只是在现实中,人们身体有问题就会去看医生,而心理问题往往不会注意,久而久之,就累积成了大问题,最终爆发出来导致各种恶性事件,伤人害己。
(二)培养优良品德
第一,只有当受教育者心理处于健康的状态下,他们才容易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第二,某些好的品德往往要基于某些心理素质才能建立,个体心理辅导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品德修养。第三,从反面来看,心理失衡的大学生,行为比较偏激,易受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要防止或消除这些行为,从根本上说需要注重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改变心理不平衡状态。
(三)提高学习能力
心理健康利于学生吸收各种知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在教育需要学生自身吸收、内化。受教育者要真正地领会知识,需要通过自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最终内化为素质和能力。如果受教育者存在心理问题,就不能很好地吸收所学,甚至有时候歪曲所学的知识。
三、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
当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一般心理问题,像学习心理问题、环境适应问题、人际关系压力、性心理异常、消费心理压力、就业焦虑等;二是常见的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人格障碍、神经症(神经衰弱、强迫症、恐惧症、疑病症)、精神病;三是极端事件,如自杀、性变态等。除此之外,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特别关注。以上谈到的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来说意义非凡。要真正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定要了解其成因。一般意义上来说,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主要有大学生自身原因和外在原因。自身原因有遗传因素、心理素质等;外在原因有社会、学校、家庭等。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最终综合作用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在观察、分析和诊断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认真分析,逐一排除,准确判断,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调适和治疗。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调适方法
人的心理素质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要收到良好的效果,需要从学校和学生自身两方面双管齐下。
(一)学校
学校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最有效的途径。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人才的责任,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创造条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与帮助,扎扎实实推进,不走过场。
1.打造校园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优良的校园文化。校园活动关乎一个学校的校风,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高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积极、包容大气的氛围,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有助于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能力,发展个性。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学校层面树立心理健康的教育观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专题讲座。设置心理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利用各种传播媒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尽量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3.各科教学齐抓共管。如今很多科目的教师只顾上各自的专业课,鲜有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事实上,各科教学是实施心理教育的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所学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点和人生价值。
(二)学生
除了学校采取各种措施外,大学生自己也应该学会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努力: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生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就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正确理解和分析客观事物,从容、稳当地处理事情,不会为一些细微得失、个人恩怨乃至鸡毛蒜皮的小事所困扰,避免一些小情绪恶化为心理问题。
2.保持张弛有度的生活节奏。大学生活丰富多彩,这为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既可以放松身心、舒缓压力,又可以广交好友、巩固友谊。这种充实的状态能使学生充分发挥潜在能量,增强自信心,同时让生活张弛有度,富有节奏感。学生做到劳逸结合,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3.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积极乐观的情绪能使人心理平衡,轻松安定,对生活充满乐趣与信心。对于感情丰富、思维敏捷的大学生来说,应学会保持乐观向上的健康情绪,面对消极情绪学会自我疏导、自我排遣,妥善处理心理冲突,锻炼自己对挫折的耐受力。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大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心理承受能力面临更严酷的考验。为此,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意志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方面的培养,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林金霞,胡永萍.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1.
[2]吕建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3]王贵林,陈洵.心理学教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张淑光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适方法
近年来,高校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新闻屡见不鲜: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北大学生弑母案……面对这些血淋淋的案件,人们在震惊的同时,也开始深刻反思我们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愈加激烈,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入学适应、学习障碍、人际交往、恋爱关系处理、择业与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
谈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明确心理健康是什么。在广义上说,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上说,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发展,与社会保持同步。
从定义看,心理健康涉及面比较宽泛,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问题至今没有定论。综合各方观点,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八点:智力正常、情绪反应适度、品质意志健全、人格完整统一、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优良、心理特点符合实际年龄。
事实上,心理健康与否的界限是相对的。在具体的工作中,教育工作者一般遵循相对性、整体协调性和发展性。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在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的同时,应尽量将目光投向发展过程中的健康观,因为学生所处的环境不断变化,学生本身也是不断成长的个体。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成长的意义
(一)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调节、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处于心理矛盾中的学生恢复到正常状态,以减少大学生的偏激行为,减少各种校园违法犯罪事件,维护学校、社会的正常秩序,保证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人有心理问题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身体也会感冒一样。只是在现实中,人们身体有问题就会去看医生,而心理问题往往不会注意,久而久之,就累积成了大问题,最终爆发出来导致各种恶性事件,伤人害己。
(二)培养优良品德
第一,只有当受教育者心理处于健康的状态下,他们才容易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第二,某些好的品德往往要基于某些心理素质才能建立,个体心理辅导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品德修养。第三,从反面来看,心理失衡的大学生,行为比较偏激,易受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要防止或消除这些行为,从根本上说需要注重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改变心理不平衡状态。
(三)提高学习能力
心理健康利于学生吸收各种知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在教育需要学生自身吸收、内化。受教育者要真正地领会知识,需要通过自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最终内化为素质和能力。如果受教育者存在心理问题,就不能很好地吸收所学,甚至有时候歪曲所学的知识。
三、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
当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一般心理问题,像学习心理问题、环境适应问题、人际关系压力、性心理异常、消费心理压力、就业焦虑等;二是常见的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人格障碍、神经症(神经衰弱、强迫症、恐惧症、疑病症)、精神病;三是极端事件,如自杀、性变态等。除此之外,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特别关注。以上谈到的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来说意义非凡。要真正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定要了解其成因。一般意义上来说,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主要有大学生自身原因和外在原因。自身原因有遗传因素、心理素质等;外在原因有社会、学校、家庭等。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最终综合作用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在观察、分析和诊断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认真分析,逐一排除,准确判断,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调适和治疗。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调适方法
人的心理素质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要收到良好的效果,需要从学校和学生自身两方面双管齐下。
(一)学校
学校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最有效的途径。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人才的责任,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创造条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与帮助,扎扎实实推进,不走过场。
1.打造校园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优良的校园文化。校园活动关乎一个学校的校风,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高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积极、包容大气的氛围,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有助于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能力,发展个性。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学校层面树立心理健康的教育观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专题讲座。设置心理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利用各种传播媒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尽量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3.各科教学齐抓共管。如今很多科目的教师只顾上各自的专业课,鲜有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事实上,各科教学是实施心理教育的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所学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点和人生价值。
(二)学生
除了学校采取各种措施外,大学生自己也应该学会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努力: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生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就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正确理解和分析客观事物,从容、稳当地处理事情,不会为一些细微得失、个人恩怨乃至鸡毛蒜皮的小事所困扰,避免一些小情绪恶化为心理问题。
2.保持张弛有度的生活节奏。大学生活丰富多彩,这为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既可以放松身心、舒缓压力,又可以广交好友、巩固友谊。这种充实的状态能使学生充分发挥潜在能量,增强自信心,同时让生活张弛有度,富有节奏感。学生做到劳逸结合,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3.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积极乐观的情绪能使人心理平衡,轻松安定,对生活充满乐趣与信心。对于感情丰富、思维敏捷的大学生来说,应学会保持乐观向上的健康情绪,面对消极情绪学会自我疏导、自我排遣,妥善处理心理冲突,锻炼自己对挫折的耐受力。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大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心理承受能力面临更严酷的考验。为此,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意志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方面的培养,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林金霞,胡永萍.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1.
[2]吕建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3]王贵林,陈洵.心理学教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张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