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德育工作,常常遇到德育现状与客观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如何解决这种矛盾是摆在我们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凭多年教学工作的经验,现就如何提高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说点粗浅认识。
一、积极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充分发挥德育资源作用
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均不相同,各有优势和不足,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如何在这三种教育导向的前提下,全面实施德育大目标,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形成“三位一体”的合力网络是提高德育整体实效性的基础,也是根本转变德育薄弱现状的重要环节。首先,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的联系。通过家访活动,让学校德育走人家庭。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让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其次,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外各种阵地开展德育教育的优势,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合力网络的德育大格局,使学生在校内与在校外的时间内都能接受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德育教育,形成“人人都抓德育、事事与德育有关”的德育工作大环境。
二、确定目标要实际有效。循序渐进
要坚持以人为本,使德育内容分层合理,从小到大,便于内化。在小学阶段,主要是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然而目标的确定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确定德育目标要遵循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要求青少年从日常行为习惯人手开展近距离、小目标、经常化的德育教育,井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社会角色,提出不同层次要求。例如设定一些阶段性的小目标,第一周应做到什么,下周再要求什么,循序渐进,使德育步子小一些、实一些。
三、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不断增强活动育人的实效
一是要深入开展好德育课堂教育实践活动。抓好思品课的教学,树立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使德育贴近生活,便于行动。例如以“弘扬雷锋精神、争当好少年”、“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和“手拉手”等为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扶贫济困、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美德。二是要认真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接触社会,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制定相应的基本实践时间,并把实践活动作为期末考评的依据之一。例如利用各节假日和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组织为孤寡老人做好事,为学困同学补差缺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不仅会增长见识,而且得到了才干的锻炼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机会。
四、营造德育良好氛围,弘扬人间“真善美”
目前,学校德育工作纷繁复杂,学生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各种的问题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增多,他们的性格行为养成都存在问题,是非、美丑、好坏的判断识别能力差,缺少家庭温暖、真情。因此,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们不但要始终如一地歌颂人间真、善、美,让学生学会热爱,而且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一些“假、丑、恶”现象的教育。在教学中,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文明校园”活动,使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向上,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利用每一次升旗仪式及时总结反馈一周内的各类信息,弘扬正气,表扬好人好事,把不正之风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五、探索科学的德育方法,改变以往的评价方法
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媒介和桥梁。在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与学生在德育教学中的地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一些学校教师居于重心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正如一位教授所言:“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面临着一个改革开放、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复杂的社会环境。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传递、轻思考,忽视了道德选择和澄清能力的培养;当代中小学生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增强,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灌输、轻交流,习惯于‘我说你听……’,缺乏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因此,要实行人文关怀下的科学引导,满腔热情下的理性教育,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管理,不断改进德育方法,增强工作效率。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方面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把政治理论水平、育人效果、师德作为衡量教师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单一凭分数论高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则要把班主任单独评议改为与自评、互评、家长评议相结合;缩短评议时间,由一学期一次改为几个星期一次,及时反馈给家长。
总之,德育始终是一个全社会的大课题,要搞好新时期学校的德育工作,不但需要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同时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以及各界贤达志士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德育实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积极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充分发挥德育资源作用
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均不相同,各有优势和不足,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如何在这三种教育导向的前提下,全面实施德育大目标,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形成“三位一体”的合力网络是提高德育整体实效性的基础,也是根本转变德育薄弱现状的重要环节。首先,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的联系。通过家访活动,让学校德育走人家庭。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让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其次,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外各种阵地开展德育教育的优势,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合力网络的德育大格局,使学生在校内与在校外的时间内都能接受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德育教育,形成“人人都抓德育、事事与德育有关”的德育工作大环境。
二、确定目标要实际有效。循序渐进
要坚持以人为本,使德育内容分层合理,从小到大,便于内化。在小学阶段,主要是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然而目标的确定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确定德育目标要遵循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要求青少年从日常行为习惯人手开展近距离、小目标、经常化的德育教育,井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社会角色,提出不同层次要求。例如设定一些阶段性的小目标,第一周应做到什么,下周再要求什么,循序渐进,使德育步子小一些、实一些。
三、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不断增强活动育人的实效
一是要深入开展好德育课堂教育实践活动。抓好思品课的教学,树立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使德育贴近生活,便于行动。例如以“弘扬雷锋精神、争当好少年”、“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和“手拉手”等为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扶贫济困、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美德。二是要认真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接触社会,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制定相应的基本实践时间,并把实践活动作为期末考评的依据之一。例如利用各节假日和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组织为孤寡老人做好事,为学困同学补差缺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不仅会增长见识,而且得到了才干的锻炼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机会。
四、营造德育良好氛围,弘扬人间“真善美”
目前,学校德育工作纷繁复杂,学生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各种的问题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增多,他们的性格行为养成都存在问题,是非、美丑、好坏的判断识别能力差,缺少家庭温暖、真情。因此,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们不但要始终如一地歌颂人间真、善、美,让学生学会热爱,而且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一些“假、丑、恶”现象的教育。在教学中,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文明校园”活动,使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向上,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利用每一次升旗仪式及时总结反馈一周内的各类信息,弘扬正气,表扬好人好事,把不正之风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五、探索科学的德育方法,改变以往的评价方法
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媒介和桥梁。在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与学生在德育教学中的地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一些学校教师居于重心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正如一位教授所言:“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面临着一个改革开放、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复杂的社会环境。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传递、轻思考,忽视了道德选择和澄清能力的培养;当代中小学生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增强,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灌输、轻交流,习惯于‘我说你听……’,缺乏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因此,要实行人文关怀下的科学引导,满腔热情下的理性教育,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管理,不断改进德育方法,增强工作效率。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方面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把政治理论水平、育人效果、师德作为衡量教师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单一凭分数论高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则要把班主任单独评议改为与自评、互评、家长评议相结合;缩短评议时间,由一学期一次改为几个星期一次,及时反馈给家长。
总之,德育始终是一个全社会的大课题,要搞好新时期学校的德育工作,不但需要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同时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以及各界贤达志士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德育实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