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念教学一般要经过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和系统化等几个不同的阶段,这是从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过程来理解概念的教学过程。我们研究的“差异发展”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形成相对固定的结构流程,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其中,预学环节的要素是“诊断”。课前,教师采用不同的方式测查学生差异,调整教学目标;课始,学生开展预学活动,弥补认知基础,减少初学的障碍。概念教学中,“预学”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合适的预学内容,可以为概念的正确理解与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 预学,从概念的外延出发
案例:《圆的认识》。
课前,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前测,具体情况如下:
课始教学片断: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师:有一个图形比较特殊,它是谁?
生:圆。
师:与其他图形相比,它特殊在什么地方?
生:没有角,边是曲的。(板书: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师: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物体上有圆?
学生自由回答,课件出示从物体上找到圆的过程。
出示球体。
师:这个图形是圆吗?为什么?
生:不是,圆是平面图形,不是立体图形。
师:你能从球上找到圆吗?
生1:从正面看到的画一下就是圆。
生2:把它从中间平均分成两份,切口处就是圆。
……
让学生正确、全面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教学的首要目标。圆的概念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后续学习影响较大。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对圆有了初步认识,加之生活中比较常见,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积累。从前测结果看,大多数学生能找到生活中的圆、能借助身边的物体画圆。因此,从“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开始预学,激活了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和活动经验。对于圆的特殊性的追问,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找生活中的圆时,通过动态的演示和对球体的突出处理,一方面,进一步凸显了圆是平面图形的特征,另一方面,从概念的外延引入可以促进学生对概念内涵的理解。
二、 预学,从概念的基础出发
案例:《认识11~20各数》。
课前,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了前测,具体情况如下:
课始教学片断:
出示1根小棒。
师:这是1根小棒,是1个一,(接着出示2根小棒),现在有几个一?
生:有2个一。
师:像这样1个一1个一地数,你会吗?一起接着数。
生:3个一、4个一、5个一……10个一。
师:一共数了几个一?
生:10个一。(板书:10个一)
师:你能像这样数出10根小棒吗?
学生数小棒、摆小棒。
师:为了计数方便,当数到10根的时候,就可以把它捆成一捆(教师示范)。请大家像老师这样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有困难的可以请同桌帮忙,也可以请老师帮忙。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请捆好的同学举起来。
师:一捆小棒可以看成一个整体,就是1个十。(板书:1个十)
师:一捆是由几个一根捆成的?
生:一捆是由10个一根捆成的。
师:那么你发现了什么?
生:10个一就是1个十。(完整板书:10个一是1个十)
师:反过来1个十就是?
生:10个一。
师:一和十都是计数时常用的单位,下面我们就借助一和十来认识更大的数。
……
弄清学生掌握了哪些已知概念是未知概念学习的基础,是概念教学必须考虑的问题。认识11~20各数时,正确理解计数单位“一”和“十”是前提,也是认识更大数的基础。从前测结果看,学生对数序掌握得很好,部分学生对“一”和“十”只停留在表面的认知基础上,有些学生还不能理解。正是因为这样,预学时,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放大,充分感受到有几个就是几个一。接着,借助捆小棒的操作,使学生明确数到10个一时,可以凑成1个十,为后面学习11~20数的组成做了准备。直观的演示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学生在捆的操作中,亲身经历了“10个一是1个十”的形成过程,加深了对两种不同计数单位的理解。
三、 预学,从概念的本质出发
案例:《认识比》。
课前,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前测,具体情况如下:
课始教学片断:
出示:2÷3=(
一、 预学,从概念的外延出发
案例:《圆的认识》。
课前,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前测,具体情况如下:
课始教学片断: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师:有一个图形比较特殊,它是谁?
生:圆。
师:与其他图形相比,它特殊在什么地方?
生:没有角,边是曲的。(板书: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师: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物体上有圆?
学生自由回答,课件出示从物体上找到圆的过程。
出示球体。
师:这个图形是圆吗?为什么?
生:不是,圆是平面图形,不是立体图形。
师:你能从球上找到圆吗?
生1:从正面看到的画一下就是圆。
生2:把它从中间平均分成两份,切口处就是圆。
……
让学生正确、全面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教学的首要目标。圆的概念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后续学习影响较大。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对圆有了初步认识,加之生活中比较常见,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积累。从前测结果看,大多数学生能找到生活中的圆、能借助身边的物体画圆。因此,从“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开始预学,激活了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和活动经验。对于圆的特殊性的追问,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找生活中的圆时,通过动态的演示和对球体的突出处理,一方面,进一步凸显了圆是平面图形的特征,另一方面,从概念的外延引入可以促进学生对概念内涵的理解。
二、 预学,从概念的基础出发
案例:《认识11~20各数》。
课前,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了前测,具体情况如下:
课始教学片断:
出示1根小棒。
师:这是1根小棒,是1个一,(接着出示2根小棒),现在有几个一?
生:有2个一。
师:像这样1个一1个一地数,你会吗?一起接着数。
生:3个一、4个一、5个一……10个一。
师:一共数了几个一?
生:10个一。(板书:10个一)
师:你能像这样数出10根小棒吗?
学生数小棒、摆小棒。
师:为了计数方便,当数到10根的时候,就可以把它捆成一捆(教师示范)。请大家像老师这样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有困难的可以请同桌帮忙,也可以请老师帮忙。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请捆好的同学举起来。
师:一捆小棒可以看成一个整体,就是1个十。(板书:1个十)
师:一捆是由几个一根捆成的?
生:一捆是由10个一根捆成的。
师:那么你发现了什么?
生:10个一就是1个十。(完整板书:10个一是1个十)
师:反过来1个十就是?
生:10个一。
师:一和十都是计数时常用的单位,下面我们就借助一和十来认识更大的数。
……
弄清学生掌握了哪些已知概念是未知概念学习的基础,是概念教学必须考虑的问题。认识11~20各数时,正确理解计数单位“一”和“十”是前提,也是认识更大数的基础。从前测结果看,学生对数序掌握得很好,部分学生对“一”和“十”只停留在表面的认知基础上,有些学生还不能理解。正是因为这样,预学时,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放大,充分感受到有几个就是几个一。接着,借助捆小棒的操作,使学生明确数到10个一时,可以凑成1个十,为后面学习11~20数的组成做了准备。直观的演示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学生在捆的操作中,亲身经历了“10个一是1个十”的形成过程,加深了对两种不同计数单位的理解。
三、 预学,从概念的本质出发
案例:《认识比》。
课前,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前测,具体情况如下:
课始教学片断:
出示: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