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斯蒂芬·贝斯特与道格拉斯·科尔纳所著的《后现代转向》一书中,将社会生活、艺术、科学、哲学与理论的剧烈变化都称为“后现代转向”。后现代不仅是建筑师、作家、艺术家或导演们的前卫创作,它的哲学思潮可以追溯克尔凯郭尔、马克思与尼采,它的科学发展从热力学第二定理到耗散理论,从相对论到量子力学,以及从“测不准原理”到混沌理论,整个科学也同样如哲学那样反对基础主义、反对绝对原则、反对大一统的学说。本书在多方面表明,后现代不只是一种流行的学术或艺术,而是一股强大的思潮,影响着社会生活、艺术、科学与哲学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后现代思潮 艺术审美 后现代艺术
一、后现代艺术的审美失范
在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下,以现代主义的反叛者的面目出现的后现代艺术似乎已经脱去了阳春白雪的外衣,将自己完全融入大众,并用大众所能接受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但同时也产生了这样一种现象:只要确立了艺术家的身份,那么这位艺术家的非艺术甚至反艺术的活动也会成为新的艺术。就如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的序言的第一句写到:“There really is no such things as Art. There are only artists.”(实际上并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1
在这种思潮的引领下,艺术的固有概念被颠覆,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甚至废品也可以成为艺术。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杜尚,杜尚从根本上颠覆了艺术的固有概念,在他的作品中,世界和生活本身就是艺术。杜尚本人在《杜尚访谈录》中也曾说过:“艺术家的状态对自己来说比他的艺术更重要。一个个体,人之为人的那个大脑,对我来说比他做出的东西要更有兴趣。”2沿着杜尚指引的方向,二战后西方艺术家创造了波普艺术、新现实主义、集成艺术和装置艺术等等。这些艺术都是“现成品”的陈列、重组或复制。
关于杜尚的作品和作品带来的影响的争论一直持续了多年。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艺术系教授黄河清曾在公开课视频中批判了西方颇具炒作意义的“当代艺术”,他认为以杜尚为代表的这种艺术是具有一定的荒诞性和投机性的,而且反对我国现在对于这种艺术形态过于热捧的态势,希望学生在艺术追求上不要盲目的崇洋和媚外,要建立文化自信,培养中国式审美。
艺术应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在这场艺术的争论中没有一个人拥有真理,所有人都有权力被理解。艺术的机会只有一次,并且是群像式的。后现代艺术好的一面是给大众一种普通生活也是艺术品的审美意识,但它坏的一面也是给大众一种人人都是艺术家的错觉,一种只要确立了艺术家的身份,那么任何成果都能被称为艺术品的想象。这中间的差异就是个体创造力的差异。因为艺术的本源来自主动创造,而观众只能作为观众,在观看艺术并且对它进行思考的时候,甚至观众这一系列行为也在成为艺术的一部分。
二、后現代思潮下的艺术本真的回归
“美”也许是可以自然而生的,但是“审美”是需要手持资格才能进入大门的。这就是后现代艺术的“优越性”。当然,艺术是不应该有阶级的。特别是后现代艺术是群像式的,杜尚“们”的各种作品都是其构成元素。但宝贵就在于它们恰恰也都是无可取代的。所以可以尝试把后现代艺术看作是一个流动的河流,它是一人类文明文化发展的一段,是一个历程,而不仅仅是纯文本的。杜尚这样的后现代大师们的作品也要放在当时的美术史发展语境下看作品的颠覆性。这些作品都是一次成功的不可复制。无论是杜尚的《泉》还是约翰·凯奇石破天惊的音乐作品《4分33秒》,这些艺术作品冲破了原有的传统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在当时的语境下都属于颠覆性的作品。杜尚丰富了艺术的媒介形式与边界,打破现成品与艺术品、创造者与欣赏者、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约翰·凯奇在《4分33秒》中清空节奏结构,坦然地拥抱所有最纯粹的、自然发生的音,在空的结构框架内所有的声音,包括无声,都可以成为音乐。
杜尚、凯奇这些艺术品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另一个小便池和另一段无声的表演也会成为艺术品。这些艺术品的成功给了许多人误导,认为艺术家的身份才使得艺术作品成为艺术作品。然而艺术品之所以称为艺术品就在于它是独创的,而不是一般的人工产品。独创性是现代美学和艺术哲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应该成为艺术家孜孜以求的目标。许多人因为杜尚的艺术创作,而认为艺术家与其他的手工业者一样在创造性上没有任何差别,艺术作品的诞生只不过因为艺术家的身份。放弃语境来谈后现代艺术是不科学的,因为艺术的机会只有一次。
在某一时期乃至当代,一些艺术品被冠以艺术品之名,在资本市场乃至媒体宣传的操控下丧失了一些本原,而以“收藏价值”与“标新立异”为主导了。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艺术家、收藏家乃至观众会倾向于颠覆经典艺术,颠覆传统审美,模糊高雅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尤其是平面化和无深度的大众文化沉溺于一些快速且重复的复制、拼贴,倾向于反讽、戏谑的艺术手法。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席卷全球的当今时代中,艺术家容易被媒介炒作与金钱利益误导,缺失了对深刻性和高雅审美的渴望,观众容易被无意义且重复的艺术快餐困扰,放弃了对精神提升的追求。而当代科技与传媒的发展更加速了后现代艺术的日常化和世俗性,艺术和审美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联、相互渗透和交融,艺术的精英特点被颠覆。当前最重要的是,与后现代思潮带来的艺术审美的失范划清界限,引领人类艺术向更高的境界,去拓展人类的审美空间。艺术本质特征来源于创造。艺术审美的回归,需要摒弃对资本的追逐、对媒介的依赖,恢复对艺术本身的热情、对生活的专注。
【参考文献】
【1】E.H.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第15页
【2】 卡巴内.杜尚访谈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09页
【关键词】:后现代思潮 艺术审美 后现代艺术
一、后现代艺术的审美失范
在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下,以现代主义的反叛者的面目出现的后现代艺术似乎已经脱去了阳春白雪的外衣,将自己完全融入大众,并用大众所能接受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但同时也产生了这样一种现象:只要确立了艺术家的身份,那么这位艺术家的非艺术甚至反艺术的活动也会成为新的艺术。就如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的序言的第一句写到:“There really is no such things as Art. There are only artists.”(实际上并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1
在这种思潮的引领下,艺术的固有概念被颠覆,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甚至废品也可以成为艺术。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杜尚,杜尚从根本上颠覆了艺术的固有概念,在他的作品中,世界和生活本身就是艺术。杜尚本人在《杜尚访谈录》中也曾说过:“艺术家的状态对自己来说比他的艺术更重要。一个个体,人之为人的那个大脑,对我来说比他做出的东西要更有兴趣。”2沿着杜尚指引的方向,二战后西方艺术家创造了波普艺术、新现实主义、集成艺术和装置艺术等等。这些艺术都是“现成品”的陈列、重组或复制。
关于杜尚的作品和作品带来的影响的争论一直持续了多年。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艺术系教授黄河清曾在公开课视频中批判了西方颇具炒作意义的“当代艺术”,他认为以杜尚为代表的这种艺术是具有一定的荒诞性和投机性的,而且反对我国现在对于这种艺术形态过于热捧的态势,希望学生在艺术追求上不要盲目的崇洋和媚外,要建立文化自信,培养中国式审美。
艺术应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在这场艺术的争论中没有一个人拥有真理,所有人都有权力被理解。艺术的机会只有一次,并且是群像式的。后现代艺术好的一面是给大众一种普通生活也是艺术品的审美意识,但它坏的一面也是给大众一种人人都是艺术家的错觉,一种只要确立了艺术家的身份,那么任何成果都能被称为艺术品的想象。这中间的差异就是个体创造力的差异。因为艺术的本源来自主动创造,而观众只能作为观众,在观看艺术并且对它进行思考的时候,甚至观众这一系列行为也在成为艺术的一部分。
二、后現代思潮下的艺术本真的回归
“美”也许是可以自然而生的,但是“审美”是需要手持资格才能进入大门的。这就是后现代艺术的“优越性”。当然,艺术是不应该有阶级的。特别是后现代艺术是群像式的,杜尚“们”的各种作品都是其构成元素。但宝贵就在于它们恰恰也都是无可取代的。所以可以尝试把后现代艺术看作是一个流动的河流,它是一人类文明文化发展的一段,是一个历程,而不仅仅是纯文本的。杜尚这样的后现代大师们的作品也要放在当时的美术史发展语境下看作品的颠覆性。这些作品都是一次成功的不可复制。无论是杜尚的《泉》还是约翰·凯奇石破天惊的音乐作品《4分33秒》,这些艺术作品冲破了原有的传统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在当时的语境下都属于颠覆性的作品。杜尚丰富了艺术的媒介形式与边界,打破现成品与艺术品、创造者与欣赏者、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约翰·凯奇在《4分33秒》中清空节奏结构,坦然地拥抱所有最纯粹的、自然发生的音,在空的结构框架内所有的声音,包括无声,都可以成为音乐。
杜尚、凯奇这些艺术品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另一个小便池和另一段无声的表演也会成为艺术品。这些艺术品的成功给了许多人误导,认为艺术家的身份才使得艺术作品成为艺术作品。然而艺术品之所以称为艺术品就在于它是独创的,而不是一般的人工产品。独创性是现代美学和艺术哲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应该成为艺术家孜孜以求的目标。许多人因为杜尚的艺术创作,而认为艺术家与其他的手工业者一样在创造性上没有任何差别,艺术作品的诞生只不过因为艺术家的身份。放弃语境来谈后现代艺术是不科学的,因为艺术的机会只有一次。
在某一时期乃至当代,一些艺术品被冠以艺术品之名,在资本市场乃至媒体宣传的操控下丧失了一些本原,而以“收藏价值”与“标新立异”为主导了。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艺术家、收藏家乃至观众会倾向于颠覆经典艺术,颠覆传统审美,模糊高雅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尤其是平面化和无深度的大众文化沉溺于一些快速且重复的复制、拼贴,倾向于反讽、戏谑的艺术手法。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席卷全球的当今时代中,艺术家容易被媒介炒作与金钱利益误导,缺失了对深刻性和高雅审美的渴望,观众容易被无意义且重复的艺术快餐困扰,放弃了对精神提升的追求。而当代科技与传媒的发展更加速了后现代艺术的日常化和世俗性,艺术和审美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联、相互渗透和交融,艺术的精英特点被颠覆。当前最重要的是,与后现代思潮带来的艺术审美的失范划清界限,引领人类艺术向更高的境界,去拓展人类的审美空间。艺术本质特征来源于创造。艺术审美的回归,需要摒弃对资本的追逐、对媒介的依赖,恢复对艺术本身的热情、对生活的专注。
【参考文献】
【1】E.H.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第15页
【2】 卡巴内.杜尚访谈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