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孩子不怕脏?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777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固执地认为, 不让孩子玩得脏兮兮,是对他们最好的一种保护。但事实上,这并不是最适合他们的方式。家长更需要做的是,在安全的范围内,让孩子尽情去看、去摸、去闻、去探索。
  吃成大花脸不是问题
  国内小孩吃饭,妈妈手里常拿着一块毛巾,随时给宝宝擦嘴擦脸,就怕吃成个大花脸,而国外的妈妈更愿意放手让幼儿自己吃,并不介意他们吃得满嘴满地都是。在美国,宝宝刚会坐时,就被放在餐椅里,没什么特殊的训练,依着自己的意愿挥舞小勺就是,有时候勺子对不准嘴巴,只有1/3的食物找准了位置,剩下的干脆用手一阵乱抓。一旁的妈妈不仅不干涉,还会反复说:Let’s try it!
  大多数美国妈妈的主张都是:宝宝还是早点学习自己吃饭好,撒掉点,打翻点,饿一点……都不是大问题,混乱个几次以后就省心了。潜台词大家听出来了么?就是不怕脏,不怕麻烦,宁可顺其自然。
  但妈妈也不是完全不作为,烹饪时,她们会把食物切成适合宝宝抓取的大小;吃饭前,她们在宝宝座椅周围的地上铺好餐巾、给宝宝穿上围兜。自己吃饭是锻炼幼儿自主性的一个过程,脏乱狼狈是表象,内里却暗藏着宝宝在反复实践中增强的自理能力。
  大不了多洗几次手
  宝宝会爬了之后,总喜欢抓到什么就往嘴里塞。遇到这种情况,国内的家长大多采取人盯人的战术,生怕孩子东摸西摸而弄脏了手和衣服;而美国的家长则主张“粗养”,抱着开放的态度,鼓励幼儿通过双手去感知和体会身边的事物。在他们看来,不管抓还是啃,都是天性使然,是努力探索的表现。
  我家女儿从小就是个“爬孩”,很喜欢用手去摸东西。作为一个中国妈妈,我也有过怕脏的顾虑,后来问过儿科医生才恍然大悟,原来宝宝做抓、捏、摸等触摸意义的动作,对其生长发育有着各种积极作用——可以刺激手指的灵活度,提高认知事物的积极性,还能起到双手协调的作用。这么一来,比起剥夺女儿认识世界的机会,我立即觉得多脏都可以接受了,大不了多给她洗几次手,我辛苦一点就好了。
  当然在操作上也有讲究,那就是我要首先判断好安全的度,在不伤害她的前提下丰富其触觉体验,比如厨房里的刀具、各类药品和清洁用品,我会确保放在高处并收好,做好“防孩”的家居安全。
  泥土和雨水都是恩赐
  我们社区周围的公园,一到夏日, 常能看到妈妈带着刚会走路的幼儿在沙坑玩耍。她们对宝宝的玩法不做限制,如果宝宝愿意的话, 甚至可以整个人趴在沙子上打滚玩个够,脏了用湿巾擦擦就好。令我惊讶的是,有个奶爸竟拿着个水管往沙坑里灌水!这下,身边的沙子一下子变得粘乎乎的,孩子们兴奋得大叫大笑,玩得更起劲了,满头满脸都沾满了沙子。
  看着同在沙坑里的女儿差点吃了满口沙,我曾一度犹豫要不要带她离开。但四下望去,站在一旁的妈妈们没有一个人介意,没有一个人劝阻,没有一个人大声呵斥。我只好劝自己:既然是玩沙,带着一身沙回家再正常不过了,这才是孩子嘛。
  不仅是玩沙, 很多国外的妈妈还喜欢让孩子踩水——在雨后的小水坑里、浅浅的喷泉池里让孩子来回踩踏奔跑。这一类玩法要是在国内估计是行不通的,早就会被冠以“脏”、“易着凉”的名义带离了。想想我们小时候,和泥巴、树叶、小石头一起长大,留下的都是最快乐的童年回忆,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却无权拥有呢?童年应该享受用柔软的小脚踩着细沙的机会。泥土和雨水都是大自然的恩赐,如今却变成了健康成长的天敌,岂不可笑?
  带小身体认识新病菌
  在美国,常能看到未满月的婴儿睡在小推车里,脖子还是软软的就出来看世界了;还有几个月大的小人儿,叼着个安抚奶嘴,被爸爸吊在胸前,满超市满地铁地晃悠,看上去特别皮实。这里的妈妈没有“坐月子”一说,宝宝一生下来就被带出门了,而国内家长顾虑空气不好和人多细菌多,在宝宝的免疫系统还没有成熟之前,很少会带这么小的娃出来到处走。
  这个问题我也曾纠结过,但美国医生的说法是越早带出去越好。新生婴儿,特别是母乳喂养的婴儿,体内带有母体的免疫机能,其实不那么容易感冒。女儿满6周的时候,我就开始带她出去了。看看花草树木、白云蓝天,对小婴儿来说都是非常新鲜的体验,之后除了刮风下雨,我每天都会推着她散步,让她和大自然接触。后来我发觉,这样到处走的结果是她的食欲增加了,睡眠质量也提高了,精神状态更好,比那些“宅娃娃”结实多了,上幼儿园后也很少生病,即使偶尔感冒发烧,在太阳下跑一跑,也就没什么事了。
  虽说美国的空气质量好,可病毒和细菌永远避免不了,带出门还是会接触到人群和小动物。在这个过程中,女儿的身体不断“认识”新的病菌并学习与之共存。孩子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娇嫩,与其保护得严严实实,不如想法子增加宝宝的免疫力, 让他学会在“脏”一点的环境中去抵抗细菌。
其他文献
儿童的各个器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肝脏的解毒功能、肾脏的排泄功能都较成人弱。因此,大人用的药儿童不一定能用。特别是六个月以下的婴幼儿,用药更要格外慎重。    过量用药危害多  孩子感冒、腹泻时,由于病情不严重,当家里没有储备相关的儿童专用药物时,有的家长会拿成人药给孩子吃,认为参照医嘱将药量减少就可以了,而他们对药量的判断,要么靠眼力,要么就用普通的勺子,很少用为宝宝而设的专业量药水的试管形匙。这
父母在赞叹孩子的成长如此神奇时,也会遭遇很多棘手的问题,比如那些无师自通的“小聪明”。  我还清晰记得豆豆第一次耍小聪明的情景。那天,我送豆豆去幼儿园。我们边走边聊,突然,豆豆蹲下来说:“妈妈,我肚子疼。”我吓了一跳,赶紧跟着蹲下询问是哪里疼。“这里疼,这里疼,还有这里疼……”他在肚子上指指点点。“那我们去医院看大夫吧。”我紧张地说。谁知他马上高声抗拒:“我不去!”那声调一点儿不像肚子疼。我开始有
和普通药品、保健品不同,服用益生菌一定要尽量保持它们的活性,所以具体到补充的方法,有很多讲究。  低温保存,低温食用  益生菌的活性会随着温度升高而提升,并进入发酵过程;当温度超过60℃时,益生菌会进入衰亡阶段。因此,益生菌产品最好在冷藏条件下取出后直接食用,避免高温加热。冲调含有益生菌的奶粉或制剂,也只能使用35~40℃的温开水,并在冲泡后及时服用,以免益生菌死亡失效。  饭后食用最佳  益生菌
“妈妈,今天我想跟倩倩一起去玩土滑梯,行吗?”周末早上起床后,女儿问我。  “有那么好玩吗?都玩好几天了,还没玩腻?”  “真的很好玩。”女儿兴奋地说,“不信的话,我带你去看看。”  这一周来,女儿开口闭口就是土滑梯如何如何好玩。她曾和小伙伴们去玩过几次,每次回来,都是满身的土,有一次还将裤子的膝盖处磨破了一个大洞。女儿兴奋地向我讲述玩土滑梯时的趣事,说又认识了几个新朋友,如何分成小组比赛爬土坡,
前段时间,虫虫拉肚子,起因是吃了鱼肝油。由于肚子疼,虫虫一直哭闹,一天拉了4次,阿姨说:“可能是腻到肚子了,我上去摘点‘鱼鳞草’煮水给他喝。”她说的“上面”是指天台,那里的菜地不知什么时候长了一些“鱼鳞草”,草药市场喜欢叫它另外的名字——“马齿苋”。阿姨说拉肚子吃马齿苋效果好,所以就没拔掉,现在终于派上用场了。  阿姨的做法很简单:将摘下来的马齿苋洗净,放入锅内,加入适量的水,煮15分钟左右,加冰
女儿稍微懂事之后,常指着她身上的疤痕问我:“妈妈,我这里怎么了?”我总是耐心地说:“这是伤疤啊,现在成了你的记号了呢!”女儿撅着小嘴不开心:“我怎么这么多疤呢?”我爱怜地摸摸她的头:“你应该感谢它们,因为正是这些伤疤,让你学会了成长。”  看女儿似懂非懂的样子,我开始与她一起回忆身上疤痕的来历,同时希望我“感谢疤痕”理论可以让女儿接受。额头上那道疤痕最深,那是女儿一岁半的时候落下的。那时她走路还不
天气一变,女儿便抵抗不住病倒了,我无奈地摇摇头,恐怕又要打针了。打针是女儿的死穴,从小到大几乎没试过不哭。我施过软来过硬,女儿兵来将挡全然不受,我几乎快要绝望了。  在女儿哭哭啼啼地挂上第二瓶液体时,进来了一个比她还小的女孩儿,整个扎针过程中,女孩一直安安静静的。我忍不住夸她:“小朋友真乖,不怕疼吗?”女孩说:“怕,但哭了也会疼啊。”我的心蓦地一柔,多懂事的孩子啊!  那晚,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怎
这个夏天,一则“抱冬瓜入睡好凉快”的微博在网上疯传,博主称,将大冬瓜洗干净放在床上,晚上热得睡不着时就摸一下,或者干脆抱着睡觉,体温一小时能降3℃,比空调风扇环保多了。  有电视台记者做了实验,买来一个20斤重的冬瓜,将其洗净后抱着睡觉。睡前他在左侧手臂测试体温为35.4℃,1小时后再次测试为32.4℃,相比起来真的降了3℃。  “抱冬瓜”降温的做法在广东并不稀奇,在许多老广东的记忆里,睡觉前都会
天天小朋友不爱吃饭,偶尔吃多了就会喊着肚子不舒服,妈妈看到电视宣传后,开始购买消食片给他吃。酸酸甜甜的消食片天天很爱吃,而且吃完后饭量确实增长了。但时间一长,效果就不明显,现在不吃消食片,天天就更不愿意吃饭了……  类似的家长不少:孩子胃口不好,大人就着急,自行到药店购买大山楂丸、保和丸、健胃消食片等来提高孩子的食欲,认为这些药物不仅口感好,孩子乐于接受,而且有消食开胃的作用。有的家长甚至把它们当
斗鸡眼,又名“对眼”,学名“内斜视”,指两眼视线不一致:一只眼向前看时,另一只眼却偏向一边;或需要歪着脑袋才能看清东西。  宝宝“斗鸡眼”是生理特征  4个月内的婴儿,调节眼球活动的肌肉发育还不完善,双眼的协调能力较差,由于视力所限,宝宝习惯用目不转睛的凝视来观察周围近距离的事物或与人对视,这样就容易引起两眼内聚,出现间歇性内斜视。不过半岁后,眼睛调节功能逐渐完善,假性内斜视多可以自行消失。  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