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固执地认为, 不让孩子玩得脏兮兮,是对他们最好的一种保护。但事实上,这并不是最适合他们的方式。家长更需要做的是,在安全的范围内,让孩子尽情去看、去摸、去闻、去探索。
吃成大花脸不是问题
国内小孩吃饭,妈妈手里常拿着一块毛巾,随时给宝宝擦嘴擦脸,就怕吃成个大花脸,而国外的妈妈更愿意放手让幼儿自己吃,并不介意他们吃得满嘴满地都是。在美国,宝宝刚会坐时,就被放在餐椅里,没什么特殊的训练,依着自己的意愿挥舞小勺就是,有时候勺子对不准嘴巴,只有1/3的食物找准了位置,剩下的干脆用手一阵乱抓。一旁的妈妈不仅不干涉,还会反复说:Let’s try it!
大多数美国妈妈的主张都是:宝宝还是早点学习自己吃饭好,撒掉点,打翻点,饿一点……都不是大问题,混乱个几次以后就省心了。潜台词大家听出来了么?就是不怕脏,不怕麻烦,宁可顺其自然。
但妈妈也不是完全不作为,烹饪时,她们会把食物切成适合宝宝抓取的大小;吃饭前,她们在宝宝座椅周围的地上铺好餐巾、给宝宝穿上围兜。自己吃饭是锻炼幼儿自主性的一个过程,脏乱狼狈是表象,内里却暗藏着宝宝在反复实践中增强的自理能力。
大不了多洗几次手
宝宝会爬了之后,总喜欢抓到什么就往嘴里塞。遇到这种情况,国内的家长大多采取人盯人的战术,生怕孩子东摸西摸而弄脏了手和衣服;而美国的家长则主张“粗养”,抱着开放的态度,鼓励幼儿通过双手去感知和体会身边的事物。在他们看来,不管抓还是啃,都是天性使然,是努力探索的表现。
我家女儿从小就是个“爬孩”,很喜欢用手去摸东西。作为一个中国妈妈,我也有过怕脏的顾虑,后来问过儿科医生才恍然大悟,原来宝宝做抓、捏、摸等触摸意义的动作,对其生长发育有着各种积极作用——可以刺激手指的灵活度,提高认知事物的积极性,还能起到双手协调的作用。这么一来,比起剥夺女儿认识世界的机会,我立即觉得多脏都可以接受了,大不了多给她洗几次手,我辛苦一点就好了。
当然在操作上也有讲究,那就是我要首先判断好安全的度,在不伤害她的前提下丰富其触觉体验,比如厨房里的刀具、各类药品和清洁用品,我会确保放在高处并收好,做好“防孩”的家居安全。
泥土和雨水都是恩赐
我们社区周围的公园,一到夏日, 常能看到妈妈带着刚会走路的幼儿在沙坑玩耍。她们对宝宝的玩法不做限制,如果宝宝愿意的话, 甚至可以整个人趴在沙子上打滚玩个够,脏了用湿巾擦擦就好。令我惊讶的是,有个奶爸竟拿着个水管往沙坑里灌水!这下,身边的沙子一下子变得粘乎乎的,孩子们兴奋得大叫大笑,玩得更起劲了,满头满脸都沾满了沙子。
看着同在沙坑里的女儿差点吃了满口沙,我曾一度犹豫要不要带她离开。但四下望去,站在一旁的妈妈们没有一个人介意,没有一个人劝阻,没有一个人大声呵斥。我只好劝自己:既然是玩沙,带着一身沙回家再正常不过了,这才是孩子嘛。
不仅是玩沙, 很多国外的妈妈还喜欢让孩子踩水——在雨后的小水坑里、浅浅的喷泉池里让孩子来回踩踏奔跑。这一类玩法要是在国内估计是行不通的,早就会被冠以“脏”、“易着凉”的名义带离了。想想我们小时候,和泥巴、树叶、小石头一起长大,留下的都是最快乐的童年回忆,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却无权拥有呢?童年应该享受用柔软的小脚踩着细沙的机会。泥土和雨水都是大自然的恩赐,如今却变成了健康成长的天敌,岂不可笑?
带小身体认识新病菌
在美国,常能看到未满月的婴儿睡在小推车里,脖子还是软软的就出来看世界了;还有几个月大的小人儿,叼着个安抚奶嘴,被爸爸吊在胸前,满超市满地铁地晃悠,看上去特别皮实。这里的妈妈没有“坐月子”一说,宝宝一生下来就被带出门了,而国内家长顾虑空气不好和人多细菌多,在宝宝的免疫系统还没有成熟之前,很少会带这么小的娃出来到处走。
这个问题我也曾纠结过,但美国医生的说法是越早带出去越好。新生婴儿,特别是母乳喂养的婴儿,体内带有母体的免疫机能,其实不那么容易感冒。女儿满6周的时候,我就开始带她出去了。看看花草树木、白云蓝天,对小婴儿来说都是非常新鲜的体验,之后除了刮风下雨,我每天都会推着她散步,让她和大自然接触。后来我发觉,这样到处走的结果是她的食欲增加了,睡眠质量也提高了,精神状态更好,比那些“宅娃娃”结实多了,上幼儿园后也很少生病,即使偶尔感冒发烧,在太阳下跑一跑,也就没什么事了。
虽说美国的空气质量好,可病毒和细菌永远避免不了,带出门还是会接触到人群和小动物。在这个过程中,女儿的身体不断“认识”新的病菌并学习与之共存。孩子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娇嫩,与其保护得严严实实,不如想法子增加宝宝的免疫力, 让他学会在“脏”一点的环境中去抵抗细菌。
吃成大花脸不是问题
国内小孩吃饭,妈妈手里常拿着一块毛巾,随时给宝宝擦嘴擦脸,就怕吃成个大花脸,而国外的妈妈更愿意放手让幼儿自己吃,并不介意他们吃得满嘴满地都是。在美国,宝宝刚会坐时,就被放在餐椅里,没什么特殊的训练,依着自己的意愿挥舞小勺就是,有时候勺子对不准嘴巴,只有1/3的食物找准了位置,剩下的干脆用手一阵乱抓。一旁的妈妈不仅不干涉,还会反复说:Let’s try it!
大多数美国妈妈的主张都是:宝宝还是早点学习自己吃饭好,撒掉点,打翻点,饿一点……都不是大问题,混乱个几次以后就省心了。潜台词大家听出来了么?就是不怕脏,不怕麻烦,宁可顺其自然。
但妈妈也不是完全不作为,烹饪时,她们会把食物切成适合宝宝抓取的大小;吃饭前,她们在宝宝座椅周围的地上铺好餐巾、给宝宝穿上围兜。自己吃饭是锻炼幼儿自主性的一个过程,脏乱狼狈是表象,内里却暗藏着宝宝在反复实践中增强的自理能力。
大不了多洗几次手
宝宝会爬了之后,总喜欢抓到什么就往嘴里塞。遇到这种情况,国内的家长大多采取人盯人的战术,生怕孩子东摸西摸而弄脏了手和衣服;而美国的家长则主张“粗养”,抱着开放的态度,鼓励幼儿通过双手去感知和体会身边的事物。在他们看来,不管抓还是啃,都是天性使然,是努力探索的表现。
我家女儿从小就是个“爬孩”,很喜欢用手去摸东西。作为一个中国妈妈,我也有过怕脏的顾虑,后来问过儿科医生才恍然大悟,原来宝宝做抓、捏、摸等触摸意义的动作,对其生长发育有着各种积极作用——可以刺激手指的灵活度,提高认知事物的积极性,还能起到双手协调的作用。这么一来,比起剥夺女儿认识世界的机会,我立即觉得多脏都可以接受了,大不了多给她洗几次手,我辛苦一点就好了。
当然在操作上也有讲究,那就是我要首先判断好安全的度,在不伤害她的前提下丰富其触觉体验,比如厨房里的刀具、各类药品和清洁用品,我会确保放在高处并收好,做好“防孩”的家居安全。
泥土和雨水都是恩赐
我们社区周围的公园,一到夏日, 常能看到妈妈带着刚会走路的幼儿在沙坑玩耍。她们对宝宝的玩法不做限制,如果宝宝愿意的话, 甚至可以整个人趴在沙子上打滚玩个够,脏了用湿巾擦擦就好。令我惊讶的是,有个奶爸竟拿着个水管往沙坑里灌水!这下,身边的沙子一下子变得粘乎乎的,孩子们兴奋得大叫大笑,玩得更起劲了,满头满脸都沾满了沙子。
看着同在沙坑里的女儿差点吃了满口沙,我曾一度犹豫要不要带她离开。但四下望去,站在一旁的妈妈们没有一个人介意,没有一个人劝阻,没有一个人大声呵斥。我只好劝自己:既然是玩沙,带着一身沙回家再正常不过了,这才是孩子嘛。
不仅是玩沙, 很多国外的妈妈还喜欢让孩子踩水——在雨后的小水坑里、浅浅的喷泉池里让孩子来回踩踏奔跑。这一类玩法要是在国内估计是行不通的,早就会被冠以“脏”、“易着凉”的名义带离了。想想我们小时候,和泥巴、树叶、小石头一起长大,留下的都是最快乐的童年回忆,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却无权拥有呢?童年应该享受用柔软的小脚踩着细沙的机会。泥土和雨水都是大自然的恩赐,如今却变成了健康成长的天敌,岂不可笑?
带小身体认识新病菌
在美国,常能看到未满月的婴儿睡在小推车里,脖子还是软软的就出来看世界了;还有几个月大的小人儿,叼着个安抚奶嘴,被爸爸吊在胸前,满超市满地铁地晃悠,看上去特别皮实。这里的妈妈没有“坐月子”一说,宝宝一生下来就被带出门了,而国内家长顾虑空气不好和人多细菌多,在宝宝的免疫系统还没有成熟之前,很少会带这么小的娃出来到处走。
这个问题我也曾纠结过,但美国医生的说法是越早带出去越好。新生婴儿,特别是母乳喂养的婴儿,体内带有母体的免疫机能,其实不那么容易感冒。女儿满6周的时候,我就开始带她出去了。看看花草树木、白云蓝天,对小婴儿来说都是非常新鲜的体验,之后除了刮风下雨,我每天都会推着她散步,让她和大自然接触。后来我发觉,这样到处走的结果是她的食欲增加了,睡眠质量也提高了,精神状态更好,比那些“宅娃娃”结实多了,上幼儿园后也很少生病,即使偶尔感冒发烧,在太阳下跑一跑,也就没什么事了。
虽说美国的空气质量好,可病毒和细菌永远避免不了,带出门还是会接触到人群和小动物。在这个过程中,女儿的身体不断“认识”新的病菌并学习与之共存。孩子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娇嫩,与其保护得严严实实,不如想法子增加宝宝的免疫力, 让他学会在“脏”一点的环境中去抵抗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