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如一(随笔)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ong4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犹如一个大型组织,它给其中的每个成员都分配一席之地,使之按照一种集体精神进行工作。在同一个组织里,诗人各自成为自己情感的孤独的扮演者,只能和自己说话,并回答自己的提问。周围到处都是拒绝的耳朵,写诗似乎越来越变得可疑和虚妄,因为真正的读者已经锐减,诗歌鉴赏的能力和风尚日益衰落。当年,亚历山大图书馆一场大火,使希腊文学四分之三的作品付之一炬,而今天,诗歌的灭顶之灾不再是一场燎原大火,而是普遍的心灰意冷和激情的沦丧。
  诗歌始终是既为所有的人,又不为任何一个人。诗人常常不知道谁是他的真正读者,一方面,诗歌的最终完成正在于阅读;另一方面,诗歌从不寻找读者。一部优秀的诗歌在被严格意义上阅读之后,总是倾向于引起沉默,引起瞬间的停顿、再现、体谅和同意,甚至感激。就像在一幅难辨真伪的绘画作品面前,只有行家才能鉴定一样,诗歌和它的知音相遇的时候,突然间会变得明晰、无疑,既不需要论证,也无法论证。我们在抱怨诗歌被边缘化的同时,却从来没有想过如何激起诗歌的知音。谁都不会为写字台的抽屉、为所谓的小圈子写作。关闭一件作品和打开一件作品,前者是为了完整,为了不使它受到损害;而后者是为了加入,为了唤醒和照亮人们的心灵所沉浸的茫茫黑夜。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关闭得太久、太严丝合缝,读者已经无法也不愿加入我们。大量的清一色的诗歌在漫无节制地增长,而真正的读者却与我们渐行渐远,这是一个基本的严酷的事实。当然,你会说诗歌是一项小众的事业,问题是,连诗人之间也缺乏真诚、认真的相互阅读,这一点我们都心知肚明。
  至少有三种诗歌使我们陷入与读者完全对立的绝境:一是诗歌中的煽情和滥情。诗歌的本质在于抒情,情感、情绪、情怀是诗歌的催化剂和导火索,也是一首诗的起点和原材料。但抒情一旦开始,就必须进入“隐秘化和客观化”,必须加以节制。大量的诗歌先是心碎了,然后写到童年、故乡、飞鸟、月亮、落叶……完全个人化的情绪不加控制,即使写得完美和熟练,可和读者有什么关系呢?读者此刻也许正在工地上搬砖、在会议室开会、在餐桌上喝酒、在风中凌乱……他们为什么要读这些和他们毫不相干的诗呢?波斯王泽克西斯在看到自己统帅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向希腊进攻时,曾怆然泪下,向自己的叔父说:“当我想到人生的短暂,想到再过一百年后,这支浩荡大军中没有一个人还能活在世间,便感到一阵突然的悲哀”。波斯王的伤感无疑将煽情、抒情进行到了极致,这种胜利者的感怀,在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下,岂不是也犹如一粒尘埃。大场面的苦心经营的抒情,貌似找到了诗歌的真核,实际上只是一厢情愿的顾盼自怜和痛哭流涕,自以为能感动读者,其实连自己都感动不了。如何在诗歌中消解抒情,如何将个人的情怀置于大众化的日常叙事和情景当中,不动声色、缓缓说出而不是将此情此景强加、抓挠于人,是我们必须要反思和解决的问题。
  再者是诗歌中不着边际的想象,伴随着晦涩难懂的修辞、隐喻、歧义、典籍,市面上大量的诗人在书斋和图书馆一方面旁征博引,一方面尽情发挥,在想象中展翅飞翔,宛如言语的阴谋家和构造意象的匠人。痴迷于想象,从而使诗歌语言远离精准和精确,看起来更像诗,但仅仅只有诗歌的皮囊。翻译体是这类诗歌的分支之一,复制、模仿国外大师和自我复制、模仿,什么都写到了,就是不写自己的内心、不写落在地上的肉眼可见的鲜活的事实。而真正的诗歌恰恰是微小的、无限的、犹豫的,甚至是讥讽的、戏谑的、自嘲的。说穿了,诗歌就是直观本身。直接说出,既降低了阅读的成本,像手术刀一样抵达事物的本质和要害,又能让亲爱的读者会心一笑或表示同意。象征是一种比喻性的写作,据说只有当比喻是某种象征时,才能够深刻动人,因为最难以捉摸才最完美。象征主义造成了语言的混乱和晦涩,显然违背了诗歌的初衷,远离了诗歌的本质。波德莱尔的“象征的森林”难道不是对森林的剥夺和强加吗?森林在,我们也在,这就是我们和它的全部关系,谁也无法象征谁。象征主义大师庞德有过一首著名的《在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闪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当我们怀着极大的耐心和敬意阅读这首诗时,指望能从中找到一种惊人的美和某种不为人知的因素,但最终我们发现,这只是庞德一厢情愿地强加给地铁车站里人们面孔的一丛“语言的迷雾”,使这些面孔更加模糊和难以辨认。无视当下、现场、事实和内心处境,滥用修辞,借助意象和象征,对想象力不加节制,刻意增加所谓“写作的难度”,使诗人成为人群中高深莫测、故弄玄虚的一小撮,从此诗人的形象被世人彻底误解和抛弃,有时甚至声名狼藉。
  诗歌要不要讲道理?一大批诗歌是这样制作的,诗人似乎悟出了某种真谛,然后运用思辨、冥想、神秘等看似纯熟的技艺,把这些道理讲出来。这类意图明显的絮絮叨叨的分行文字,也许是哲学、文论、日记,但不是诗。诗歌是一种纯语言活动,诗歌一旦开始了,首先面临的是在一大堆字、词、词组中做出选择。优秀的诗人总能发现一种突如其来的语言方法,总能在诗歌中制造一种语言的险情,并设法保持语言的完整和誠实,使其不露痕迹、不受到任何人为的损害。有所言说,又等于什么都不说;不涉及诗歌中的文字说了什么,而仅仅涉及文字与文字相互间的关系。在一切意义和没有意义之间,诗歌激起了它的读者,迫使他们去读,实际上是读他们自己。谁也无法给诗歌制定国家标准,一首好诗的获得可能连作者自己都说不清楚,但我们至少知道,不预设目的、完全敞开的语言,打破规则和技巧,让诗歌的线条变得纯净、朴素、简洁和清澈,肯定是好诗。而那些讲道理的、说教的、思辨的诗歌,让语言服从于意图,使读者通过诗歌受到再教育,却不知道读者终其一生已经被教育得太多了。
  尽管我们受到了太多的冷落和漠视,但诗歌毕竟不会消失,因为只有诗歌能够奇迹般地使整个时代和全部文化、语言完美地保存下来。一方面我们看到,一种貌似诗歌、更像诗歌实际上在加速诗歌死亡的作品,正在世界范围内漫无节制地增长;另一方面,我们却感受到了使诗歌再生的一线曙光,我们被它照彻,而一旦我们沉睡在内心的创造激情和旧的炽烈被它点燃,我们便被一种前所未有的巨大光荣所贯注,并确信我们值得毫不犹豫地把一生贡献给诗歌这种“荒诞”的事业。至今我们还没有失去诗歌,所以我们必须感激这个年代,是它向我们保证了为数不多的一些优秀诗人的持续探索。尽管他们之间还没有取得最后的、明白的、自身一致的看法,他们在彼此孤立的漫漫长夜里还没有取得应有的响应,但他们所进行的卓越努力却是共同的。
其他文献
正好有这张黑胶   喜欢这么说   好像我有很多张黑胶唱片似的   雨天听它   透過沙发、竹帘   就是俄罗斯的雨夜   我安于并不触碰   而一切近在咫尺   战争题材   后来,她   一定要写那个场景   当时,他沉醉于战争题材   和她讲他的电影,滔滔不绝   爱,生在了硝烟里   还有武器   请拿去我的命吧!   她笑着   那时,在心里,她真这样想
驻村之路  每一次交叉都像一个指向不明的坐标  但实际上我清楚自己的方向和去处  由西北往东南,逐渐过渡  G4、S339、S108、乡道002、宣卡线  最后是“村村通”  把我很形象的送进了一个叫胡湾的村部  ——一个总是沸腾着的漩涡  一趟总长一百公里且略显复杂的去程或归途  经过无数的路口、岔道,上坡和下坡  在路与路的交汇处都打有一个结  像一根无限延伸的绳索  它一定记录下了我的每一趟
临时空白  他一夜无梦,但并非失眠。黑暗中  茶杯沿的奶渍像一道玉痕一样闪闪发光。  “光和黑暗总是同等沉重。”他想  但所有的淡色都如此臃肿,比如  雨幕中“雪绒”的脸  (雪绒是一只已经老得不再适合如此轻快名字的猫)  风中的蒲公英(最好是龙卷风)  这些浅薄的家伙们总是在灵魂中力争着一席之地。  行动卓有成效,使他记起  很多年前骑着一辆“永久”去观赏扎染的丝巾:  黑皮肤的姑娘递给他一杯同
阿基米德点  你是几?我被蒙在鼓里的性别,暂且是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  我在里面做的梦发生在同一天  或者更准确地说,都发生在同一个年代,但与它只保持  一些必要的联系,而非一定的距离  另一半则比它的价值还连续,短暂,所以会被牺牲很多次  但每一次都不会太多,比如说,两天,一晚,一顿饭,和无数次,够了吗?  我觉得,既然我们都到这里了,不如回去吧  我打开了一扇最神奇的门。是什么,在一棵树被等待的
一直以来,生活和工作在基层,在豫南的乡村与小城之问穿梭,为了安身立命,谋取生活的口粮。在较为清贫的生活背景下,免小了为柴米油盐费神,为世俗凡物劳心。以至,习惯了奔波,习惯了沉默和思考,习惯了用文字诉说和歌唱,在内心的高地坚守着一份单纯的喜爱,那就是对缪斯的钟情,以诗的形式来传达对人世的爱与认知,对生活的诉求、隐忍和期盼。  一直坚信,乡土是我们的根。她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牵系着情感的丝弦,在无数的
白鹤林,本名唐瑞兵,1973年生于四川蓬溪,现居四川绵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著作有诗集《车行途中》、诗歌赏析集《天下好诗:新诗一百首赏析》等。有诗歌入选《70后诗选编》、《中国诗典1978-2008》、《打破新天:中国当代诗歌选》(英文)等国内外数 种选本。曾获四川 大青年诗人、全国鲁藜诗歌奖诗集类一等奖、骆宾王青年文艺奖等多种奖项。  哲学问题  的确,再深奥的哲学问题,  都不过是生死的问
月色辽阔  胆怯者开始叫喊,第一次相见  她提供一张梯子,渐渐  高过头顶  我不敢抽离  她又递给我一把刀  这么多年了,她始终袖手旁观  对于刀法  从不给予只言片语  40岁后,我不再惧怕,也不过于依赖  在失眠的夜,索性请她  喝点什么  她将额头深伏在我的胸前  终于,我叩问出答案  她,只不过  是我身体里的那块棉质补丁  填补黑夜的缝隙  她,也需要一杯酒  关于酒  在一首诗里读到
一列紫色的鸟火车  一羽接一羽  从被褥的山丘隧道穿越而出  我求见睡神  三次在黑暗的门前  站立如乞丐  心有余响 口不出声  慢腾腾的夜晚  天边星辰身在天国  现世没有唤我的声音  我轻触沉默的摇篮  夜巨大的翅膀  突然从空寂长出牙 邪念  一个守法的羞怯文人  移泰山为斗笠  扯长江水为面纱  步态似飘羽  从夜的尽头盗取天火  把一千又一千只绵羊烧成灰烬  余生  你端详一张十六岁照
夜色弥深,内心又再枯旷出漠北  长出草,也长出一匹马  在半隆的山脊,我视野暧昧  明明是在滑坠,却又打马狂奔  想要抓紧一抹光,哪怕一根刺  都成徒劳。我们,已临深池  马,依然左冲右突  在平缓处奋蹄,又在壁垒处折返  在沟壑间醒鼻,又在冷月里鸣嘶  一次又一次,仿佛电脑程序  进入了死循环  --它,始终没能冲出我的内心  夜惊愕而醒,四下空余孤寂  惟有苍穹下那一星篝火  经由马蹄点燃,又
我的离别远非蒲公英的种子离开母体   它们有使命,结局圆满   我的前途未卜,或许会永远漂泊   或许会被风击碎。你   是我终将放手的肉体   你的昔日,有着桃花源的美   飞瀑、幽泉、草木   山花一波一波地起伏,浆果饱满欲滴   我一直爱着你,并且会一直爱下去   我会硌着你的褶皱去拥抱   抚顺你白发纠结的痴怨去亲近   我们一起在疾病和衰老的海里泅渡   互相怜惜,互相嫌弃   被浸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