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经典故事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吸引着千千万万个幼儿,蕴含着多重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因素。我们尝试以幼儿经典故事为媒介,与主题活动相结合,通过适时介绍,引发兴趣,有效提问,抓住矛盾冲突,组织幼儿深入体验等过程,发挥幼儿经典故事的教育价值,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经典故事 主题活动课程 设计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7-0059-02
幼儿经典故事是幼儿文学的重要文体之一,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选用经典故事为媒介,开展主题活动,能有效地帮助幼儿深入理解故事内容、进行多角色体验、引发情感共鸣,从而促进品德的内化养成。本文以《木偶奇遇记》故事为例,探讨经典故事与主题活动的有效整合。
一、兴趣让预设的主题活动更有趣
幼儿园主题课程又称核心课程,是以幼儿生活中的主题为轴心设计的课程。主题课程的内容选择多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所有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是幼儿潜在的课程内容。
《指南》特别倡导教师要观察、了解幼儿,精选少量有价值、有意义、适合集中教学的内容,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推动幼儿的成长与发展。一天区域活动的时候,美工区的小朋友正在利用纸芯筒制作小玩偶,先做好的泽泽和轩轩拿着“小玩偶”互相比划着,一旁的童童说:“你们可以教它唱歌啊”,悠悠也跟着说:“对啊,还可以做早操”。轩轩一听,举起“小玩偶”有模有样地表演起来,泽泽看了一眼小声地说:“它又不是真的!” 小伙伴们听了,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不是真的小孩也可以表演啊”“不是真的我们可以教它呀”“我们可以把它变成真的呀”。借助这个契机,我把经典故事《木偶奇遇记》中介绍给幼儿认识,他们对“小木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木偶奇遇记》刻画了小主人公匹诺曹最初怀揣梦想,后来因为淘气、贪玩、撒谎受到了惩罚,最后改正错误,变成了诚实、善良、勇于承担和乐于助人的真正的孩子。故事内容既反映了幼儿真实的生活经验,又体现了幼儿浪漫与幻想的内心世界。
二、参与让生成的主题活动更丰富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是自己成长的主人,不仅有学习的需要,而且有学习的能力”。所以只是根据教师编制的主题网络和组织内容以及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是远远不够的,在主题活动中我们也要积极鼓励、认真倾听、充分尊重幼儿,对预设的网络进行必要的调整,让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促进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
1.进阶式学习让幼儿的参与更有效
从幼儿的学习特点出发,我们分析:这一作品篇幅较长,情节曲折复杂,适合分段讲述,以局部扩展的方式建构课程。
有如主题活动《讨论:真正的孩子是什么样的?》,让幼儿以自己为范本,跟小木偶匹诺曹进行对比,发现木偶和自己存在的差异,由此引出探索“人体结构”“我的成长”“各种各样的人”等小单元的内容。从第一个活动到最后一个活动、前一个活动为后一个活动的开展做准备,后一个活动是前一个活动的深入,活动内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成了一个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
2.有效性提问让幼儿的参与更深入
匹诺曹神气地拍着胸脯说:“嘿,我是个真正的孩子啦。”这句话激发了幼儿对“真正的孩子”的思考。由此我们展开了一场讨论:真正的孩子是什么样的?有的孩子说“真正的孩子应该像我们这样的”;有的孩子说“真正的孩子不是用木头刻的”……显然幼儿的关注点只停留在匹诺曹身上。于是我开始更加深入地提问:那真正的孩子应该是怎样的?你们有哪些特征是真正孩子才具有的?幼儿在这些问题的启发下,把关注点转移到的了自己身上。他们先观察自己,再对比匹诺曹,然后总结性地说:真正的孩子有血有肉,会动会痛,能思考会学习。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重復进行提问,就推动了幼儿更深层次的思考。可见有效的提问很好地激发幼儿参与主题活动的积极性。
故事在前引路,探索在后行动。幼儿从先前对故事情节的兴趣,引发了后来对自己身体的关注,于是我们在预设主题内容的基础上,生成了一系列探索活动:从“我的成长”生成了“感谢妈妈”;从“人是从哪里来的”生成了“认识各种各样的人”;从“认识人体器官”生成了“临摹人体”等等内容,这让幼儿打开了从自我狭小空间通往世界大视角的通道,他们不仅了解了自己的存在,也懂得了外面世界的千差万别和丰富多彩,初步了解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这种粗浅却又微妙的认识让他们感到兴奋,而这种兴奋也大大激发了他们探索学习的愿望。可见有效地外部的刺激很重要,内在的驱动更重要。因此,当我们在结束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后,回过头来再次欣赏故事时,幼儿已然能带着更深层次的情感态度来理解匹诺曹和老爷爷之间的故事了。
三、整合让主题活动更多元
1.结合领域内容,激发创新思维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看大戏,看什么戏……”古老的童谣唱出了许多人的童年记忆——看戏。戏曲,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不同的曲调,不同的音律,不同的口音,有听得懂的,有听不懂的,尽管如此,仍然让很多孩子痴迷,他们喜欢的是那股凑热闹的劲儿。这也包括了故事里的匹诺曹,匹诺曹拿着老爷爷用仅有的棉袄换来的新书本,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当听到匹诺曹要去上学了,孩子们非常地激动,他们从情节中找到了自我的认同感,这就是幼儿对故事的共鸣。
在孩子们与故事的共鸣中我们开始研习各种各样的戏曲。从最贴近故事情节的木偶戏入手,扩展到提线木偶、皮影戏、京剧等等,随着视野的开拓,幼儿对“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看戏、了解有关戏种的知识。利用区域活动,尝试用信封、纸杯、牛皮纸制作木偶、皮影道具,自发组成小舞台进行表演。各种各样的演出剧目在“剧场”里轰轰烈烈地上演了。看着孩子们玩的不亦乐乎,我提出了新的疑问:戏这么好看,那还要上学吗?这个问题把孩子们的思路又拉回了故事中,他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说“看戏也可以学到本领,我们就懂得了学多知识啊”;有的孩子说“上学多么不容易啊,那可是老爷爷用唯一的棉袄换来的书呢?”不同的想法碰撞出了新的思考。在争辩中,孩子们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处处都可以学本领。当他们听完匹诺曹经历木偶剧场的经历后,更加坚定“学习是成为真正孩子的最佳途径”。带着这个想法幼儿跟着匹诺曹又开始了下一段奇妙的旅程。 2.借助角色体验,感受核心价值
当幼儿坚定地认为匹诺曹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时,故事峰回路转地把他们带到了玩具国。那是一个未知的、充满诱惑的世界,那里到底会是怎样的呢?我们先让幼儿欣赏故事,结合故事的描述让孩子对玩具国展开联想。我们绘制了玩具国蓝图,创设了玩具商场,组建了玩具大家庭,这些场所很受幼儿的喜爱。不过到了这个环节,幼儿已经会运用前两个段落总结出的经验了:不能忘记学习。于是,我们结合幼小衔接的班级工作目标,开展了“你会玩玩具吗”等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幼儿表现出自主和独立的良好品质,而这正好跟故事的情节发展恰恰相反,正所谓有矛盾冲突,才有解决问题的机会。匹诺曹因为贪玩,魔法将他变成了一头毛驴,然后被送进马戏团,吃尽了各种苦,这一波三折的经历,让幼儿的心情也跟着起起落落。在这种境况下我抛出了问题:“实现梦想的路上这么艰难,该怎么选择呢?”这一次,幼儿没有异议、没有犹豫:不放弃,一定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孩子。瞧,他们俨然从一个故事的听众变成了跟这出“戏”融为一体的鲜活角色了。他们跟着情节的发展表现出紧张、叹息、难过、担忧,在关键时候,他们也会迫不及待地给匹诺曹出各种主意。这些美好的情感态度在故事不断的推进中自然地发生了,把人性的闪光点不以大道理的方式,而是自然而然地传递给孩子,并由他们展现无遗。
故事发展到尾声,幼儿对匹诺曹的经历比对结果更感兴趣。在揭晓答案之前,我们带领着幼儿对整个故事进行了梳理:从一次次变身、到一次次历险,他们对整个故事的发展了然于胸。在此基础之上,我们继续进行拓展:为什么匹诺曹会变?他还会怎么变?还有什么会变?带着这些问题,幼儿开始观察周围的事物:季节会变,天气会变,温度会变,你会变、我会变。我们推荐了几个亲子互动实验,让孩子通过实践操作,观察、记录变化过程和结果。体验探索的乐趣,也感知万事万物都的变的神奇。
在尝试多次科学探索活动后,教师又把幼儿的关注点引回故事本身。我们引导幼儿关注匹诺曹的几次重要变身,从而分出了具体剧目,帮助幼儿绘制故事流程图。结合幼儿现有的表演基础,开始分剧目表演。幼儿自己动手做头饰、搭建表演舞台、分配角色,安排了换场、撤台人员,虽然他们之间的配合还不是很娴熟,但这剧目表演的相当有水准。
把幼儿带入一个生动形象的世界,并为他们创造主动探究、认识事物的求知情境,产生愉悦情绪。童话故事总有个完满的结局,虽然经历了种种磨难,皮诺曹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和老爷爷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说是匹诺曹的梦想,还不如说是幼儿共同的梦想。从最开始的“木偶诞生”到最后的“大海还生”,幼儿好似经历了一场冒险,一场关于追逐梦想,愿望成真的冒险。这过程中,有对梦想的憧憬、有对困难的退缩、有对进退两难的犹豫,不过还好他们都陪着匹诺曹坚持了下来。这无形中发展了他们勇敢不畏惧的品质,这不正符合了大班孩子爱探险、爱挑战的个性特征吗?你瞧,一个历久弥新的经典故事,就是能做到这点:悄然无息地传递某种情感、某种品质,去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学前教育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34
[2]朱家雄.幼兒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5-230
【关键词】幼儿经典故事 主题活动课程 设计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7-0059-02
幼儿经典故事是幼儿文学的重要文体之一,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选用经典故事为媒介,开展主题活动,能有效地帮助幼儿深入理解故事内容、进行多角色体验、引发情感共鸣,从而促进品德的内化养成。本文以《木偶奇遇记》故事为例,探讨经典故事与主题活动的有效整合。
一、兴趣让预设的主题活动更有趣
幼儿园主题课程又称核心课程,是以幼儿生活中的主题为轴心设计的课程。主题课程的内容选择多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所有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是幼儿潜在的课程内容。
《指南》特别倡导教师要观察、了解幼儿,精选少量有价值、有意义、适合集中教学的内容,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推动幼儿的成长与发展。一天区域活动的时候,美工区的小朋友正在利用纸芯筒制作小玩偶,先做好的泽泽和轩轩拿着“小玩偶”互相比划着,一旁的童童说:“你们可以教它唱歌啊”,悠悠也跟着说:“对啊,还可以做早操”。轩轩一听,举起“小玩偶”有模有样地表演起来,泽泽看了一眼小声地说:“它又不是真的!” 小伙伴们听了,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不是真的小孩也可以表演啊”“不是真的我们可以教它呀”“我们可以把它变成真的呀”。借助这个契机,我把经典故事《木偶奇遇记》中介绍给幼儿认识,他们对“小木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木偶奇遇记》刻画了小主人公匹诺曹最初怀揣梦想,后来因为淘气、贪玩、撒谎受到了惩罚,最后改正错误,变成了诚实、善良、勇于承担和乐于助人的真正的孩子。故事内容既反映了幼儿真实的生活经验,又体现了幼儿浪漫与幻想的内心世界。
二、参与让生成的主题活动更丰富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是自己成长的主人,不仅有学习的需要,而且有学习的能力”。所以只是根据教师编制的主题网络和组织内容以及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是远远不够的,在主题活动中我们也要积极鼓励、认真倾听、充分尊重幼儿,对预设的网络进行必要的调整,让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促进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
1.进阶式学习让幼儿的参与更有效
从幼儿的学习特点出发,我们分析:这一作品篇幅较长,情节曲折复杂,适合分段讲述,以局部扩展的方式建构课程。
有如主题活动《讨论:真正的孩子是什么样的?》,让幼儿以自己为范本,跟小木偶匹诺曹进行对比,发现木偶和自己存在的差异,由此引出探索“人体结构”“我的成长”“各种各样的人”等小单元的内容。从第一个活动到最后一个活动、前一个活动为后一个活动的开展做准备,后一个活动是前一个活动的深入,活动内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成了一个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
2.有效性提问让幼儿的参与更深入
匹诺曹神气地拍着胸脯说:“嘿,我是个真正的孩子啦。”这句话激发了幼儿对“真正的孩子”的思考。由此我们展开了一场讨论:真正的孩子是什么样的?有的孩子说“真正的孩子应该像我们这样的”;有的孩子说“真正的孩子不是用木头刻的”……显然幼儿的关注点只停留在匹诺曹身上。于是我开始更加深入地提问:那真正的孩子应该是怎样的?你们有哪些特征是真正孩子才具有的?幼儿在这些问题的启发下,把关注点转移到的了自己身上。他们先观察自己,再对比匹诺曹,然后总结性地说:真正的孩子有血有肉,会动会痛,能思考会学习。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重復进行提问,就推动了幼儿更深层次的思考。可见有效的提问很好地激发幼儿参与主题活动的积极性。
故事在前引路,探索在后行动。幼儿从先前对故事情节的兴趣,引发了后来对自己身体的关注,于是我们在预设主题内容的基础上,生成了一系列探索活动:从“我的成长”生成了“感谢妈妈”;从“人是从哪里来的”生成了“认识各种各样的人”;从“认识人体器官”生成了“临摹人体”等等内容,这让幼儿打开了从自我狭小空间通往世界大视角的通道,他们不仅了解了自己的存在,也懂得了外面世界的千差万别和丰富多彩,初步了解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这种粗浅却又微妙的认识让他们感到兴奋,而这种兴奋也大大激发了他们探索学习的愿望。可见有效地外部的刺激很重要,内在的驱动更重要。因此,当我们在结束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后,回过头来再次欣赏故事时,幼儿已然能带着更深层次的情感态度来理解匹诺曹和老爷爷之间的故事了。
三、整合让主题活动更多元
1.结合领域内容,激发创新思维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看大戏,看什么戏……”古老的童谣唱出了许多人的童年记忆——看戏。戏曲,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不同的曲调,不同的音律,不同的口音,有听得懂的,有听不懂的,尽管如此,仍然让很多孩子痴迷,他们喜欢的是那股凑热闹的劲儿。这也包括了故事里的匹诺曹,匹诺曹拿着老爷爷用仅有的棉袄换来的新书本,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当听到匹诺曹要去上学了,孩子们非常地激动,他们从情节中找到了自我的认同感,这就是幼儿对故事的共鸣。
在孩子们与故事的共鸣中我们开始研习各种各样的戏曲。从最贴近故事情节的木偶戏入手,扩展到提线木偶、皮影戏、京剧等等,随着视野的开拓,幼儿对“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看戏、了解有关戏种的知识。利用区域活动,尝试用信封、纸杯、牛皮纸制作木偶、皮影道具,自发组成小舞台进行表演。各种各样的演出剧目在“剧场”里轰轰烈烈地上演了。看着孩子们玩的不亦乐乎,我提出了新的疑问:戏这么好看,那还要上学吗?这个问题把孩子们的思路又拉回了故事中,他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说“看戏也可以学到本领,我们就懂得了学多知识啊”;有的孩子说“上学多么不容易啊,那可是老爷爷用唯一的棉袄换来的书呢?”不同的想法碰撞出了新的思考。在争辩中,孩子们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处处都可以学本领。当他们听完匹诺曹经历木偶剧场的经历后,更加坚定“学习是成为真正孩子的最佳途径”。带着这个想法幼儿跟着匹诺曹又开始了下一段奇妙的旅程。 2.借助角色体验,感受核心价值
当幼儿坚定地认为匹诺曹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时,故事峰回路转地把他们带到了玩具国。那是一个未知的、充满诱惑的世界,那里到底会是怎样的呢?我们先让幼儿欣赏故事,结合故事的描述让孩子对玩具国展开联想。我们绘制了玩具国蓝图,创设了玩具商场,组建了玩具大家庭,这些场所很受幼儿的喜爱。不过到了这个环节,幼儿已经会运用前两个段落总结出的经验了:不能忘记学习。于是,我们结合幼小衔接的班级工作目标,开展了“你会玩玩具吗”等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幼儿表现出自主和独立的良好品质,而这正好跟故事的情节发展恰恰相反,正所谓有矛盾冲突,才有解决问题的机会。匹诺曹因为贪玩,魔法将他变成了一头毛驴,然后被送进马戏团,吃尽了各种苦,这一波三折的经历,让幼儿的心情也跟着起起落落。在这种境况下我抛出了问题:“实现梦想的路上这么艰难,该怎么选择呢?”这一次,幼儿没有异议、没有犹豫:不放弃,一定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孩子。瞧,他们俨然从一个故事的听众变成了跟这出“戏”融为一体的鲜活角色了。他们跟着情节的发展表现出紧张、叹息、难过、担忧,在关键时候,他们也会迫不及待地给匹诺曹出各种主意。这些美好的情感态度在故事不断的推进中自然地发生了,把人性的闪光点不以大道理的方式,而是自然而然地传递给孩子,并由他们展现无遗。
故事发展到尾声,幼儿对匹诺曹的经历比对结果更感兴趣。在揭晓答案之前,我们带领着幼儿对整个故事进行了梳理:从一次次变身、到一次次历险,他们对整个故事的发展了然于胸。在此基础之上,我们继续进行拓展:为什么匹诺曹会变?他还会怎么变?还有什么会变?带着这些问题,幼儿开始观察周围的事物:季节会变,天气会变,温度会变,你会变、我会变。我们推荐了几个亲子互动实验,让孩子通过实践操作,观察、记录变化过程和结果。体验探索的乐趣,也感知万事万物都的变的神奇。
在尝试多次科学探索活动后,教师又把幼儿的关注点引回故事本身。我们引导幼儿关注匹诺曹的几次重要变身,从而分出了具体剧目,帮助幼儿绘制故事流程图。结合幼儿现有的表演基础,开始分剧目表演。幼儿自己动手做头饰、搭建表演舞台、分配角色,安排了换场、撤台人员,虽然他们之间的配合还不是很娴熟,但这剧目表演的相当有水准。
把幼儿带入一个生动形象的世界,并为他们创造主动探究、认识事物的求知情境,产生愉悦情绪。童话故事总有个完满的结局,虽然经历了种种磨难,皮诺曹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和老爷爷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说是匹诺曹的梦想,还不如说是幼儿共同的梦想。从最开始的“木偶诞生”到最后的“大海还生”,幼儿好似经历了一场冒险,一场关于追逐梦想,愿望成真的冒险。这过程中,有对梦想的憧憬、有对困难的退缩、有对进退两难的犹豫,不过还好他们都陪着匹诺曹坚持了下来。这无形中发展了他们勇敢不畏惧的品质,这不正符合了大班孩子爱探险、爱挑战的个性特征吗?你瞧,一个历久弥新的经典故事,就是能做到这点:悄然无息地传递某种情感、某种品质,去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学前教育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34
[2]朱家雄.幼兒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5-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