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中,人体的气血在夏季最旺盛,这是中医提倡“冬病夏治”的一个重要原因。夏季也是药浴的最佳时节。
药浴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药浴法是中医外治法之一,即用药液或含有药液水洗浴全身或局部,其形式多种多样。洗全身浴称药水澡:局部洗浴的有烫洗、熏洗、坐浴、足浴等之称。《黄帝内经》中有“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对因外邪侵入而致病者,用热水浸浴使之出汗,让邪从汗出):《礼记》中有“头疮则沐,身有病则浴”:清朝著名外治大师吴尚先在《外治医说》中将药浴细分为洗、沐、浴、浸、浇、喷等,认为内、外、妇、儿、五官科之疾,皆可用药浴法。
药浴对养生的作用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主要用于外科疾病。现代研究证明,药液洗浴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减少渗出,起到消肿、消炎、止痛的作用。我国历代医家十分重视洗浴方法的应用。《医学源流》说:“外科之法,最重外治。”而外治法中,洗浴疗法又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清代吴谦的《医宗金鉴》从外科角度对药浴疗法进行了概括,认为“擦洗之方,乃疡科之要药也”;“洗有荡涤之功,涤洗则气血自然舒畅,其毒易于溃腐,而无壅滞也。”《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对洗涤方法的具体应用作了介绍:“凡肿在四肢者,溻渍之;在腰腹脊背者,淋之;在下部者,浴之。俱以布帛或棉蘸洗,稍温即易,轻者日洗一次,重者日洗二次,每日洗之,不可间断。”
发汗解表.祛风散邪在药浴液中加入解表药或利用浴液的温热性,可以起到发汗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提出“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就是利用热汤沐浴發汗。
强身健体。祛病延年亚健康是一种“欲病”或“潜病”状态,中医主张治未病,药浴疗法能够体现出这种精神。现代药理也证实,药浴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强人的免疫力,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通过此法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功效。
夏季药浴的注意事项
药要对证药浴用药亦需遵循处方原则,辨病辨证选药。即根据各自的体质、时间、地点、病情等因素,选用不同的方药,各司其属。煎药和洗浴的具体方法也有讲究,将药物粉碎后用纱布包好,或直接把药物放在锅内加水煎取亦可。制作时加清水适量,浸泡药材20分钟,然后再煮30分钟,将药液倒进盆内,待温度适度时即可洗浴。
水温适宜泡浴前必须先淋浴洁身,浴后应立即用温清水冲洗干净,拭干皮肤,及时穿衣服。一般而言,热水药浴(39℃-45℃)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各种骨伤后遗症、肥胖及银屑病等;神经过度兴奋、失眠、一般疼痛、消化不良等的药浴温度,以相当于或稍低于体温为宜;25℃~33℃适用于急性扭挫伤。药浴时室温不应低于20℃,局部药浴时应注意全身保暖,夏季应避风,预防感冒。
方法得当洗浴方法有先熏后浴之熏洗法,也有边擦边浴之擦浴法。初浴时,水位宜在心脏以下,泡3~5分钟,待身体适应后,再慢慢泡至肩位;洗浴时间不可太长,尤其是全身热水浴。以免汗出过多,体液丢失量大,或皮肤血管充分扩张,造成头部缺血而发生眩晕或晕厥。一旦发生晕厥,应及时将患者扶出浴盆,平卧在休息室床上,同时给患者喝些白开水或糖水,补充体液与能量;或用冷水洗脚,使下肢血管收缩,头部供血充足。
因人而异严重心衰、严重肺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冠心病、主动脉瘤、动脉硬化、高血压患者,及有出血倾向者、老年人、儿童,慎于39℃以上药浴,药液应接近体温,沐浴时有家人或医护人员陪护,沐浴时间不宜过长。妊娠或经期不宜药浴,尤其不宜盆浴及坐浴。
因时制宜饭前、饭后半小内不宜进行全身药浴。饭前药浴,由于肠胃空虚,洗浴时出汗过多,易造成虚脱;饭后立即药浴,可使胃肠或内脏血液减少,引起胃肠不适,甚至恶心呕吐。临睡前不宜全身药浴,以免兴奋,影响睡眠。
药浴验方集锦
1.羌活、独活、五加皮、当归、干姜、透骨草、伸筋草、木瓜各30克。该方具有散寒止痛、活血化瘀、滑利关节的功效,适用于风寒湿痹、筋骨挛痛、四肢冰冷、风湿关节炎、腰腿遇寒疼痛等。
2.川乌、草乌、透骨草、莪术、乳香、威灵仙、桑寄生、皂角刺各15克,白芍20克,细辛、仙灵睥各10克,南星12克。该方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蠲痹止痛的功效,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3.麻黄、细辛各30克,桂枝50克,紫苏100克。该方具有发散风寒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咳嗽气喘、老慢支和哮喘。
4.伸筋草、威灵仙、续断、麻黄、桂枝各15克,当归、红花、川乌、草乌、木鳖子、乳香、没药、川芎各12克。该方具有舒筋活血、温经散寒的功效,适用于肩周炎。
5.山楂50克,决明子、虎杖、海藻、大黄、银柴胡、鬼箭羽、片姜黄各30克,泽泻、没药、川芎、仙灵睥各20克。该方具有消痰化滞、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的功效,适用于机体肥胖、高脂血等症。
6.葱白、生姜各50克,桂枝15克,白酒50毫升。该方具有发汗解表、温中祛寒的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
药浴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药浴法是中医外治法之一,即用药液或含有药液水洗浴全身或局部,其形式多种多样。洗全身浴称药水澡:局部洗浴的有烫洗、熏洗、坐浴、足浴等之称。《黄帝内经》中有“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对因外邪侵入而致病者,用热水浸浴使之出汗,让邪从汗出):《礼记》中有“头疮则沐,身有病则浴”:清朝著名外治大师吴尚先在《外治医说》中将药浴细分为洗、沐、浴、浸、浇、喷等,认为内、外、妇、儿、五官科之疾,皆可用药浴法。
药浴对养生的作用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主要用于外科疾病。现代研究证明,药液洗浴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减少渗出,起到消肿、消炎、止痛的作用。我国历代医家十分重视洗浴方法的应用。《医学源流》说:“外科之法,最重外治。”而外治法中,洗浴疗法又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清代吴谦的《医宗金鉴》从外科角度对药浴疗法进行了概括,认为“擦洗之方,乃疡科之要药也”;“洗有荡涤之功,涤洗则气血自然舒畅,其毒易于溃腐,而无壅滞也。”《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对洗涤方法的具体应用作了介绍:“凡肿在四肢者,溻渍之;在腰腹脊背者,淋之;在下部者,浴之。俱以布帛或棉蘸洗,稍温即易,轻者日洗一次,重者日洗二次,每日洗之,不可间断。”
发汗解表.祛风散邪在药浴液中加入解表药或利用浴液的温热性,可以起到发汗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提出“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就是利用热汤沐浴發汗。
强身健体。祛病延年亚健康是一种“欲病”或“潜病”状态,中医主张治未病,药浴疗法能够体现出这种精神。现代药理也证实,药浴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强人的免疫力,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通过此法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功效。
夏季药浴的注意事项
药要对证药浴用药亦需遵循处方原则,辨病辨证选药。即根据各自的体质、时间、地点、病情等因素,选用不同的方药,各司其属。煎药和洗浴的具体方法也有讲究,将药物粉碎后用纱布包好,或直接把药物放在锅内加水煎取亦可。制作时加清水适量,浸泡药材20分钟,然后再煮30分钟,将药液倒进盆内,待温度适度时即可洗浴。
水温适宜泡浴前必须先淋浴洁身,浴后应立即用温清水冲洗干净,拭干皮肤,及时穿衣服。一般而言,热水药浴(39℃-45℃)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各种骨伤后遗症、肥胖及银屑病等;神经过度兴奋、失眠、一般疼痛、消化不良等的药浴温度,以相当于或稍低于体温为宜;25℃~33℃适用于急性扭挫伤。药浴时室温不应低于20℃,局部药浴时应注意全身保暖,夏季应避风,预防感冒。
方法得当洗浴方法有先熏后浴之熏洗法,也有边擦边浴之擦浴法。初浴时,水位宜在心脏以下,泡3~5分钟,待身体适应后,再慢慢泡至肩位;洗浴时间不可太长,尤其是全身热水浴。以免汗出过多,体液丢失量大,或皮肤血管充分扩张,造成头部缺血而发生眩晕或晕厥。一旦发生晕厥,应及时将患者扶出浴盆,平卧在休息室床上,同时给患者喝些白开水或糖水,补充体液与能量;或用冷水洗脚,使下肢血管收缩,头部供血充足。
因人而异严重心衰、严重肺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冠心病、主动脉瘤、动脉硬化、高血压患者,及有出血倾向者、老年人、儿童,慎于39℃以上药浴,药液应接近体温,沐浴时有家人或医护人员陪护,沐浴时间不宜过长。妊娠或经期不宜药浴,尤其不宜盆浴及坐浴。
因时制宜饭前、饭后半小内不宜进行全身药浴。饭前药浴,由于肠胃空虚,洗浴时出汗过多,易造成虚脱;饭后立即药浴,可使胃肠或内脏血液减少,引起胃肠不适,甚至恶心呕吐。临睡前不宜全身药浴,以免兴奋,影响睡眠。
药浴验方集锦
1.羌活、独活、五加皮、当归、干姜、透骨草、伸筋草、木瓜各30克。该方具有散寒止痛、活血化瘀、滑利关节的功效,适用于风寒湿痹、筋骨挛痛、四肢冰冷、风湿关节炎、腰腿遇寒疼痛等。
2.川乌、草乌、透骨草、莪术、乳香、威灵仙、桑寄生、皂角刺各15克,白芍20克,细辛、仙灵睥各10克,南星12克。该方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蠲痹止痛的功效,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3.麻黄、细辛各30克,桂枝50克,紫苏100克。该方具有发散风寒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咳嗽气喘、老慢支和哮喘。
4.伸筋草、威灵仙、续断、麻黄、桂枝各15克,当归、红花、川乌、草乌、木鳖子、乳香、没药、川芎各12克。该方具有舒筋活血、温经散寒的功效,适用于肩周炎。
5.山楂50克,决明子、虎杖、海藻、大黄、银柴胡、鬼箭羽、片姜黄各30克,泽泻、没药、川芎、仙灵睥各20克。该方具有消痰化滞、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的功效,适用于机体肥胖、高脂血等症。
6.葱白、生姜各50克,桂枝15克,白酒50毫升。该方具有发汗解表、温中祛寒的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