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教学时学生犯错误是正常的,很多学生都是在不断的纠错、改错中成长、成熟起来的。因此,学生的错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师应当正确对待,巧妙利用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让学生从失败中获得成功,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如何把学生的差错开发成资源,真实地呈现出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发挥课堂差错的价值,让错误放出光彩,为开展教学活动服务。从而促进学生发展呢?
一、暴露问题,使错误成为教学的着眼点
课堂是容易出错的地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此时,教师若能理性地看待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因素”激活,引导学生对自己错误的思维过程加以修正,使学生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合理的思维,那么“错误”也就转化生成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宝贵资源。
如在《认钟表》一课中,我设计了画钟面的活动,画完后进行展示。这是我与学生的对话:
师:哇!真漂亮!真是钟表的世界,钟表的海洋!这些都是小朋友自己设计出来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甲生:老师,2号钟面有错误。两根指针是一样长的。
师:一样长,不行吗?
甲生:不行!钟面上的指针是一根长,一个短的。
乙生:对,我还知道长的这根叫分针比较细,短的这根叫时针比较粗呢。
丙生:我发现8号钟面也有错误,它的数字都挤在一起。
师:你认为应该怎么写?
丙生:每个数要隔开一点,一个数和一个数空格的位置要一样。
丁生:每个数字也要写得端正清楚。
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巧用教材中的“亮点”资源,即时抓住课堂中的“错误”资源、“疑点”资源为教学服务,甚至有时不妨“糊涂”一下,“把皮球抛还给学生”,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加有效,课堂教学会更加精彩,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妙用“错误”资源,促进学生发展,引导学生善于反思
学生学习上的错误,不但是教师教学的立足点,也是学生探索新知、尝试发现的宝贵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巧妙运用发展性评价,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使错误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发现知识的生长点。当学生出错时,教师可以不直接指出学生的正误,而把问题抛回学生,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在运算、体验、比较中自我发现,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反思的能力。
1.巧用“错误”导入教学——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我有意在引导学生回顾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后,让学生猜一猜:“3的倍数又有什么特征呢?”一部分学生满怀自信地说:“看个位是否是3的倍数。”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只小手陆续举了起来,探究活动便由此展开,学生的错误成了他们的探究性资源。
2.巧用错误,突破难点——一些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容易出现错误,教师要巧用错误,突破难点。例如,教学工程应用题:“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出示例题后,我先让学生根据通常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列出算式:30÷(30÷10+30÷15)=6(天),并说明算理。然后诱导学生:“如果这段公路长60千米,那么时间是多少呢?”“12天。”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起来。“是吗?请同学们算了再回答行吗?”“这还用算!”嘴上这么说但同学们还是认真地算了起来。计算结果出乎他们的意料:“6天。”路程扩大一倍,时间竟然不变!“如果路程分别是15千米呢?”……
对待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错误,巧妙利用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让学生从失败中获得成功,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辩难释疑,使错误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支撑点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错误的性质,作出适当的指导。对于因为表达不清,粗枝大叶导致的过失性错误,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重新思考。对于概念不清和思维方法错误导致理解性错误教师则应当通过补充解释、讨论质疑等方法帮助学生在辩难纠错中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就遇到了一个连老师都有争议的问题:0.54×0.25的积是四位小数,让学生判断对错。很多学生都打“×”,理由是积应该是0.135,明明是三位小数,怎么能说是四位呢?末尾的“0”已经去掉了,不能算一位。这时,我抛出了一个问题:你是在什么时候把0.1350的小数末尾的“0”去掉的?让学生对刚才的计算思绪进行整理,得出:我们是先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是四位,在积上点上小数点之后,再把末尾的“0”去掉的,也就是说在把“0”去掉之前我们已经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是四位了。学生通过思考、争论,终于理解通透,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对待学生的错误,教师不应当仅仅是否定和“告诉”(正确答案),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当通过合适的方式认识学生出错的原因,引导学生一同质疑辩难,并讨论分析,使纠错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让学生在“错误”中增长智慧,发展能力。适时地调整教学预设,灵活地驾驭生成性资源,已成为广大同仁的不懈追求,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也将继续朝着这一目标而努力,让数学课堂因生成、“节外生枝”而变得更加美丽!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海市石码中心小学)
如何把学生的差错开发成资源,真实地呈现出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发挥课堂差错的价值,让错误放出光彩,为开展教学活动服务。从而促进学生发展呢?
一、暴露问题,使错误成为教学的着眼点
课堂是容易出错的地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此时,教师若能理性地看待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因素”激活,引导学生对自己错误的思维过程加以修正,使学生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合理的思维,那么“错误”也就转化生成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宝贵资源。
如在《认钟表》一课中,我设计了画钟面的活动,画完后进行展示。这是我与学生的对话:
师:哇!真漂亮!真是钟表的世界,钟表的海洋!这些都是小朋友自己设计出来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甲生:老师,2号钟面有错误。两根指针是一样长的。
师:一样长,不行吗?
甲生:不行!钟面上的指针是一根长,一个短的。
乙生:对,我还知道长的这根叫分针比较细,短的这根叫时针比较粗呢。
丙生:我发现8号钟面也有错误,它的数字都挤在一起。
师:你认为应该怎么写?
丙生:每个数要隔开一点,一个数和一个数空格的位置要一样。
丁生:每个数字也要写得端正清楚。
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巧用教材中的“亮点”资源,即时抓住课堂中的“错误”资源、“疑点”资源为教学服务,甚至有时不妨“糊涂”一下,“把皮球抛还给学生”,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加有效,课堂教学会更加精彩,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妙用“错误”资源,促进学生发展,引导学生善于反思
学生学习上的错误,不但是教师教学的立足点,也是学生探索新知、尝试发现的宝贵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巧妙运用发展性评价,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使错误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发现知识的生长点。当学生出错时,教师可以不直接指出学生的正误,而把问题抛回学生,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在运算、体验、比较中自我发现,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反思的能力。
1.巧用“错误”导入教学——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我有意在引导学生回顾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后,让学生猜一猜:“3的倍数又有什么特征呢?”一部分学生满怀自信地说:“看个位是否是3的倍数。”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只小手陆续举了起来,探究活动便由此展开,学生的错误成了他们的探究性资源。
2.巧用错误,突破难点——一些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容易出现错误,教师要巧用错误,突破难点。例如,教学工程应用题:“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出示例题后,我先让学生根据通常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列出算式:30÷(30÷10+30÷15)=6(天),并说明算理。然后诱导学生:“如果这段公路长60千米,那么时间是多少呢?”“12天。”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起来。“是吗?请同学们算了再回答行吗?”“这还用算!”嘴上这么说但同学们还是认真地算了起来。计算结果出乎他们的意料:“6天。”路程扩大一倍,时间竟然不变!“如果路程分别是15千米呢?”……
对待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错误,巧妙利用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让学生从失败中获得成功,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辩难释疑,使错误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支撑点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错误的性质,作出适当的指导。对于因为表达不清,粗枝大叶导致的过失性错误,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重新思考。对于概念不清和思维方法错误导致理解性错误教师则应当通过补充解释、讨论质疑等方法帮助学生在辩难纠错中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就遇到了一个连老师都有争议的问题:0.54×0.25的积是四位小数,让学生判断对错。很多学生都打“×”,理由是积应该是0.135,明明是三位小数,怎么能说是四位呢?末尾的“0”已经去掉了,不能算一位。这时,我抛出了一个问题:你是在什么时候把0.1350的小数末尾的“0”去掉的?让学生对刚才的计算思绪进行整理,得出:我们是先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是四位,在积上点上小数点之后,再把末尾的“0”去掉的,也就是说在把“0”去掉之前我们已经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是四位了。学生通过思考、争论,终于理解通透,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对待学生的错误,教师不应当仅仅是否定和“告诉”(正确答案),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当通过合适的方式认识学生出错的原因,引导学生一同质疑辩难,并讨论分析,使纠错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让学生在“错误”中增长智慧,发展能力。适时地调整教学预设,灵活地驾驭生成性资源,已成为广大同仁的不懈追求,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也将继续朝着这一目标而努力,让数学课堂因生成、“节外生枝”而变得更加美丽!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海市石码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