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人才的开发培养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竞争格局明朗化的今天,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速度较快,而在战略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存在较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对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加以分析,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在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经验,结合实际需求,提出推进我国人才开发的策略。
关键词: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开发体系;人才培养
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区别于现有的、成熟的和传统的社会产业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认为关系到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长远性、全局性、导向型的特征。这就决定了战略新兴产业技术层面的优势,如:航天航空产业、生命科学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反映了一个国家科技和经济的综合实力,在未来市场中存在较大的潜力。
相比其他产业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程度远远要高出很多,或者说,人才才是新兴产业的主要资源。同时,国内外对战略性新型人才的开发体系也有不同的看法,国外的支撑体系中重点提出了人才的引进,如美国,通过构建新型产业环境、提供资源等方式吸引大量人才;其次,国内对开发体系的研究集中在人才资源本身,把人才资源看做是一种载体,多数载体集中在一起形成相互作用的综合系统。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体系存在的问题
1.人才开发理念落后
新兴产业人才集中在高效、研究机构较多,而现实中虽然对产业发展有人才需求,却很少提供完善的研究环境和资源;同时还存在一个问题,国家虽然对新兴产业人才有优惠政策,但在实际中很难落实,政府或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足,服务意识很差。
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开发需要体系的构建和支撑,新兴产业人才之所以“不够用”,主要是人才开发体系没有发挥作用,尤其是缺乏对创新人才和高科技人才的开发能力。
不管是针对政府项目或是高新企业,人才的开发不是一蹴而就或凭着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引进一个人才,除了个人之外还涉及到人才周边的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这些问题都是决定人才能够留下来、干得好的因素。从政府或企业角度出发,人才开发的代价是薪资待遇、各种福利、养老保险等。人才只有“留下来”才能够发挥作用。
2.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
人才培养是人才开发的一个基础性环节,相对于引进人才的方式,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周期较长,但作为新兴行业人才的基础来源,政府或企业应该提高重视。
当前,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严重脱节,这是亟待解决问题。事实上,这一问题长期存在,由于我国的人才培养大多以高校为主,尤其是高学历人才,所涉及的产业与市场需求缺乏对称。一些高校专业比较陈旧,没有根据市场做出调整,或者没有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立对口专业,导致人才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落差。很多人才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面临的是重新培养,这也就造成了“招工难”和“就业难”的两难问题。
同时,校企发展缺乏长期的利益机制。高等院校作为我国主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应该提高对人才需求类型的掌控力,以及市场发展的敏感性。但相对国外而言,我国的校企基本处于停滞发展状态,或者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
3.人才激励机制不科学
“来则能战,战则能胜”是企业对员工的理想要求,简单地说,人才的使用期望引进之后立即投入高强度的工作中,并能够良好的胜任工作。这种行为,是企业单方面重视运用人才而不重视培养人才的表现。而事实上,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挽留住人才,不仅需要深度的培养,更要以各种优惠的政策减少人才的流动性。一般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往往提出需要工作经验等要求,人为地将优秀的人才拒之门外。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的对策
1.转型人才开发理念,完善人才开发政策
人才开发理念的转型首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其次要狠抓落实,把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毫不打折的附加到资金、资源中去。例如,政府或企业建立专门的人才开发基金,重点资助人才培养计划,或者通过紧缺性人才财政补贴的方式,扶持高学历人才进行科学研究,或者自主创业。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不能“闭门造车”,要加强市场与高校、政府与高校、企业与高校的三级联动,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的风向标。推进校企合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方面要满足人才开发培养的需求,第二方面防止高校过度产业化、商业化。
3.完善新兴产业人才激励机制
完善新兴产业人才激励机制,可以从建立人才评价体系入手,一方面结合人才特点和实际情况,放宽年龄、学历、工作经验等人为门槛,通过公平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来管理应用人才。
三、结论
当前我国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速期间,人才开发工作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善人才开发体系完善需求,另一方面,从服务角度加强人才的稳定性,从长远来看,将对我国整体的新兴产业发展发挥巨大推动作用。
关键词: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开发体系;人才培养
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区别于现有的、成熟的和传统的社会产业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认为关系到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长远性、全局性、导向型的特征。这就决定了战略新兴产业技术层面的优势,如:航天航空产业、生命科学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反映了一个国家科技和经济的综合实力,在未来市场中存在较大的潜力。
相比其他产业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程度远远要高出很多,或者说,人才才是新兴产业的主要资源。同时,国内外对战略性新型人才的开发体系也有不同的看法,国外的支撑体系中重点提出了人才的引进,如美国,通过构建新型产业环境、提供资源等方式吸引大量人才;其次,国内对开发体系的研究集中在人才资源本身,把人才资源看做是一种载体,多数载体集中在一起形成相互作用的综合系统。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体系存在的问题
1.人才开发理念落后
新兴产业人才集中在高效、研究机构较多,而现实中虽然对产业发展有人才需求,却很少提供完善的研究环境和资源;同时还存在一个问题,国家虽然对新兴产业人才有优惠政策,但在实际中很难落实,政府或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足,服务意识很差。
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开发需要体系的构建和支撑,新兴产业人才之所以“不够用”,主要是人才开发体系没有发挥作用,尤其是缺乏对创新人才和高科技人才的开发能力。
不管是针对政府项目或是高新企业,人才的开发不是一蹴而就或凭着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引进一个人才,除了个人之外还涉及到人才周边的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这些问题都是决定人才能够留下来、干得好的因素。从政府或企业角度出发,人才开发的代价是薪资待遇、各种福利、养老保险等。人才只有“留下来”才能够发挥作用。
2.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
人才培养是人才开发的一个基础性环节,相对于引进人才的方式,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周期较长,但作为新兴行业人才的基础来源,政府或企业应该提高重视。
当前,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严重脱节,这是亟待解决问题。事实上,这一问题长期存在,由于我国的人才培养大多以高校为主,尤其是高学历人才,所涉及的产业与市场需求缺乏对称。一些高校专业比较陈旧,没有根据市场做出调整,或者没有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立对口专业,导致人才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落差。很多人才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面临的是重新培养,这也就造成了“招工难”和“就业难”的两难问题。
同时,校企发展缺乏长期的利益机制。高等院校作为我国主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应该提高对人才需求类型的掌控力,以及市场发展的敏感性。但相对国外而言,我国的校企基本处于停滞发展状态,或者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
3.人才激励机制不科学
“来则能战,战则能胜”是企业对员工的理想要求,简单地说,人才的使用期望引进之后立即投入高强度的工作中,并能够良好的胜任工作。这种行为,是企业单方面重视运用人才而不重视培养人才的表现。而事实上,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挽留住人才,不仅需要深度的培养,更要以各种优惠的政策减少人才的流动性。一般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往往提出需要工作经验等要求,人为地将优秀的人才拒之门外。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的对策
1.转型人才开发理念,完善人才开发政策
人才开发理念的转型首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其次要狠抓落实,把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毫不打折的附加到资金、资源中去。例如,政府或企业建立专门的人才开发基金,重点资助人才培养计划,或者通过紧缺性人才财政补贴的方式,扶持高学历人才进行科学研究,或者自主创业。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不能“闭门造车”,要加强市场与高校、政府与高校、企业与高校的三级联动,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的风向标。推进校企合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方面要满足人才开发培养的需求,第二方面防止高校过度产业化、商业化。
3.完善新兴产业人才激励机制
完善新兴产业人才激励机制,可以从建立人才评价体系入手,一方面结合人才特点和实际情况,放宽年龄、学历、工作经验等人为门槛,通过公平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来管理应用人才。
三、结论
当前我国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速期间,人才开发工作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善人才开发体系完善需求,另一方面,从服务角度加强人才的稳定性,从长远来看,将对我国整体的新兴产业发展发挥巨大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