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乃至人的认识活动中占重要的地位。正如爱因斯坦强调的:“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幼儿的问题意识,通常是指幼儿在观察周围的人、事物以及事物之间关系的活动中,产生一定的思考或疑惑的行为倾向。对幼儿而言,问题意识的萌发、产生,不只是从客体本身直接达到的,而更多是在与材料、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构建的。所以,在孩子们自由自主探索时,教师要根据孩子探索情况及时创设和利用环境,提供各种材料,激发孩子的问题意识。
1、提供孩子自发生成的问题材料。
例如:吃完了中餐与往常一样,教师带着幼儿外出散步。秋风习习,将树上的叶子吹落在地,好奇的幼儿将它们一一捡起,边走边讨论着各自手中的树叶。“为什么我的叶子是红色的,你的叶子是绿色的?”“为什么叶子上面有小斑点?”于是几个幼儿围在一起议论起来。
教师发现幼儿对树叶的探索欲强,组织幼儿将树叶捡起来带回教室。接着对树叶进行分类,并放在不同的盒子里,安置在有阳光的地方,隔三岔五的将它们的变化记录下来。教师和幼儿一起观察树叶变化,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提问,让幼儿对进一步探索“树叶”产生了可能。
2、多渠道提供材料。
在主题活动中,幼儿获得经验的途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幼儿探索的环境和材料也是多方合作共同创设的。例如:在观察、了解了汽车的种类和功能后,幼儿自发的想创造设计各种车。幼儿便从家里带来了一些废旧的材料做车。大多数幼儿都挑来了一些空盒、空罐做车,可门唐杰却偏偏挑了个废旧的碟片做车。在一旁的夏泽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碟片是不能做车的,开不起来的?” 门唐杰却坚持着自己的立场不放。夏泽源就将此告之老师:“老师,碟片可不可以做车?”“我也不知道,那要看门唐杰是怎么做的?”老师将问题悬置故作不知。一会儿,车作好了,许多幼儿都很开心,因为大多数幼儿做的车都差不多,他们觉得如果大家做出来的车是一样的那就是成功了。可教师却偏偏表扬了门唐杰,大家都愕然了。教师就将道理告诉给幼儿,这才使他们明白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作用,车做的不一样,那才是真正的小天才。
3、 提供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
教 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探索的对象。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探索未知的基础,因此要在活动中提供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触摸过的材料,引发和保持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欲望。如:可为幼儿提供一个自制的神秘箱子——一只设计为上面仅能容一只小手深入的触觉口,两边挖数个小洞为嗅觉口,左右有一个视觉、听觉口的纸箱,并在神秘箱内放入幼儿生活中常见的、颜色鲜明、触感较明显的物品,如:苹果、铃鼓、毛巾、玩具车、刷子等引导幼儿尝试运用不同的感官去探索、发现猜测神秘箱内的物品,并讨论使用不同感官猜测物品的感受。这样,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与材料产生了共鸣,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4、提供多样性的材料
多种多样的辅助材料,可以让幼儿在操作中思维更广。在中班科学活动“让蛋宝宝起来”中,教师除了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蛋之外,还为幼儿提供了毛线团、沙箱、剪刀、胶带、书、纸盒、杯子等辅助材料,幼儿在思考让蛋立起来的方式,思路就更广了。有的将蛋宝宝插入沙中,有的将蛋放入杯子中,有的将蛋用胶布绑在被子上,有的将蛋绑在一起互相支撑,方法多种多样。可见,巧妙提供辅助材料,对拓展幼儿思维,激发创新火花有重要作用。
5、提供开放性的自选材料
在幼儿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着各种各样的物品,教师要引导幼儿做有心人,随时随地收集身边易得的、卫生、安全的废旧物品,设置班级“百宝箱”,引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根据需要自由选取材料,使探索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
如活动《摇摇瓶》,教师提供塑料瓶和可放在瓶中的东西:黄豆、回形针等材料引导幼儿分辨声音的不同。幼儿的探索兴趣很高,已不满足于现有的材料,此时教师及时引导幼儿在“百宝箱”中自由寻找、选取自己需要的材料,幼儿在选择了不同的容器,有药瓶、易拉罐、茶叶罐、纸盒等后,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们有了新的发现。将相同的物品放入不同的瓶罐中、将不同的物品放入相同的瓶罐中、将不同数量的物品放入瓶罐中,这是摇摇瓶发出的声音也各不相同。由于新材料的加入,使幼儿的探索活动进一步深入了。
6、提供能记录的材料
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教师应鼓励幼儿表达对材料的感知,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沉与浮”活动中,教师不仅向幼儿提供各种物品,还提供纸和笔,引导幼儿在玩水的过程中通过仔细的观察记录下每种物品放入水里的变化,引导幼儿用“↑”表示物品浮在水面上,“↓”表示物体沉到水底。虽然幼儿画物品的水平有限,但是他们会抓住物品的某一明显的特征来画,边观察边记录。幼儿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产生了问题,这时我将引导幼儿在记录表上有争论的物品再次进行探索。
7、提供有层次性的材料
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逐一与孩子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层次化”。
教师在活动中应了解幼儿的特点和需要,选择合适的环境和材料,这样不仅引发幼儿的问题意识,还帮助幼儿学习探索的方法,这对幼儿来说是受益非浅的。
总之,教师要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 观念,积极创设环境,丰富材料,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让幼儿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经验。
【作者单位:金坛市实验幼儿园江苏 213200】
1、提供孩子自发生成的问题材料。
例如:吃完了中餐与往常一样,教师带着幼儿外出散步。秋风习习,将树上的叶子吹落在地,好奇的幼儿将它们一一捡起,边走边讨论着各自手中的树叶。“为什么我的叶子是红色的,你的叶子是绿色的?”“为什么叶子上面有小斑点?”于是几个幼儿围在一起议论起来。
教师发现幼儿对树叶的探索欲强,组织幼儿将树叶捡起来带回教室。接着对树叶进行分类,并放在不同的盒子里,安置在有阳光的地方,隔三岔五的将它们的变化记录下来。教师和幼儿一起观察树叶变化,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提问,让幼儿对进一步探索“树叶”产生了可能。
2、多渠道提供材料。
在主题活动中,幼儿获得经验的途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幼儿探索的环境和材料也是多方合作共同创设的。例如:在观察、了解了汽车的种类和功能后,幼儿自发的想创造设计各种车。幼儿便从家里带来了一些废旧的材料做车。大多数幼儿都挑来了一些空盒、空罐做车,可门唐杰却偏偏挑了个废旧的碟片做车。在一旁的夏泽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碟片是不能做车的,开不起来的?” 门唐杰却坚持着自己的立场不放。夏泽源就将此告之老师:“老师,碟片可不可以做车?”“我也不知道,那要看门唐杰是怎么做的?”老师将问题悬置故作不知。一会儿,车作好了,许多幼儿都很开心,因为大多数幼儿做的车都差不多,他们觉得如果大家做出来的车是一样的那就是成功了。可教师却偏偏表扬了门唐杰,大家都愕然了。教师就将道理告诉给幼儿,这才使他们明白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作用,车做的不一样,那才是真正的小天才。
3、 提供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
教 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探索的对象。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探索未知的基础,因此要在活动中提供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触摸过的材料,引发和保持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欲望。如:可为幼儿提供一个自制的神秘箱子——一只设计为上面仅能容一只小手深入的触觉口,两边挖数个小洞为嗅觉口,左右有一个视觉、听觉口的纸箱,并在神秘箱内放入幼儿生活中常见的、颜色鲜明、触感较明显的物品,如:苹果、铃鼓、毛巾、玩具车、刷子等引导幼儿尝试运用不同的感官去探索、发现猜测神秘箱内的物品,并讨论使用不同感官猜测物品的感受。这样,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与材料产生了共鸣,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4、提供多样性的材料
多种多样的辅助材料,可以让幼儿在操作中思维更广。在中班科学活动“让蛋宝宝起来”中,教师除了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蛋之外,还为幼儿提供了毛线团、沙箱、剪刀、胶带、书、纸盒、杯子等辅助材料,幼儿在思考让蛋立起来的方式,思路就更广了。有的将蛋宝宝插入沙中,有的将蛋放入杯子中,有的将蛋用胶布绑在被子上,有的将蛋绑在一起互相支撑,方法多种多样。可见,巧妙提供辅助材料,对拓展幼儿思维,激发创新火花有重要作用。
5、提供开放性的自选材料
在幼儿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着各种各样的物品,教师要引导幼儿做有心人,随时随地收集身边易得的、卫生、安全的废旧物品,设置班级“百宝箱”,引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根据需要自由选取材料,使探索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
如活动《摇摇瓶》,教师提供塑料瓶和可放在瓶中的东西:黄豆、回形针等材料引导幼儿分辨声音的不同。幼儿的探索兴趣很高,已不满足于现有的材料,此时教师及时引导幼儿在“百宝箱”中自由寻找、选取自己需要的材料,幼儿在选择了不同的容器,有药瓶、易拉罐、茶叶罐、纸盒等后,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们有了新的发现。将相同的物品放入不同的瓶罐中、将不同的物品放入相同的瓶罐中、将不同数量的物品放入瓶罐中,这是摇摇瓶发出的声音也各不相同。由于新材料的加入,使幼儿的探索活动进一步深入了。
6、提供能记录的材料
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教师应鼓励幼儿表达对材料的感知,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沉与浮”活动中,教师不仅向幼儿提供各种物品,还提供纸和笔,引导幼儿在玩水的过程中通过仔细的观察记录下每种物品放入水里的变化,引导幼儿用“↑”表示物品浮在水面上,“↓”表示物体沉到水底。虽然幼儿画物品的水平有限,但是他们会抓住物品的某一明显的特征来画,边观察边记录。幼儿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产生了问题,这时我将引导幼儿在记录表上有争论的物品再次进行探索。
7、提供有层次性的材料
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逐一与孩子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层次化”。
教师在活动中应了解幼儿的特点和需要,选择合适的环境和材料,这样不仅引发幼儿的问题意识,还帮助幼儿学习探索的方法,这对幼儿来说是受益非浅的。
总之,教师要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 观念,积极创设环境,丰富材料,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让幼儿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经验。
【作者单位:金坛市实验幼儿园江苏 21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