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网络文化是当前互联网交流环境中的一种主流文化,它的表达方式更加平民化,传播速度快、信息涵盖面比较宽广,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网络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受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网络文化。既有继承、又有冲击,网络文化以不同的传承内容和传承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再现。本文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几点有利于推动网络文化良性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网络文化;时代发展;对策研究;具体影响
网络文化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密切,网络文化的发展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国人口数量较多,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儒家孔子的《春秋》和道家老子《道德经》为主,表达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于社会发展的思考,反映了人与自然发展的和谐状态。传统文化以及深厚的积累导入到网络文化中,经过广大网民的选择,形成了最贴合群众表达习惯最适应社会发展的传承方式。
一、网络文化对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分析
(一)网络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正向影响
网络文化既有准确反映当前中国人生活状态正向价值观的部分,也有一种夹杂部分传统文化糟粕的内容,它是一种雅俗共赏、泥沙俱下的社会文化新形态。代表着正向价值观的网络文化,表达出民众对于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美好期盼。
例如二零一六年网络流行语中的“工匠精神”、“供给侧”等词语,它们反应了当前中国人勤劳、务实的良好作风。其中,重申“工匠精神”,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精益求精、孜孜不倦追求极致精神的回想,也是对未来“中国制造”发展方向的畅想。古代中国社会对于“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比较高,无论是干将莫邪夫妇铸造宝剑,还是唐三彩中对于陶瓷马的色彩处理,无比反映出了古代中国人对于产品高品质的追求。“供给侧”这个网络词语是相对于消费和需求而言的,它反映了当前国内工业生产领域高端制造后劲不足的问题,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国产高质量产品的期待。
(二)网络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有不利的一面,庸俗或不文明的网络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是一种伤害,不利于社会主义新时期和谐文明的继承与创新。
比如“洪荒之力”、“吃藕(丑)”、“老司机”等词语,这些词语在社交平台或者广播、电视媒体上的滥用,体现出中国人词汇储备的枯竭以及词语创新能力的贫弱。这些不规范的词语表达方式,对汉语言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是一种伤害,还有一些词语反映了部分国人对于低级趣味的追求,不利于“文明”、“和谐”、“生态”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发展。但是,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存在。一些发展中的矛盾困扰着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它投射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方面便形成了特殊的网络文化形态,它反映了人民的一种诉求,反映了群众的呼声。
二、利用网络文化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构建利于优秀文化传播的大环境
在现代大众传媒传承与输出中,弘扬利于社会文明推广、利于文化创新的网络文化相关内容,保留中国传统文化正向价值追求的部分。鼓励文艺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使用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
对表达内容和传承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与继承更加适应当前网络传播方式的需要。企事业单位或民间机构应该对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内容进行评估,号召群众主动抵制网络文化中不文明的部分。建立科学的网络文化保障体系,确保现代大众传媒传承内容得到必要的审查,对网络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方式进行革新。对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的学说、“为政以德”等内容进行阐发。以网络文化为载体对道家学说中“无为而治”重要思想重新进行结构。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为了建设好市场经济,政府应该进一步放开经济管制政策和法规,重视民生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福利。对“民贵君轻”仁政治国的理念进行再度解读,创造更多有利于新时期社会文化中“自由、民主、和谐”的理念传播的新形态。
(二)加强行业自律与创新形成特色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的发展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进步与重要影响,正视当前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优化技术环境使之更加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媒体及行业协会应该加强自律,形成一套规范网络文化主题生态发展的行业规范,在网络新闻采编和软文制作的过程中,坚持弘扬正向、积极的价值观,抵制消极、庸俗的网络文化表达方式。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广大的文化工作者应该端正作风,推动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优秀文化的发展,它利用了互联网载体进行传播,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再次解读,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意解构。政府应该努力打造适合政治经济文明与社会文化环境良性发展的大环境,鼓励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在网络媒体中传播。企业、协会及媒体主体应该坚持正确的价值追求,对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进行适应性改造。网民主体应该控制自己的网络行为,严格遵守网络道德,在尊重他人的同时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三、结束语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网络监管部门应该做好传承内容的监控,对于一些煽动广大人民群众破坏社会制度、破坏法律的内容进行打击,以创建和谐社会和打造良好文化传播环境为发展要求,对网络空间进行有效监控和整理。推动网络文化产业大战略环境的发展,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出传统文化的糟粕,使得社会文化大环境为民众健康的精神生活服务,开发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性。
作者简介:王丽娜(1986-),女,汉族,陕西,哲学学士,科技处科员,助教,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1]蒋海军.网络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
[2]汪馨兰,戴钢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网络文化建设[J].求实,2013.
[3]康素娟.网络文化冲击下的传统文化发展思考[J].理论导刊,2009.
[4]蒋均时,马常亮.意识形态安全视阈下的我國文化软实力建设[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2.
【关键词】网络文化;时代发展;对策研究;具体影响
网络文化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密切,网络文化的发展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国人口数量较多,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儒家孔子的《春秋》和道家老子《道德经》为主,表达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于社会发展的思考,反映了人与自然发展的和谐状态。传统文化以及深厚的积累导入到网络文化中,经过广大网民的选择,形成了最贴合群众表达习惯最适应社会发展的传承方式。
一、网络文化对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分析
(一)网络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正向影响
网络文化既有准确反映当前中国人生活状态正向价值观的部分,也有一种夹杂部分传统文化糟粕的内容,它是一种雅俗共赏、泥沙俱下的社会文化新形态。代表着正向价值观的网络文化,表达出民众对于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美好期盼。
例如二零一六年网络流行语中的“工匠精神”、“供给侧”等词语,它们反应了当前中国人勤劳、务实的良好作风。其中,重申“工匠精神”,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精益求精、孜孜不倦追求极致精神的回想,也是对未来“中国制造”发展方向的畅想。古代中国社会对于“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比较高,无论是干将莫邪夫妇铸造宝剑,还是唐三彩中对于陶瓷马的色彩处理,无比反映出了古代中国人对于产品高品质的追求。“供给侧”这个网络词语是相对于消费和需求而言的,它反映了当前国内工业生产领域高端制造后劲不足的问题,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国产高质量产品的期待。
(二)网络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有不利的一面,庸俗或不文明的网络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是一种伤害,不利于社会主义新时期和谐文明的继承与创新。
比如“洪荒之力”、“吃藕(丑)”、“老司机”等词语,这些词语在社交平台或者广播、电视媒体上的滥用,体现出中国人词汇储备的枯竭以及词语创新能力的贫弱。这些不规范的词语表达方式,对汉语言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是一种伤害,还有一些词语反映了部分国人对于低级趣味的追求,不利于“文明”、“和谐”、“生态”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发展。但是,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存在。一些发展中的矛盾困扰着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它投射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方面便形成了特殊的网络文化形态,它反映了人民的一种诉求,反映了群众的呼声。
二、利用网络文化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构建利于优秀文化传播的大环境
在现代大众传媒传承与输出中,弘扬利于社会文明推广、利于文化创新的网络文化相关内容,保留中国传统文化正向价值追求的部分。鼓励文艺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使用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
对表达内容和传承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与继承更加适应当前网络传播方式的需要。企事业单位或民间机构应该对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内容进行评估,号召群众主动抵制网络文化中不文明的部分。建立科学的网络文化保障体系,确保现代大众传媒传承内容得到必要的审查,对网络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方式进行革新。对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的学说、“为政以德”等内容进行阐发。以网络文化为载体对道家学说中“无为而治”重要思想重新进行结构。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为了建设好市场经济,政府应该进一步放开经济管制政策和法规,重视民生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福利。对“民贵君轻”仁政治国的理念进行再度解读,创造更多有利于新时期社会文化中“自由、民主、和谐”的理念传播的新形态。
(二)加强行业自律与创新形成特色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的发展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进步与重要影响,正视当前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优化技术环境使之更加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媒体及行业协会应该加强自律,形成一套规范网络文化主题生态发展的行业规范,在网络新闻采编和软文制作的过程中,坚持弘扬正向、积极的价值观,抵制消极、庸俗的网络文化表达方式。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广大的文化工作者应该端正作风,推动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优秀文化的发展,它利用了互联网载体进行传播,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再次解读,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意解构。政府应该努力打造适合政治经济文明与社会文化环境良性发展的大环境,鼓励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在网络媒体中传播。企业、协会及媒体主体应该坚持正确的价值追求,对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进行适应性改造。网民主体应该控制自己的网络行为,严格遵守网络道德,在尊重他人的同时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三、结束语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网络监管部门应该做好传承内容的监控,对于一些煽动广大人民群众破坏社会制度、破坏法律的内容进行打击,以创建和谐社会和打造良好文化传播环境为发展要求,对网络空间进行有效监控和整理。推动网络文化产业大战略环境的发展,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出传统文化的糟粕,使得社会文化大环境为民众健康的精神生活服务,开发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性。
作者简介:王丽娜(1986-),女,汉族,陕西,哲学学士,科技处科员,助教,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1]蒋海军.网络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
[2]汪馨兰,戴钢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网络文化建设[J].求实,2013.
[3]康素娟.网络文化冲击下的传统文化发展思考[J].理论导刊,2009.
[4]蒋均时,马常亮.意识形态安全视阈下的我國文化软实力建设[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