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研究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发展尤其是在其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它能保证高等教育发展的政治方向,维系国家的人才素质标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今教育走向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与特点值得分析,反思其评价体系的构成、构建理念与方法、实践发展等内容,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9-0010-06
当今世界是人才竞争的社会,而思想素质,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人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17世纪的思想家帕斯卡尔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18世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也说,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在我国,人们奉行的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观念。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这与国外的公民教育有所不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人才素质培养与内涵建设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评价体系的研究应成为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诸多学者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及其评价已有了较多的理解和研究,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也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革新与完善。特别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群体来说,因为评价对象的思想特征、学习特点、职业目标、心理特征等方面与重点类大学学生群体的区别性和差异性,尤其是在高等教育走向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以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评价导向和依据的理论研究,以更好地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增强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并指导实践的开展。
一、研究述评
(一)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之初,在贯彻1981年6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精神的过程中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门科学,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真正发展,相关理论研究自此展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学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论的研究大致经历了起步探索阶段和发展阶段。[1]随着1988年3月31日《中国教育报》发表了《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估中发现的两个问题》一文,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才开始逐步走向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定量评估,首次在1988年张耀灿教授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提出,并初步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可行性和指标体系,但后来并未获得快速发展。直至2000年以后,教育学术界才逐渐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价值论进行研究,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理论研究获得一定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实践问题研究也随之浮至水面。
多年以来,国内众多学者、教育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及其评价已做过部分研究,2004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这对于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无疑是有效的“催化剂”或“强心针”,也催生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评价体系的研究。这些研究经实践检验证明,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为了准确有效地了解、掌握已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现状,笔者于2014年8月11日在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CNKI数字资源系统进行了搜索、统计和梳理,发现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评价的情况如表1所示。
其中,以“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为主题搜索的136篇研究文献(含硕博论文40篇,发表年份分布情况),领域类别分布情况;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为主题的27篇文献均来自高等教育领域,且期刊论文有22篇,硕士论文5篇,发表年份分布情况详。
(三)研究特点
由以上图表可知,目前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评价的研究,有以下特点:(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评价及实践研究则不足;(2)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和“思政教育”领域,这与青年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具备一定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国家对青年群体高素质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绝对重视有着紧密的联系;(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博士论文较少,只有1篇,硕士论文有24篇,基金论文19篇,这说明相关研究还缺乏深刻的理论研究,课题力度和强度仍需加大,增强创新度;(4)研究的时间相对不均衡,以21世纪研究为主,20世纪及以前的研究较少,2004年以后有所增加,这与教育理念的更新、国家重视、政策倾斜及国务院16号文件的颁布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二、反思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还没有确立起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没有。之后很长时间以来,评价德育效果一直采用过程模糊性强、主观随意性大、评论形式单一化的工作总结、个人小结或定性的德育评定方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存在大而空的现象,亟待改革和创新。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90后”青年学生群体个性独立、思想活跃、思维发散、自主意识强,自我管理技术和能力不足,大部分不追求基础知识的学习、不以考研为学业目标,对专业技能的操作应用、职业生涯规划、人文素养、社团活动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更感兴趣,拥有相对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在国家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益重视的今天,加强对此群体教育及其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反思,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9-0010-06
当今世界是人才竞争的社会,而思想素质,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人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17世纪的思想家帕斯卡尔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18世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也说,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在我国,人们奉行的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观念。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这与国外的公民教育有所不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人才素质培养与内涵建设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评价体系的研究应成为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诸多学者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及其评价已有了较多的理解和研究,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也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革新与完善。特别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群体来说,因为评价对象的思想特征、学习特点、职业目标、心理特征等方面与重点类大学学生群体的区别性和差异性,尤其是在高等教育走向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以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评价导向和依据的理论研究,以更好地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增强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并指导实践的开展。
一、研究述评
(一)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之初,在贯彻1981年6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精神的过程中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门科学,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真正发展,相关理论研究自此展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学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论的研究大致经历了起步探索阶段和发展阶段。[1]随着1988年3月31日《中国教育报》发表了《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估中发现的两个问题》一文,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才开始逐步走向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定量评估,首次在1988年张耀灿教授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提出,并初步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可行性和指标体系,但后来并未获得快速发展。直至2000年以后,教育学术界才逐渐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价值论进行研究,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理论研究获得一定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实践问题研究也随之浮至水面。
多年以来,国内众多学者、教育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及其评价已做过部分研究,2004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这对于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无疑是有效的“催化剂”或“强心针”,也催生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评价体系的研究。这些研究经实践检验证明,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为了准确有效地了解、掌握已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现状,笔者于2014年8月11日在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CNKI数字资源系统进行了搜索、统计和梳理,发现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评价的情况如表1所示。
其中,以“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为主题搜索的136篇研究文献(含硕博论文40篇,发表年份分布情况),领域类别分布情况;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为主题的27篇文献均来自高等教育领域,且期刊论文有22篇,硕士论文5篇,发表年份分布情况详。
(三)研究特点
由以上图表可知,目前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评价的研究,有以下特点:(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评价及实践研究则不足;(2)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和“思政教育”领域,这与青年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具备一定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国家对青年群体高素质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绝对重视有着紧密的联系;(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博士论文较少,只有1篇,硕士论文有24篇,基金论文19篇,这说明相关研究还缺乏深刻的理论研究,课题力度和强度仍需加大,增强创新度;(4)研究的时间相对不均衡,以21世纪研究为主,20世纪及以前的研究较少,2004年以后有所增加,这与教育理念的更新、国家重视、政策倾斜及国务院16号文件的颁布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二、反思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还没有确立起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没有。之后很长时间以来,评价德育效果一直采用过程模糊性强、主观随意性大、评论形式单一化的工作总结、个人小结或定性的德育评定方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存在大而空的现象,亟待改革和创新。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90后”青年学生群体个性独立、思想活跃、思维发散、自主意识强,自我管理技术和能力不足,大部分不追求基础知识的学习、不以考研为学业目标,对专业技能的操作应用、职业生涯规划、人文素养、社团活动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更感兴趣,拥有相对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在国家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益重视的今天,加强对此群体教育及其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反思,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