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西方文论发生了两次大的转向并繁荣发展,它的引入给中国的文学理论带来了新的发展,也造成了一些困境:西学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背离、文本形式分析过于技术化,身体写作膨胀,伦理缺失问题日益严重。网络文学等新的文学形式对语言文字性文学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挑战。笔者认为当下文学理论的重建应该关照到以下三个层面:以语言文字性文本为中心重構叙事伦理之维,以现实性为基础重构本土性文学理论,构建多元化和互动性的文学理论。
【关键词】:文学理论;重建;文本;叙事伦理;现实性;多元化
一、以文本为中心的叙事伦理之维的重构
基于20世纪西方文论对文本形式分析的过于技术化和当下消费文化语境中身体写作、欲望写作的膨胀以及伦理缺失的问题非常严重的现象,笔者认为重构传统的以语言文字性文本为中心的叙事伦理之维至关重要。
(一)以文本为中心
当下文学理论的重构要以文本为中心,这里的“文本”指得是传统的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本。“文本关乎文学自身的存在形态或生成方式,应该是文学理论的基础。”⑴李长中一言就道出了文本之于文学理论的基础性地位。例如,20世纪西方文论“语言中心论”的转向,使得“文本”成为文学研究的焦点,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等带来了一系列文本研究的方法,对文学理论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叙事学和新叙事学的发展,更为文本分析提供了广阔的阐释空间。传统的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经典文本在当下的文学中仍然占据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许多学者,基于当下的文化环境,也提出了新的创建。例如:杨春忠提出文学研究应立足于对现象的分析与文本的细读的基础上,将质素与效应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他将这种方法谓之为“技术性操作方法”。(2)其既体现了文本中心地位,也有效地避免了将文学形式和内容二元对立的弊端,是一种较为整全地涵盖了中国文学各种文本类型的,具体的文学研究的技术性操作方法,将有效促进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
(二)重构叙事伦理之维
文学理论是“对人的存在的审美方式的言说。文学理论要产生意义,必须要有这样一个根本的维度,那就是人文精神,它的意义生成的条件乃至于深层的内容只能是这种关乎人的解放与自由地人文精神。”(3)黄宝生也说“文学体现的人文精神和审美理想是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4)这就道出了文艺学作为人文学科,关注人文精神的性质,作为其分支的文学理论亦如此。近年来,“叙事伦理”一词,走红于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将研究的焦点凝聚在“叙事伦理”的层面,究其原因,与当下文学创作的商业化和伦理缺失等现象不无关系。叙事伦理的研究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聚焦文学叙事,关注个人生命体验,后者则扩展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叙事,关注人类共通的至高的“德性”。在我看来,两者同等重要。在我看来,叙事伦理是叙事艺术与伦理内涵的有机结合,是美的叙事艺术和善的关乎人性和生命体验的伦理内涵的有机统一,它们就像尼采笔下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统一,美的外观之悦和醉的生命体悟同样不可或缺。它作为叙事艺术和伦理内涵相结合的艺术,不仅有利于摆脱西方文论中过于重视文本阅读的形式技巧的弊端,而且有利于缓解当下消费文化语境中伦理缺失的问题,使人们既欣赏叙事艺术又关注文本中触动个人生命体验和人性的伦理内涵。同时,叙事伦理可以作为一种批评理论应用于实践,在文论批评中不断发展完善。然而,它的发展不应仅局限于小说的研究,其适用的范围应该得到扩大,尤其是在新媒介文学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图像和文化的结合,逐渐成为文化阅读的热点,叙事伦理的普及更值得关注。
二、以现实性为基础的本土性文学理论的重构
20世纪西方文论繁荣给中国的文学理论带来了新的发展,也造成了一些困境。这些建立在西方经验的基础上的抽象理论观点,被盲目地用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使其日益与中国鲜活的文学经验和现实背离,也造成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困境。据此,重构以现实性为基础的本土性文学理论尤为重要。
正如有学者所言:“如果我们不能面对当下的文学现实,也就失去了理论的有效性,意义不大。我们当下所面对的文学花样翻新,目不暇接,丰富多彩,我们的文学理论应该面对这一现实,应该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关心和阐发这一现实。”(5)陶东风也指出:“西方文化研究理论与方法进入中国以后,由于对不同语境缺乏应用的反思与警醒,致使西方理论在中国本土产生了极大错位和变形,甚至违背了西方文化研究的精髓和灵魂”(6)就道出了将西方背景下生成的理论盲目地应用于中国的文学领域的做法,是一种错误的“拿来主义”。这就意味着当下中国的文学理论,应该关注现实性维度,立足于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建构具有原创性的本土的文学理论,并彰显其民族性和时代性。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丰富多彩,文学现象层出不穷。后现代图像文化、新媒介文学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并对传统的以语言文字性文本为载体的文学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使得文学理论的形态及方法要不断发展和创新。针对当下中国文化发展的现状,杨春忠提出了文化研究的新的观点,即跨媒介文学理论。认为跨媒介文学不仅可以进行读,而且可以视和听。并且它的主要之点在于后两点。(7)他的“跨媒介性文学理论”是一个比新媒介文学更全面,而又切合中国文学发展实际的原创的文学理论。
三、构建多元化和动态性的文学理论
随着文学的新发展,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文学理论的形态也应该呈现多元化和动态性发展的特点。我所说的“多元化”即是对具有存在价值和意义的不同文学理论形态共存的一种认同。“当下有影响的批评话语几乎都是各种理论的混合与包容。如目前渐趋走红的生态批评就是和后现代语境中那些以种族、阶级、性别等为视角的文学研究一样,不仅以解读世界为目的,还试图跨越文本与现实的鸿沟,通过改变读者的意识及其同作品的关系的方式来改变世界,所以它和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等都有着密切的关联。”(8)这就要求当下文学理论的重建要处理好古今中外文学理论的关系。文学的形式将不断涌现出新的面貌,使得与之相关的文学理论也应该呈动态性的发展。这种动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新文学形式的出现,相关的新的文学理论随之出现;另一方面,对已存在的文学形式的文学理论有了新的发现和阐释。
总之,针对当下文化发展的困境,笔者认为当下文学理论的重构应该关照以下三个层面:以语言文字性文本为中心的叙事伦理之维的重构,以现实性为基础的本土性文学理论的重构,构建多元化和互动性的文学理论。
参考文献:
[1][8]李长中.当代文学批评转型中的困境与策略选择的思考[J].文艺理论研究,2008,(1).
[2][7]杨春忠“聊城大学文艺学研究生课程讲义”
[3]陈太胜.文学理论的意义生成、人文精神的现代性[J].文学争鸣,2000,(3).
[4]黄宝生.文化研究取代不了文学研究[J].文艺报,2004,(12).
[5]赵宪章, 曾军. 新时期文艺学的学科建设与反思——赵宪章教授访谈录[J]. 甘肃社会科学, 2007(4): 54.
[6]陶东风.文化研究与美学的视角交融[M].福州:福建出版社,2000:211.
【关键词】:文学理论;重建;文本;叙事伦理;现实性;多元化
一、以文本为中心的叙事伦理之维的重构
基于20世纪西方文论对文本形式分析的过于技术化和当下消费文化语境中身体写作、欲望写作的膨胀以及伦理缺失的问题非常严重的现象,笔者认为重构传统的以语言文字性文本为中心的叙事伦理之维至关重要。
(一)以文本为中心
当下文学理论的重构要以文本为中心,这里的“文本”指得是传统的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本。“文本关乎文学自身的存在形态或生成方式,应该是文学理论的基础。”⑴李长中一言就道出了文本之于文学理论的基础性地位。例如,20世纪西方文论“语言中心论”的转向,使得“文本”成为文学研究的焦点,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等带来了一系列文本研究的方法,对文学理论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叙事学和新叙事学的发展,更为文本分析提供了广阔的阐释空间。传统的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经典文本在当下的文学中仍然占据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许多学者,基于当下的文化环境,也提出了新的创建。例如:杨春忠提出文学研究应立足于对现象的分析与文本的细读的基础上,将质素与效应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他将这种方法谓之为“技术性操作方法”。(2)其既体现了文本中心地位,也有效地避免了将文学形式和内容二元对立的弊端,是一种较为整全地涵盖了中国文学各种文本类型的,具体的文学研究的技术性操作方法,将有效促进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
(二)重构叙事伦理之维
文学理论是“对人的存在的审美方式的言说。文学理论要产生意义,必须要有这样一个根本的维度,那就是人文精神,它的意义生成的条件乃至于深层的内容只能是这种关乎人的解放与自由地人文精神。”(3)黄宝生也说“文学体现的人文精神和审美理想是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4)这就道出了文艺学作为人文学科,关注人文精神的性质,作为其分支的文学理论亦如此。近年来,“叙事伦理”一词,走红于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将研究的焦点凝聚在“叙事伦理”的层面,究其原因,与当下文学创作的商业化和伦理缺失等现象不无关系。叙事伦理的研究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聚焦文学叙事,关注个人生命体验,后者则扩展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叙事,关注人类共通的至高的“德性”。在我看来,两者同等重要。在我看来,叙事伦理是叙事艺术与伦理内涵的有机结合,是美的叙事艺术和善的关乎人性和生命体验的伦理内涵的有机统一,它们就像尼采笔下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统一,美的外观之悦和醉的生命体悟同样不可或缺。它作为叙事艺术和伦理内涵相结合的艺术,不仅有利于摆脱西方文论中过于重视文本阅读的形式技巧的弊端,而且有利于缓解当下消费文化语境中伦理缺失的问题,使人们既欣赏叙事艺术又关注文本中触动个人生命体验和人性的伦理内涵。同时,叙事伦理可以作为一种批评理论应用于实践,在文论批评中不断发展完善。然而,它的发展不应仅局限于小说的研究,其适用的范围应该得到扩大,尤其是在新媒介文学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图像和文化的结合,逐渐成为文化阅读的热点,叙事伦理的普及更值得关注。
二、以现实性为基础的本土性文学理论的重构
20世纪西方文论繁荣给中国的文学理论带来了新的发展,也造成了一些困境。这些建立在西方经验的基础上的抽象理论观点,被盲目地用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使其日益与中国鲜活的文学经验和现实背离,也造成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困境。据此,重构以现实性为基础的本土性文学理论尤为重要。
正如有学者所言:“如果我们不能面对当下的文学现实,也就失去了理论的有效性,意义不大。我们当下所面对的文学花样翻新,目不暇接,丰富多彩,我们的文学理论应该面对这一现实,应该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关心和阐发这一现实。”(5)陶东风也指出:“西方文化研究理论与方法进入中国以后,由于对不同语境缺乏应用的反思与警醒,致使西方理论在中国本土产生了极大错位和变形,甚至违背了西方文化研究的精髓和灵魂”(6)就道出了将西方背景下生成的理论盲目地应用于中国的文学领域的做法,是一种错误的“拿来主义”。这就意味着当下中国的文学理论,应该关注现实性维度,立足于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建构具有原创性的本土的文学理论,并彰显其民族性和时代性。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丰富多彩,文学现象层出不穷。后现代图像文化、新媒介文学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并对传统的以语言文字性文本为载体的文学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使得文学理论的形态及方法要不断发展和创新。针对当下中国文化发展的现状,杨春忠提出了文化研究的新的观点,即跨媒介文学理论。认为跨媒介文学不仅可以进行读,而且可以视和听。并且它的主要之点在于后两点。(7)他的“跨媒介性文学理论”是一个比新媒介文学更全面,而又切合中国文学发展实际的原创的文学理论。
三、构建多元化和动态性的文学理论
随着文学的新发展,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文学理论的形态也应该呈现多元化和动态性发展的特点。我所说的“多元化”即是对具有存在价值和意义的不同文学理论形态共存的一种认同。“当下有影响的批评话语几乎都是各种理论的混合与包容。如目前渐趋走红的生态批评就是和后现代语境中那些以种族、阶级、性别等为视角的文学研究一样,不仅以解读世界为目的,还试图跨越文本与现实的鸿沟,通过改变读者的意识及其同作品的关系的方式来改变世界,所以它和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等都有着密切的关联。”(8)这就要求当下文学理论的重建要处理好古今中外文学理论的关系。文学的形式将不断涌现出新的面貌,使得与之相关的文学理论也应该呈动态性的发展。这种动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新文学形式的出现,相关的新的文学理论随之出现;另一方面,对已存在的文学形式的文学理论有了新的发现和阐释。
总之,针对当下文化发展的困境,笔者认为当下文学理论的重构应该关照以下三个层面:以语言文字性文本为中心的叙事伦理之维的重构,以现实性为基础的本土性文学理论的重构,构建多元化和互动性的文学理论。
参考文献:
[1][8]李长中.当代文学批评转型中的困境与策略选择的思考[J].文艺理论研究,2008,(1).
[2][7]杨春忠“聊城大学文艺学研究生课程讲义”
[3]陈太胜.文学理论的意义生成、人文精神的现代性[J].文学争鸣,2000,(3).
[4]黄宝生.文化研究取代不了文学研究[J].文艺报,2004,(12).
[5]赵宪章, 曾军. 新时期文艺学的学科建设与反思——赵宪章教授访谈录[J]. 甘肃社会科学, 2007(4): 54.
[6]陶东风.文化研究与美学的视角交融[M].福州:福建出版社,20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