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下文学理论的重建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_wanghai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西方文论发生了两次大的转向并繁荣发展,它的引入给中国的文学理论带来了新的发展,也造成了一些困境:西学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背离、文本形式分析过于技术化,身体写作膨胀,伦理缺失问题日益严重。网络文学等新的文学形式对语言文字性文学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挑战。笔者认为当下文学理论的重建应该关照到以下三个层面:以语言文字性文本为中心重構叙事伦理之维,以现实性为基础重构本土性文学理论,构建多元化和互动性的文学理论。
  【关键词】:文学理论;重建;文本;叙事伦理;现实性;多元化
  一、以文本为中心的叙事伦理之维的重构
  基于20世纪西方文论对文本形式分析的过于技术化和当下消费文化语境中身体写作、欲望写作的膨胀以及伦理缺失的问题非常严重的现象,笔者认为重构传统的以语言文字性文本为中心的叙事伦理之维至关重要。
  (一)以文本为中心
  当下文学理论的重构要以文本为中心,这里的“文本”指得是传统的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本。“文本关乎文学自身的存在形态或生成方式,应该是文学理论的基础。”⑴李长中一言就道出了文本之于文学理论的基础性地位。例如,20世纪西方文论“语言中心论”的转向,使得“文本”成为文学研究的焦点,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等带来了一系列文本研究的方法,对文学理论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叙事学和新叙事学的发展,更为文本分析提供了广阔的阐释空间。传统的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经典文本在当下的文学中仍然占据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许多学者,基于当下的文化环境,也提出了新的创建。例如:杨春忠提出文学研究应立足于对现象的分析与文本的细读的基础上,将质素与效应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他将这种方法谓之为“技术性操作方法”。(2)其既体现了文本中心地位,也有效地避免了将文学形式和内容二元对立的弊端,是一种较为整全地涵盖了中国文学各种文本类型的,具体的文学研究的技术性操作方法,将有效促进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
  (二)重构叙事伦理之维
  文学理论是“对人的存在的审美方式的言说。文学理论要产生意义,必须要有这样一个根本的维度,那就是人文精神,它的意义生成的条件乃至于深层的内容只能是这种关乎人的解放与自由地人文精神。”(3)黄宝生也说“文学体现的人文精神和审美理想是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4)这就道出了文艺学作为人文学科,关注人文精神的性质,作为其分支的文学理论亦如此。近年来,“叙事伦理”一词,走红于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将研究的焦点凝聚在“叙事伦理”的层面,究其原因,与当下文学创作的商业化和伦理缺失等现象不无关系。叙事伦理的研究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聚焦文学叙事,关注个人生命体验,后者则扩展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叙事,关注人类共通的至高的“德性”。在我看来,两者同等重要。在我看来,叙事伦理是叙事艺术与伦理内涵的有机结合,是美的叙事艺术和善的关乎人性和生命体验的伦理内涵的有机统一,它们就像尼采笔下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统一,美的外观之悦和醉的生命体悟同样不可或缺。它作为叙事艺术和伦理内涵相结合的艺术,不仅有利于摆脱西方文论中过于重视文本阅读的形式技巧的弊端,而且有利于缓解当下消费文化语境中伦理缺失的问题,使人们既欣赏叙事艺术又关注文本中触动个人生命体验和人性的伦理内涵。同时,叙事伦理可以作为一种批评理论应用于实践,在文论批评中不断发展完善。然而,它的发展不应仅局限于小说的研究,其适用的范围应该得到扩大,尤其是在新媒介文学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图像和文化的结合,逐渐成为文化阅读的热点,叙事伦理的普及更值得关注。
  二、以现实性为基础的本土性文学理论的重构
  20世纪西方文论繁荣给中国的文学理论带来了新的发展,也造成了一些困境。这些建立在西方经验的基础上的抽象理论观点,被盲目地用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使其日益与中国鲜活的文学经验和现实背离,也造成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困境。据此,重构以现实性为基础的本土性文学理论尤为重要。
  正如有学者所言:“如果我们不能面对当下的文学现实,也就失去了理论的有效性,意义不大。我们当下所面对的文学花样翻新,目不暇接,丰富多彩,我们的文学理论应该面对这一现实,应该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关心和阐发这一现实。”(5)陶东风也指出:“西方文化研究理论与方法进入中国以后,由于对不同语境缺乏应用的反思与警醒,致使西方理论在中国本土产生了极大错位和变形,甚至违背了西方文化研究的精髓和灵魂”(6)就道出了将西方背景下生成的理论盲目地应用于中国的文学领域的做法,是一种错误的“拿来主义”。这就意味着当下中国的文学理论,应该关注现实性维度,立足于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建构具有原创性的本土的文学理论,并彰显其民族性和时代性。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丰富多彩,文学现象层出不穷。后现代图像文化、新媒介文学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并对传统的以语言文字性文本为载体的文学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使得文学理论的形态及方法要不断发展和创新。针对当下中国文化发展的现状,杨春忠提出了文化研究的新的观点,即跨媒介文学理论。认为跨媒介文学不仅可以进行读,而且可以视和听。并且它的主要之点在于后两点。(7)他的“跨媒介性文学理论”是一个比新媒介文学更全面,而又切合中国文学发展实际的原创的文学理论。
  三、构建多元化和动态性的文学理论
  随着文学的新发展,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文学理论的形态也应该呈现多元化和动态性发展的特点。我所说的“多元化”即是对具有存在价值和意义的不同文学理论形态共存的一种认同。“当下有影响的批评话语几乎都是各种理论的混合与包容。如目前渐趋走红的生态批评就是和后现代语境中那些以种族、阶级、性别等为视角的文学研究一样,不仅以解读世界为目的,还试图跨越文本与现实的鸿沟,通过改变读者的意识及其同作品的关系的方式来改变世界,所以它和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等都有着密切的关联。”(8)这就要求当下文学理论的重建要处理好古今中外文学理论的关系。文学的形式将不断涌现出新的面貌,使得与之相关的文学理论也应该呈动态性的发展。这种动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新文学形式的出现,相关的新的文学理论随之出现;另一方面,对已存在的文学形式的文学理论有了新的发现和阐释。
  总之,针对当下文化发展的困境,笔者认为当下文学理论的重构应该关照以下三个层面:以语言文字性文本为中心的叙事伦理之维的重构,以现实性为基础的本土性文学理论的重构,构建多元化和互动性的文学理论。
  参考文献:
  [1][8]李长中.当代文学批评转型中的困境与策略选择的思考[J].文艺理论研究,2008,(1).
  [2][7]杨春忠“聊城大学文艺学研究生课程讲义”
  [3]陈太胜.文学理论的意义生成、人文精神的现代性[J].文学争鸣,2000,(3).
  [4]黄宝生.文化研究取代不了文学研究[J].文艺报,2004,(12).
  [5]赵宪章, 曾军. 新时期文艺学的学科建设与反思——赵宪章教授访谈录[J]. 甘肃社会科学, 2007(4): 54.
  [6]陶东风.文化研究与美学的视角交融[M].福州:福建出版社,2000:211.
其他文献
【摘要】:“五四文学”是长期以来始终为人关注的一个学术话题,随着白话文登上历史舞台,一场全面的文体革命也便拉开了序幕。本文分别从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角度探讨了新文学语言规范下的文体创新。  【关键词】:五四文学;语言;文体   “五四文学”是长期以来始终为人关注的一个学术话题。五四前夕,文言由于无法应对现代生活而失去生命力,由文言所规定的古典诗词、曲、散文及文言小说,也都面临着生存的危机。随着
期刊
【Abstract】:Everyone has a dream, but not everyone has the courage to pursue the dream. Most of people have dreams when they are young, but they are defeated by reality, by age.  【Key words】:Quarrel, D
期刊
【摘要】:《儿子与情人》发生于维多利亚时期与现代主义时期的交界点上,现代工业文明兴起,农村经济濒临全面解体,现代工业在提高物质文明的同时,却以人性自然本能的丧失为代价,使人异化为社会的机器,造成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破坏。工业化的机器下,每一个男性都充满时代的伤痕,尤其是父亲。而对于那些沉默寡言的男性,劳伦斯对于他们的刻画是深刻而饱满的。生活在乡村和工业社会的夹缝中,因而这样的男性形象就更加具有可读性。
期刊
【摘要】:三十年代初期,中国歌剧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形式多样的多种题材的歌剧。在这次歌剧运动中延安新秧歌运动贴近群众生活,喜闻乐见。在此基础上的载歌载舞的广场歌剧奠定了中国歌剧发展的方向。毫无置疑《白毛女》成为中国歌剧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由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的作曲家们根据赵树理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五幕歌剧----《小二黑结婚》成为当时经典的演唱剧目。该剧宣扬了中国民众自由平等的一系列进步思想,其中
期刊
【摘要】:“礼失而求诸野”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老话,意为当文献记载不足,亦无实物材料可以辅证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将视野转向田野。而“求诸野”的过程也就是充实人类学材料时所涉及的田野调查工作,在调查的过程中既需要民族志材料也需要民族地区的实地考察来佐证古史。  【关键词】:礼失;求诸野;田野调查;民族志  “礼失而求诸野”出自《汉书 艺文志 诸子略序》,指的是当文献记载不足,支离破碎或语焉不详,难以论
期刊
【摘要】:柯文在《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中明确提出学者研究的焦点应该从文化转向历史,文化或许有“整合的或是本质的性质”,但最终却要回到历史,而《历史三调》一书恰恰是回归历史的一种尝试。何谓“历史三调”?作者在全书末尾作了详细的阐释。首先,事件、经历和神话三者实际上共同构成了真实的历史,事件、经历和神话就像乐曲中的三种不同音调一样,只有共同融合在一起才能奏出一个比较完整的乐曲片段;其次,事件、经历和神
期刊
【摘要】:“五四文学”是长期以来始终为人关注的一个学术话题,随着白话文登上历史舞台,一场全面的文体革命也便拉开了序幕。本文分别从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角度探讨了新文学语言规范下的文体创新。  【关键词】:五四文学;语言;文体   “五四文学”是长期以来始终为人关注的一个学术话题。五四前夕,文言由于无法应對现代生活而失去生命力,由文言所规定的古典诗词、曲、散文及文言小说,也都面临着生存的危机。随着
期刊
走不进去,也回不过去  我在我笼子啼叫  你在你的天地翱翔  那些花瓣掉落  我轻抚上面的露珠  彷佛我心里的泪珠  那么近那么远的世界  永远有人在路上骑行  而我只能在窗口观赏  那么近那么远的世界  阳光灿烂,知了嘶叫  还有微风拂面  那么美那么远的世界  我在窗内轻轻欣赏  此时的我  适合轻轻的在红酒里堕落  慢慢的醉过,那么近  那么远的世界  就会在酒杯中摇晃,那么美  与我无关 
期刊
【摘要】:“人言”走向“可畏”的关键在于“人”,“人言”产生于人,传播于人,最后反作用于人,因而解决重心也在于人。“人言”的产生有两种心理动机:“精神胜利法”和弃“个”于“类”的心理需要。“人言”的“可畏”不仅在于对人言中心人物的伤害,更在于喧嚣背后对国家大事的沉默。解决之道或可从“启蒙”与“立人”的角度加以反思。  【关键词】:人言可畏;鲁迅;人  “人言可畏”可以算是实话。然而——也不尽然。“
期刊
【摘要】:一代代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眼光和态度对“五四文学”进行过审视和评判。从语言学即深层的语言角度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似乎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薄弱环节。20世纪,西方语言学和语言哲学取得了巨大发展,对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都有巨大影响。从这样一种新的语言观去重新审视五四文学以及现代汉语与现代文学的内在关系,很多问题会得到全新的阐释。本文试图在充分借鉴传统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哲学成果的基础上,以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