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下的高中音乐鉴赏课,着重培养学生感受、体验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同时它也是中学人文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音乐感悟升华为生活感动,将知识融入音乐情感之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情感体验。根据课程的目标、内容,突出作为师生共同感受、体验、表现、创造、评价音乐美的载体作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其情操,完善其人格。重新构建与新课标、新教材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我认为实施新课标教学应从如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提升教师的基本功
教师的基本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技能学习,具备高超基本功的教师,在教学中能准确地起到示范的作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欣赏《命运交响曲》时,教师能用钢琴准确地弹奏出它的主题旋律,这样欣赏比影像欣赏更直观。虽然音乐效果没有影像中的丰富,但学生喜欢教师的现场演奏,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可见,教师的基本功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课堂效果,所以,教师要不断地为自己“充电”,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的训练,这样才能让学生“崇拜”你,甚至对你“刮目相看”。
二、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传统的音乐欣赏课是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上课的气氛沉闷,无法发挥想象力和表现力,扼杀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学方法单一、呆板、功能窄化。为了突出新课标的三维目标,重视音乐实践及创造性活动,处理审美能力与学习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根据学生的程度因材施教。我校是一所县属高中,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大部分同学来自乡镇中学,音乐基础差,有的学生很少接触音乐,更谈不上音乐鉴赏。怎样上好课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根据这一情况,首先在选材方面要从易到难,选择一些容易听懂、旋律优美的曲子。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它是一首经典之作,它的故事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家喻户晓的,但由于音乐知识的欠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还存在着不解之处。我就从讲故事开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尔后再对曲子进行分析,这样,程度差的学生能够理解作品的含义、体会作品的意义,对程度好的学生来说也是对音乐作品理解的提升。
2.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音乐是听觉艺术,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聆听。在教学中如果只是局限于传统的听赏,那只能让学生觉得乏味。运用多媒体教学,它可以直观地展现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欣赏《拉丁美洲》这一课时,我们从制作的课件中播放出“拉丁舞”和“探戈舞”的画面,展现了拉丁美洲的热情奔放,粗犷豪迈的歌舞艺术。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感受了拉丁美洲音乐的风格特点和优美的旋律。通过视听结合,学生不仅感受到音乐美,而且从画面中享受到形体的美。学生的视觉、听觉同步,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了满足。但多媒体教学也不是万能的,我们不能为了改革而推翻过去的一切,不能滥用、泛用多媒体。如果按部就班地跟随画面的发展而进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及音乐理解能力的提高。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片面强调多媒体教学是不可取的。
3.“互动式”教学。以学生为本,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著名教育家戴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所以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是提高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如欣赏《京剧》一课时,通过向学生展示画面,对歌曲进行听赏之后,就让学生参与讨论。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例:传统的京剧与现代京剧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他们从中回答了问题。无论从唱腔、化装、服饰、脸谱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及表扬,这样既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总结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提出:音乐教学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教学后记就是课堂教学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每上完一节课,教师对自己设计的课堂程序,采用的教学方法,总会发现出成功之处和失败的地方,并找出原因,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欣赏《贝多芬》一课时,学生对这位音乐巨人耳熟能详,但真正能了解贝多芬生平和他作品的人并不多。在介绍贝多芬交响曲中,我按照平时上课的思路分析主题,尔后视听,一节课下来学生似懂非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哑然。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和总结。由于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不了解,再加上对作者创作的意图不够明确,所以尽管教师上得筋疲力尽,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课后,我及时总结、反思,改进原有的教学方法,调整课堂设计和教学思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提升教师的基本功
教师的基本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技能学习,具备高超基本功的教师,在教学中能准确地起到示范的作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欣赏《命运交响曲》时,教师能用钢琴准确地弹奏出它的主题旋律,这样欣赏比影像欣赏更直观。虽然音乐效果没有影像中的丰富,但学生喜欢教师的现场演奏,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可见,教师的基本功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课堂效果,所以,教师要不断地为自己“充电”,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的训练,这样才能让学生“崇拜”你,甚至对你“刮目相看”。
二、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传统的音乐欣赏课是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上课的气氛沉闷,无法发挥想象力和表现力,扼杀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学方法单一、呆板、功能窄化。为了突出新课标的三维目标,重视音乐实践及创造性活动,处理审美能力与学习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根据学生的程度因材施教。我校是一所县属高中,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大部分同学来自乡镇中学,音乐基础差,有的学生很少接触音乐,更谈不上音乐鉴赏。怎样上好课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根据这一情况,首先在选材方面要从易到难,选择一些容易听懂、旋律优美的曲子。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它是一首经典之作,它的故事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家喻户晓的,但由于音乐知识的欠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还存在着不解之处。我就从讲故事开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尔后再对曲子进行分析,这样,程度差的学生能够理解作品的含义、体会作品的意义,对程度好的学生来说也是对音乐作品理解的提升。
2.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音乐是听觉艺术,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聆听。在教学中如果只是局限于传统的听赏,那只能让学生觉得乏味。运用多媒体教学,它可以直观地展现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欣赏《拉丁美洲》这一课时,我们从制作的课件中播放出“拉丁舞”和“探戈舞”的画面,展现了拉丁美洲的热情奔放,粗犷豪迈的歌舞艺术。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感受了拉丁美洲音乐的风格特点和优美的旋律。通过视听结合,学生不仅感受到音乐美,而且从画面中享受到形体的美。学生的视觉、听觉同步,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了满足。但多媒体教学也不是万能的,我们不能为了改革而推翻过去的一切,不能滥用、泛用多媒体。如果按部就班地跟随画面的发展而进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及音乐理解能力的提高。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片面强调多媒体教学是不可取的。
3.“互动式”教学。以学生为本,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著名教育家戴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所以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是提高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如欣赏《京剧》一课时,通过向学生展示画面,对歌曲进行听赏之后,就让学生参与讨论。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例:传统的京剧与现代京剧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他们从中回答了问题。无论从唱腔、化装、服饰、脸谱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及表扬,这样既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总结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提出:音乐教学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教学后记就是课堂教学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每上完一节课,教师对自己设计的课堂程序,采用的教学方法,总会发现出成功之处和失败的地方,并找出原因,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欣赏《贝多芬》一课时,学生对这位音乐巨人耳熟能详,但真正能了解贝多芬生平和他作品的人并不多。在介绍贝多芬交响曲中,我按照平时上课的思路分析主题,尔后视听,一节课下来学生似懂非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哑然。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和总结。由于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不了解,再加上对作者创作的意图不够明确,所以尽管教师上得筋疲力尽,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课后,我及时总结、反思,改进原有的教学方法,调整课堂设计和教学思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