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基础知识较扎实,具有强烈好奇心和观察力的学生,他们已经简单了解过物质与能量的关系,掌握一定观察分析实验的能力,但是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仍然不会打通各科学学科(比如化学、数学、物理)间的知识大门,发散思维仍需得到提高。
【关键词】 溶液;情景创设;自主学习能力;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1
一、设计思路
溶液是物质共存的一种状态,是中学化学遇到的一类分散体系。在下一单元里将要学习常见的酸和碱,有关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里进行的,要学好这些内容,就很有必要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溶液的有关知识,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也正好为下一单元的学习提供知识准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溶解现象;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科学探究实验的方法,提高科学素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了解生活中溶液的重要意义,理论联系生活,养成热爱生活的情感;感受手持技术在现代化学课堂的运用。
三、重难点重点
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难点:通过物质溶于水中时的温度变化来解释溶液形成的微观过程
四、教法学法教法
情景创设、问题启发、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归纳总结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4min)展示生活中溶液的图片
(二)新课学习(34min)环节一:认识溶解过程;学生通过动手做蔗糖溶解的实验,观察溶解这一过程。
【设疑】蔗糖水为什么是甜的?蔗糖固体到哪去了?【学生通小组讨论】猜想与假设
环节二:学习溶液的定义和特征【设疑】糖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分析】概括出糖水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练习】ppT互动展示(题目见附录)【升华】得出溶液的概念、特征和溶质、溶剂、溶液间的关系。【板书】溶液的定义结构图
环节三:【举例】练习中的牛奶、泥水不是溶液,那是什么呢?引出乳浊液、悬浊液的概念
【强调】溶液与乳浊液、悬浊液的区别
溶液 乳浊液 悬浊液
分散在水里的原状态 固态、液态、气态 液态 固态
分散在水里的溶解性 溶 不溶 不溶
分散在水里的颗粒 分子或离子 许多分子集合体 许多分子集合体
宏观特性 均一,一般透明 不均一,浑浊 不均一,浑浊
久置后的变化 不变(稳定) 分层(不稳定) 沉淀(不稳定)
应用 生理盐水的医学作用 洗涤剂的去污原理 可湿性粉剂农药
实例 蔗糖水、碘酒 牛奶 泥水、灰浆
相同点 都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组成的混合物
环节四:【强调】通过表格的对比更加突出溶液是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设疑】那么,在蔗糖溶液中,蔗糖是怎么溶解在水中的?是如何形成均一、稳定的性质呢?【提示】从扩散现象、分子热运动方面思考【学生讨论假设】蔗糖固体可能扩散到水中了。【自主实验探究】探究物质溶于水时的温度变化。
1、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合作交流
学生实验方案①用手触摸②用温度计量③用物理原理“热胀冷缩”,像检验装置气密性一样的方法来进行实验(按照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将一定量的蔗糖投入到试管中)。
当蔗糖溶解时,若吸热,则a液面高于b液面;若放热,则a液面低于b液面。
【观察分析】因为人的感觉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限度,学生用手去感受蔗糖溶解的温度变化会发现吸热效果不明显(即凉的感觉不明显)
2、老师推荐实验方案;介绍一种新型现代教育媒体技术——手持技术。利用手持技术进行实验,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地从宏观到微观、感性到理性、定性到定量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NaOH、硝酸铵、NaCl溶解于水中的实验。
3、数据分析;通过利用excel表格以及数学知识来分析表格、导出图表进行观察分析。
学生发现物质溶解时有的吸热,有的放热,跟之前提出的假设(蔗糖固体可能扩散到水中——吸热)有出入。
【回顾】回忆以前学习的燃烧反应,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溶解过程的本质】引导学生学习溶解过程的本质包括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
(三)巩固练习(2min)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而设定3道作业题:
1、课堂练习:课本上练习2、课后练习:解释洗涤剂的清洁原理3、拓展练习(选做):你还能利用手持技术进行哪些实验?
(四)归纳总结(5min)
1、溶液的定义:外观(澄清透明),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组成(溶质、溶剂)
2、物质溶于水中的温度变化
物理过程——物质在水中扩散——吸热
化学过程——物质与水分子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放热
吸热>放热,溶解时温度下降;放热>吸热,溶解时温度上升
3、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主线是理论指导实验,新知联系生活。
1、通过实验探究、调动学生各个感官——手摸、眼观、运用现代技术——手持技术来突破新知难点,很好的完成了三维的教学目标;2、打破化学、物理、数学的学科界限,初步引导学生明白学习化学不是学学科而是学科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晓东.个性化教学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宁德师专学报2009年03期
[2]徐晓燕.“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模式探究[J].生活教育.2012(06)
[3]罗太坤.概念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群文天地.2011(06)
[4]扈玉芹.溶解性表在复分解反应中的应用[J].初中生学习2003年01期
【关键词】 溶液;情景创设;自主学习能力;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1
一、设计思路
溶液是物质共存的一种状态,是中学化学遇到的一类分散体系。在下一单元里将要学习常见的酸和碱,有关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里进行的,要学好这些内容,就很有必要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溶液的有关知识,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也正好为下一单元的学习提供知识准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溶解现象;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科学探究实验的方法,提高科学素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了解生活中溶液的重要意义,理论联系生活,养成热爱生活的情感;感受手持技术在现代化学课堂的运用。
三、重难点重点
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难点:通过物质溶于水中时的温度变化来解释溶液形成的微观过程
四、教法学法教法
情景创设、问题启发、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归纳总结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4min)展示生活中溶液的图片
(二)新课学习(34min)环节一:认识溶解过程;学生通过动手做蔗糖溶解的实验,观察溶解这一过程。
【设疑】蔗糖水为什么是甜的?蔗糖固体到哪去了?【学生通小组讨论】猜想与假设
环节二:学习溶液的定义和特征【设疑】糖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分析】概括出糖水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练习】ppT互动展示(题目见附录)【升华】得出溶液的概念、特征和溶质、溶剂、溶液间的关系。【板书】溶液的定义结构图
环节三:【举例】练习中的牛奶、泥水不是溶液,那是什么呢?引出乳浊液、悬浊液的概念
【强调】溶液与乳浊液、悬浊液的区别
溶液 乳浊液 悬浊液
分散在水里的原状态 固态、液态、气态 液态 固态
分散在水里的溶解性 溶 不溶 不溶
分散在水里的颗粒 分子或离子 许多分子集合体 许多分子集合体
宏观特性 均一,一般透明 不均一,浑浊 不均一,浑浊
久置后的变化 不变(稳定) 分层(不稳定) 沉淀(不稳定)
应用 生理盐水的医学作用 洗涤剂的去污原理 可湿性粉剂农药
实例 蔗糖水、碘酒 牛奶 泥水、灰浆
相同点 都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组成的混合物
环节四:【强调】通过表格的对比更加突出溶液是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设疑】那么,在蔗糖溶液中,蔗糖是怎么溶解在水中的?是如何形成均一、稳定的性质呢?【提示】从扩散现象、分子热运动方面思考【学生讨论假设】蔗糖固体可能扩散到水中了。【自主实验探究】探究物质溶于水时的温度变化。
1、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合作交流
学生实验方案①用手触摸②用温度计量③用物理原理“热胀冷缩”,像检验装置气密性一样的方法来进行实验(按照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将一定量的蔗糖投入到试管中)。
当蔗糖溶解时,若吸热,则a液面高于b液面;若放热,则a液面低于b液面。
【观察分析】因为人的感觉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限度,学生用手去感受蔗糖溶解的温度变化会发现吸热效果不明显(即凉的感觉不明显)
2、老师推荐实验方案;介绍一种新型现代教育媒体技术——手持技术。利用手持技术进行实验,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地从宏观到微观、感性到理性、定性到定量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NaOH、硝酸铵、NaCl溶解于水中的实验。
3、数据分析;通过利用excel表格以及数学知识来分析表格、导出图表进行观察分析。
学生发现物质溶解时有的吸热,有的放热,跟之前提出的假设(蔗糖固体可能扩散到水中——吸热)有出入。
【回顾】回忆以前学习的燃烧反应,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溶解过程的本质】引导学生学习溶解过程的本质包括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
(三)巩固练习(2min)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而设定3道作业题:
1、课堂练习:课本上练习2、课后练习:解释洗涤剂的清洁原理3、拓展练习(选做):你还能利用手持技术进行哪些实验?
(四)归纳总结(5min)
1、溶液的定义:外观(澄清透明),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组成(溶质、溶剂)
2、物质溶于水中的温度变化
物理过程——物质在水中扩散——吸热
化学过程——物质与水分子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放热
吸热>放热,溶解时温度下降;放热>吸热,溶解时温度上升
3、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主线是理论指导实验,新知联系生活。
1、通过实验探究、调动学生各个感官——手摸、眼观、运用现代技术——手持技术来突破新知难点,很好的完成了三维的教学目标;2、打破化学、物理、数学的学科界限,初步引导学生明白学习化学不是学学科而是学科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晓东.个性化教学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宁德师专学报2009年03期
[2]徐晓燕.“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模式探究[J].生活教育.2012(06)
[3]罗太坤.概念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群文天地.2011(06)
[4]扈玉芹.溶解性表在复分解反应中的应用[J].初中生学习2003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