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关联。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中,德育起着导向和重要作用。在初中语文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谈的就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德育渗透。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教育必须渗透在语文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的教书育人。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 德育 渗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我们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旨,在初中语文新课标所强调的“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那么,教师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内容都不同,我们初中教师培养的学生对象是12—16周岁的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必须体现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工作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德育必须渗透在语文传授知识之中,在此浅议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渗透德育问题,期盼同仁予以赐教。
一、德育渗透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知识没有阶级性,而教育则是有阶级性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社会主义服务,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培养讲文明、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现行人教版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了这一点。新教材启迪着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为学生人生成长奠定下坚实的根基。
1、语文课堂教学——从时代背景中渗透德育
不管我们教学是诗歌、小说,还是游记、散文,都表达了作者所阐述的观点、抒发的情感或说明的某种道理。一堂语文课,当教师板书课题映入学生眼帘之时,作为语文教师必须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生平与作品的时代背景。这就是我们导入新课时,必须紧扣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是真正体现初中语文的德育功能。
2、语文课堂教学——从诵读课文中渗透德育
语文朗读在鉴赏文学作品中具有非常大的重要性,假如学生能诵读一些文质优美、声情并茂的佳作,那一定有利于切身体会古今文学作品的音、韵、美,一定会加深对作品主旨思想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让许多学生深受启迪,立志真诚待人,奉献社会,做一个根正苗红的中学生。
3、语文课堂教学——从师生的合作、探究、交流中渗透德育
新课程改革,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人。我们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必须深刻认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在初中三年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向自主探究知识转化,从而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达到净化心灵学生,陶冶情操学生。
唐代诗人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句,值得我们语文教师细心地体会。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把握好阶段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同样是教育的主体,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自我感悟、自我教育、自我养成。我们必须把握好阶段性。
在语文教学时,必须十分重视对七年级学生进行国家和民族知识的传授,使其懂得今天的美好学习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从而使学生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在教八年级语文时,必须十分注重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在教九年级语文时,必须结合教材进行新中国社会主义辉煌成就的教育。这样就使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环环紧扣,从不脱节,连贯地得到了落实。
三、在语文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满堂说和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空间说教,不但激不起学生兴趣,而且会使初中学生厌倦。
我们在语文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才能让初中生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达到较好的育人效果。
四、德育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只有正确处理德育和语文教学的关系,做到寓德育教育于语文知识教学之中,使二者融为一起,把握语文教材的人文性,遵循初中德育教育的阶段性,发挥初中学生的主体性,注意语文实践活动的实际性,德育教育是系统工程,只有长期坚持,我们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必定会收到良好的教书育人效果。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前景是美好的,但任重而道远。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學实践中,务必充分挖掘语文文本中的德育因素,科学、合理、长期地渗透德育,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陶冶爱国主义情操,不断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修养,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成长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 德育 渗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我们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旨,在初中语文新课标所强调的“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那么,教师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内容都不同,我们初中教师培养的学生对象是12—16周岁的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必须体现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工作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德育必须渗透在语文传授知识之中,在此浅议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渗透德育问题,期盼同仁予以赐教。
一、德育渗透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知识没有阶级性,而教育则是有阶级性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社会主义服务,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培养讲文明、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现行人教版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了这一点。新教材启迪着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为学生人生成长奠定下坚实的根基。
1、语文课堂教学——从时代背景中渗透德育
不管我们教学是诗歌、小说,还是游记、散文,都表达了作者所阐述的观点、抒发的情感或说明的某种道理。一堂语文课,当教师板书课题映入学生眼帘之时,作为语文教师必须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生平与作品的时代背景。这就是我们导入新课时,必须紧扣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是真正体现初中语文的德育功能。
2、语文课堂教学——从诵读课文中渗透德育
语文朗读在鉴赏文学作品中具有非常大的重要性,假如学生能诵读一些文质优美、声情并茂的佳作,那一定有利于切身体会古今文学作品的音、韵、美,一定会加深对作品主旨思想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让许多学生深受启迪,立志真诚待人,奉献社会,做一个根正苗红的中学生。
3、语文课堂教学——从师生的合作、探究、交流中渗透德育
新课程改革,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人。我们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必须深刻认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在初中三年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向自主探究知识转化,从而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达到净化心灵学生,陶冶情操学生。
唐代诗人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句,值得我们语文教师细心地体会。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把握好阶段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同样是教育的主体,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自我感悟、自我教育、自我养成。我们必须把握好阶段性。
在语文教学时,必须十分重视对七年级学生进行国家和民族知识的传授,使其懂得今天的美好学习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从而使学生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在教八年级语文时,必须十分注重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在教九年级语文时,必须结合教材进行新中国社会主义辉煌成就的教育。这样就使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环环紧扣,从不脱节,连贯地得到了落实。
三、在语文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满堂说和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空间说教,不但激不起学生兴趣,而且会使初中学生厌倦。
我们在语文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才能让初中生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达到较好的育人效果。
四、德育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只有正确处理德育和语文教学的关系,做到寓德育教育于语文知识教学之中,使二者融为一起,把握语文教材的人文性,遵循初中德育教育的阶段性,发挥初中学生的主体性,注意语文实践活动的实际性,德育教育是系统工程,只有长期坚持,我们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必定会收到良好的教书育人效果。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前景是美好的,但任重而道远。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學实践中,务必充分挖掘语文文本中的德育因素,科学、合理、长期地渗透德育,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陶冶爱国主义情操,不断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修养,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成长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