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吃不惯超市里售卖的大棚蔬菜,每天都去菜市找一对安庆乡下来的夫妻,买他们自种的菜。相处日久,成了朋友。夫妻俩以前在南京郊外承包一块地种菜,现在孩子考上合肥的大学,就又跟着来到合肥落脚。他们在乡下租了几亩田地,日夜劳作。水田里种藕、茭瓜,旱地上蔬菜一茬一茬,四季葱茏。夏天从他们那里买莲蓬、茄子、苋菜、蕹菜、山芋梗,一律小时候的味道。一天早晨,去她摊位,她说:你买点山芋吃吃看。红喔喔的圆锥型,一看就是安庆老家的山芋品种。每次买完菜,都要与她聊一会儿天,每次都展望:以后有时间一定去你家菜地看看。她说:是的,哪天你就坐我三轮车去……或者我们漫无边际地说说农时、庄稼,我问:单季晚稻要割了吧?她答:哎,是的,快了。这样的交流,自然,简朴,纯粹,若一对地地道道的庄稼人。
走高速,半小時车程。去年秋天,偶然去了肥西县严店乡下的一个小镇,一直忘不了那个黄昏的落日,巨大的橙黄色的球体悬坠在西天,迟迟不落。乡村的地平线遥遥渺渺,站在田埂上,望得久了,总是会惆怅,天边似乎遥不可及,似又唾手可得,这种情绪大约就是乡愁吧,适合李商隐的七律来表达,深邃,浓烈,又孤独。
乡下的落日近似女性,无比深情地目送了我们一路,没法形容内心的悸动。乡下的落日比城里的,大了两倍多,真是姿态万方,如若一位上了年纪的女子,既有风霜,又有故事性——值得用一首长诗歌颂。可是,我总是写不好诗,唯有沮丧。一直记得它的模样,有着伸手可触的契合亲近,叫人有失真感,有点儿恍惚,犹如渺渺的歌声颠簸于大海……
小镇坐落于稻田之中,真正的乡野之气。养了几十只芦花鸡,门前开辟了菜园,包心菜长得肥绿粗壮,拦腰捆以稻草绳;小青菜秧子乌嘟嘟的,仿佛要淌油;菠菜、芫荽、青蒜一律那么好看,是天然的气质,没有大棚遮挡,径直沐风浴雨,经霜饮露,吃进嘴里,一派清简的甜。看着那些蔬菜们,情难自禁地蹲下来,似乎想凑近点,与它们聊一会儿天。这一排房子被人租下来,是一个画家。
去年初冬的田野一无所有,唯有枯黄的稻桩以及无边无际的大风,鸡们在房前屋后东啄西找的,也不知可有虫子了。众人在屋里喝茶,写字,陶陶然。看见好几只灯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灯盏,仿佛是流动的,宛如时光倒流,一只只站在架子上,简直是艺术品,玻璃罩被擦得雪白澄亮,让人似乎一下回到那个一灯如豆的年代,缓慢的简单的贫瘠的日子,蚂蚁搬家一样密密麻麻地呈现出来,不禁慨然。
这个艺术小镇与市区的距离,跟终南山与长安的距离相若。这个画家的心思,与王维如出一辙——既脱离了都市的喧嚣,又拥有了僻野的幽静。这是最好的距离,也是归乡的最佳境界。王维生命后期所选择的生活方式,简直是利己的精英主义,衣食无忧以后,才有闲情与秀才裴迪徜徉山水,谈诗论画……他不必像陶潜那么决绝,辞去公务员职位去种地,避免了辛苦困顿。王维的中庸之道,颇合道家的理念,不偏执,懂得转圜,挺好。
一直想居到乡下去,最好就是这样的镇上,租几块田地,翻着花样的种庄稼:水田里种芋艿,种荸荠,种藕;旱地里应时应季地栽培蔬菜,自给自足,不用化肥农药,虫子靠手捉。小时候,外公每天清晨都去烟地里捉虫,顺手丢给鸡吃掉。还要养几只大白鹅,若干麻鸭,每当看见它们出没于青绿稻秧间,便无端地快乐。盛夏黄昏,拿两只水桶去池塘里挑水浇菜,收工回家时,正逢夕阳下山,门前洗澡花开得正酣。累了,坐在花旁,剖一只西瓜吃,顺便听听蛐蛐叫,慢慢地,漫天繁星出来了,人躺在小竹榻上,什么也不用思考,只看星空密布,知道生命的不易,以及宇宙的广深浩渺,一颗心静下来,这就是禅定。
非常荣幸,童年就是这样平凡地在乡下一日日禅修过来的。如今,每当去到乡下,被一些庄稼包围,无端地有一种血缘上的亲切。
不久前,我们又去了一趟严店乡。那天极闷热,频频出汗,非常不适,但,一看见田埂上的蓼花,那样一串串在风里摇曳的深紫小花,无端端地身心愉悦,看着看着,倏忽间便有了一种幽幽的远意,非常之好。田野里的庄稼真是人类的恩物——我们稍微来迟了点,若早几十天,还能看见单季晚的稻花。
看见过稻子扬花么?那种窸窸窣窣的白花在稻谷尖端颤颤微微的美,真是不可言传。蹲在田埂上,怎么也看不够。小时候上学,穿行于田埂之间,随意拔一棵将出未出的鼓胀的稻穗,高高抛起,笑眯眯地看着它垂直地落入池塘,稻穗奇迹般立入水中一动不动,很久很久,方缓缓沉下……
庄稼真是美啊,芝麻的长相就不说了,拿荞麦来讲吧——倘若一个人穿着红裤子绿褂子在路上走,那肯定是俗不可耐的,可是呢,荞麦天生喜爱这身打扮,却是那么仙气,因为它们是庄稼啊,庄稼怎么打扮自己都不过分,都有气质的。荞麦杆子彤红彤红,那种红可以用娇艳来形容;绿色的荞麦叶子,密密匝匝地把一块空地铺满……当你在乡下赶路,走着走着,忽至背风处的山坳,哇,眼前突显一大片荞麦地——荞麦的那身打扮都把你的双眼亮一下,何等惊艳啊,世间怎么有如此漂亮的农作物?简直绘画一样,艺术气息扑面而来。
盛夏过去,秋风乍起,荞麦的绿叶变黄变枯,依次落了,结一串串黑籽,沉甸甸地垂下去,向秋风致敬。安庆黄梅戏里有一段关于荞麦的唱词:
“红杆子绿叶子,开的是白花,结的是黑籽,磨的是白粉,做的是黑粑。”
地方小戏如此动人。若缺乏乡村经验,听这一段,无法嗨到那个点上。
小镇的那一排平房被稻田包围,放眼处,皆是绿,简直走进宫崎骏的动画片,流动的绿铺天盖天,犹如大河奔流,潺潺缓缓,无始无终……去年的那一群鸡,剩下几只了,非常寥落而孤单,大抵都被吃了吧。多了一只小黑狗,它一个劲追着孩子,舔他的脚踝。孩子喜不自禁:妈妈,它是不是喜欢我,才要舔我?当然了,所有的动物注定对幼小的同类感兴趣,这是天性。坐在画家客厅,又见那几只灯盏,依然那么明亮地被搁在储物架上,近于一首悼亡诗,静静悼念着逝去了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及更加久远的往昔。偶尔一阵风,把咫尺之地荷田的香气送过来,叫人打瞌睡。沟渠里趴着一只肥硕的癞蛤蟆,一动不动,又是一个禅定的“人物”。
每到乡下,时间自动慢下来,忽然消失了焦虑之气以及心烦气躁的鲁莽之气,东看看,西摸摸,简直是把一条生命放在风里徜徉着。有一畦玉米,叶子尽枯,玉米棒皆老,也没掰下,估计是画家刻意留着的,培养枯山水灵感的吧。孩子欢喜得不得了,跑过去掰下三只。这彩色的老玉米随意放家里任何一处,都是艺术品。后院晒了一簸箕咸鱼,巢湖特有的白丝,鱼肉晶莹剔透,凑近闻嗅,发酵过的鱼香直钻鼻腔。后院里一棵柿子树长得可真各色,扭着歪着,像扭着杂沓的舞步。枝头坠着无数柿子,渐渐地黄了,等叶子落尽,一树红柿子,才好看呢——把前后门洞开,让秋风徐徐进出,你坐在客厅小竹椅上,看这一树柿子,可以静静坐一上午——并非浪费生命,而是滋养一己的身心。
整天那么忙进忙出的做什么呢?一会儿赶飞机,一会儿赶高铁,连抬头望望天上的云的时间都抽不出,生命自身的悠然怡然,一刻也不曾体验过,积累再多的财富,也是枉然。
乡下那些广阔的庄稼都是吸音的,站在田野,耳畔纵然虫吟鸟唱,却也依然那么宁静,反衬到心上,就是一种无以言的虚静空无。正是这种意境,最能滋养人。
就是这么简单,还有什么可言说的呢?
车子驰骋于田野,除了广袤的水稻,棉花依然于秋风里勤勤恳恳地开着,棉絮绽放的白,与白云的白是同质的,不染纤尘。棉花结果之前开出的花,一朵朵,简直是故宫里珍藏的绢画,尤其青绿色系、是要小心捧在手心里看的古画。其次,粉红的,白的,一朵,一朵,又一朵,反反复复地开着,落着,最后合力把棉桃托出来,时间都静止了,直到一颗棉桃“喯”一声敞开了洁白的心扉。
田畈的庄稼既是神物,又是恩物,一年年,与我们相伴相依——这世间,人不知死了多少茬,庄稼们依然在着,春风夏雨,秋霖冬雪的,都在着。
走高速,半小時车程。去年秋天,偶然去了肥西县严店乡下的一个小镇,一直忘不了那个黄昏的落日,巨大的橙黄色的球体悬坠在西天,迟迟不落。乡村的地平线遥遥渺渺,站在田埂上,望得久了,总是会惆怅,天边似乎遥不可及,似又唾手可得,这种情绪大约就是乡愁吧,适合李商隐的七律来表达,深邃,浓烈,又孤独。
乡下的落日近似女性,无比深情地目送了我们一路,没法形容内心的悸动。乡下的落日比城里的,大了两倍多,真是姿态万方,如若一位上了年纪的女子,既有风霜,又有故事性——值得用一首长诗歌颂。可是,我总是写不好诗,唯有沮丧。一直记得它的模样,有着伸手可触的契合亲近,叫人有失真感,有点儿恍惚,犹如渺渺的歌声颠簸于大海……
小镇坐落于稻田之中,真正的乡野之气。养了几十只芦花鸡,门前开辟了菜园,包心菜长得肥绿粗壮,拦腰捆以稻草绳;小青菜秧子乌嘟嘟的,仿佛要淌油;菠菜、芫荽、青蒜一律那么好看,是天然的气质,没有大棚遮挡,径直沐风浴雨,经霜饮露,吃进嘴里,一派清简的甜。看着那些蔬菜们,情难自禁地蹲下来,似乎想凑近点,与它们聊一会儿天。这一排房子被人租下来,是一个画家。
去年初冬的田野一无所有,唯有枯黄的稻桩以及无边无际的大风,鸡们在房前屋后东啄西找的,也不知可有虫子了。众人在屋里喝茶,写字,陶陶然。看见好几只灯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灯盏,仿佛是流动的,宛如时光倒流,一只只站在架子上,简直是艺术品,玻璃罩被擦得雪白澄亮,让人似乎一下回到那个一灯如豆的年代,缓慢的简单的贫瘠的日子,蚂蚁搬家一样密密麻麻地呈现出来,不禁慨然。
这个艺术小镇与市区的距离,跟终南山与长安的距离相若。这个画家的心思,与王维如出一辙——既脱离了都市的喧嚣,又拥有了僻野的幽静。这是最好的距离,也是归乡的最佳境界。王维生命后期所选择的生活方式,简直是利己的精英主义,衣食无忧以后,才有闲情与秀才裴迪徜徉山水,谈诗论画……他不必像陶潜那么决绝,辞去公务员职位去种地,避免了辛苦困顿。王维的中庸之道,颇合道家的理念,不偏执,懂得转圜,挺好。
一直想居到乡下去,最好就是这样的镇上,租几块田地,翻着花样的种庄稼:水田里种芋艿,种荸荠,种藕;旱地里应时应季地栽培蔬菜,自给自足,不用化肥农药,虫子靠手捉。小时候,外公每天清晨都去烟地里捉虫,顺手丢给鸡吃掉。还要养几只大白鹅,若干麻鸭,每当看见它们出没于青绿稻秧间,便无端地快乐。盛夏黄昏,拿两只水桶去池塘里挑水浇菜,收工回家时,正逢夕阳下山,门前洗澡花开得正酣。累了,坐在花旁,剖一只西瓜吃,顺便听听蛐蛐叫,慢慢地,漫天繁星出来了,人躺在小竹榻上,什么也不用思考,只看星空密布,知道生命的不易,以及宇宙的广深浩渺,一颗心静下来,这就是禅定。
非常荣幸,童年就是这样平凡地在乡下一日日禅修过来的。如今,每当去到乡下,被一些庄稼包围,无端地有一种血缘上的亲切。
不久前,我们又去了一趟严店乡。那天极闷热,频频出汗,非常不适,但,一看见田埂上的蓼花,那样一串串在风里摇曳的深紫小花,无端端地身心愉悦,看着看着,倏忽间便有了一种幽幽的远意,非常之好。田野里的庄稼真是人类的恩物——我们稍微来迟了点,若早几十天,还能看见单季晚的稻花。
看见过稻子扬花么?那种窸窸窣窣的白花在稻谷尖端颤颤微微的美,真是不可言传。蹲在田埂上,怎么也看不够。小时候上学,穿行于田埂之间,随意拔一棵将出未出的鼓胀的稻穗,高高抛起,笑眯眯地看着它垂直地落入池塘,稻穗奇迹般立入水中一动不动,很久很久,方缓缓沉下……
庄稼真是美啊,芝麻的长相就不说了,拿荞麦来讲吧——倘若一个人穿着红裤子绿褂子在路上走,那肯定是俗不可耐的,可是呢,荞麦天生喜爱这身打扮,却是那么仙气,因为它们是庄稼啊,庄稼怎么打扮自己都不过分,都有气质的。荞麦杆子彤红彤红,那种红可以用娇艳来形容;绿色的荞麦叶子,密密匝匝地把一块空地铺满……当你在乡下赶路,走着走着,忽至背风处的山坳,哇,眼前突显一大片荞麦地——荞麦的那身打扮都把你的双眼亮一下,何等惊艳啊,世间怎么有如此漂亮的农作物?简直绘画一样,艺术气息扑面而来。
盛夏过去,秋风乍起,荞麦的绿叶变黄变枯,依次落了,结一串串黑籽,沉甸甸地垂下去,向秋风致敬。安庆黄梅戏里有一段关于荞麦的唱词:
“红杆子绿叶子,开的是白花,结的是黑籽,磨的是白粉,做的是黑粑。”
地方小戏如此动人。若缺乏乡村经验,听这一段,无法嗨到那个点上。
小镇的那一排平房被稻田包围,放眼处,皆是绿,简直走进宫崎骏的动画片,流动的绿铺天盖天,犹如大河奔流,潺潺缓缓,无始无终……去年的那一群鸡,剩下几只了,非常寥落而孤单,大抵都被吃了吧。多了一只小黑狗,它一个劲追着孩子,舔他的脚踝。孩子喜不自禁:妈妈,它是不是喜欢我,才要舔我?当然了,所有的动物注定对幼小的同类感兴趣,这是天性。坐在画家客厅,又见那几只灯盏,依然那么明亮地被搁在储物架上,近于一首悼亡诗,静静悼念着逝去了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及更加久远的往昔。偶尔一阵风,把咫尺之地荷田的香气送过来,叫人打瞌睡。沟渠里趴着一只肥硕的癞蛤蟆,一动不动,又是一个禅定的“人物”。
每到乡下,时间自动慢下来,忽然消失了焦虑之气以及心烦气躁的鲁莽之气,东看看,西摸摸,简直是把一条生命放在风里徜徉着。有一畦玉米,叶子尽枯,玉米棒皆老,也没掰下,估计是画家刻意留着的,培养枯山水灵感的吧。孩子欢喜得不得了,跑过去掰下三只。这彩色的老玉米随意放家里任何一处,都是艺术品。后院晒了一簸箕咸鱼,巢湖特有的白丝,鱼肉晶莹剔透,凑近闻嗅,发酵过的鱼香直钻鼻腔。后院里一棵柿子树长得可真各色,扭着歪着,像扭着杂沓的舞步。枝头坠着无数柿子,渐渐地黄了,等叶子落尽,一树红柿子,才好看呢——把前后门洞开,让秋风徐徐进出,你坐在客厅小竹椅上,看这一树柿子,可以静静坐一上午——并非浪费生命,而是滋养一己的身心。
整天那么忙进忙出的做什么呢?一会儿赶飞机,一会儿赶高铁,连抬头望望天上的云的时间都抽不出,生命自身的悠然怡然,一刻也不曾体验过,积累再多的财富,也是枉然。
乡下那些广阔的庄稼都是吸音的,站在田野,耳畔纵然虫吟鸟唱,却也依然那么宁静,反衬到心上,就是一种无以言的虚静空无。正是这种意境,最能滋养人。
就是这么简单,还有什么可言说的呢?
车子驰骋于田野,除了广袤的水稻,棉花依然于秋风里勤勤恳恳地开着,棉絮绽放的白,与白云的白是同质的,不染纤尘。棉花结果之前开出的花,一朵朵,简直是故宫里珍藏的绢画,尤其青绿色系、是要小心捧在手心里看的古画。其次,粉红的,白的,一朵,一朵,又一朵,反反复复地开着,落着,最后合力把棉桃托出来,时间都静止了,直到一颗棉桃“喯”一声敞开了洁白的心扉。
田畈的庄稼既是神物,又是恩物,一年年,与我们相伴相依——这世间,人不知死了多少茬,庄稼们依然在着,春风夏雨,秋霖冬雪的,都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