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是令人敬畏的。世界五大文明源地中的其他四种文字——埃及的圣书、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美洲的玛雅文、印度的梵文,或早已退出社会舞台而进入历史博物馆,或束之于象牙塔之上仅供少数学者研究,只有汉字这“东方魔块”显示出日益强健的生命力和无与伦比之美。
一、 汉字的神性之美
汉字的产生具有神性的光辉。据《淮南子》记载,仓颉造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并号召天下臣民共习之。这一天,下了一场非凡的雨,落下无数的谷米,故有“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之说,后人因此把这天定名为谷雨,成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
有一首古老的民谣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仓颉造字如担粟,传给孔子仅八斗,
还有二斗不外传,借给道士画符咒,
鬼画桃符君不识,才高八斗有来由。
随着谶纬之学与道教出现,方士道人通过解字预测祸福,告人政事。传说朱元璋领兵南下,路遇测字先生,便在地上画了一横。测字先生大惊:“先生必大贵,‘土’上‘一’是王呀。”又说崇祯末年李自成造反,皇帝派人出去探听民间消息,遇上测字先生,便抽了个“友”字问,先生问:“测什么?”“国事。”“不好,反贼出头了。”忙改口:“不是这个‘友’,是有无的‘有’。”“更不好,‘大明’去了一半。”又改口:“是申酉的‘酉’。”“愈不好了,至‘尊’已经斩头截脚了。”
这些当然都是传说,测字先生利用人们若干心理流露,根据汉字的结构、字形,利用加减、离合、增改、字貌、训释、谐声等手法拆字,再结合情景、环境以及语境进行推测、预卜。
因为汉字有神性,写有汉字的纸张也就有了神性,如果辅以相应的纸张颜色,一张普普通通的纸便可以代形代物,镇邪祛魔,招财纳福。
二、汉字的诗意之美
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比如“明”字,何人不解其意?日月为明,太阳很明,月亮也很明。其实不然,在小篆里,明字左边是个“囧“,右边是月,“囧”就是窗户,意思是一轮月亮照到窗户上。你看,古人造字,是不是很美很诗意?
再看“梦”字,拆开为“林”“夕”。林间夕照,那是夕阳投在林梢的深情一瞥,是最美丽又最容易触动人心灵的画面。“寒日无言西下”,触动起的是游子思家的孤独之梦;“晓来谁染霜林醉”,触动起的是情人告别的断肠之梦;“返景入深林”,触动的是文人逃禅的隐逸之梦。
我有一个名叫李德明的诗人朋友,他对汉字情有独钟,在他笔下,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首清新雅致的小诗:
《果》:掂一掂/这个字沉甸甸的/闻一闻/这个字很香//这是一个黄澄澄的字/这是一个红通通的字/这个字压弯了枝条/这个字彩灯一样/把秋天装点得喜气洋洋//黄昏的果园里/我发现,落在树梢上的夕阳/就是这个字/我想伸出手,把它/摘下来//
《麦》:这个字的笔画/有些复杂/就好像麦子的叶片儿/交错在一起//看到了这个字/我就能看到那一大片/麦子,在风中起伏波荡/就像大海一样//现在,我要工工整整地/把它写下来/就像割麦的时候/跟在大人身后/我把遗落的麦子/一株一株捡起来/握在手里//
在诗人、作家的眼中,每一个汉字都闪烁着诗意的光芒;每一个汉字都散发着生命的气息;每一个汉字都蕴藏着宇宙万物的奥妙和玄机。一个个汉字,把散碎的生活拼接成一个整体,连缀成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有从前,有现在,有将来。
三、汉字的形态之美
汉字是全世界最美丽的文字。汉字的形态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甲骨文之神秘美,钟鼎大小篆之古朴美,隶体之端庄美,楷体之隽秀美,行书玉树临风之飘逸美,草书笔走龙蛇旷世奇美难以笔墨形容,“公孙大娘舞剑器”庶几近之。
书法家经过长期地修炼与涵养,逐渐形成了自己对汉字造型的独特把握能力与书写节奏,笔锋或蹲或驻,或跳跃或徐行。那些平日里看起来古朴笨拙的“方块字”,此时注入了书者的灵气,顿时变得摇曳生姿,气象万千。
“形神兼备”,便是汉字以物象形的造型特色。书法家在泼墨挥毫之时,天地万物、人心悲欢都可以纳入书法,在狂笔纵墨释智遗形中,达到精神沉醉和意境的超越,以书法线条将这一形而下的笔墨运动升腾为形而上的自由精神律动。
相传,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利用三堂课,把汉字的这种形态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三堂课,卫夫人解读的就是汉字中的三个最基本笔画——“点”“横”“竖”。
第一堂课,卫夫人要王羲之去感觉—下,悬崖上有块石头坠落下来,那个“点”,正是一块从高处坠落的石头的力量。第二堂课,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户外,让他在广阔的平原上站着,凝视地平线的开阔,凝视辽阔的地平线上排列开的云层缓缓向两边扩张,让王羲之感受“千里阵云”。第三堂课,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深山里,让王羲之借着藤的力量,把身体吊上去,悬宕在空中。悬宕空中的身体,可以感觉到一枝古藤的强韧和力量。“竖”这个线条就像“万岁枯藤”,强韧有力,拉扯不断,笔画里面有一股往两边发展出来的张力。
“点”如“高峰坠石”,“横”似“千里阵云”,“竖”像“万岁枯藤”。原来,汉字的形态之美,与自然和生命戚戚相关。
四、汉字的音韵之美
汉字的发音变幻莫测,极富音乐性。四种声调再加轻声、变调,还得讲究轻、重、缓、疾、抑、扬、顿、挫,使得汉字错落有致、音韵和美。
读《念奴娇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仿佛亲历那场著名的赤壁之战,你的耳畔顿时响起如雷的涛声,刀剑铿锵,杀声阵阵。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冯妇虎,叶公龙,舞蝶对鸣蛩。衔泥双紫燕,课蜜几黄蜂……”
“贤对圣,是对非,觉奥对参微。鱼书对雁字,草舍对柴扉。鸡晓唱,稚朝飞,红瘦对绿肥。举杯邀月饮,骑马踏花归……”
这些句子,对仗工整,字音一出,便觉清脆悦耳,愉悦之情油然而生。听濮存昕朗诵戴望舒的《雨巷》,则是另一种淋漓痛快的享受:那平缓的语调娓娓引出泛着暗淡灯光的朦胧小巷,那略显惆怅的沙哑是对如烟往事剪不断、理还乱的追忆,那若有若无的哽咽更勾起多情人心灵深处早已尘封的往事,一诗读完,内心早已盈湿一片。
想起张爱玲在她的《天才梦》中有这样一段叙述:“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当我弹奏钢琴时,我想象那八个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艳的衣帽携手舞蹈。我学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如‘珠灰’‘黄昏’‘婉妙’……”
写到这里,我眼前的汉字仿佛一朵朵开放在宣纸上的素梅,姿态万千;又好似一个个摇曳在晨风中的响铃,明亮悦耳。
一、 汉字的神性之美
汉字的产生具有神性的光辉。据《淮南子》记载,仓颉造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并号召天下臣民共习之。这一天,下了一场非凡的雨,落下无数的谷米,故有“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之说,后人因此把这天定名为谷雨,成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
有一首古老的民谣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仓颉造字如担粟,传给孔子仅八斗,
还有二斗不外传,借给道士画符咒,
鬼画桃符君不识,才高八斗有来由。
随着谶纬之学与道教出现,方士道人通过解字预测祸福,告人政事。传说朱元璋领兵南下,路遇测字先生,便在地上画了一横。测字先生大惊:“先生必大贵,‘土’上‘一’是王呀。”又说崇祯末年李自成造反,皇帝派人出去探听民间消息,遇上测字先生,便抽了个“友”字问,先生问:“测什么?”“国事。”“不好,反贼出头了。”忙改口:“不是这个‘友’,是有无的‘有’。”“更不好,‘大明’去了一半。”又改口:“是申酉的‘酉’。”“愈不好了,至‘尊’已经斩头截脚了。”
这些当然都是传说,测字先生利用人们若干心理流露,根据汉字的结构、字形,利用加减、离合、增改、字貌、训释、谐声等手法拆字,再结合情景、环境以及语境进行推测、预卜。
因为汉字有神性,写有汉字的纸张也就有了神性,如果辅以相应的纸张颜色,一张普普通通的纸便可以代形代物,镇邪祛魔,招财纳福。
二、汉字的诗意之美
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比如“明”字,何人不解其意?日月为明,太阳很明,月亮也很明。其实不然,在小篆里,明字左边是个“囧“,右边是月,“囧”就是窗户,意思是一轮月亮照到窗户上。你看,古人造字,是不是很美很诗意?
再看“梦”字,拆开为“林”“夕”。林间夕照,那是夕阳投在林梢的深情一瞥,是最美丽又最容易触动人心灵的画面。“寒日无言西下”,触动起的是游子思家的孤独之梦;“晓来谁染霜林醉”,触动起的是情人告别的断肠之梦;“返景入深林”,触动的是文人逃禅的隐逸之梦。
我有一个名叫李德明的诗人朋友,他对汉字情有独钟,在他笔下,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首清新雅致的小诗:
《果》:掂一掂/这个字沉甸甸的/闻一闻/这个字很香//这是一个黄澄澄的字/这是一个红通通的字/这个字压弯了枝条/这个字彩灯一样/把秋天装点得喜气洋洋//黄昏的果园里/我发现,落在树梢上的夕阳/就是这个字/我想伸出手,把它/摘下来//
《麦》:这个字的笔画/有些复杂/就好像麦子的叶片儿/交错在一起//看到了这个字/我就能看到那一大片/麦子,在风中起伏波荡/就像大海一样//现在,我要工工整整地/把它写下来/就像割麦的时候/跟在大人身后/我把遗落的麦子/一株一株捡起来/握在手里//
在诗人、作家的眼中,每一个汉字都闪烁着诗意的光芒;每一个汉字都散发着生命的气息;每一个汉字都蕴藏着宇宙万物的奥妙和玄机。一个个汉字,把散碎的生活拼接成一个整体,连缀成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有从前,有现在,有将来。
三、汉字的形态之美
汉字是全世界最美丽的文字。汉字的形态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甲骨文之神秘美,钟鼎大小篆之古朴美,隶体之端庄美,楷体之隽秀美,行书玉树临风之飘逸美,草书笔走龙蛇旷世奇美难以笔墨形容,“公孙大娘舞剑器”庶几近之。
书法家经过长期地修炼与涵养,逐渐形成了自己对汉字造型的独特把握能力与书写节奏,笔锋或蹲或驻,或跳跃或徐行。那些平日里看起来古朴笨拙的“方块字”,此时注入了书者的灵气,顿时变得摇曳生姿,气象万千。
“形神兼备”,便是汉字以物象形的造型特色。书法家在泼墨挥毫之时,天地万物、人心悲欢都可以纳入书法,在狂笔纵墨释智遗形中,达到精神沉醉和意境的超越,以书法线条将这一形而下的笔墨运动升腾为形而上的自由精神律动。
相传,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利用三堂课,把汉字的这种形态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三堂课,卫夫人解读的就是汉字中的三个最基本笔画——“点”“横”“竖”。
第一堂课,卫夫人要王羲之去感觉—下,悬崖上有块石头坠落下来,那个“点”,正是一块从高处坠落的石头的力量。第二堂课,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户外,让他在广阔的平原上站着,凝视地平线的开阔,凝视辽阔的地平线上排列开的云层缓缓向两边扩张,让王羲之感受“千里阵云”。第三堂课,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深山里,让王羲之借着藤的力量,把身体吊上去,悬宕在空中。悬宕空中的身体,可以感觉到一枝古藤的强韧和力量。“竖”这个线条就像“万岁枯藤”,强韧有力,拉扯不断,笔画里面有一股往两边发展出来的张力。
“点”如“高峰坠石”,“横”似“千里阵云”,“竖”像“万岁枯藤”。原来,汉字的形态之美,与自然和生命戚戚相关。
四、汉字的音韵之美
汉字的发音变幻莫测,极富音乐性。四种声调再加轻声、变调,还得讲究轻、重、缓、疾、抑、扬、顿、挫,使得汉字错落有致、音韵和美。
读《念奴娇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仿佛亲历那场著名的赤壁之战,你的耳畔顿时响起如雷的涛声,刀剑铿锵,杀声阵阵。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冯妇虎,叶公龙,舞蝶对鸣蛩。衔泥双紫燕,课蜜几黄蜂……”
“贤对圣,是对非,觉奥对参微。鱼书对雁字,草舍对柴扉。鸡晓唱,稚朝飞,红瘦对绿肥。举杯邀月饮,骑马踏花归……”
这些句子,对仗工整,字音一出,便觉清脆悦耳,愉悦之情油然而生。听濮存昕朗诵戴望舒的《雨巷》,则是另一种淋漓痛快的享受:那平缓的语调娓娓引出泛着暗淡灯光的朦胧小巷,那略显惆怅的沙哑是对如烟往事剪不断、理还乱的追忆,那若有若无的哽咽更勾起多情人心灵深处早已尘封的往事,一诗读完,内心早已盈湿一片。
想起张爱玲在她的《天才梦》中有这样一段叙述:“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当我弹奏钢琴时,我想象那八个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艳的衣帽携手舞蹈。我学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如‘珠灰’‘黄昏’‘婉妙’……”
写到这里,我眼前的汉字仿佛一朵朵开放在宣纸上的素梅,姿态万千;又好似一个个摇曳在晨风中的响铃,明亮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