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内容特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加强,提高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关键词 图形教学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是国标本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中的一课。教学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了直角。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与角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为以后学习和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打下基础。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内容特征,我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新课程标准》其中一条基本思路是,要让学生学习大众化、生活化的数学。只有贴近孩子生活的数学,才更能满足他们内在需求。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并让学生通过猜测,很快地使他们进入了角色。
例如。老师办公桌上有一块长方形玻璃,可是有一天不小心被弄坏了,成了这样(如图所示),假如你是玻璃店的老板,你认为还能为老师配一块和原来大小一样的玻璃吗?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谓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掌握到根据特征来判断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所以“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是很适合的。在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利用手中材料的一种或几种,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以及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异同点,内容一步一步推进,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方法。我设计了三个动手环节,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成了研究问题的三部曲,学生在动手中展开思维,在操作中尝试发现,学得轻松、灵活、透彻。通过操作、实验等方式,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由扶到放,教给学生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实验报告”在科研中经常使用,在本课教学中的尝试,学生感到新颖,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设计流程如下:
1.师生共同探索长方形的特征。①观察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②研究特征。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折一折(上下对折、左右对折、邻边折)看它的边有什么特点,比一比(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看它里边的四个角有什么特点;③让学生概括长方形的特征,并填写实验报告;④定义“长”和“宽”。
2.分组探究正方形的特征。①回顾研究长方形特征的方法,②学生4人一组,明确分工,合作交流,得出结论,组长负责填写实验报告。比一比哪组配合得最默契;③汇总、展示、表扬、奖励、鼓励;④引入“边长”的概念。
这几项活动的目的在于强化所学知识,通过辨析及时检查学生是否掌握新知;通过动手操作,在表格中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检查学生能否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三、插入游戏,巩固新知
穿插一个日常熟知的游戏,配上鲜明且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影像。创设若干个问题情境,使学生轻松地巩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深化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第三个问题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展示。
录音:大家好!我是小花猫。我的背后藏了一个正方形,可以看见的一条边是5厘米。聪明的小朋友,你们知道看不见的三条边各是几厘米吗?为什么?
录音:大家好!我是小狗,我的背后藏了一个长方形,可以看见的两条边分别是3厘米和5厘米。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其他两条边各是多少厘米?为什么?
录音:大家好,我是小刺猬,我不知道自己身后藏了一个什么图形,只知道它有四条边,四个角都是直角,一条边长7厘米。你能帮我猜出它是什么图形吗?
四、回归生活,解决问题
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是能否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实际的关键。配玻璃的实际问题具有实践性、开放性,既巩固了图形的特征,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很好的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观念,使得学生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从生活实际出发,回到生活实际中去,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1.如果长方形的玻璃坏成了这样,还能不能配一块和它一样大小的玻璃?(如下图)
在本课中,笔者帮助学生逐步获得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主动获取了有关的数学知识,而且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关键词 图形教学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是国标本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中的一课。教学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了直角。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与角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为以后学习和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打下基础。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内容特征,我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新课程标准》其中一条基本思路是,要让学生学习大众化、生活化的数学。只有贴近孩子生活的数学,才更能满足他们内在需求。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并让学生通过猜测,很快地使他们进入了角色。
例如。老师办公桌上有一块长方形玻璃,可是有一天不小心被弄坏了,成了这样(如图所示),假如你是玻璃店的老板,你认为还能为老师配一块和原来大小一样的玻璃吗?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谓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掌握到根据特征来判断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所以“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是很适合的。在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利用手中材料的一种或几种,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以及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异同点,内容一步一步推进,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方法。我设计了三个动手环节,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成了研究问题的三部曲,学生在动手中展开思维,在操作中尝试发现,学得轻松、灵活、透彻。通过操作、实验等方式,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由扶到放,教给学生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实验报告”在科研中经常使用,在本课教学中的尝试,学生感到新颖,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设计流程如下:
1.师生共同探索长方形的特征。①观察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②研究特征。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折一折(上下对折、左右对折、邻边折)看它的边有什么特点,比一比(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看它里边的四个角有什么特点;③让学生概括长方形的特征,并填写实验报告;④定义“长”和“宽”。
2.分组探究正方形的特征。①回顾研究长方形特征的方法,②学生4人一组,明确分工,合作交流,得出结论,组长负责填写实验报告。比一比哪组配合得最默契;③汇总、展示、表扬、奖励、鼓励;④引入“边长”的概念。
这几项活动的目的在于强化所学知识,通过辨析及时检查学生是否掌握新知;通过动手操作,在表格中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检查学生能否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三、插入游戏,巩固新知
穿插一个日常熟知的游戏,配上鲜明且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影像。创设若干个问题情境,使学生轻松地巩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深化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第三个问题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展示。
录音:大家好!我是小花猫。我的背后藏了一个正方形,可以看见的一条边是5厘米。聪明的小朋友,你们知道看不见的三条边各是几厘米吗?为什么?
录音:大家好!我是小狗,我的背后藏了一个长方形,可以看见的两条边分别是3厘米和5厘米。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其他两条边各是多少厘米?为什么?
录音:大家好,我是小刺猬,我不知道自己身后藏了一个什么图形,只知道它有四条边,四个角都是直角,一条边长7厘米。你能帮我猜出它是什么图形吗?
四、回归生活,解决问题
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是能否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实际的关键。配玻璃的实际问题具有实践性、开放性,既巩固了图形的特征,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很好的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观念,使得学生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从生活实际出发,回到生活实际中去,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1.如果长方形的玻璃坏成了这样,还能不能配一块和它一样大小的玻璃?(如下图)
在本课中,笔者帮助学生逐步获得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主动获取了有关的数学知识,而且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