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次创意语文教学交流活动中,有一颗明星——北京景山学校的朱畅思老师特别耀眼。这小伙子三十出头,高高挑挑,脖子上挂着一条长长的围巾,抄一口北京腔的普通话,在台中教育大学的音乐厅闪亮登场(授公开课《平仄之美》)。他从声律知识“入声字”开始讲起,到“平长仄短”,切入“一东”,之后,以唐近体诗进行吟诵训练,课堂上高潮迭起,妙趣横生,直至吟诵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把课堂推向高潮的巅峰,整节课自始至终给人一种强烈的听觉和视觉冲击。
最后朱老师点睛执笔,在银屏上投出:近体诗有平起、仄起之分,吟诵的时候平声节点要拖长,仄声短读。近体诗的格律中平仄和谐,平声有绵延之感,仄声有强调之意。诗人的感情往往在平仄交替中展现。他把显性教学艺术推向了极致:以电视主持人的气质,歌星的亮丽,传销员的激情,魔术师的幽默,卷起了一阵阵吟诵风浪,让台上的学生闻风而乐诵,甚至让台下的与会者也卷入吟诵之潮中。
他是当今“吟诵理论界”的挖矿人,让在中国语文界荒疏了近百年的吟诵瑰宝重见天日;他又是当今吟诵指导上的“叶永烈”,深入浅出,化难为易,让小学生都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理解掌握音韵知识。
在课后的点评中,对评委们提问涉及《广韵》《佩文韵府》等深奥的音韵专业知识,朱老师竟然对答如流,反应之快令评委击节,令吾辈咋舌,这充分显示出他厚实的功底。看看他的讲学经历:2010年11月以来,他先后曾到天津、广州等地上吟诵示范课;到新疆、山东、广州、吉林、台湾、甘肃、北京等地培训吟诵教师……“我坚信,吟诵,这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瑰宝,必然再度焕发她的青春,在语文教学上重新占据她的凸显地位。”他自信地说。
在如今职业倦怠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横行的年代,朱畅思居然能如此静下心来,挖掘民族文化的宝藏,这需何等的定力!试想一想、看一看,在我们周围的同行中,知《广韵》《佩文韵府》者有几?深知吟诵者有几?更遑论践行之!
鲁迅先生曾说:在天才出现之前,让我们都来做培养天才的土壤。在未来的古诗吟诵教学史上,朱畅思被称为名家将是可期的。所以,我欢呼,我期待!
来,让学生对这些字属于哪一类有一个直观的感觉,这是值得肯定的。第三点,就是他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由于前面的原因,也由于年龄的原因,使得学生可以成为他的粉丝,他能够贴近学生。第四点,就是对于吟诵这种在现代比较冷僻的国语文、母语、语文等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很少涉及的领域,他能够把它挖掘出来,放大出来,这种实践的勇气也是值得肯定的。我想以上四点,我们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但是,这堂课也引起了我们更广泛的思考,就是我们语言的发展,声调会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仄声在21、22世纪会不会卷起一阵旋风?英语的发展说明了这一点,汉语的发展也说明了这一点。既然如此,这堂课学生了解了古人可能有的一种吟诵的腔调、古人唱歌式的那种吟诵的派头,我觉得跟我们语文的识字写字一样,对少数有兴趣的学生,我们可以讲象形字、甲骨文,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一点作为全班学生识字写字的要求,我觉得这是脱离学生实际,脱离了语文教学发展规律。这让我想起前年在天安门广场、国家博物馆前面,竖起了孔子的雕像,雕像有多高呢?9.5米高。九五之尊意味着什么?袁伟时先生当年五月份到深圳作报告就谈到这一点。当时至后代,都没有给过孔子九五之尊,帝王之尊,而进入21世纪的中国要干什么,我们还需要恢复皇权吗?我们的宪政向前面推进已经十分顺利十分成熟了吗?孔子仅仅是春秋时代的百家之一,当年的独尊儒术都受到了批判,而今天我们还要独尊,还要给他帝王之尊吗?这件事引起国人很大的关注。三个月以后,这尊雕像被移走了。
平仄教学,在小学,对极少数对吟诵有兴趣的学生,不妨通过课外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而不应该在课堂上对全体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学,这毕竟是很冷、很偏、很窄的一个领域。并且这样的吟诵,对于当今时代,对于绝大多数学生理解起来,他会觉得在装神弄鬼,在拿腔拿调,是不符合现代人对语言的感知,对文学的体验的。而实际上就今天的吟诵来说,应该说,对平仄照顾了,突出了,然而却对古诗的节奏有所伤害了,对句意,对整个诗的韵味的意蕴的体验、认同是无益的。
老师们,我们的语文教学,国语国文教学,母语教学应该行大道,而不要去寻找对少数人可能有用的捷径。我的观点是这样,语文教学不应该过分看重技巧,而应该让学生吸纳课文当中对理解祖国语言文字有用的语言知识,从经典当中吸纳古人、前人、伟人、名人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深邃思考和精妙表达。全国中语会第九届年会曾在杭州举行,会上,大陆语文教育的大方之家刘国正先生提出,希望全国的语文老师“用课文内容教学生……"。就这样几句话,指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浮躁,我们以为找到一种方法就一通百通,就可以一劳永逸,这使得我们的老师对文本的理解越来越遥远,使得我们中的一些人满足于方法技巧而轻率地放弃了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把握。
最后朱老师点睛执笔,在银屏上投出:近体诗有平起、仄起之分,吟诵的时候平声节点要拖长,仄声短读。近体诗的格律中平仄和谐,平声有绵延之感,仄声有强调之意。诗人的感情往往在平仄交替中展现。他把显性教学艺术推向了极致:以电视主持人的气质,歌星的亮丽,传销员的激情,魔术师的幽默,卷起了一阵阵吟诵风浪,让台上的学生闻风而乐诵,甚至让台下的与会者也卷入吟诵之潮中。
他是当今“吟诵理论界”的挖矿人,让在中国语文界荒疏了近百年的吟诵瑰宝重见天日;他又是当今吟诵指导上的“叶永烈”,深入浅出,化难为易,让小学生都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理解掌握音韵知识。
在课后的点评中,对评委们提问涉及《广韵》《佩文韵府》等深奥的音韵专业知识,朱老师竟然对答如流,反应之快令评委击节,令吾辈咋舌,这充分显示出他厚实的功底。看看他的讲学经历:2010年11月以来,他先后曾到天津、广州等地上吟诵示范课;到新疆、山东、广州、吉林、台湾、甘肃、北京等地培训吟诵教师……“我坚信,吟诵,这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瑰宝,必然再度焕发她的青春,在语文教学上重新占据她的凸显地位。”他自信地说。
在如今职业倦怠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横行的年代,朱畅思居然能如此静下心来,挖掘民族文化的宝藏,这需何等的定力!试想一想、看一看,在我们周围的同行中,知《广韵》《佩文韵府》者有几?深知吟诵者有几?更遑论践行之!
鲁迅先生曾说:在天才出现之前,让我们都来做培养天才的土壤。在未来的古诗吟诵教学史上,朱畅思被称为名家将是可期的。所以,我欢呼,我期待!
来,让学生对这些字属于哪一类有一个直观的感觉,这是值得肯定的。第三点,就是他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由于前面的原因,也由于年龄的原因,使得学生可以成为他的粉丝,他能够贴近学生。第四点,就是对于吟诵这种在现代比较冷僻的国语文、母语、语文等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很少涉及的领域,他能够把它挖掘出来,放大出来,这种实践的勇气也是值得肯定的。我想以上四点,我们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但是,这堂课也引起了我们更广泛的思考,就是我们语言的发展,声调会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仄声在21、22世纪会不会卷起一阵旋风?英语的发展说明了这一点,汉语的发展也说明了这一点。既然如此,这堂课学生了解了古人可能有的一种吟诵的腔调、古人唱歌式的那种吟诵的派头,我觉得跟我们语文的识字写字一样,对少数有兴趣的学生,我们可以讲象形字、甲骨文,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一点作为全班学生识字写字的要求,我觉得这是脱离学生实际,脱离了语文教学发展规律。这让我想起前年在天安门广场、国家博物馆前面,竖起了孔子的雕像,雕像有多高呢?9.5米高。九五之尊意味着什么?袁伟时先生当年五月份到深圳作报告就谈到这一点。当时至后代,都没有给过孔子九五之尊,帝王之尊,而进入21世纪的中国要干什么,我们还需要恢复皇权吗?我们的宪政向前面推进已经十分顺利十分成熟了吗?孔子仅仅是春秋时代的百家之一,当年的独尊儒术都受到了批判,而今天我们还要独尊,还要给他帝王之尊吗?这件事引起国人很大的关注。三个月以后,这尊雕像被移走了。
平仄教学,在小学,对极少数对吟诵有兴趣的学生,不妨通过课外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而不应该在课堂上对全体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学,这毕竟是很冷、很偏、很窄的一个领域。并且这样的吟诵,对于当今时代,对于绝大多数学生理解起来,他会觉得在装神弄鬼,在拿腔拿调,是不符合现代人对语言的感知,对文学的体验的。而实际上就今天的吟诵来说,应该说,对平仄照顾了,突出了,然而却对古诗的节奏有所伤害了,对句意,对整个诗的韵味的意蕴的体验、认同是无益的。
老师们,我们的语文教学,国语国文教学,母语教学应该行大道,而不要去寻找对少数人可能有用的捷径。我的观点是这样,语文教学不应该过分看重技巧,而应该让学生吸纳课文当中对理解祖国语言文字有用的语言知识,从经典当中吸纳古人、前人、伟人、名人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深邃思考和精妙表达。全国中语会第九届年会曾在杭州举行,会上,大陆语文教育的大方之家刘国正先生提出,希望全国的语文老师“用课文内容教学生……"。就这样几句话,指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浮躁,我们以为找到一种方法就一通百通,就可以一劳永逸,这使得我们的老师对文本的理解越来越遥远,使得我们中的一些人满足于方法技巧而轻率地放弃了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