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小练笔作为促进语言积累重要实践形式之一,耗时少、篇幅小,注重读写技能和方法的结合。练笔内容广泛,能让学生融入文本角色之中,打破固定的模式,将个性化的解读感悟流淌笔尖。然而,课堂练笔不在多,而在于“精”,受训练时机的严格制约,否则起“画蛇添足”作用。那么如何找出恰当的练笔引爆点,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呢?
一、可选在情感交融处
“文章不是无情物”,有的隽永含蓄,有的激情澎湃,有的发人深省……无不包含着浓浓深情。作者为情而造文,学生循情而读文,人、事、情、景融为一体,恰当地设置一个小练笔,让学生直抒胸臆,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如《史记》讲述了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悲愤交加,然终抛弃耻辱,发愤写书。在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了一番深入品读感悟后,学生纷纷为司马迁的不幸遭遇而愤慨,为他坚持理想而感动,情感激荡、热血沸腾。笔者不失时机的加以引导:“同学们,读完这个故事,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的话要说,那就请你们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吧!”学生纷纷挥笔疾书,一挥而就。如:“磨难,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可怕的,谁也不想经受。但勇者,在磨难中却能寻求成功,敢于用生命来交换,实现美好的愿望。”再如:“司马迁,你真伟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流芳千古的名句不正是用来歌颂你的吗?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而在于闪耀!正是《史记》这部巨著展示了你绚丽永恒的生命……”学生们富有哲理的表达,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宣泄,让学生的生命经历了一次洗礼。
二、可选在知能转换处
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实现知能转换,是练笔的灵魂。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音咀嚼”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仿写,操练语言。
1.典型句式结构的迁移训练
如《燕子》一课语言生动优美,除了根据小燕子的外形来仿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外,笔者还让学生根据“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这个句子来仿写。这样的练笔有助于语言的仿写、迁移,便于学生的个性化表达,练笔内容精彩纷呈:
“黄澄澄的橘子,紅彤彤的苹果,黄黄的香蕉,……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果实累累的大果园。”
“过年了,可爱的小朋友,亲爱的爸爸妈妈,年迈的爷爷奶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放烟花,吃年夜饭,过个热热闹闹的新年。”
2.典型构段方式的迁移训练
《秦兵马俑》一课运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练笔要求,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构段方式写写自己熟悉的某处景观。学生既学会了总分的构段方式,又发展了语言,一举多得。
3.典型写作方法的迁移训练
《早》的第三小节描写了“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段中运用了很多方位词,如:南墙上、东面正中、画前面、东北角上等,使得描写更清晰、更条理。这种典型的描写方法值得借鉴,如写教室、书房等,学生有章可循,兴趣盎然。
三、可选在情节空白处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课文中的“空白”也为学生留下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要挑选有价值的“空白点”,引导学生体验、想象,为学生挖掘更多的练笔资源。
《在大海中永生》第三小节中这样写到:“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澳门、香港;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宝岛台湾……”这段话句式工整,情感浓厚,饱含着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同胞对邓小平爷爷的无限崇敬和满腔热爱。在舒缓而动情的音乐声中,学生读得十分动情。这时,笔者抓住课文中的“空白点”,设计了如下的“小练笔”:
当奔腾不息的浪花把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时,祖国人民会说:“ ”;当奔腾不息的浪花把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送往澳门、香港时,澳门、香港的同胞会说:“ ”;当奔腾不息的浪花把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送往宝岛台湾时,台湾同胞会说:“ ”。
舒缓的音乐、课前的积累、深刻的感悟激起了学生“一吐为快”的热情,一段段充满深情的话语在学生的笔下自由地流淌出来,如泣如诉。
四、可选在文本延伸处
“好奇心是学校的原动力。”阅读教学中不妨让学生沿着原文的思路、课文的情境让学生继续写下去,让文本的空白得到填充,给课文画上一个更为圆满的句号。如《最大的麦穗》的文尾:“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弟子们从摘麦穗中感悟出这条人生哲理后,假如苏格拉底给弟子们一个改过的机会,要求他们重新摘麦穗,故事会发生哪些戏剧性的变化,结果又会怎样?引导学生以之为话题,续编《第二次摘麦穗》,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安排小练笔训练,时间虽短,却有“桃红柳绿”的效果,加大语言运用的频率,厚实学生语言的积淀,把握作者情感的脉搏,课堂小练笔叩开学生语言积累的另一扇门。
一、可选在情感交融处
“文章不是无情物”,有的隽永含蓄,有的激情澎湃,有的发人深省……无不包含着浓浓深情。作者为情而造文,学生循情而读文,人、事、情、景融为一体,恰当地设置一个小练笔,让学生直抒胸臆,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如《史记》讲述了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悲愤交加,然终抛弃耻辱,发愤写书。在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了一番深入品读感悟后,学生纷纷为司马迁的不幸遭遇而愤慨,为他坚持理想而感动,情感激荡、热血沸腾。笔者不失时机的加以引导:“同学们,读完这个故事,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的话要说,那就请你们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吧!”学生纷纷挥笔疾书,一挥而就。如:“磨难,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可怕的,谁也不想经受。但勇者,在磨难中却能寻求成功,敢于用生命来交换,实现美好的愿望。”再如:“司马迁,你真伟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流芳千古的名句不正是用来歌颂你的吗?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而在于闪耀!正是《史记》这部巨著展示了你绚丽永恒的生命……”学生们富有哲理的表达,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宣泄,让学生的生命经历了一次洗礼。
二、可选在知能转换处
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实现知能转换,是练笔的灵魂。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音咀嚼”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仿写,操练语言。
1.典型句式结构的迁移训练
如《燕子》一课语言生动优美,除了根据小燕子的外形来仿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外,笔者还让学生根据“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这个句子来仿写。这样的练笔有助于语言的仿写、迁移,便于学生的个性化表达,练笔内容精彩纷呈:
“黄澄澄的橘子,紅彤彤的苹果,黄黄的香蕉,……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果实累累的大果园。”
“过年了,可爱的小朋友,亲爱的爸爸妈妈,年迈的爷爷奶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放烟花,吃年夜饭,过个热热闹闹的新年。”
2.典型构段方式的迁移训练
《秦兵马俑》一课运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练笔要求,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构段方式写写自己熟悉的某处景观。学生既学会了总分的构段方式,又发展了语言,一举多得。
3.典型写作方法的迁移训练
《早》的第三小节描写了“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段中运用了很多方位词,如:南墙上、东面正中、画前面、东北角上等,使得描写更清晰、更条理。这种典型的描写方法值得借鉴,如写教室、书房等,学生有章可循,兴趣盎然。
三、可选在情节空白处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课文中的“空白”也为学生留下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要挑选有价值的“空白点”,引导学生体验、想象,为学生挖掘更多的练笔资源。
《在大海中永生》第三小节中这样写到:“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澳门、香港;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宝岛台湾……”这段话句式工整,情感浓厚,饱含着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同胞对邓小平爷爷的无限崇敬和满腔热爱。在舒缓而动情的音乐声中,学生读得十分动情。这时,笔者抓住课文中的“空白点”,设计了如下的“小练笔”:
当奔腾不息的浪花把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时,祖国人民会说:“ ”;当奔腾不息的浪花把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送往澳门、香港时,澳门、香港的同胞会说:“ ”;当奔腾不息的浪花把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送往宝岛台湾时,台湾同胞会说:“ ”。
舒缓的音乐、课前的积累、深刻的感悟激起了学生“一吐为快”的热情,一段段充满深情的话语在学生的笔下自由地流淌出来,如泣如诉。
四、可选在文本延伸处
“好奇心是学校的原动力。”阅读教学中不妨让学生沿着原文的思路、课文的情境让学生继续写下去,让文本的空白得到填充,给课文画上一个更为圆满的句号。如《最大的麦穗》的文尾:“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弟子们从摘麦穗中感悟出这条人生哲理后,假如苏格拉底给弟子们一个改过的机会,要求他们重新摘麦穗,故事会发生哪些戏剧性的变化,结果又会怎样?引导学生以之为话题,续编《第二次摘麦穗》,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安排小练笔训练,时间虽短,却有“桃红柳绿”的效果,加大语言运用的频率,厚实学生语言的积淀,把握作者情感的脉搏,课堂小练笔叩开学生语言积累的另一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