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引言
中医不仅是一种医学技术,还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因素在中医翻译中的处理,最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翻译的重要任务就是忠实地传递源语的文化信息,把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毫无遗漏地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因为英汉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构成了中医翻译中最大的障碍——文化冲突的存在。因此,翻译过程中如何对待和处理文化冲突,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是一个意义十分重大的课题。本文将着重分析中医名词术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翻译。
2.特殊中医术语的翻译
首先,译者要认识到中医不同于西医,它有自己内在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语言特点。因此,强调“信”只能误导或错误理解中医的精神和实质。把中医翻译成英语,就是把中医药的独特的医术通过英语作为桥梁介绍到外国,造福人类,这主要依赖于中医英语翻译中中医术语的翻译和中医文化精神的融会贯通。所以,把握术语中的文化内涵就显得尤为重要。
2.1中医术语的翻译过程,也是中医术语翻译文化的发展过程。
比如,中医中的“气”包含“自然之气;呼吸之气;精微物质”。最初,我们仅仅用汉语拼音“chi”,但因为太抽象了,无法起到科技交流的目的。随后音译为“Qi”,后来又译为“air”,但是仍无法达到汉语“气”的内涵。随着我们的认识提高,2002年版的《简明汉英中医词典》译为“Qi;breath;air”。从拼音—音译—意译—音译的过程,其实也正是中医文化翻译的探索过程。
2.2中医的发展赋予某些中医术语新的含义。
在中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相同的病症往往以不同的术语出现,或者一个术语包含很多的病症,这种复杂的语言变迁在最初的翻译活动中,给译者带来了很多的困扰,甚至错误地以偏概全,造成译文晦涩难懂。翻译这些术语要求译者全面理解中医和中医文化。
“思虑伤脾,热入血室”,这里的“血室”,以及“女子胞”是“子宫”的一种委婉的说法,但最初或被译为“blood”,或被译为“haematic system”,直到1994年才译为“uterus”,但“血室”还有其它含义,因为“血生于肝”,所以还指代“肝”,在医学范畴中,“liver”才是其正确翻译。2002年《简明汉英中医词典》中成功将其译为“liver;uterus;thoroughfare vessel”,既翻译了医学科技中的术语,又指明了西医中的对等器官。一个中医术语需要多个英语词组表达它的文学范畴和科技范畴,在中医翻译中比比皆是。在这样的处理下,中医文化通过不同的语言恰当地表达了出来。
2.3中医术语中多个包含意义在翻译中的处理。
中医术语的概括性和包容性也是中医文化的特点之一,翻译过程中要区别对待,进行细化,力求找到医学治疗中的对应点。例如,“虚”和“实”是一对最常用的固定术语,但这两个术语在不同的情况下,其含义也是不同的,所以很难用一个词统一译之。一些学者将其译作“efficiency”和“excess”,也有人以“fullness”和“emptiness”对译“实”与“虚”。在中医上,“实”指“having substance/force”,而“虚”则表示“not having substance/force”。“虚”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能有如下一些对应语:deficiency,insufficiency,weakness,debility,hypofunction,asthenia等。象征性地指脏腑“虚”时,可用“asthenia”;若用“deficiency”,则可能被误认为脏器有实质性的缺损;指功能性的“虚”,则可以译作“hypofunction”;阴阳、气血之“虚”,亦可译作“deficiency”;体虚之“虚”则应译作“weakness”或“debility”。这样的翻译要求译者精通中医文化,深刻理解术语的内涵。
简明扼要,富有民族特点也是中医术语的特点之一。这些词含义交叉、应用灵活,常常是固定术语不可缺少的构成成分。中医作为科技翻译,在具体翻译时,一定要将其置于一定的语境中,要根据不同的状况、不同的疗效,翻译为不同的英语,不能简单处理。参照我们的翻译,西方人在实施中医技术时,就会同时理解我们的中医真正文化内涵所在。如果他们知道中医只需要一个词就可以包含如此多的医学知识,就会更深入地理解中医文化知识。
2.4具有修辞色彩的中医术语的翻译。
中医方剂有各种各样的翻译,有的以直译为主,有的以功效为主,其中,具有修辭色彩的术语的翻译也展现了中医的文化魅力。比如,“碧玉散”译作“Jasper Powder”,让人马上感觉到鲜亮的碧绿色,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内消沃雪散”译作“Powder of Internal Dissolution like Snow Melting”,立马让人感到冰雪消融,一切都生意盎然,联想到自身病痛正慢慢消失,浑身充满活力;“玉女煎”译作“Jade Maid Decoction”;“回春丹”译作“Resolicitation Pill”;“再造散”译为“Re-creation Powder”。这些成功的翻译不仅简洁明了,满足了“信,达,雅”的要求,而且在翻译过程中,明喻、借喻等修辞格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还满足了信息性原则的要求,对方剂的功效具有直接或间接的说明作用。这样的翻译让人过目难忘,印象深刻,很有实用性和信息性。
3.结语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中医的文化也是祖国医学宝藏的文化。从某种意义而言,西方接受中医的同时也在接受中国文化的翻译:拼音—音译—意译—音义结合的翻译过程也反映了我们对中医的理解和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过程。同理,在西方人探索中医的过程中,他们也逐渐接受了这些具有中国文化色彩的翻译方法:如,“Tai Chi,Qigong,Wushu,Yellow Emperor,Yin and Yang”,这些术语全部以拼音的方式翻译,并且都得到了西方的承认和理解。但如果要深刻理解这些术语,中医的文化内涵的翻译就必不可缺。只有如此,我们的翻译才是完美无缺的一种语言的再现。在中医英译时,有的译者为了迎合西方的某些人的表层理解,强行套用西医术语翻译某些中医术语,看起来是接轨了,事实上,正是这样的缺少文化特色的接轨一步一步地损害着中医的特色,也削弱了中医特有的文化。
中医的语言特色和文化特色和西医的表达差异,使得中医药资料的翻译有其独特的困难。既要准确体现中医药含义的原意,传达中医文化,又要国外学者易于理解和接受,这是翻译工作中的难点,需要反复研究才能做到恰如其分,这也是当今语言专家和中医专家携手合作才能克服的难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医的翻译之路还有一段很长的路,我们必须不断完善自己,以中医文化为核心,展开较深层次的研究,提高中医英译质量,为中医走出国门、为世界接受中医和中医文化创造一条新的道路。
中医不仅是一种医学技术,还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因素在中医翻译中的处理,最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翻译的重要任务就是忠实地传递源语的文化信息,把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毫无遗漏地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因为英汉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构成了中医翻译中最大的障碍——文化冲突的存在。因此,翻译过程中如何对待和处理文化冲突,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是一个意义十分重大的课题。本文将着重分析中医名词术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翻译。
2.特殊中医术语的翻译
首先,译者要认识到中医不同于西医,它有自己内在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语言特点。因此,强调“信”只能误导或错误理解中医的精神和实质。把中医翻译成英语,就是把中医药的独特的医术通过英语作为桥梁介绍到外国,造福人类,这主要依赖于中医英语翻译中中医术语的翻译和中医文化精神的融会贯通。所以,把握术语中的文化内涵就显得尤为重要。
2.1中医术语的翻译过程,也是中医术语翻译文化的发展过程。
比如,中医中的“气”包含“自然之气;呼吸之气;精微物质”。最初,我们仅仅用汉语拼音“chi”,但因为太抽象了,无法起到科技交流的目的。随后音译为“Qi”,后来又译为“air”,但是仍无法达到汉语“气”的内涵。随着我们的认识提高,2002年版的《简明汉英中医词典》译为“Qi;breath;air”。从拼音—音译—意译—音译的过程,其实也正是中医文化翻译的探索过程。
2.2中医的发展赋予某些中医术语新的含义。
在中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相同的病症往往以不同的术语出现,或者一个术语包含很多的病症,这种复杂的语言变迁在最初的翻译活动中,给译者带来了很多的困扰,甚至错误地以偏概全,造成译文晦涩难懂。翻译这些术语要求译者全面理解中医和中医文化。
“思虑伤脾,热入血室”,这里的“血室”,以及“女子胞”是“子宫”的一种委婉的说法,但最初或被译为“blood”,或被译为“haematic system”,直到1994年才译为“uterus”,但“血室”还有其它含义,因为“血生于肝”,所以还指代“肝”,在医学范畴中,“liver”才是其正确翻译。2002年《简明汉英中医词典》中成功将其译为“liver;uterus;thoroughfare vessel”,既翻译了医学科技中的术语,又指明了西医中的对等器官。一个中医术语需要多个英语词组表达它的文学范畴和科技范畴,在中医翻译中比比皆是。在这样的处理下,中医文化通过不同的语言恰当地表达了出来。
2.3中医术语中多个包含意义在翻译中的处理。
中医术语的概括性和包容性也是中医文化的特点之一,翻译过程中要区别对待,进行细化,力求找到医学治疗中的对应点。例如,“虚”和“实”是一对最常用的固定术语,但这两个术语在不同的情况下,其含义也是不同的,所以很难用一个词统一译之。一些学者将其译作“efficiency”和“excess”,也有人以“fullness”和“emptiness”对译“实”与“虚”。在中医上,“实”指“having substance/force”,而“虚”则表示“not having substance/force”。“虚”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能有如下一些对应语:deficiency,insufficiency,weakness,debility,hypofunction,asthenia等。象征性地指脏腑“虚”时,可用“asthenia”;若用“deficiency”,则可能被误认为脏器有实质性的缺损;指功能性的“虚”,则可以译作“hypofunction”;阴阳、气血之“虚”,亦可译作“deficiency”;体虚之“虚”则应译作“weakness”或“debility”。这样的翻译要求译者精通中医文化,深刻理解术语的内涵。
简明扼要,富有民族特点也是中医术语的特点之一。这些词含义交叉、应用灵活,常常是固定术语不可缺少的构成成分。中医作为科技翻译,在具体翻译时,一定要将其置于一定的语境中,要根据不同的状况、不同的疗效,翻译为不同的英语,不能简单处理。参照我们的翻译,西方人在实施中医技术时,就会同时理解我们的中医真正文化内涵所在。如果他们知道中医只需要一个词就可以包含如此多的医学知识,就会更深入地理解中医文化知识。
2.4具有修辞色彩的中医术语的翻译。
中医方剂有各种各样的翻译,有的以直译为主,有的以功效为主,其中,具有修辭色彩的术语的翻译也展现了中医的文化魅力。比如,“碧玉散”译作“Jasper Powder”,让人马上感觉到鲜亮的碧绿色,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内消沃雪散”译作“Powder of Internal Dissolution like Snow Melting”,立马让人感到冰雪消融,一切都生意盎然,联想到自身病痛正慢慢消失,浑身充满活力;“玉女煎”译作“Jade Maid Decoction”;“回春丹”译作“Resolicitation Pill”;“再造散”译为“Re-creation Powder”。这些成功的翻译不仅简洁明了,满足了“信,达,雅”的要求,而且在翻译过程中,明喻、借喻等修辞格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还满足了信息性原则的要求,对方剂的功效具有直接或间接的说明作用。这样的翻译让人过目难忘,印象深刻,很有实用性和信息性。
3.结语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中医的文化也是祖国医学宝藏的文化。从某种意义而言,西方接受中医的同时也在接受中国文化的翻译:拼音—音译—意译—音义结合的翻译过程也反映了我们对中医的理解和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过程。同理,在西方人探索中医的过程中,他们也逐渐接受了这些具有中国文化色彩的翻译方法:如,“Tai Chi,Qigong,Wushu,Yellow Emperor,Yin and Yang”,这些术语全部以拼音的方式翻译,并且都得到了西方的承认和理解。但如果要深刻理解这些术语,中医的文化内涵的翻译就必不可缺。只有如此,我们的翻译才是完美无缺的一种语言的再现。在中医英译时,有的译者为了迎合西方的某些人的表层理解,强行套用西医术语翻译某些中医术语,看起来是接轨了,事实上,正是这样的缺少文化特色的接轨一步一步地损害着中医的特色,也削弱了中医特有的文化。
中医的语言特色和文化特色和西医的表达差异,使得中医药资料的翻译有其独特的困难。既要准确体现中医药含义的原意,传达中医文化,又要国外学者易于理解和接受,这是翻译工作中的难点,需要反复研究才能做到恰如其分,这也是当今语言专家和中医专家携手合作才能克服的难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医的翻译之路还有一段很长的路,我们必须不断完善自己,以中医文化为核心,展开较深层次的研究,提高中医英译质量,为中医走出国门、为世界接受中医和中医文化创造一条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