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课堂融入视唱练耳教学实践研究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chuan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唱练耳教学由视唱、听写、听觉分析这三个环节组成,围绕“发展音乐听觉”这一主旨,有各自独立的系统,但又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在具体教学安排上,视唱往往起着组织教学的主线作用;听写随从视唱;听觉分析在自成体系、循序渐进地训练时,与视唱、听写紧密联系,融为一体。
  视唱练耳课的具体任务是:培养学生快速、准确地分辨和理解音乐中各基本要素的能力,包括对音高、调式、调、节拍、节奏、音程、和弦、和声、旋律手法及曲式结构等;通过系统的视唱训练提高视唱能力,尤其是看谱即唱的能力;发展内心音乐听觉能力;提高和发展音乐记忆能力;培养分析和理解多声部音乐的声部关系、和声、织体手法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和声听觉能力,培养对音乐风格包括地区、民族、国家和各历史时期,甚至具体作曲家的风格等的领会和理解能力;提高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并积累丰富的音乐语言。
  一、视唱与听写的必要性
  学生通过视唱的学习,除了可以掌握视唱的技术和要领,提高视谱能力外,同时也获得了丰富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培养和提高了自己的听觉能力、音乐记忆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也为自己储存了大量的音乐信息,推动了专业学习,增强了艺术实践能力。
  视唱和听写的教学都含有许多综合性的练习,所以在教学中必须要与乐理、和声、听觉基础训练等紧密结合,使其相互沟通、相辅相成,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视唱是将乐谱变为有声,而听写是将有声的音响变为乐谱,二者相比较,视唱有实物为据,是有形的,而听写所听到的是无形的,有时是难以捉摸的,但却要把它变为有形的。所以,一般情况下视唱是较容易被接受的。
  在视唱练耳教学中,一般情况下新内容都是视唱先行,同样的内容听写总是稍后进入,而且较视唱简单一些。从学习量上看,视唱比听写多,所以视唱会起着积累感性知识、帮助听写的无形作用;而通过听写又能将视唱和其他练习中学习的内容进行巩固和提高,使之理性化,它们是一种互相影响、互补互长的关系。
  听写是将自己听到的音乐以乐谱的形式迅速而准确地记录下来的一种技能。它首先反映出的是学生对调、音高、节奏感觉的灵敏程度和对音乐要素的理解及音乐记忆的水平,同时也能了解学生对音乐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音乐思维能力等方面的修养程度。
  音乐听写是发展学生听觉能力,增强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培养音乐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由浅入深的听写训练,对开发学生的音乐智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大有裨益。
  二、提高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
  听觉分析是一个大的概念,即用自己的听觉来分析音乐、认识音乐、感悟音乐。例如,辨析音乐的结构和旋律的进行、多声部的和声特点、织体手法以及音乐风格等。狭义地讲,听觉分析是指认识和掌握构成音乐语言的各种要素,例如,音高、旋律、調式、调与调的关系、音程、和弦、和声关系、多声部的声部关系与表现手法、节拍、节奏、乐曲速度、力度、表情等专业技能。
  听觉分析小到认识一个孤立的零件,如一个音、一个音程、一个节奏组合,也可以再大一些到一个乐句或一段旋律中所包含的拍子、节奏型、音的流动、旋律手法,通过听觉分析、判断、鉴别各种现实音响进而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和理解。
  在视唱练耳课中,听觉分析有特定的各种专业技能的基本训练,有将这些专业技能与音乐实践相结合的应用练习,也包括对音乐作品的剖析和认识。独立的、专门的技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也应该是严格有序进行的,但在一定情况下,必须要与视唱和听写有机结合,把那些孤立的、独立的基础练习放在音乐中进行检验和再认识,然后一步步地将它们与实际音乐作品全面结合起来,分析音乐、认识音乐、感悟音乐。在这些练习的过程中,内心听觉和音乐记忆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由个体到完整、训练的逐渐深入以及难度加大,内心听觉和音乐记忆的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三、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节奏感是掌握和感受音乐节奏变化的能力,人的身体对音乐节奏有一种本能反应,利用音乐节奏感可以调节音乐的节拍,把握音乐演奏的进度。教师对学生进行节奏感训练,主要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让学生能把握音乐的节奏,在掌握音乐调节能力的基础上,可以不断提升音乐能力。这是音乐学习者对音乐进行创新的基础。
  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音乐节奏,节奏感是音乐表现力的重要体现,可以表达音乐作品的内涵。节奏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培养节奏感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运用听觉辨别音符的能力训练,让学生通过辨别不同的音乐作品来感受音乐的休止符及音符,感受音符和休止符的关系。在大量训练中,学生掌握音乐作品的不同节奏类型和节奏规律。通过训练,学生能够提高分辨和识别音乐节奏的能力,提高音乐实践能力,提升音乐素养。
  二是听辨和识别经典音乐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经典的音乐作品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注意通过音乐辨别、了解这些经典作品的节奏和韵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节奏,经过系统全面地训练,让学生清晰认识到音乐作品节奏韵律的发展趋向,对基本的音乐作品类型有足够的理解。学生只有掌握了音乐的节奏和韵律,才能听辨和识别音乐作品。学生掌握音乐节奏的方法有背诵、听写、填充曲谱等。
  三是打拍法训练。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生体,以打拍法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打拍的节点与力度,通过反复大量练习熟练掌握打拍节奏和力度。在视唱练耳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利用经典音乐作品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教学的目的,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四、结语
  在中学音乐教学课堂中融入视唱练耳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视唱、听唱、听辨、听记等教学途径,提高学生音乐听觉的敏锐性和精确性,积累音乐语汇、丰富音乐经验,促进学生音乐注意力、音乐记忆力、音乐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南昌市第二十九中学)
其他文献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2003年韩国导演金基德的作品,这部电影是金基德电影风格的一次大转变。他早期的作品多带有一种暴力美学的意味,表达一种深深的民族之恨。从《春夏秋冬又一春》开始,他电影中的那种愤恨之情便开始减弱,多了一种幽静空灵之感,带有淡淡的东方式的禅意之美。本文浅析《春夏秋冬又一春》电影中的禅意之美,由禅意透视到人性的探索。  一、《春夏秋冬又一春》中禅的意象  电影的开篇是从极富宗教意味的寺
期刊
清代是中华传统养生发展的鼎盛时期,养生理论和方法日渐完善,也是古典小说的成熟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本文以清代部分小说中的养生内容为切入点,归纳清代小说中的养生类型,探讨清代小说养生观的特点。  从古至今,健康长寿是一直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指通过养生活动来预防疾病和减少疾病,从而达到长寿的目的。养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最初的养生意识产生直至
期刊
红色西柏坡革命题材油画作品是新中国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美术史不可或缺的部分。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经历了三大战役、七届二中全会、全国土地会议等重大事件,发生了许多感人的事迹。这些都为中国油画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在红色西柏坡革命题材的创作中,内容的真实性以及内容的典型性和普遍性统一、内容和构图形式的统一,主观情感的巧妙运用,都是画家创作追求的目标。在党和国家的英明领导下,画家们会创作出
期刊
20世纪80年代,将文学作为一种“政治工具”的论调和“文学是政治的附庸”“文学为政治服务”等错误的口号,在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本质论争中,迅速被淹没,这归功于大众对具有独特审美特性文学的呼唤。文学的政治性渐渐不再被当做是主流的文学本质。而在论争中,“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等论调的呼声最高,关于这两个论题的研究也最终演变成为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学术领域的重大讨论,产生影响深远。  一、审美意识形态
期刊
中日两国的儿童文学作品都热衷于对动物形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在众多动物形象中,中日两国文人墨客尤其青睐狐狸这一动物形象。然而,中日两国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狐狸形象却迥然不同。本文通过对比两国不同时期的狐狸形象,进一步体会两国的历史文化差异。  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引领导向的重要作用。中国和日本的儿童文学受历史和文化等影响,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各有特色,经常出现在作品中的拟人动物形象也有所差异。本文
期刊
笔者本人对塞尚的最初印象是:笔触笨拙生涩,反透视,无视了许多作画的规律,仿佛是一个没有准确造型基础的艺术家。笔者带着自己的疑惑——为什么塞尚这么出名,为什么他的画可以得到这么多人的赞扬进行探索,找寻其原因与成功之道。  《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一书,是罗杰·弗莱对塞尚艺术的经典研究成果。弗莱以一个艺术家、画家的身份来发言,将塞尚的作品当作自己艺术上的标杆,可以说是塞尚塑造了弗莱的美学。这种巨大的影响
期刊
莫扎特是欧洲古典主义作曲家,其短暂的一生为人类创造和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莫扎特先后创作出了20余部歌剧作品,诸如《魔笛》《唐璜》《费罗的婚礼》等都是其创作的经典歌剧作品。作品体现出了莫扎特音乐艺术创作的思想和理念,散发着古典主义音乐独特的魅力,具有极大的欣赏价值和音乐美学价值。本文对莫扎特的《魔笛》《唐璜》《费罗的婚礼》这三部歌剧作品进行了简单地音乐赏析。  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人物
期刊
爱德华·蒙克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他通过自己对苦难的深刻体会,将之付诸画面,创作出了其成名作《病孩》。蒙克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他所经历过痛苦的真实写照。  一、蒙克童年阴影与《病孩》  1863年,蒙克出生于挪威的海德马克郡洛伊坦镇。蒙克有一个姐姐、两个妹妹、一个弟弟,父亲是军医,母亲是一位慈善且热爱艺术的人,这个富足的家庭本来应该使蒙克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是,在蒙克五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因为肺结核去世
期刊
弗兰克最早提出“空间形式”这个概念,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研究文献中对于空间形式的理解仍较为模糊,也存在一定分歧。本文通过梳理弗兰克《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的写作背景,从弗兰克的文本出发阐释弗兰克特指的“空间”,并分析“空间形式”的具体内涵。  时间和空间问题一直是艺术理论里非常重要的论题。但长期以来,多数的理论批评著作,特别是叙事学著作,都有着更重视时间问题而忽视空间问题的倾向。1945年,弗兰
期刊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取材于《圣经新约》,以其中耶稣和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为创作题材,作品构思巧妙,画面布局别具新意,局部描写细致入微,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达芬奇匠心独具的艺术創作令人回味无穷,作品不但展现出了达芬奇娴熟的绘画技巧,还表达了其对于高尚人性的崇拜和追求。针对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幅作品,本文进行了赏析。  达芬奇是意大利著名的艺术家、科学家,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不仅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