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对拉斯韦尔的《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的社会传播的“5W”模式和三功能说已经耳熟能详,这篇著作简练的文字、概括的描述、精辟的解释中处处透露出作者的远见和博识。人类社会历经发展变革,社会传播系统日益成熟,拉斯韦尔提出的模式和理论被许多专家学者、经验事实已不断检验并补充,同时也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但作为研究社会传播的基本理论模式,特别是如今大众传播媒介已经在社会生活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信息时代,仍为我们改善和调节社会传播系统提供了一把钥匙。本文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出发,充分结合多个领域的学科知识重新解读这篇著作,对今天的传播领域,尤其是大众传播领域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拉斯韦尔;传播;结构和功能
结合时代背景我们会发现,拉斯韦尔在学术上经历过一次思想的转型,《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离开芝加哥学派后的时期,尽管芝加哥学派早期对他产生过深刻影响,但在这篇文章中已经摆脱了芝加哥学派的学术樊篱,并将研究重心放在了劝服和效果上。拉斯韦尔因“5W”模式这一贡献被施拉姆划入传播学的奠基人之列,虽然这一模式仅表现了单向传播,不注重环境因素对传播过程的影响,但结合作者的学术背景,会发现作者在更深的层面上探讨了社会传播的作用,即大众传媒的话语权,以及传播过程中的控制分析环节等等。
一、注意结构和注意对象的提出
尽管这两个短语并非对应的概念,但在这里提出正是要探究作者对于整个社会传播结构的思考,他是在普遍意义上,将所有人、所有国家机构都放在传播系统下来看,而并非以西方单纯的世界中心,或以国家和地区来区分的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权力机构将世界划分为两级,他尽量避开东西方权力或意识形态的矛盾斗争,将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来作比较。作者处于在20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全球经济中心,工业文明蓬勃发展,拉斯韦尔如大多数学者一样深感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优越,以主导者自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另一方面,在寡头政治集团控制话语权的环境下,作者的政治学研究对象为社会精英,在将人类社会传播结构与自然生物社会中的类似现象作比较后,诠释了个人地位与社会控制之间的关系,从而对社会传播进行多方面的剖析和研究。
1.区分注意对象与公众的重要意义
作为政治学家的拉斯韦尔,以是否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为依据来区分一般群体和公众,他认为注意对象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统计数字中的任何个体,可以包含在民众、群体等没有特定合意与组织的一般概念中,而公众的概念则包含比具有消极注意更多的内容,也就是参与政治生活,即“期待他的愿望可影响公共政策”。这一区分虽然对传播学研究没有多么大的贡献,但对于分析国家内部强势与弱势集团之争起到了关键作用。公众尽管参与了政治生活,但是否能被满足,或者实现其政治要求,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政策和政治形式,作者认为“在这个世界上的公众相对来说还比较弱小和不成熟”,也就是说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机器存在的情况下就不能实现完全的自由与民主。例如,当国家处于列强之间的战争状态,公众的政治参与及议题被限制,权力集团形成的意见集群,往往将个人建议、地区问题等等排除在注意范围之外。列强间的利益争夺看似是代表各国家政治公众的整体利益,而实际上,在公众自身发展都会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根本谈不上利益的满足。同时,掌控传播动脉的国家政治集团还会以切断信息源、歪曲事实真相、美化本国上层建筑及丑化敌国形象等手段来控制传播渠道,来安排公众注意内容和影响公众决策以符合国家统治阶级的利益。
2.注意结构与社会传播的特点
作者把“人类世界的注意过程看作是一系列的‘注意结构’”,“一系列”则包含了人类社会中各种传播形式以及所引起的效果,而不单纯是大众传播的行为。社会各个阶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传播活动,并且越是在相互依存、分化的人类活动层面,传播越是活跃。香农曾提出的“信息熵”的概念,一个系统越是有序,信息熵就越低;反之,一个系统越是混乱,信息熵就越高。信息熵可以说是系统有序化程度的度量。传播体系的作用正是为了将社会系统中的信息熵降到尽可能低的程度,以使得个人能根据在传播中得到的信息对环境进行监视和预测,并进一步进行决策判断。所以作者说“这些地方的注意结构,是人类社会所有的结构中最易变、最精细、最相互作用的”。
以往社会学家认为传播是维系社会结构的必要条件,传播是由社会化形式――社区演化而来,这从英语中的社区(community)一词的词根便可以看出,然而,传播学家却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没有传播,社区从何谈起,任何一个组织都是通过传播行为构建起来的,无论是个体内的自我认同,个体间语言、非语言的交流,还是群体目标的指定和执行,甚至社区的组成和维系都需要传播活动对其进行规范。在这里,注意结构对这样的看法起到了验证作用。其中最易变的结构,并非指社会传播体系结构的易变性,相反传播结构在消除社会系统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方面必须起到持久有效的作用,这就要求要建立长期稳定的传播结构,因而,“最易变”指的是传播这张大网形状的多变性,即微观结构在各取所需的空间里时时刻刻的变化。
最精细的结构,可是说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从人类早期的部落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地球村,正如麦克卢汉笔下的人类社会重返部落社会,传播、讯息、媒介已经延伸至整个社会部落,成为各个成员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现在传播结构仅仅是生活的一部分,未来也许是生命的一部分,比如体内芯片,皮下信号发射装置等等,一定程度上讲,这种传播结构是朝着个人化、精细化方向发展的;另一方面,社会分工的细化也促进了传播结构的发展,从资本主义社会诞生之日起,就标榜其自由与民主,并通过从社会到个人的跨文化传播将“德先生”和“赛先生”带向全世界,跨国公司推动着全球化进程,使整个人类传播系统的触角深入到各国家和地区的各个领域,并向更深入、更细化的方向发展。
而最相互作用的结构,并非谈及反馈的重要性,只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作者注意到受者稍迟些的“还嘴”,即个体作为受众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虽然这种能动所发挥的作用没有被重视。这三个特点从各个层面强调了人类社会注意结构也就是环环相扣的社会传播体系的特征,以及社会传播结构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变革性,有时连续不断的有效信息传播甚至能形成蝴蝶效应,有学者甚至将苏联剧变的原因归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众媒介宣传。接着,文中提到无论多么边远的地区都会受到工业文明动摇,这则是由于贸易、传教活动、探险、实地科学等等多种多样的传播活动的作用,使得边远地区原始居民联入国家、地区的核心体系中;同时,原始居民社区对核心工业地区的影响即便仅仅是一张报纸上一篇风格清新的报道文章,也会对一些受众产生影响,像是透不过气的工业污染中忽然吹来了一丝沁心的凉风。
二、传播的权力与社会控制
作者早期深受芝加哥学派的影响,关心大众媒介对舆论的操纵。但本文是在其脱离芝加哥学派及其研究方式后,采取行为主义与结构主义的研究视角,重新审视传播问题,并最终奠定了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尽管学术向意识形态和权力归附了,但在文章中对权力机构对媒介控制的阐述,仍能清晰地体现在几个方面。
1.需要和价值的分析
作者通过对美国社会中人们对权力与尊荣追求来阐释社会传播能够提供“人们为获得某种满足而追求的那些人类关系”,从价值角度考察人类社会中内部与外部的联系。因为人不能被当作单纯的生物来研究,在维持内部平衡的同时还改变着环境。作者以美国为例,人人追求着自己的价值体现,而工业文明中权力代表着高等的社会地位,其次还有财富、荣誉、健康和教养。有价值的东西往往是不能平等分配的,这正是精英理论所在。大部分价值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正是这少数人控制这整个社会的传播结构以及价值导向,人们的需要和价值取向必须符合整个社会的趋向,大众传播则提供了这样一个标准和平衡。
2.不同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支撑不同的社会体系
这里作者举例说美苏冷战时的利益对立,主要原因是意识形态的对立,权力结构因此而剑拔弩张,并且彼此害怕对方对自己意识形态的侵蚀,从而会削弱本国统治阶级的权力地位。这里国际传播起到了非常强大的作用,对外宣传一方面瓦解敌国的气势,另一方面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而作者认为国家之间的分歧免不了用战争来解决,这也与其早期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中的观点一脉相承,他认为“现代战争必须在三个战线展开:军事战线、经济战线和宣传战线。经济封锁扼制敌人,宣传迷惑敌人,军事力量给予敌人最后一击”。相对于经济胡萝卜或军事大棒的威逼利诱,文化传播在战争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美国著名学者托夫勒也认为,权力是由暴力、财富和知识三者构成的,当今权力的知识化趋向的一个重要方面正是文化、意识形态等软权力资源在价值观念上征服对方,达到真正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3.传播预防和控制社会冲突
作者非常强调社会传播对环境的监视功能,特别在文中提到通知人物对国内的潜在威胁十分敏感,无论是否战争中还是和平时代,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主导地位的,而且要尽可能的压制对立的思想。作者又一次将人类社会与动物王国中的环境监视和反监视作对比,充分强调社会传播结构倾向于为国家上层建筑服务,并通过传播渠道控制,如情报被截留和歪曲,来达到对国内外环境的监视和控制的目的。
文章充分展现了传播的社会控制作用,也体现了他在学术转型后期彻底的倾向。在半个世纪过去后的今天,他的文章仍能不断启发我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难怪罗杰斯称:“拉斯韦尔是被作为一个政治学家来培养的,但是他的思想如此兼收并蓄,涉及范围如此广泛,以至于他不适合任何学科的束缚。”
参考文献:
[1]潘家庆.传播、媒介与社会[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
[2]殷晓蓉.网络传播文化历史与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种传记式的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4]胡翼青.从芝加哥学派到结构功能主义:论拉斯韦尔的思想转型——兼论美国早期传播思想发展的历史动因[J].中国传媒报告,2008(4).
[5]黄旦.美国早期的传播思想及其流变[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1).
【关键词】拉斯韦尔;传播;结构和功能
结合时代背景我们会发现,拉斯韦尔在学术上经历过一次思想的转型,《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离开芝加哥学派后的时期,尽管芝加哥学派早期对他产生过深刻影响,但在这篇文章中已经摆脱了芝加哥学派的学术樊篱,并将研究重心放在了劝服和效果上。拉斯韦尔因“5W”模式这一贡献被施拉姆划入传播学的奠基人之列,虽然这一模式仅表现了单向传播,不注重环境因素对传播过程的影响,但结合作者的学术背景,会发现作者在更深的层面上探讨了社会传播的作用,即大众传媒的话语权,以及传播过程中的控制分析环节等等。
一、注意结构和注意对象的提出
尽管这两个短语并非对应的概念,但在这里提出正是要探究作者对于整个社会传播结构的思考,他是在普遍意义上,将所有人、所有国家机构都放在传播系统下来看,而并非以西方单纯的世界中心,或以国家和地区来区分的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权力机构将世界划分为两级,他尽量避开东西方权力或意识形态的矛盾斗争,将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来作比较。作者处于在20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全球经济中心,工业文明蓬勃发展,拉斯韦尔如大多数学者一样深感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优越,以主导者自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另一方面,在寡头政治集团控制话语权的环境下,作者的政治学研究对象为社会精英,在将人类社会传播结构与自然生物社会中的类似现象作比较后,诠释了个人地位与社会控制之间的关系,从而对社会传播进行多方面的剖析和研究。
1.区分注意对象与公众的重要意义
作为政治学家的拉斯韦尔,以是否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为依据来区分一般群体和公众,他认为注意对象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统计数字中的任何个体,可以包含在民众、群体等没有特定合意与组织的一般概念中,而公众的概念则包含比具有消极注意更多的内容,也就是参与政治生活,即“期待他的愿望可影响公共政策”。这一区分虽然对传播学研究没有多么大的贡献,但对于分析国家内部强势与弱势集团之争起到了关键作用。公众尽管参与了政治生活,但是否能被满足,或者实现其政治要求,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政策和政治形式,作者认为“在这个世界上的公众相对来说还比较弱小和不成熟”,也就是说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机器存在的情况下就不能实现完全的自由与民主。例如,当国家处于列强之间的战争状态,公众的政治参与及议题被限制,权力集团形成的意见集群,往往将个人建议、地区问题等等排除在注意范围之外。列强间的利益争夺看似是代表各国家政治公众的整体利益,而实际上,在公众自身发展都会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根本谈不上利益的满足。同时,掌控传播动脉的国家政治集团还会以切断信息源、歪曲事实真相、美化本国上层建筑及丑化敌国形象等手段来控制传播渠道,来安排公众注意内容和影响公众决策以符合国家统治阶级的利益。
2.注意结构与社会传播的特点
作者把“人类世界的注意过程看作是一系列的‘注意结构’”,“一系列”则包含了人类社会中各种传播形式以及所引起的效果,而不单纯是大众传播的行为。社会各个阶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传播活动,并且越是在相互依存、分化的人类活动层面,传播越是活跃。香农曾提出的“信息熵”的概念,一个系统越是有序,信息熵就越低;反之,一个系统越是混乱,信息熵就越高。信息熵可以说是系统有序化程度的度量。传播体系的作用正是为了将社会系统中的信息熵降到尽可能低的程度,以使得个人能根据在传播中得到的信息对环境进行监视和预测,并进一步进行决策判断。所以作者说“这些地方的注意结构,是人类社会所有的结构中最易变、最精细、最相互作用的”。
以往社会学家认为传播是维系社会结构的必要条件,传播是由社会化形式――社区演化而来,这从英语中的社区(community)一词的词根便可以看出,然而,传播学家却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没有传播,社区从何谈起,任何一个组织都是通过传播行为构建起来的,无论是个体内的自我认同,个体间语言、非语言的交流,还是群体目标的指定和执行,甚至社区的组成和维系都需要传播活动对其进行规范。在这里,注意结构对这样的看法起到了验证作用。其中最易变的结构,并非指社会传播体系结构的易变性,相反传播结构在消除社会系统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方面必须起到持久有效的作用,这就要求要建立长期稳定的传播结构,因而,“最易变”指的是传播这张大网形状的多变性,即微观结构在各取所需的空间里时时刻刻的变化。
最精细的结构,可是说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从人类早期的部落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地球村,正如麦克卢汉笔下的人类社会重返部落社会,传播、讯息、媒介已经延伸至整个社会部落,成为各个成员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现在传播结构仅仅是生活的一部分,未来也许是生命的一部分,比如体内芯片,皮下信号发射装置等等,一定程度上讲,这种传播结构是朝着个人化、精细化方向发展的;另一方面,社会分工的细化也促进了传播结构的发展,从资本主义社会诞生之日起,就标榜其自由与民主,并通过从社会到个人的跨文化传播将“德先生”和“赛先生”带向全世界,跨国公司推动着全球化进程,使整个人类传播系统的触角深入到各国家和地区的各个领域,并向更深入、更细化的方向发展。
而最相互作用的结构,并非谈及反馈的重要性,只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作者注意到受者稍迟些的“还嘴”,即个体作为受众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虽然这种能动所发挥的作用没有被重视。这三个特点从各个层面强调了人类社会注意结构也就是环环相扣的社会传播体系的特征,以及社会传播结构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变革性,有时连续不断的有效信息传播甚至能形成蝴蝶效应,有学者甚至将苏联剧变的原因归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众媒介宣传。接着,文中提到无论多么边远的地区都会受到工业文明动摇,这则是由于贸易、传教活动、探险、实地科学等等多种多样的传播活动的作用,使得边远地区原始居民联入国家、地区的核心体系中;同时,原始居民社区对核心工业地区的影响即便仅仅是一张报纸上一篇风格清新的报道文章,也会对一些受众产生影响,像是透不过气的工业污染中忽然吹来了一丝沁心的凉风。
二、传播的权力与社会控制
作者早期深受芝加哥学派的影响,关心大众媒介对舆论的操纵。但本文是在其脱离芝加哥学派及其研究方式后,采取行为主义与结构主义的研究视角,重新审视传播问题,并最终奠定了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尽管学术向意识形态和权力归附了,但在文章中对权力机构对媒介控制的阐述,仍能清晰地体现在几个方面。
1.需要和价值的分析
作者通过对美国社会中人们对权力与尊荣追求来阐释社会传播能够提供“人们为获得某种满足而追求的那些人类关系”,从价值角度考察人类社会中内部与外部的联系。因为人不能被当作单纯的生物来研究,在维持内部平衡的同时还改变着环境。作者以美国为例,人人追求着自己的价值体现,而工业文明中权力代表着高等的社会地位,其次还有财富、荣誉、健康和教养。有价值的东西往往是不能平等分配的,这正是精英理论所在。大部分价值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正是这少数人控制这整个社会的传播结构以及价值导向,人们的需要和价值取向必须符合整个社会的趋向,大众传播则提供了这样一个标准和平衡。
2.不同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支撑不同的社会体系
这里作者举例说美苏冷战时的利益对立,主要原因是意识形态的对立,权力结构因此而剑拔弩张,并且彼此害怕对方对自己意识形态的侵蚀,从而会削弱本国统治阶级的权力地位。这里国际传播起到了非常强大的作用,对外宣传一方面瓦解敌国的气势,另一方面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而作者认为国家之间的分歧免不了用战争来解决,这也与其早期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中的观点一脉相承,他认为“现代战争必须在三个战线展开:军事战线、经济战线和宣传战线。经济封锁扼制敌人,宣传迷惑敌人,军事力量给予敌人最后一击”。相对于经济胡萝卜或军事大棒的威逼利诱,文化传播在战争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美国著名学者托夫勒也认为,权力是由暴力、财富和知识三者构成的,当今权力的知识化趋向的一个重要方面正是文化、意识形态等软权力资源在价值观念上征服对方,达到真正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3.传播预防和控制社会冲突
作者非常强调社会传播对环境的监视功能,特别在文中提到通知人物对国内的潜在威胁十分敏感,无论是否战争中还是和平时代,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主导地位的,而且要尽可能的压制对立的思想。作者又一次将人类社会与动物王国中的环境监视和反监视作对比,充分强调社会传播结构倾向于为国家上层建筑服务,并通过传播渠道控制,如情报被截留和歪曲,来达到对国内外环境的监视和控制的目的。
文章充分展现了传播的社会控制作用,也体现了他在学术转型后期彻底的倾向。在半个世纪过去后的今天,他的文章仍能不断启发我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难怪罗杰斯称:“拉斯韦尔是被作为一个政治学家来培养的,但是他的思想如此兼收并蓄,涉及范围如此广泛,以至于他不适合任何学科的束缚。”
参考文献:
[1]潘家庆.传播、媒介与社会[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
[2]殷晓蓉.网络传播文化历史与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种传记式的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4]胡翼青.从芝加哥学派到结构功能主义:论拉斯韦尔的思想转型——兼论美国早期传播思想发展的历史动因[J].中国传媒报告,2008(4).
[5]黄旦.美国早期的传播思想及其流变[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1).